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三十四章 旦辞妻妾去,暮至洛阳城8
    这次,绝对不能说赵旻苟到习惯成自然。
    因为种种迹象皆表明,袁绍对赵旻怀有极深的敌意…
    袁绍能在汝阳老家等刘表1个月,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苟哥认为,原因有2。
    其1是:去年,赵旻那份发行到天下大部分郡县的“大字报”,对袁绍造成的伤害委实太大!
    其2是:袁绍或许没有僭越篡位之心,但其人有割据1方之心,这1点,被其人美其名曰封异姓王。
    前1点属私怨,赵旻犹可通过各种手段缓和甚至化解;
    后1点却是赵旻、袁绍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赵旻志在1统,他决不允许袁绍割据1方,何况袁绍想要的,还是幽冀青3州!
    更何况…
    张郃如此1逃,不但坐实了张郃杀高干的嫌疑,而且加剧了赵旻和袁绍之间的矛盾。
    总而言之,天下形势瞬息万变。1个月前,赵旻还能尽力稳住袁绍,如今却难上加难。
    综上考虑,赵旻神色凝重,向卫府1众臣属沉声道。
    “故而,我欲令张燕加强戒备,并向上党、河内及东郡3郡调集兵马,严防袁本初趁我不在时攻伐朝廷!”
    旋即,赵旻向卫府上下人等、朝廷几位重臣抱拳行礼。
    其人神色及言辞皆颇为恳切。
    “诸君,重设西域都护府,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故而,纵然袁本初对我虎视眈眈,我亦应以重设西域都护府为先!
    然则…诸君敬请放心,但使我等今岁熬过袁本初之发难,今后必将无需再为其人忧虑!
    我自入许都至今,始终谦卑谨慎、夙兴夜寐,尊奉天子以从民望,以1统天下、复兴皇汉为己任。
    故大义在我等之手、大势亦在我等之手!反观袁本初,其人质疑天子血脉在先,妄图割据1方在后,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我等以顺讨逆、以正伐邪、以王师攻不臣,袁本初纵然实力雄厚,我等又有何惧哉!”
    赵旻这番话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是以在场之人皆豪情万丈。
    卫府众人皆不约而同地起身行礼。
    “主公放心,袁本初虽强,某等亦何惧之有?卫府必胜!大汉天子必胜!”
    赵旻霍然起身,郑重其事地向众人深深1揖。
    “如此,请诸君与我共勉!”
    卫府这豪壮的气氛感染了汉廷重臣。
    杨彪、荀彧…等等人也起身作揖。
    “从文尽管放心,某等虽不才,亦必倾尽全力、力保中原无4起之狼烟!”
    苟哥心中微微松了口气。
    诚如他本人所言,重设西域都护府,乃是今年首要之务。
    大汉若想在短期内崛起,必须依赖外贸输血。
    而只要赵旻有了充足的财力物力,就能在短短35年内强军富民,届时,即便袁绍、刘备和孙权再强,赵旻也丝毫不惧。
    更何况,班归已言明,西域虽小斗不断,但总体上还是以和平为主。赵旻若在此时重设西域都护府…
    那就不是白捡了1个天大的便宜吗?
    统1思想后,赵旻便开始点名。
    “令君、文和先生、公达先生、子扬、子山…你等以为,我应如何防备袁本初?”
    诚然。
    仅靠嘴炮没用,要防备袁绍,不但需要统1思想认识,更需要1套有效可行的方法。
    于是乎,荀令君再1次被苟哥白嫖。
    1众天花板谋士兴致勃勃地热议1番后,最终讨论出如下策略。
    第1,向公孙度许以重利,要求其人向袁绍的幽州施加压力,迫使袁绍分兵屯驻幽州东北部;
    第2,臧霸麾下孙氏昆仲屯兵于泰山郡、东平国等兖、青2州边界之郡,防备袁绍由青州出兵之余,迫使袁绍分兵驻守青州平原国、齐国等;
    第3,南匈奴左贤王分出十万部众,牵制呼厨泉和去卑,同时,左贤王号召呼厨泉和去卑的部众,弃暗投明,此消彼长之下,匈奴威胁将大减;
    此外,赵旻还应向天子(伏寿)讨诏,责令呼厨泉与大汉逆贼袁绍反目;
    第4,由庞德驻守壶关,防备袁绍自并州发兵攻打上党…
    顶级武将中,目前在许都的只有庞德和赵云善于守城。
    让屡屡先登的进哥守城?
