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善韬光养晦,图一鸣惊人1…
    “儁乂不必考虑兵力问题,我之本意为:若我军攻其不备,黎阳可否1夜之间被我军所破!”
    张郃果断摇头。
    “主公,黎阳城依山环水、城防坚固易守难攻,绝无此可能!”
    赵旻对坚持己见的张郃有些无奈。
    “儁乂,城池再如何坚固,终究为死物,你只需回答:我军若最终成功攻入城门,黎阳是否可破?”
    这两年成长速度惊人的张郃,终于听懂了赵旻所隐含的意思。
    赵旻的潜台词是:
    黎阳城守将乃何人?我军若猝然破城,其守将临敌应变之能力如何?我军败其守将之概率几何?
    前文提过,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武器时代,打仗从来都不是数字游戏。
    只要不是心中存有至高信仰、宁死不退半步的人民军队,在陷入困局的情况之下,士气必然会变得低落,这与人数多寡无关。
    越是在这种逆风之时,就越是能体现出主将的作用。
    主将若能通过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扭转不利局势,那么士气尚可挽回,或许仍存最终获胜之机会。
    反之,若主将做不到这1点,那么就算己方兵卒数量再多、单兵作战能力再强…
    亦无甚卵用。
    综上所述,赵旻实际上是在问张郃:驻守黎阳城的主将是谁?其人能力如何?
    于是张郃不假思索道:“主公,镇守黎阳城者有2,乃袁本初麾下威虏将军蒋义渠、裨将军眭元进也。”
    实际上,蒋义渠1直驻守黎阳城。
    官渡之战后,接应袁绍之人,便是时任袁绍后军总管将军的蒋义渠。
    河北豪强眭元进在官渡之战时尚为步兵校尉。
    但在河北4庭柱或降、或亡、或逃后,随着淳于琼被袁绍提拔为偏将军,水涨船高之下,眭元进遂被袁绍提拔为裨将军。
    无论偏将军、裨将军还是威虏将军,按照汉制都是两千石、银印青绶、并非常置、只在战时临时任命之职。
    都怪始作俑者董卓老贼,其人把将军号给玩坏了。
    袁绍麾下,如今实则并不缺武将,只缺良将。
    淳于琼、韩定、蒋奇、何茂、赵叡、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这8人,本该死于官渡之战,却因赵旻而1直活到现在。
    若非关羽临阵斩杀袁绍麾下数员大将,袁绍此时的武将数量,恐怕犹在卫府之上。
    当然了,不要看武将的水平和质量。
    张郃未逃之前,其人犹可挑起袁绍大将军幕府的军事大梁,而如今…
    呵呵哒!
    张郃逃到许都之后,蒋义渠俨然已是袁绍麾下武将的天花板。
    以蒋义渠未在《3国志》、《后汉书》立传的水平来看,袁绍如今的武将水准…
    委实让人捉急。
    但话说回来,河北士人中,如沮授、审配这两名大部曲帅,都可谓兼资文武,因此赵旻决不能小觑袁绍的军事实力。
    值得1提的是,蒋义渠、韩定、蒋奇、何茂、赵叡、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这8将,与张郃1样,都是河北豪强。
    当然了,以上皆非重点。
    重点是:袁绍令蒋义渠、眭元进镇守黎阳城。
    于是乎,赵旻放下心来。
    恰于此时,夏侯惇兄弟、曹仁这3人的声音在书房外响起。
    “不知主公因何事唤某等前来?”
    因为赵旻向死敌袁绍示弱之故,夏侯氏及曹氏对赵旻颇有些不满。
    袁、曹2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委实难以定论孰是孰非。
    但有两点可以肯定:
    1是这哥俩不但都有游侠风范,而且同样奸滑似鬼;
    2是不管曹操是为避祸还是为趋利,终是其人负袁绍良多。
    以是故,加之卞夫人居中斡旋,诸曹、夏侯氏虽对赵旻不满,但从未口出怨言。
    赵旻当然对此事心知肚明。
    于是乎,趁此良机,赵旻便想与这同样勇不可挡的3位猛将缓和矛盾、解除芥蒂。
    闻得3人此言,赵旻含笑为3人打开房门,请这3人入书房坐定。
    “元让、妙才、子孝,若你等即刻点齐兵马开拔,则何时可至黎阳城下?”
    3人闻言,皆不约而同地瞠目结舌。
    夏侯惇最先反应过来。
    其人惊喜交加之下,眇目,也就是独眼笑得弯了起来。
    “原来如此!某等未意主公竟存此心!”
    夏侯渊呵呵1笑,向赵旻抱拳道。
    “主公应知某,某绝不夸口,至迟今夜丑时正(半夜1点钟),某必率军抵达黎阳城下!”
    曹仁抚须笑道:“主公敬请放心,某等稍作休整,寅时初(凌晨3点过)必发动夜袭,至迟卯时4刻(凌晨6点钟),某等必攻下黎阳城!”
