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四十章 旧貌更新颜,重临大散关4
    佳人这温柔又甜蜜的1吻,让赵旻忘却了烦恼和忧愁。
    思及明日无需再行军赶路…
    赵旻用力搂住怀中佳人,忘我地与佳人热吻起来。
    自大军开拔前至今,因赵旻需照顾安抚诸妻妾、以及1路急行军之故,他与佳人已有多日未曾深入沟通。
    是以,2人由热吻变湿吻之后,便1发不可收拾。
    很快,2人衣裳、衫裤纷飞,开始了下1步、再下1步、更深1步…
    直至佳人娇吟不绝、攀上数重云霄…最终2人共赴云霄之后,方才相拥而卧。
    当佳人星眸半闭、媚意十足地主动奉上樱唇任君采撷时,赵旻的坏情绪和负能量,早已1扫而空。
    夫妇2人1边拥吻、1边享受着美好的余韵。
    此时无声胜有声。
    片刻后,2人依依不舍地移开嘴唇。
    卞夫人向爱郎嫣然1笑,呵气如兰道。
    “夫君…夫君勿忧,而今天下诸侯,比之建安5年时如何?昔年之乱世,比之而今之乱世又如何?夫君…真乃当世之大英雄也!”
    言罢,卞夫人又忍不住奉上香吻。
    2人温存1番后,赵旻温柔地摩挲着佳人光洁温润如美玉的脊背,终于微笑起来。
    “阿妤,旻非英雄,乃借势而为也。然阿妤所言甚是:若乱世之根基未除,则诸侯必将层出不穷,而欲终结乱世,必以正本清源为先。
    是故今中原和平,而凉州、江南皆争斗不休。阿妤,旻仍任重而道远。”
    卞夫人甜甜1笑。
    “夫君何必对自己过于苛责?凉州自5十余年前之冲、桓2帝起,便已破败不堪,夫君如何可在1两年之间恢复其原貌?”
    汉顺帝刘保死后,因跋扈将军、外戚梁冀长期擅权、倒行逆施之故,原本由汉顺帝平定、安抚的西域及凉州,便迅速衰败下来。
    及至比大将军梁冀更加倒行逆施的汉桓帝刘志继位…
    彼时整个大汉帝国,从上到下都弥漫着日薄西山的气息,边陲之地的凉州情况如何,便可想而知。
    自汉桓帝时起,大汉朝廷在凉州的公信力便已趋近于无。
    至那天杀的汉灵帝之时,大汉帝国烽烟4起、已然进入穷途末路,而凉州则干脆秩序全面崩溃、叛乱不息。
    若非彼时有凉洲3明,恐怕凉州早已凉凉到凉透了。
    中平初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边章在凉州造反,掀起凉州
    其后,凉州叛了降、降了复叛,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期间,傅燮殉国、韩遂下水、马腾由官转匪、董卓擅权,最终凉州由十余大小诸侯割据。
    自此,凉州彻底成为化外之地、失去了任何约束力,直至…
    去年建安6年,赵旻重设凉州秩序。
    1言蔽之,卞夫人的见识,足以使许多大汉男儿汗颜。
    佳人准确把握住了凉州混乱的根源。
    是以,赵旻此时不但难得感性,而且爱极了自己怀中的佳人。
    难得感性1次的赵旻,颇为动情道:“阿妤为我生子可好?”
    佳人娇躯登时变得滚烫…她张开玉臂反搂住爱郎、吻如雨下。
    于是乎,这间营房巫山云雨大作、1时间风月无边…
    同1时间。
    虽已至子时6刻(午夜十2点半),但荀攸和刘晔2人仍在营房中热烈讨论…
    2人为方便讨论,便索性住到了同1间营房。
    “子扬,马休之事某等意见1致,然则,关于大散关之事,某尚存异议。”
    “公达兄之意仍为…胡汉而今仍不两立?”
