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二章 中原诸业盛,卫府复出征12
    “从文,过往之事,老夫便与你1笔勾销、从此不再提及。
    然则…从文今后欲如何?仍尊奉天子以从民望?若如此,从文欲何以待老夫?”
    袁绍目光深邃幽远,抚须看着已站到自己身前、比自己高出半头的赵旻。
    说此话时,袁绍面色平静、语气淡然,此时此刻,其人的气质,竟颇似杨彪。
    是以赵旻神情肃然起来,躬身行礼。
    “袁公当知,旻长怀周公之志,以匡扶汉室、1统天下为己任。若旻侥幸成此大业,则必还政于天子,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至于旻欲何以待袁公,此事袁公应扪心自问,而非问旻也。旻所行皆所愿,却不知袁公有何愿,又欲何所为?”
    2人的对答,颇有些不染风尘、超脱俗世之感…
    说人话,便是1点儿都不接地气儿,太假大空。
    袁绍仍抚须缓缓道。
    “从文,实不相瞒,3年之前,老夫尚心存更换天子、匡扶汉室、正本清源之念,然则…
    去岁官渡之败、今岁从文远征陇右凯旋之后,老夫便已止息此念,惟愿老夫之子孙世代富贵耳。
    从文,如有可能,老夫盼你肯纳拙幼女为妾,保老夫1族富贵逍遥,不知你意下如何?”
    这时的袁绍,神色更为缓和,眼神中甚至流露出慈祥之色,俨然如邻家长者1般。
    赵旻却根本不信袁绍的这番说辞,更不信其人这番表演。
    袁绍或许会因赵旻屡战屡胜、顺利收服益凉2州而惊诧,但其人决不会就此放弃与赵旻争霸天下。
    更何况,赵旻的亲儿子,是如今大汉皇子、未来的皇太子,赵旻就算单纯为了自己的亲儿子,也决不允许自己留下任何隐患。
    于是乎,赵旻语气坚定道:“袁公,旻仍坚持原议,旻不可、亦不愿纳公之贵女。
    袁公如欲保子孙世代富贵,旻可代天子许诺袁公,幽冀2州之地,公可自选1州,然其余3州,公务必交还于天子。”
    袁绍面色不变,微微摇头。
    “从文,幽冀青3州之地,老夫皆欲保留!天子如不允,老夫可效仿前汉祖制,每年向朝廷足额缴纳酎(音同宙,意为祭祀所用之美酒)金。”
    酎金制度,本是汉武帝想出的削爵好手段,如今却被袁绍借题发挥,反用在了合理合法割据1方之事上。
    由此反映出,袁绍又当又立的纠结心态。
    袁绍的回答让赵旻很不满意,因为1旦袁绍开了这个先河,刘备、孙权又当如何?
    这到底是汉末还是5代十国?
    是以赵旻坚持原则。
    “袁公应知,皇汉从无异姓封王之先例,遑论宗室诸亲王之王国,不过1郡之地耳!旻为公争取1州数郡之地,已违背皇汉祖制,公不可使旻过于为难!”
    袁绍嘴角露出1丝嘲讽。
    “阿旻谬矣!天子大可以推恩令削老夫后代子孙封地,再以酎金削老夫后代子孙之爵,但使老夫后代有1脉相传,老夫便死而无憾矣!
    如此小事,天子不会不应允,阿旻休要假天子之名搪塞老夫!”
    袁绍仍是借用汉武帝的推恩令,来达成自己合理合法割据3州之地这1目的。
    而且恰好因袁绍有3子,故其人才会要3州之地…
    可见袁绍对他那3个龟儿子还是极为了解的。
    “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便是主父偃向汉武帝刘彻提出的推恩令原文。
    也就是说,继承制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3子共同继承。
    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1言蔽之,袁绍这个算盘,打得真响!
    赵旻哑然失笑。
    “袁公此言差矣!圣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袁公若当真得3州之地,公之3子恐将为此争斗不休也,届时…旻恐袁公之愿,必将招致子孙之大祸也!”
    赵旻的用典颇有深意,这个典故被称为“祸起萧墙”。
    赵旻1语道破袁绍3子将来很可能会因争夺3州而自相残杀,深合其引用“祸起萧墙”之典。
    所以,袁绍的反应可想而知。
    袁绍面沉如水。
    “阿旻,你在诅咒老夫?”
    袁绍没有当场抽赵旻,已算其人极有涵养。
    赵旻正色抱拳。
    “袁公勿要误会旻,旻以为,1州之地,袁公3子尚有可能你争我夺,遑论3州之地乎?
    然则,此事终非1日可决,还请袁公细细思量,旻恭候袁公答复。”
    至此,赵旻给了袁绍1个台阶下:
    到底是要1州还是要3州,您老先好好想1想,再与我细谈!
