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六十三章 伏皇后怨愤,孙尚香临盆7
    “孩儿何德何能,竟劳大人出门相迎!”
    说着,赵旻毕恭毕敬地向赵震深施1礼。
    虽已年过6旬、却仍犹如4旬壮年男子般年轻的赵震哈哈1笑、忙不迭扶起赵旻。
    “阿旻为天下苍生夙兴夜寐,老夫便是亲自相迎又何妨?好孩子,随老夫进书房!”
    得益于家族优秀基因,常山赵家人身材普遍昂藏。
    赵家最矮的赵冉(高7尺9寸,即近1米82),即便其人身材已显佝偻,也要比大耳朵刘帮主高出半头。
    7尺5寸(1米72)的刘备:纳尼?
    这对族父子都是干脆爽利人儿,是以2人都懒得寒暄,走进书房、关紧门户后,2人便直接步入正题。
    赵震抚着自己漆黑如墨的须髯,忍不住蹙眉道。
    “阿旻,多日未见,你武艺竟未见精进!须知色乃刮骨钢刀,今后你定要多多节制方可!”
    平心而论,平均算下来,赵旻的房事频率实则不算太高。
    刘协如今才叫夜夜笙歌呢!
    尽管刘协的质量不怎么强。
    联想到赵震如今仍是童子之身、兼且其人1身功夫深不可测,赵旻只好虚心接受批评。
    归根结底,论禁欲,人家赵震是专业的。
    “大人所言极是,孩儿今后尽可能减少房事。”
    赵震叹了口气。
    他也清楚,就赵旻妻妾成群的情况而言,让其人减少房事委实不太现实。
    所以赵震换了个思路。
    “阿旻如今是否仍坚持晨练?”
    得到赵旻的肯定答复之后,赵震沉吟片刻后道:“阿旻,你此生武艺极难攀上武道至境,甚至不能臻子龙、关云长那等高度。”
    赵旻心中哀叹:
    大叔!老子从未痴心妄想达到武圣关公那种高度好不好!吕布死后,关公俨然已是武将天花板,老子就算再练1百年也不是人家对手!
    思及自己先前两战关羽的可怕遭遇,赵旻不由得心有戚戚焉。
    那两次与关羽的短兵相接,使赵旻感觉…死亡是如此之近!
    赵旻正默默吐槽间,只听赵震朗声道。
    “然则…老夫有投机取巧之雕虫小技,或可保你在将来面对关云长、张翼德如此万人敌之时,有自保之力。”
    赵旻此刻的感觉,恰似后世误打误撞中了大乐透的彩民朋友。
    赵旻身为战场统帅而非斗将,武艺差1些其实也无所谓。
    若非兵凶战危、迫不得已之时,诸君何曾见过白起、韩信、李靖、郭子仪、朱元璋等大元帅亲自上阵厮杀?
    但话说回来,如果赵旻面对关、张2人犹能自保,那么即便赵旻再次遇到去岁高干麾下死士围杀那种大杀局,赵旻生还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于是赵旻激动万分地向赵震顿首行礼。
    “请叔父大人不吝赐教!”
    赵震扶起赵旻后,却并未急于传授赵旻这种他口中的“雕虫小技”,却转而问道。
    “阿旻,你准备何时定河北?”
    赵旻微微1怔,旋即决定坦然相告。
    “回大人,袁本初何时寿终,孩儿便何时定河北。若袁本初身体始终无恙,则孩儿仍需准备3年,至建安十1年(西历206年)再发兵河北。”
    赵震对赵旻的这个回答非常满意。
    “阿旻须知,河北豪族实力强大、兼且底蕴深厚,若未做足万全准备,切不可轻易动刀兵!冀州百姓何其苦也!”
    赵旻对赵震肃然起敬。
    赵震看待问题如此通透、分析局势如此冷静,可见其人绝非1名粗鄙武夫。
    所以说,赵云如此有勇有谋,不是没有道理。
    然后…
    赵震复又道:“此外,阿旻,老夫闻刘玄德最近新得智谋之士相助?若当真如此,阿旻亦暂不可与刘玄德为敌…”
    赵震微微沉吟后,便断然道。
    “阿旻,如袁绍不除、河北不定,则你万不可与刘玄德为敌!”
    赵旻在心中,已经对赵震惊为天人。
    刘备加诸葛亮,再加关、张、陈到、魏延等猛将,这个组合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
    历史上,刘备便是依靠类似的班底,成功建立称帝之基业。
    只有那些不明真相的小学生们,才会认为刘备只是运气好、会逃跑…
    呵呵!