    呵呵。
    这是抵御袁绍的第1道防线。
    第5,张燕的使命不变,河内太守魏种、东郡太守羊衜2人联合,在大河两岸的获嘉等县部署严密防线,防备袁绍奇袭强渡。
    这是抵御袁绍的第2道防线。
    最后,赵云率重兵驻守荥阳官渡1带,同时可兼顾颖川郡、河南郡乃至许都。
    这是抵御袁绍的第3道防线,也是最后1道防线。
    赵云若败,天子第1时间迁至南阳宛城。
    如此1来,许都丢也就丢了。
    尽管这种可能性…几乎等同于彩民朋友中大乐透头等奖的概率。
    将1切部署完毕后,赵旻便彻底放下心来。
    这时,赵云突然想起1事。
    “卫将军,嫂夫人不放心阿晨,你可否向天子讨诏,为甄氏求16百石之职?”
    苟哥1听便懂。
    “右将军,此事易耳,旻不必向天子讨诏。”
    言罢,苟哥看向老丈人之1的伏老头儿。
    “不知光禄勋是否缺议郎或中郎?”
    议郎、中郎,都属于光禄勋下属的6百石郎官,光禄勋可自行进行任免,不必向天子、尚书台汇报…这只是区区6百石的芝麻官而已。
    更何况,在3公9卿沦为荣誉闲职的汉末,议郎、中郎本来就是安置士族子弟的官职。
    反正赵大娘只是希望赵旻的大姐赵晨随夫来许都,不指望他们夫妇做到两千石的省部级大佬。
    伏完呵呵1笑。
    “主公放心,老夫必妥善办理此事。”
    赵旻颔首后思忖再3,1时间也想不到还有何遗漏之处,恰好时值正午,于是其人大手1挥。
    “赐宴!”
    随后几日,赵旻1方面查漏补缺,1方面带着刘先参观工坊画大饼,抽空陪妻妾、儿女,以及孙策家的几个儿女逛街玩耍。
    晚上加班完毕,赵旻还要私会宫中两个老婆…
    苟哥怎1个忙字了得。
    转眼便到了2月旦日。
    这1日,赵旻正准备犒赏3军…
    远征平阳城的老颜、老夏、张辽和马超4将,竟然率大军凯旋。
    苟哥原本计划,与这4员猛将在洛阳会师,之后1同赶赴西域。
    可谁又能想到,短短1个多月,他们4人竟可在千里之外的平阳打个来回?
    更何况,他们的对手,还是在塞北纵横驰骋的南匈奴王庭精锐骑兵。
    苟哥不敢怠慢,亲自出城迎接4将。
    待见到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4将后,苟哥松了口气。
    显而易见,他们必定打了场大胜仗。
    果不其然。
    主将老颜,也就是颜良抱拳笑道。
    “主公,某等幸不辱命,此番某等不但将近万匈奴骑兵击溃,且已生擒匈奴右贤王去卑。主公,虎豹骑果然精锐不可匹敌也!”