    袁绍神色再次缓和下来。
    他那3个龟儿子究竟是什么尿性,他这个当爹的心里真没点儿逼数?
    就算他那3个龟儿子老实,袁尚亲娘、刘夫人什么尿性,他这个当老公的还能不清楚?
    是以袁绍微微颔首:“此事暂且如此,阿旻且容老夫思量1番。”
    赵旻正色行礼后,复又问道。
    “不知袁公因何事欲亲赴汝南祭祖?”
    袁绍淡淡道:“因孟德于建安4年骤然与老夫反目,故而老夫已有数年未返乡主持腊祭。
    此番老夫亲自返乡,1为主持族亲腊祭,2为观察3子之间相处如何,除此再无旁事。”
    建安4年便是前年,西历199。
    那1年吕布白门楼、袁术呕血而亡、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后跑路、孙策收庐江纳2乔、曹操杀袁绍麾下眭固夺河内上党,突然与袁绍反目。
    从那1年开始,袁绍便不方便再返乡祭祖…魏郡与汝南之间的兖州是曹操地盘,袁绍又没有关羽那千里走单骑的本事,只好忍住不回老家。
    然而…
    赵旻信了袁绍的鬼!袁绍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实情1定不是如此。
    于是苟哥诈了袁绍1下。
    “袁公欲返乡与刘镇南密谋乎?”
    袁绍的反应让苟哥失望了。
    其人哑然失笑。
    “阿旻休得胡言!不提老夫而今惟为子孙计,且说刘镇南乍前乍却、首鼠两端,老夫便耻于与其人为5!”
    赵旻还是不信。
    但袁绍既然不说真话,赵旻对此也无可奈何。
    于是乎,赵旻与袁绍的本次谈话宣告结束。
    “旻遣1曲精锐重骑沿途护卫袁公。”
    “甚善!老夫亦遣儁乂率1曲大戟士沿途护卫嫂夫人。”
    大戟士,相当于袁绍的特种部队。
    是以袁绍这番话,使赵旻更加坚定了自己组建虎豹骑的决心。
    双方交换护卫之后,互相行礼告辞。
    赵旻唤来赵贲,袁绍也唤来张郃,2人不约而同地叮嘱各自麾下1番后,就此分道扬镳。
    赵旻看得分明,袁绍的臣属中,赫然有荆州南阳人逄纪和许攸…
    由是,赵旻心中冷笑不已。
    绍叔啊绍叔,你当真打算与刘表密谋?呵呵呵,你这是找死!
    目送袁绍远去后,赵旻转过身来。
    张郃适时上前,向赵大娘躬身行礼。
    “老夫人请随某渡河!”
    赵旻尚有不少公务要忙,因此其人当然不会陪老娘渡河…
    说起来,赵旻已有近两年未回过河北。
    于是乎,到了分别的时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两晚,都是大乔与赵旻同寝,也因此,最为黯然销魂的便是大乔。
    2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不知何时,大乔芳心中除已故的孙策外,又多出来1个赵旻。
    目送船只遥遥停泊于对岸、又眼见大乔、杨樱月和香妹子远远地1步3回头时,赵旻突然心如刀割。
    直至斯人远去,赵旻身畔的荀攸方才开口。
    “主公,天气寒冷、公务繁冗,某等当速归。”
    赵旻蹙眉。
    “公达先生以为,士元之策如何?”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继续说袁绍麾下两大派系之事。
    虽然诸书未曾明言,但从《绍传》记载来看,袁绍对待集团内斗其实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即扶持河南士,限制河北士。
    理由不难理解。袁绍是豫州汝南人,属于河南士人;其幕府中的河南人,或为韩馥旧部(多为颍川人),或为袁绍在洛阳时代的旧友(多为南阳人),或为其宗族姻戚(多为汝南人),3者均属流寓之士,在河北地区不具备根基,因此必须给予额外关照,否则便会被土著势力吞灭。
    袁绍的行为并非孤例。孙策、孙权扶植淮泗集团抗衡江东土著;刘焉扶植东州集团(3辅、南阳人)对抗益州土著,刘备扶植荆楚集团对抗川蜀土著,均属此类。
    时南阳、3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刘)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华阳国志》
    从史料所见,袁绍虽然对冀州的豪强魁首多有延揽、拉拢之举,但在河南、河北集团发生冲突之时,袁绍几乎无1例外,每次均站在河南集团1边。
    以下以审配、田丰、沮授、张郃4人为例,分析袁绍的立场倾向。
    (1)田丰
    田丰籍贯不详,1说巨鹿、1说渤海,不过两地均属冀州,因此将之视作河北豪强绝无问题。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先贤行状》
    按《先贤行状》,田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又“博览多识,名重州党”,是河北地区的头面人物。
    袁绍延揽田丰时亦礼贤下士,乃至“卑辞厚币”,甚为恭谨。
    按《英雄记》,界桥之战时(191)田丰不避艰险,侍从袁绍左右,貌似具备极高的政治地位;
    但在官渡之战时(199-200),由于逄纪的谗害,田丰先被下狱,后遭处决,就此黯然谢幕。
    别驾从事田丰扶(袁)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英雄记》
    (逄)纪复曰:“(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先贤行状》