    “正是!子扬,主公之意略为激进,胡汉间尚不能毫无隔阂,故而此事应从长计议为善。”
    荀攸和刘晔2人间的分歧,在于赵旻所说的凉州民族政策。
    平心而论,赵旻确实有些激进。
    但话说回来,如今凉州的基本情况,便是汉寡胡众、且汉强胡弱。
    若在西晋,这种情况极其危险…那叫5胡乱华。
    西晋时代,匈奴休屠部贵族刘宣在劝进前赵皇帝刘渊时,曾公开声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刘宣等固谏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
    摘自《晋书之刘元海载记》
    《晋书》成书于李唐,故刘渊避李渊讳,被记载为其人之字“元海”。
    刘宣所说的情况,指的是南匈奴、羯族、鲜卑族等胡人大量沦为汉人的奴隶。
    陈泰(陈群之子)担任护匈奴中郎将之时,“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考虑到陈泰彼时的居所与职位,其中的奴婢当中1定以胡人、尤其是以南匈奴人居多。
    (陈泰)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
    摘自《魏书之陈群传附传》
    还能反映此恶劣情况者,便是后赵建立者、打仗能力绝对能排进北胡十6国帝王前3的羯人石勒。
    其人年轻时便曾遭到地方将守的“缚卖”。
    石勒之父还是当地的“部落小率”,犹不能免,其余胡人的境遇可想而知。
    太安中,并州饥乱,(石)勒与诸小胡亡散,乃自雁门还依宁驱。北泽都尉刘监欲缚卖之,驱匿之,获免。
    (石勒)父周曷朱,1名乞冀加,并为部落小率(帅)。
    以上皆摘自《晋书之石勒载记》
    有鉴于此,赵旻便不能不将凉州之地胡、汉之间的壁垒消除。
    有别于天下其他州,凉州十郡2属国虽然仍是汉人优越感爆棚、天生瞧不起胡人,但已出现胡汉通婚的情况,而且屡见不鲜。
    这在其他州,是难以想象之事。
    故此,刘晔与赵旻思想高度1致,其人坚持认为,凉州存在胡汉之间消除壁垒的基础。
    但出身于颖川传统汉人士族之家的士人荀攸,显然不这么认为…
    尽管在河南郡洛阳、弘农郡弘农等县和河东夏城,被赵旻强制迁移编户的南匈奴人,已初步和当地汉人消除壁垒。
    最终,荀攸和刘晔选择了如下折中方案:
    以大散关、3座卫城作为试点,从实际出发,观察凉州胡、汉之间能否顺利消除壁垒。
    荀攸、刘晔2人商定此事时,正值卞夫人以温柔、智慧开解完毕苟哥,并展开又1次激情大战之时。
    同样无眠的,还有在大散关暨右扶风衙署内挑灯加班的贾诩、张既和庞统3人。
    张既懊恼不已。
    “文和先生、士元,非某失察,实则是某担心胡人聚集生乱也!某若早知主公如此忌讳马休拥兵自重,何必放任其人招募部曲?”
    贾诩苦笑叹息。
    “德容,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主公之远见毋庸置疑,德容不妨试想:若胡人当真生乱,凭马休可否弹压?
    弹压之主力,必为于文则、张公责,乃至许都诸猛将也。主公欲向凉州胡人行羁縻之策,可谓高瞻远瞩也。”
    庞统向2人作揖。
    “2位先生,以某愚见,主公对胡人以利诱之、以威吓之,兼且以情动之、以法制之,如此确为良策也,不知2位先生以为如何?”
    庞统不愧为凤雏,尽管其人不甚了解凉州情况,但其人还是很快便看透了赵旻的良苦用心。
    其中利指的是工坊、丝绸之路产业链和产业带;
    威是指卫府屯驻猛将精兵威慑凉州杂胡;
    情是指赵旻主打的胡汉1家亲;
    法指的是法律,乱世用重典嘛,难道要用圣人之道约束胡人?
    张既叹了口气后,神色肃然地对庞统作揖还礼。
    “士元之才,远在既之上也!既深感钦佩!”
    【作者题外话】:这1章,阐述了5胡乱华的根源之1。
    仍然是士族豪强!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按曹干的生年(215)推算,其生母陈妾很可能是在建安十8年(213)前后与郭氏1并被荐举入邺的。
    只不过陈妾入魏王宫,郭氏入曹丕府。
    设使陈妾或王昭仪与郭氏有旧,那么便能解释王昭仪为何愿意在立储之事上替曹丕进言。
    这1章,我们聊1聊贱人郭氏家道中落的原因。
    现存史料推断,云某怀疑郭氏家道中落,可能与昔日(200)的董承之乱有关。
    不过受限于史料过少,这1观点权作猜想,难以定论。
    郭女王之母姓董,籍贯不详。
    按《魏书》,董氏在青龙年间被追封为“堂阳君”,堂阳旧属巨鹿郡,后属安平郡,而郭后籍贯安平广宗。
    按此,则董氏亦应出身安平郡,似无异议。
    安平国堂阳,故属钜鹿。--《续汉书郡国志》
    不过汉末3国的爵位与籍贯往往不能相符。
    举例而论,刘备籍贯幽州涿郡涿县,封地却在荆州南郡宜城;
    关羽籍贯司隶河东解县,封地却在荆州武陵汉寿;
    袁绍籍贯豫州汝南汝阳,封地却在冀州魏郡邺县。
    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蜀书先主传》
    曹公即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蜀书关羽传》
    天子以(袁)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魏书袁绍传》
    种种例证,可以佐证董氏虽受封为堂阳君,但籍贯未必在安平郡。
    安平郡属冀州,与河间国紧邻,而河间国恰恰是灵帝生母董太后的故乡。
    董太后之侄董承,在建安5年(200)因为衣带诏事件遭到族诛,直系亲属倾覆无遗,旁系亲属亦应受到严重牵连。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后汉书皇后纪》
    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裴松之
    中古社会,士人婚姻往往局限在故乡,或者同县,或者同郡,跨州郡的婚姻较少。若郭夫人之母出身河间董氏,那么郭永的婚姻,便可以被视作“与外乡为婚”。