    刘备若非折而不挠、其中坚守理想,其人即便不死,也早就疯了!
    普通人根本受不了刘备遇到的那些屡屡险死还生、多次被人出卖背刺的悲惨打击!
    刘备在涿郡涉黑,洗白靠的是其人组织帮众对抗张纯、张举这对逆贼兄弟;
    战后刘备仅得安喜尉之职,就这,刘备还因王芬之乱牵连,被督邮刷了下去…
    刘备鞭杀督邮后,不得已只好走昔日好友曹操门路,转投彼时的大将军何进门下。
    何进死后,刘备方才最终投奔师兄公孙瓒,历经多年出生入死后始得徐州…
    然后…
    刘备又反复经历背叛、出卖、兵败打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换成除曹操、孙权、司马懿之外的随随便便另1个人,那人恐怕不是被逼疯,就是已自刎了…
    刘备如此经历,算不算“弘毅”?
    称不称得上“折而不挠”?
    关于刘备弘毅宽厚、折而不挠的经历,详见作者的话。
    咱们依照惯例做1个编年史出来,这里便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刘备对得起陈寿先生“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之赞语。
    苦难当然不值得歌颂,但草根出身的刘帮主,其人那弘毅宽厚、折而不挠的精神及勇气,绝对值得我辈学习…
    虽然刘帮主臭不要脸。
    刘备如此英雄,本已不容赵旻小觑,更何况袁绍若尚在,赵旻再贸然与刘备为敌…
    这不就是另外1个版本的3国演义?
    于是赵旻虚心纳谏。
    “大人所言极是!袁绍不定,旻绝不敢与刘玄德为敌。”
    赵震很欣慰。
    “孺子可教也!既如此,阿旻,大汉何愁不兴焉?”
    老头儿1高兴,便1把拽起大侄子赵旻。
    “阿旻,走!叔父教你那手雕虫小技!此乃借力打力之巧妙用法,比之孙文台那等粗劣技俩高明不知凡几!”
    不知何故,赵旻竟然想起了“不死印法”。
    见赵震指点之心甚炽,赵旻被拽起的同时,忙不迭唤来赵虎、赵旭2人。
    趁赵震拽自己去练武场的间隙,赵旻急声道。
    “阿虎、阿旭,你2人速速备宴,并令耿府君、曼才先生等请陈留耆老至此赴宴!兹事体大,你2人万万不可耽搁!”
    设宴之事,关系到赵旻与陈留士人拉近感情、稳定基本盘,当然是大事。
    赵旻针对士人的策略,虽然是恩威并施,但在这教育远未普及、选举制度仍以察举制为主的时代,士族豪强们仍然是社会的主流阶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就非数年便可普及之事。
    也因此,赵旻在1统天下之前,惟有仰仗士族豪强1途可走。
    历史上的曹刘孙3家都是如此,不同点只在于他们打压士族的手段。
    只要察举制不变为9品官人法,那么随着教育被普及,如黑暗长夜1般、门阀当道断绝阶层之间跃迁可能的中古时代,便不会再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
    只要如此,赵旻便不算白来1遭。
    赵虎赵旭2人何等机灵?