    夏侯惇复又呵呵笑道。
    “主公有所不知,驻守黎阳城者,乃昔年某之手下败将蒋义渠、眭元进2人,此2人胆薄而武艺不精。
    况且袁贼麾下河北兵军纪不严,某若斩此2人,则黎阳守军必将大乱,至多3日,主公必可向黎阳增派驻军!”
    说着,惇哥笑得更加开心。
    “只不知,主公欲于何时兵发邺城?主公又欲遣何人为主将?某虽不才,亦颇知袁贼之虚实,主公若任某为主将,某必可在来年开春之前攻下邺城!”
    言罢,惇哥收起笑容,独眼目光灼灼,看向其主公苟哥。
    苟哥心态登时凌乱。
    啊这…
    惇哥!老子只是叫你去攻下黎阳城,你竟然想捎带脚攻下邺城?
    你知不知道,沮授是巨鹿郡人,而审配正是魏郡本地人?
    更何况,老子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攻下黎阳城!
    苟哥正欲开口劝阻夏侯惇,却见极品老银币贾诩,笑着向自己作揖。
    “主公,老夫以为如此甚善!昔年元让将军曾在河北,为袁本初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汗马功劳,自然谙熟河北之虚实如何。由元让将军任讨袁之主将,再合适不过!”
    苟哥当即领悟了贾诩的意思。
    所谓城下之盟…
    黎阳城下是城下,难道邺城城下就不是城下吗?
    于是乎,在短短1瞬间,苟哥便打定了主意。
    苟哥正可趁此良机,狠狠吓唬1下袁绍、顺便送袁绍1程。
    苟哥的目的是尽快实现猥琐发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苟哥绝对不介意让袁绍病情加重。
    然而…
    如此1来…
    苟哥先向夏侯惇抱拳。
    “元让将军暂且稍安勿躁,且待我提前部署镇守黎阳城之兵力。”
    惇哥展颜1笑,躬身行礼道。
    “主公所言极是,黎阳城乃我军后路,绝对不容有失。某以为,主公可请子龙将军镇守黎阳城,如此,某等便将无任何后顾之忧也。”
    赵云到底有多稳,这些曾在官渡之战中与其人交过手的猛将,最有发言权。
    以军纪严明、善于稳守而著称的于禁,在赵云面前都是个弟弟。
    苟哥心中略做犹豫…
    打心底里,苟哥不愿让赵云这等高手离开许都。因为若赵云不在许都,苟哥连睡觉都睡不踏实。
    但思及自己尽早猥琐发育的目标…
    苟哥还是咬了咬牙。
    “便如此!元让将军,你以为率几万兵马,便可1夜攻下黎阳城?再者,攻邺城又需兵马几何?”
    惇哥哈哈1笑,躬身抱拳道。
    “主公,兵贵精而不贵多,攻黎阳城,某只需1万骑兵便足矣!然则…
    攻邺城需于城外结寨徐徐图之,故某需精兵3万、擅长修建工事之兵卒两万。”
    目前,随着各路驻军返还许都,赵旻在许都的中军已近9万之众,其中不乏擅长修建工事之兵卒…
    赵旻本人就是搞基建工程的,其人自然极为重视修建各种工程。
    但话说回来…
    赵旻本意只是想攻下黎阳城、借此吓唬吓唬绍叔,怎么就演变成了要围攻邺城?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沮授再次出现,是谏阻袁绍废长立幼。
    彼时袁绍外放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沮授称“必为祸始”。实际此话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袁绍)出长子(袁)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魏书袁绍传》
    袁绍诸子夺位相残,是在袁绍集团壮大之后;袁谭外放青州的时间,却在初平年间(190-193)。
    彼时的袁绍,自己都不成气候,长期处在张燕、公孙瓒等河朔军阀的威胁之下。
    袁谭在青州任上,“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战功赫赫,对袁绍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谭)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9州春秋》
    (袁)绍复遣兵数万与(田)楷连战2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乃遣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田)楷与战,败退还。--《后汉书公孙瓒传》
    因此,袁绍外放袁谭到青州,符合历史的客观需要。
    但在《魏书》当中,却将袁谭外放青州的时间线索,故意放在袁绍攻灭公孙瓒(199)之后,以作迷惑。
    (袁绍)击破(公孙)瓒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袁)谭为青州。--《魏书袁绍传》
    实际曹操十分清楚袁谭出镇青州时的历史背景。
    因为袁谭的青州刺史,就是曹操表奏的。
    (袁)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袁谭)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9州春秋》
    注意:由“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可知,彼时田楷、孔融皆在青州,所以定是初平年间无疑!
    由此可见,沮授所谓“必为祸始”的记载,即使其中有实情,也必定掺杂了曹魏官方的政治目的。
    官渡之战,是沮授活跃的高峰期。
    彼时的沮授竭力阻挠袁绍南征,袁绍不听;沮授又劝袁绍打持久战,不要南渡黄河,袁绍又不听。
    (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绍不从。--《魏书袁绍传》
    在反复的“不进忠言”之下,袁绍终于迎来的惨痛失败。
    哈哈哈哈哈哈,看到此处,云某险些笑掉大牙!
    什么叫睁着眼睛胡说8道?
    此也!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