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五十九章 西域风云动,各国陆续惊3
    孙权何时得知山阴县失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屯驻于余姚县的董袭,此时仍对会稽数县失陷茫然无知。
    因为董袭董元世正忙着收编部曲(掳获山越人为兵)、训练兵卒。
    赵旻对刘备的行动,预判得极为精准。
    而随着卫府5万铁骑疾速赶赴阳关…
    赵旻所预料的1切,都正在渐渐成为现实。
    这1日清晨,辰时甫至,邺城的袁绍便召集自己麾下1众臣属议事。
    “诸君,去岁时赵从文发檄文对我口诛笔伐;腊月祭祖时其人又对老夫结盟之提议不屑1顾;
    兼且岁除之前,张儁乂叛我而逃、投奔赵从文,赵从文既如此不识抬举、屡屡冒犯老夫,老夫便不再与赵从文虚与委蛇。
    老夫而今欲讨伐赵从文!诸君可有何良策?此外,诸君以为,老夫应以何名义讨伐其人?”
    大将军袁绍幕府麾下武将可以忽略,1众文臣谋士闻言…
    如同先前无数次会议1般,又1次争论不休起来。
    “以某观之,赵贼早存不臣之心矣!”
    “赵旻狗贼软禁天子,此乃大逆不道也!”
    “狗贼借掌天子宿卫之机,遍插耳目于禁内,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哼哼!狗贼赵旻长期于宫城歇宿,某恐狗贼已秽乱宫闱!”
    郭图这个狗贼1语道破天机…
    然而,沮授、审配等河北派也就罢了,即便是河南派的许攸、逄纪,甚至是辛氏昆仲,也都集体对郭图大加反驳。
    “公则慎言!赵贼身为卫将军,确有宿卫宫禁之责!”
    袁绍脸色也极不好看。
    “公则休得胡言!咳咳,诸君之意,老夫已知…孔璋,你以为如何?”
    郭图虽然不小心触碰到了事实的真相,但众人必须反驳郭图…
    郭图也不想想,去年赵旻为何要躲进宫城避难?
    还不是因为那天杀的高干胆大妄为?
    袁绍如今恐怕都在破口大骂高干…
    废物!两千死士竟不能取下狗贼首级!
    步骘、陈矫老乡,徐州广陵人陈琳虽腹诽自家主公袁绍又当又立、惋惜赵旻强敌环伺,但其人仍是老老实实躬身作答。
    “回明公,愚以为,自天子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赵氏党旧姻戚。中常侍赵涪尝为天子陈言时策,赵旻恶而杀之。
    是故,明公应以清君侧、诛奸邪为名,讨伐赵旻。”
    中常侍赵涪,当然不是伏寿的心腹、大长秋赵常侍,而是袁绍埋在刘协身畔的1个宦官细作。
    袁绍摇摇头。
    “孔璋此言差矣,老夫自出仕至今,便始终反对宦官干政,故不得提及赵涪此人!余者皆无不妥。
    孔璋,檄文尽快拟好、广发天下诸州郡!老夫此番必要讨伐不臣之赵旻,将天子迎回元城!”
    元城也就是后世的大名县,与邺城都属于魏郡。
    邺城位于今临漳县西南部邺城镇3台村1带,3台村得名于曹魏金虎、铜雀、冰井3台,彼处至今仍存有被杨坚1把火焚毁的遗址。
    而元城距邺城有百余里。
    由此可见,袁绍确实又当又立。
    他既想享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福利,又不愿受刘协的钳制。
    袁绍的心理,与曹操几乎1致。
    建安十2年,曹操灭袁氏后,便直接将丞相府设到了邺城,从此曹操便在邺城发号施令,再也不用看刘协脸色…
    也就是说,刘协彻底成了吉祥物,曹操的丞相府实际上就是霸府。
    袁绍如今就想这么玩。
    赵旻却从没有将卫府移至其他城邑的想法,赵旻之所以苦心经营陈留城,只是因为他苟、要为自己留1条后路。
    谁忠谁奸,肉眼可见。
    尽管赵旻实际上…是舍不得他在宫中的那两个宝宝。
    准确把握到自家主公心思的陈琳1边腹诽,1边躬身领命。
    随即,袁绍抚须道:“诸君,老夫欲先攻上党壶关,诸君以为如何?”