    若果真如此,不仅可以解释郭氏1家为何迅速败落,还可以解释郭氏外亲刘斐联姻外乡大族时,郭后为何表示“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见前文注引)。这是因为当年郭永与便与外乡大族(河间董氏)联姻,不幸遭到政治牵连,导致子嗣“为县小吏”,女儿“没在侯家”。简言之,即历史教训所致。
    退1步而言,即使郭永之妻董氏出身于安平,但考虑到安平、河间两地紧邻,仍不能否定诸董氏间存在亲缘关系的可能性。
    此处略举1例。按《魏略》,吉茂的“宗人”太医令吉本密谋反曹,吉茂遂连坐下狱,由于他得到钟繇的保荐,证明他与吉本“服第已绝”,遂得以不死。
    (建安)2十2年,(吉茂)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会钟相国(钟繇)证(吉)茂、(吉)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魏略》
    吉茂籍贯冯翊池阳,见于《魏略》;但吉本的籍贯诸书则语焉不详,是否为冯翊已不可考。按2人“服第已绝”,恐存在籍贯相异的可能性。换言之,安平、河间的诸董氏之间,亦有类似可能,即存在同宗嫌疑。
    设使此猜想成立,则郭女王1家在建安年间(196-220)的的凄惨境遇,便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董承的远亲,他们难免受到政治牵连;但由于昭穆疏远,也罪不至死,最终表现为男子仕宦受阻,女子罚没为婢。直至曹丕登基,郭氏的境遇才得到改善。
    实际郭氏“为夫人”乃是在“太子即王位”之后,且不免群臣非议,认为“无以妾为夫人之礼”。可知终曹操之世,郭女王的地位始终有限,这应与彼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太子即王位,(郭)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魏书文德皇后传》
    文帝欲立(郭氏)为后,中郎栈潜上疏曰:“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治乱所由,盛衰从之……春秋书宗人衅夏云,无以妾为夫人之礼。”--《魏书文德皇后传》
    另按王沈《魏书》,郭氏主政中宫时,“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此言甚有深意。
    (郭后)性俭约,不好音乐,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王沈《魏书》
    马皇后是汉明帝正室,她身上具备两个显著特征:其1是膝下无子,其2是罪臣之后。
    马氏由于不能生育,便过继了外甥女贾氏(亦为汉明帝妃嫔)之子,“尽心抚育”,此即日后的汉章帝。与马氏相类,郭氏亦无子,遂收养甄夫人之子曹叡,此即日后的魏明帝。
    时(马)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明)帝以(马)后无子,命令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马)后于是尽心抚育。--《后汉书皇后纪》
    此外,伏波将军马援(马皇后之父)由于卷入政治事件,家属沦为罪臣,导致马氏“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贵所侵侮”。
    (马)援征5溪蛮,卒于师,虎贲中郎将梁松、黄门侍郎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贵所侵侮。--《后汉书皇后纪》
    照此看来,郭氏可能亦如马氏1般,因董承之乱而沦为罪臣子弟,遂“没在侯家”。相似的出身背景,也是郭氏“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的原因所在。
    不过诚如前文所言,鉴于史料所限,这1观点权作猜想,目前尚不能定论,可以见仁见智。
    以行文笔法来看,陈寿对郭氏的早年经历多有回护。作为魏朝的首任皇后,竟然1度“没在侯家”,且入东宫时已经年逾3旬。
    若说其中毫无隐情,无疑是自欺欺人。
    但受限于史料,探究郭氏早年的履历也便异常困难。结合郭永及其子代的官位变化,云某发现这1家族的的衰落异常迅速:
    父为郡守,子不及父,尚可理解;
    但父为郡守,女儿“没在侯家”则难以理喻。
    尤其考虑到郭女王之兄郭浮1度官居县令,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他会坐视姊妹被罚没为婢。
    然而结合郭永之妻的姓氏及安平、河间两郡的接壤情况,便很容易联想到郭氏因董承之乱遭到牵连的可能性;
    若如此,则郭浮“蚤丧”,郭女王“早失2亲,没在侯家”,诸弟混迹闾阎,为县中小吏,便能得到合理解释。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长期的卑贱生活,赋予郭氏的不仅是苦难,也锤炼出她的坚忍性格及凌厉手腕。
    郭氏以高龄入东宫,先助夫夺嫡,后谗杀甄氏,数年间便独擅中宫,荣登后位,以至“贱人暴贵”。
    昔日郭永尝言“此乃吾女中王也”,可谓1语成谶。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郭女王之死,颇为蹊跷!
    郭女王百般隐瞒甄妃死因又如何?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不知道郭女王临死前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害死甄妃之事。
    历史真相如何,留给后人评说,无论如何,郭氏都非善终!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人在做,天在看。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嘿嘿,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诚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