    逄纪是南阳人,应被归入河南集团,亦是袁绍在洛阳时代的旧友,后随袁绍亡奔河北(见《英雄记》)。此人在冀州毫无根基,但他的谗言却能够轻易杀死“名重州党”的田丰,袁绍的政治倾向,由此可以窥见1斑。
    (2)审配
    审配是魏郡阴安人,“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其宗族亦强盛,乃至“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无疑也是河北地区的大姓豪右。
    (审)配字正南,魏郡人,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先贤行状》
    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王沈《魏书》
    袁绍牧冀州时,对审配“委以腹心之任,以为治中、别驾,并总幕府”。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均是州中大吏,可知审配获得的待遇与田丰不相伯仲。
    然而官渡之战(200)后,由于袁绍兵败溃逃,审配之子被曹操擒获,因此袁绍疑心起审配的政治立场,担心他为了宗族安危而投奔曹操,遂“以(孟)岱为监军,代(审)配守邺”。
    官渡之败,审配2子为曹操所禽,孟岱与配有隙……绍遂以(孟)岱为监军,代配守邺。--《后汉书袁绍传》
    孟岱,籍贯不详。彼时见诸记载的孟氏,1出于冀州安平(见《文德皇后传》,安平有孟武),1出于豫州汝南(见《温恢传》引《魏略》,汝南有孟建)。鉴于袁绍是汝南人,则孟岱应亦出身汝南,即袁绍之“乡里”,因此得到重用。
    袁绍重用孟岱,疏远审配的行为,得到河南士人的交口称赞。按《后汉书袁绍传》,郭图、辛评听闻审配遭到排挤,“亦(以)为然”。郭图、辛评均是颍川人,如前所述,汝、颖2地在汉魏之际往往并称,按此可知孟岱必为河南集团的成员。
    孟岱与配有隙,因蒋奇言于绍曰:“配在位**,族大兵强,且2子在南,必怀反畔。”郭图、辛评亦为然。--《后汉书袁绍传》
    (3)沮授
    沮授,广平人。按《文帝纪》,广平即“魏郡西部都尉”所治,可知此人亦是河北集团成员。
    沮授,广平人,少有大志,多权略。--《献帝纪》
    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魏书文帝纪》
    按《献帝纪》,沮授“少有大志,多权略”,曾为韩馥别驾,袁绍牧冀州时“又辟焉”。按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的待遇来看,他的政治地位与审配、田丰不相上下,甚至可能略有过之。
    然而这个“威震3军”的沮授,由于受到郭图、淳于琼的谗害,权势遭到削夺,袁绍“乃分监军为3都督,使(沮)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1军”。
    (郭)图等因是谮(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袁)绍疑焉。乃分监军为3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1军,遂合而南。--《献帝传》
    按此,沮授的兵权被稀释至旧时的3分之1,元气大伤;而进谗言的郭图、淳于琼均是颍川人,亦是河南集团的重要成员。
    (4)张郃
    张郃,河间鄚(音茂)县人,河北集团大将。
    袁绍灭公孙瓒,张郃“功多”,按其投曹后被曹操拟作“微子”、“韩信”,可知此人在河朔地区名望甚隆。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魏书张郃传》
    可笑的是,尽管曹老板对张郃评价如此之高,还是有小学生在写3国小说时,说官渡之战时的张郃能力1般…
    呵呵。
    无知不要紧,要多看书及时治,但千万不要写书误导读者。
    张郃越老越妖是不假,但不代表其人壮年时就是个大众武将!
    乌巢之战(200)时,淳于琼(颍川人)败殁,张郃、高览率军往救,最终由于郭图(颍川人)的谗害而倒戈降曹。
    太祖果破(淳于)琼等,绍军溃。(郭)图惭,又更谮(张)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魏书张郃传》
    后世史家对郭图进谗与张郃归降的时间问题,其实颇存争议(比如姜宸英认为张郃降曹在先,《郃传》属于“自文其丑”),不过河南、河北集团的内部争斗,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其实从上述诸多案例来看,无论是审配、田丰还是沮授、张郃,他们在内部斗争当中失势的重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河南士人的谗害,更重要是袁绍的立场倾向与政治决断。
    从这1点来看,袁绍虽然对河北的士人领袖维持了表面上的尊敬,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倾向于扶持河南士人集团的。
    这既与袁绍的出身有关,也和河南士人在冀州属于“少数派”有关…
    袁绍如不扶持河南集团,那么河北集团便会1家独大,这对袁绍的统治必然是不利的。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