    沮授作揖反对。
    “明公,南匈奴呼厨泉、去卑2人新败,兼且太原郡新兵训练未足,故愚以为,不宜自并州发兵也。”
    负责训练太原郡新兵之人,是已被郭图逼走的张郃。
    审配附和道:“明公,黑山贼张燕屯重兵于太行诸陉,某等若攻壶关,尚需小心张燕断某等后路。”
    张燕同样对袁绍恨之入骨。
    因2人言之有理,是以袁绍颔首后又问:“老夫攻白马、延津如何?”
    辛评作揖反对。
    “明公,白马城坚墙厚、易守难攻,且其城与延津渡互为犄角,加之颜良、赵子龙而今已分别屯驻于白马、官渡,某恐攻取不易也!”
    在赵旻营建之下,白马城、白马渡那数里长的城墙,强度至少可达十兆帕。
    在这没有空压机风镐、挖掘机炮锤、液压泵和雷管的时代,袁绍如何破城?
    延津渡倒是好破,但白马城守卒是木头人不成?
    更何况北有张燕、西北有魏种、南有赵云,中间还有颜良大军,这条防线确实难以攻破。
    袁绍脸色铁青,抚须蹙眉道。
    “老夫攻兖州济北国、泰山郡又如何?”
    济北国位于青州与兖州交界处,即后世聊城东南及部分泰安;
    泰山郡则是另1部分泰安、济宁和济南南部。
    注意:两郡国围绕泰山接壤。
    是以,袁绍话1出口,众人皆反对。
    “明公,万万不可,济北、泰山2郡乃泰山贼故里、臧宣高等诸贼之大本营也,兼且彼处地形复杂,故明公不宜自彼处攻赵贼。”
    袁绍脸色登时无比难看。
    其人强忍着怒气最后问道:“莫非…老夫自平阳攻赵旻?”
    平阳位于司隶河东郡最北侧,即后世临汾、吕梁1带。
    换言之,袁绍攻平阳…需要从太原郡绕个大圈过去。
    这不是扯淡吗?
    是以…
    袁绍麾下众谋士面面相觑。
    许攸试探道:“明公,赵贼远征西域,恐年底方还,某等不若先细细商议,再行定夺如何?”
    袁绍霍然而起、长叹1声,不耐烦地挥了挥袍袖。
    “暂且如此!诸君尽快商议妥当!”
    言罢,其人气冲冲地拂袖而去,独留1众谋士、武将们面面相觑。
    于是乎,袁绍幕府这1番商议…除议出个檄文之外,议了个寂寞。
    换言之,因赵旻这个苟哥足够苟、提前做足了防御部署之故,袁绍1方1时间,竟生出无处下口之感。
    除此之外,袁绍1方尚不知…
    许都尚书台,荀彧公廨内。
    荀彧正与程昱、董昭、诸葛瑾、陈矫、陈群这卫府5人议事。
    荀彧抚须悠然道。
    “若某所料无误,袁本初此时必已筹划南攻之事,且以其人之谋定而动,目前定未商议妥当,应出兵攻何处。然则…其人必已拟订…”
    荀彧想说的是:拟订檄文。
    但董昭打断了荀彧未说出口的话。
    荀彧对袁绍的了解,不是1般的深刻。
    “荀令君,若如此,某等应何为?”
    荀彧微微1笑,表情云淡风轻。
    “增兵!持续向壶关、向白马城、向泰山郡增兵!增兵同时,加大兵卒巡防力度,并积极向北巡防!
    如此,袁本初不但不敢再对朝廷虎视眈眈,且必不敢再广发檄文,以避免刺激卫府出兵。只是…”
    程昱不乐意了。
    “文若何必如此吞吞吐吐?有话不妨明言!”
    荀彧失笑。
    “仲德公何必如此心急。某之意为:若袁本初猝然出兵,诸君又欲何为?”
    程昱哈哈大笑。
    “老夫对此求之不得!袁贼若敢挑衅,则卫府必将使其后悔出兵!此战之主动权在卫府,而不在袁贼;
    卫府应战有百利而无1害,卫府避战则有百害而无1利!”
    【作者题外话】:山越人其实就是江东的无辜百姓,孙权不施仁政,逼得无辜百姓逃入深山躲避重税、徭役,反过头又令有授兵兵额、却无兵源的将领讨伐…
    我呸!
    所以,罗先生在曹孙刘3家中最瞧不起孙权。
    云某虽不得不承认孙权很行,但非常不佩服这个不仁不义的无耻混蛋!
