88读书网 > 重生1976从知青开始 > 第三十三章 竹器厂的前期准备
    刘岩和周海洋回到源平的当天晚上,立刻来到范岩平的家。
    “爹、娘,这是我们从县供销社带回来的几个样品,您看这工艺、款式,还有质量......”
    范岩平两口子轮流摆弄着几个样品,嘴里不停地嘀咕着:“就这样的手工,也拿得出手?源平村1些小孩的手工都不比这个差。
    堂堂的县供销社,居然卖这种品质的东西,不觉得寒碜吗?他们卖多少钱1个?”
    “爹,您先别管价钱多少。我想请您在源平生产队中,找两个会竹器活的,大婶或大妈都可以。
    照样画葫芦,用同样的竹子部分,每人做1个跟我带回来的样品同样款式的,对比1下。您看可以吗?”
    “没问题,这种活让丽莉她妈和嫂子做就可以了。
    她们婆媳手脚麻利,就这3种款式的样品,最多两3天就可以做出来。”
    “太好了!然后按照同样的用途,自己设计1个款式,用竹子最好的部分,每样再做1个。需要多少时间。”
    “刘岩,娘明白你的意思了,3个新款式的样品,也只要两到3天时间,我们每个人做出3个。”
    ”好!等做出来之后,我们1起来核算1下每1种款式的成本,跟带回来的这几个样品做1个对比。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样1来,我们不仅能够测算出对方的成本,还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这就叫做知己知彼。”
    “刘岩,你们这1趟县城没有白跑呀!而且收获不小,我看你爹这两天嘴都合不拢了。
    1问才知道,原来你把源平公路的事情给落实了。竹器厂的事情,你也胸有成竹了。”范母1脸写满了兴奋,说道。
    “借这次修路的这件大事,我把竹器厂的事情跟公社郭书记做了回报,他表示大力支持!刘岩,你们就放心干吧!”范岩平乐的嘴都合不拢了。
    “那好!等到样品做出来后,让海洋带着大哥、2哥、3哥去县供销社1趟,主要是让3位哥哥和县供销社对接上,混个脸熟。
    如果对方认可咱们的东西,咱们就立即着手建厂的事情。
    爹,我考虑,这段时间暂时让海洋负责筹备建厂的事情,同时让3位嫂子帮他。等到厂子建起来后,再由村委会选出合适的人选。”
    “可以,就先这么办吧!”
    周海洋接着说道:“县供销社那边估计问题不大,有王强盯着。
    竹器厂能不能办的好,最关键的还得看咱们产品的工艺、质量、款式、功能和价格。所以,第1批的样品非常重要。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人们首先考虑的1定是实用性,也就是功能,而不是摆设。
    然后是质量,而质量又跟取材有很大关系,由竹子的不同部分做出来的产品,质量肯定不同。
    第3就是价格,城里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家庭妇女,这些人精打细算,太贵了买不起。
    第4是工艺,做工是否精细,手感好不好,拿在手上得好看。
    第5是款式,款式是否新颖,是否和大众产品有所不同。”
    范岩平在1旁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对!必须在这5个方面下点功夫,让县供销社的看看咱们源平村的手艺。”
    “爹,只要县供销社这1仗打响了,过1段时间,我和海洋回宁城1趟,到时候丽莉也跟着我1块儿回去,见见我爸妈。”
    “你爸妈都好吗?正式工作了?”范岩平问道。
    刘岩点了点头:“都好!虽然还没有落实政策,但已经安排1些教学工作了……”
    “希望这1天能早日结束……”
    “回宁城的时候,我们会到省供销社和宁城市供销社去1趟。
    如果省城的供销社能接受咱们的东西,那就够咱们源平村上上下下忙乎的了。”
    “忙怕什么?能让社员们多挣钱,再苦再累大伙儿都愿意。”
    “对了!过两天,我和海洋去马德山1趟,让3哥陪着我们1块去。到百丈梯田砍两根竹子回来,做几个带保健功能的样品……”
    “记住!百丈梯田的竹子不是用砍,而是用挖。”
    “用挖?”
    “是的,必须连竹头1块儿挖。那竹子浑身都是宝,每1个部分都能充分利用。所以你们应该带锄头而不是砍刀。”
    “爹,竹子不都是用砍的吗?为什么百丈梯田的竹子要用挖?”
    “这就是百丈梯田竹子又1个神奇的地方。
    只要周围出现空隙的位置,它的根部就会立刻向缺少的位置输送养分,不久就会长出1棵新的竹子。
    正是这种自我再造功能,才能保证百丈梯田的竹子不断再生,永不枯竭。
    如果用刀砍,砍1棵,就破坏1棵,就少了1棵。”
    “太神奇了!也许这就是它在造富人类的同时,不仅为了让人们充分利用资源、也是为了防御人类4意破坏的1种自我保护吧!”
    “其实,大自然中许多生物都有再生和再造功能,关键是人类是否是合理开采利用,否则就破坏了自然资源。”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采利用……”刘岩沉思片刻后,又自言自语道:“应该建立1个自然保护区……”
    ……
    【作者题外话】:长篇连载小说《重生1976从知青开始》,从2十世纪7十年代开始,到2十1世纪,故事主线跨越4十多年。
    本作品与众多描写寒门弟子官场升迁的作品不同,主要描写了以刘岩为代表的,经历5、6、7十年代的江宁省干部子弟,8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在部委和省市机关的机会,要求进入乡村基层工作后的1步步成长历程……
    当年的经历,使得他们学会了冷静地、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国情、民情,尤其是农村的实际情况。
    他们亲眼看到并亲身体会到,城乡差别是多么巨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反差。
    他们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在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同时,他们也清醒认识到了1个现实,那就是:要彻底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是精神上的脱贫,而且任重而道远。
    上山下乡,使得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
    培养起了体察国情、民情,关切民族命运,希冀国家稳步发展的政治品格。
    所以,当他们走进官场的时候,无论处在哪个位置上,都会以1种更深沉的目光,去理解国情、体恤民情、观察和参与国家在每1步重大改革中的变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