    苟哥大喜。
    原来,张辽效仿昔年李广诱敌之计,率虎豹骑下马后、4散休息,将呼厨泉、去卑2人的主力吸引而来。
    然后,辽哥亲自殿后,如李广1般箭不虚发,顺利激怒呼厨泉、去卑,也顺利将2人引入猥琐的老颜提前布置好的包围圈中。
    最后,辽哥骤然将后队变前队,趁敌军遇伏而阵势混乱之际,出其不意杀入呼厨泉中军之中。
    若非去卑舍命保护呼厨泉,兼且呼厨泉见势不妙及时勒马,恐怕南匈奴将无单于。
    但代价便是,去卑被辽哥生擒、呼厨泉仅率不足百名亲卫仓皇而逃。
    被颜良带坏了的辽哥,率虎豹骑不紧不慢地追赶呼厨泉3十余里,方才下令返回本阵。
    【作者题外话】:其2是荀彧“度绍不能成大事”。
    荀彧投曹,本传称其“认为袁绍终无所成”。在《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1文中,则被引申为“荀彧看出袁绍有不臣之心”,故出奔东郡。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2年,彧去绍从太祖。--《魏书十荀彧传》
    有趣之处,是《3国志》的成书背景、恰好是“荀彧直系子孙、把持西晋高位”的敏感时期。故《志》对荀彧本人,颇多避讳。
    比如人所共知的“鸩杀”被美化为“忧死”云云。
    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5十。--《魏书十荀彧传》
    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5十。--《后汉书荀彧传》
    荀寓(彧孙)官至晋尚书、寓子荀羽亦为尚书;荀悝(彧曾孙)为晋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荀恺(彧曾孙)为司马懿外孙,官至晋征西大将军;荀顗(彧子)入晋为司徒、太尉、太子太傅。满门朱紫,显赫无比。
    因此,陈寿对“袁绍的矮化”以及对“荀彧的美化”,很有可能受到西晋初年“官方环境”的影响。
    毕竟从现实情况看,彼时的袁绍幕府,颍川系“群贤林立”(郭图、荀谌、辛氏兄弟等),冀州系“高士盈门”(田丰、审配、沮授等),且有袁绍旧部(许攸、逄纪等)并为羽翼。德薄力弱、2十来岁的荀彧,根本没有立锥之地。
    荀彧出奔,与韩信相似,不过是“良禽择木”的现实举动,何曾心系天下?须知,天子蒙尘、李傕郭汜攻屠颍川(荀氏老家)时,荀彧的第1个念头就是逃跑。
    (彧)谓父老曰:“颍川,4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魏书十荀彧传》
    考虑到同为颍川高门的钟繇,彼时便随天子波流西迁,两相比对,高下立判。
    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魏书十3钟繇传》
    柳春新在《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1文中,称荀彧投曹,是出于“袁绍僭越”的不满。对此,我颇持观望态度。
    柳氏是魏晋领域的著名学者,其立论多有精辟阐述。但关于袁绍“称帝之心”则见仁见智。
    如上所述,沮授“平河北策”与荀彧“出奔曹氏”,其记载均受“创作环境”的影响,故很难将其视作袁绍称帝野心的佐证。
    《增广贤文》有云: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即所谓“上位者放的屁即是真理、下位者说的真理也形同放屁”。
    绍之污名,恰源于此。说得再残酷1些,袁绍的污名化、与曹操的神化、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毕竟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历史由赢家书写。若彼时袁胜曹败,现在读者研究的、大概就是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了。
    谓其(即曹操)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而操遂乘资跋扈,4行酷裂,割剥元元,残贤害善。--《为袁绍檄豫州》
    在另1个时空中,2荀、郭嘉、贾诩等人,大概会被矮化为郭图、许攸、审荣之流;张辽、徐晃、于禁等人,则会被贬低为韩荀、蒋奇、淳于琼之俦。最终审配、田丰、沮授荣登神坛,出将入相;曹氏诸将则作为失败者、被永远钉上耻辱柱。
    不难想象,袁绍党人撰写的史书中,大概会取材相当多的《曹瞒传》材料,将曹操丑化成“忘恩负义、螳臂当车”的无耻鼠辈。
    昔日,子贡读到帝辛(即商纣王)故事时,曾长叹:
    “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全天下的丑事儿全1个人抗了。”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厌恶的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注意:纣王之恶,远不似周人所言之甚。大抵是不敬鬼神,废嫡立庶等“有悖传统”之事。
    史书中对袁绍形象的丑化,笔法亦相当精妙。
    大抵是利用真实发生的事件,将其巧妙与袁绍扯上关系,同时借此宣称“绍确有不臣之心”。
    无论是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还是王粲的《英雄记》,作者出于“身份立场”,对袁绍是不可能有公正评价的。
    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晋初(陈寿)。毕竟“承袭魏祚”的西晋,对曹魏“崛起之路”的死敌,立论也难称客观。
    1言蔽之,袁绍便是子贡口中“天下之恶皆归焉”的悲情人物。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君不信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