    绍叔…还有他那1群幕僚…
    诸君当笑话看即可。
    谁让苟哥把绍叔算计得死死的?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王基传》中有1处隐秘线索,即王基与王朗家族存在长期的矛盾冲突。
    王朗家族,在魏晋时代具有极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这是由于东海王氏与河内司马氏有婚姻关系。
    王朗之孙女,即王肃之女,是司马昭的正室,同时也是司马炎的生母。
    在暗耻系列游戏,诸如3国无双、3国志中,此女名为王元姬。
    先前苟哥曾yy过这个小娘子。
    (王)肃女適司马文王(即司马昭),即文明皇后,生晋武帝、齐献王攸。--《魏晋世语》
    因此,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日后的困境。
    同时,它又与正始年间(240-249)“曹马党争”的历史背景高度相关。
    这1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首先谈1谈王基与王朗的历史恩怨。
    在担任青州别驾时,王基曾被司徒王朗征召;
    但王基的直属上司,青州刺史王凌不愿遣送。
    王朗再征,又不遣。
    司徒王朗辟(王)基,(王)凌不遣。(王)朗书劾(青)州……(王)凌犹不遣。--《魏书王基传》
    王凌虽然是王基的上级,但以王基在青州“协和之辅”的地位来看,王凌对王基是十分尊敬且倚重的。可知拒绝王朗征召,应该是王凌与王基共同的意志。
    王基不仅构衅于王朗,他与王朗之子王肃亦不睦。
    王肃曾撰写经学注解,改易郑玄的学说;王基则是郑玄的拥护者,因此与王肃产生矛盾,乃至“常与抗衡”。
    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王)基据持(郑)玄义,常与(王肃)抗衡。--《魏书王基传》
    学术风气的差异,是双方冲突的表面原因。
    (郑玄)门人东莱王基著名于世。--《后汉书郑玄传》
    (王)肃字子雍。年十8,从宋忠读《太玄》。--《魏书王肃传》
    从学术角度看,郑玄是经学大家,宋忠则主攻《易经》、《太玄》,沾染了玄学色彩;这是2人的相异之处。王肃师从宋忠,王基则宗事郑玄,自然不睦。
    但王基借学术的名目攻讦王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政治立场的冲突。
    在《王肃传》与《王基传》中,曾有1处隐秘记载,即双方在正始年间(240-249)职位变迁。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结果“公事去官”。王肃则出任广平太守,结果亦被“公事征还”,与王基的记载完全相同。
    (王基)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魏书王基传》
    (王肃)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魏书王肃传》
    这里需要注意,安平郡与广平郡,均在冀州,且相互接壤。按时间背景看,王肃任官,事在正始元年(240);王基在任上被大将军曹爽征还,而曹爽为大将军,亦始于正始元年。
    (王基)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魏书王基传》
    正始元年,(王肃)出为广平太守。--《魏书王肃传》
    换言之,王基与王肃,在冀州地方的郡守任上,无疑卷入了某些政治事件,因此被相继免官。
    冀州诸郡之间,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多次爆发冲突。比如冀州的清河郡与平原郡(旧属青州)之间,便“争界8年,换了两任刺史,都无法解决”。
    清河、平原争界8年,更2刺史,靡能决之。--《魏书孙礼传》
    冀州郡界相争的背后,是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这1点在《孙礼传》中有详细叙述,本文不再援引展开。
    王基是曹爽党羽,因此很快便东山再起,赴扬州出任安丰太守。
    (王基)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魏书王基传》
    王肃则是司马氏的党羽(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因此被授予虚职,出任太常(掌管礼仪的9卿),毫无实权。
    (王肃)公事征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魏书王肃传》
    汉末3国时代,9卿早已沦为虚职。夏侯玄出任太常时,便被时论讥笑为“年时方壮而永见废”。曹爽如此做派,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曹)爽诛,征(夏侯)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魏书夏侯玄传》
    (夏侯)玄既为海内重人,加以当大任,年时方壮而永见废。--王沈《魏书》
    王肃作为司马懿的姻亲,与曹爽长期不睦。他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多次痛斥何晏与邓飏,而何晏、邓飏均是曹爽心腹。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王)肃正色曰:“此辈(指何晏、邓飏)即弘恭、石显之属(西汉佞臣),复称说邪!”--《魏书王肃传》
    王基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呢?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