    2人听罢赵旻之言,便当即领命而去。
    赵震微微1笑,1把揪起赵旻,便如离弦之箭般奔向后院练武场。
    可怜苟哥…
    面对赵震这疾如闪电的1抓,竟毫无还手之力。
    苟哥心中吐槽:
    万幸,这貌似年轻的老头儿是老子的族父。
    【作者题外话】:吐个槽:
    不死印法,绝对是黄易大师写崩了的1种神功。
    都怪大师前期吹不死印法吹得太离谱,结果最后圆不回来了。
    当然了,瑕不掩瑜,这丝毫不妨碍黄易大师的伟大。
    3大奇书的设定,简直是天才至极的想法。
    好,咱们开始捋1捋刘备的人生历史。
    先从刘备的家庭背景说起。
    注意:刘备或许家道中落,但涿县刘氏绝对是当地1大名门望族。
    刘备直系先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出自刘胜子、6城亭侯【刘贞】支脉。
    刘贞封地在涿县,涿县刘氏由此始。
    胜子贞,元狩6年封涿县6城亭侯。--《蜀书2》
    刘备家族在当地与刘贞后裔群居,势力颇大。陈寿言:刘备家族世代都在幽州老家做官。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蜀书2》
    刘备祖父刘雄,曾在东郡做范县县令。
    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蜀书2》
    刘雄出身幽州涿郡涿县,而东郡范县在兖州。这与陈寿提到的“世仕州郡”不符。原因出自汉末“3互法”。
    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3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卷6十-下》
    东汉士族崛起。随着时间推移,为避免乡党势力抬头,汉廷限制地方官在老家出仕。即“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出现1种特殊现象,即临近州郡者、互相在对方老家做官,以此相互包庇、徇私枉法。
    因此出现“3互法”等回避制度:
    若a地官员在b地为官,则b地官员不得在a地为官。
    因《蔡邕传》对3互法语焉不详,故曲折莫可尽知。但其中1条史料,却无意中透露出1个严重问题:
    幽州、冀州官员,因3互法限制,导致选用艰难。
    幽、冀2州,久缺不补。--《后汉书卷6十-下》
    可见幽州、冀州是汉末宗族乡党势力泛滥的重灾区。这也解释了、为何刘雄去外州做官。
    东郡范县是个大县,因刘雄为“范令”。
    注:县辖人户满万者称“令”、不满万者称“长”。
    通过“祖雄,父弘,世仕州郡”可知,刘备生父【刘弘】,也曾有过出仕经历,绝非白身。
    1言蔽之,刘备或许因其父刘弘病故而家道中落,但涿县刘氏仍是当地名门大族。
    这便能解释,为何刘备十5岁时,能去东汉帝国首都洛阳游学。
    刘备作为6城亭侯刘贞的后裔,与宗室家族成员群居在涿县。刘贞是西汉中期人物(西元前139),刘备是东汉末期人物(西元后161),2人相差刚好300年。
    3百年,在两汉优待宗室的政治环境下,足够在涿县繁衍出1个令人目眩的庞大家族了。
    刘备生父虽早亡,宗族势力却不衰。
    因此刘备十5岁时,能够负担得起去洛阳的旅费和学费,与同宗刘德然,幽州老乡公孙瓒,1起投入同乡前辈、涿郡【卢植】门下。
    年十5,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9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2》
    单看《3国志》,是无法判断出刘备求学具体地点的。
    因卢植本人也是幽州涿郡人,是刘备同乡前辈。且卢植在当年(176)因健康原因曾辞去9江太守职务。如卢植是返乡开馆教书,则刘备有可能在涿县求学。
    但综合对比多方材料,完全能够确定:
    刘备的求学地点,不在涿县,而在洛阳。
    首先,卢植“去官归家”时间极短,1年之后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返回洛阳再出仕。
    其次,刘备求学时培养的兴趣爱好,斗鸡走马、锦绣服装,这些奢侈品不可能在涿县老家经常出现。
    (先主)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2》
    再次,公孙瓒的求学地点,是洛阳东侧不远的缑氏山。
    (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后汉书卷7十3》
    缑氏山在哪呢?在河南偃师,洛阳东侧3十公里处。
    按《先主传》,刘备、刘德然、公孙瓒3人1同拜卢植门下,故3人的学生时代,活动范围就在洛阳东侧不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建安7子之1的王粲,明确记录刘备在灵帝末年、曾在洛阳求学,还与当时的洛阳北部尉【曹操】有过交往。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英雄记》
    (曹操)年2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武帝纪》
    王粲写《英雄记》,是时人写时事儿,可信度几乎是诸材料中最高的。
    刘备(161)与曹操(155)相差6岁。刘备十5岁赴洛阳游学时,曹操刚好21岁,任洛阳北部尉。两方材料的时间记载完全吻合。
    而刘备与曹操的来往线索,虽然书无明载,也可大致推断。即:
    刘备祖父(刘雄)曾在东郡为官,而曹操之后亦曾被征为东郡太守(未赴任)。
    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武帝纪》
    两汉时期,平民百姓人家,不可能负担得起去帝国首都游学的学费、旅费和食宿费。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地方豪强身份,于西汉末期赴长安游学。
    刘秀是什么家庭条件呢?地痞流氓杀了人,躲进刘秀家里,官府都不敢上门。
    这是刘秀姐姐、东汉湖阳公主【刘黄】亲口所说。
    (湖阳公)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主匿死,吏不敢至门。”--《后汉书卷7十7》
    注:文叔,即刘秀的字。
    刘备如是穷困贫贱的织席贩履之徒,岂能负担得起洛阳的游学费用?
    结合当时的生产力与时代背景,刘备游学洛阳,比今天津巴布韦人留学漂亮国更加困难。
    当然了,云某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举个栗子。
    刘备在帝国首都游学,还师从名儒卢植,想必学富5车吧?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