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十一章 中原诸业盛,卫府复出征1
    正当赵旻正与卫府各地返还之众人,以及刘表、刘备、孙权这3大诸侯派来的使臣叙旧谈笑时…
    卫府大门外突然喧闹起来。
    随即,赵贲的声音响起。
    “少君,河北河间国张儁乂、颖川郡辛仲治携厚礼至。”
    来者…
    竟然是河间张郃和颖川辛评!
    赵旻对此始料未及。
    袁绍居然派使臣向刘协朝贡?而且…
    袁绍派来的居然是张郃和辛评?
    这…
    袁绍这分明是在向赵旻示好嘛。
    张郃自不必多提,那是赵云叔侄2人的老朋友…
    当然,张郃也是赵旻急欲招揽的猛将之1。
    至于辛评…
    颖川辛家如今是赵旻坚定不移的合作伙伴兼战友。
    是以,包括赵旻在内,卫府上下人等皆不敢托大,更不敢怠慢,当即走出卫府大门相迎此2人。
    张郃、辛评2人皆着1身蜀锦袍、头戴束髻冠,此刻正满面堆笑,向看守卫府大门的赵甲、赵虎、赵旭和赵贲4人(这哥4个终于再次相聚)颔首示意。
    见此2人前来,卫府之中,最高兴的人是…
    赵大娘。
    赵大娘对张郃、辛评格外热情。
    “儁乂、仲治,快快请进!袁公竟派你2人至此?”
    瞧瞧这称呼…
    刚刚还在破口大骂“袁绍老匹夫”的,莫非是赵大娘的孪生姊妹?
    张郃辛评2人,明显对赵大娘如此热情极不适应。
    就连他们2人脸上的笑容,都变得略显尴尬。
    2人忙不迭作揖行礼。
    “某等参见嫂夫人!袁公托某2人前来,1是为向天子朝贡、2是为与卫将军冰释前嫌。”
    赵大娘闻言笑得更加灿烂。
    “如此甚善!儁乂、仲治,2位请进府再详谈!”
    刘先、陈到、刘琰、太史慈和周瑜这些人,见张郃、辛评2人至此,心中忍不住暗惊。
    袁绍这是何意?其人竟欲与卫将军讲和?
    这…
    无怪他们心中吃惊,盖因今年赵旻将袁绍得罪得太狠了!
    诚然,高干刺杀赵旻确属重罪,其人所谓“畏罪自尽”也实属咎由自取,然而…
    赵旻那“大字报”也太过分了吧?
    这两3月以来,袁绍为天下人所口诛笔伐,可谓狼狈至极。
    在如此情况之下,袁绍居然还要与赵旻冰释前嫌?
    袁绍的心胸何时变得如此宽宏大度了?
    袁绍你要给力!你要坚持!你不能与赵旻讲和!
    你若与赵旻讲和,我们往后的日子该如何过?
    刘表、刘备、孙权3人的使臣,心态登时有些凌乱。
    可想而知,当赵旻腾出手来…
    他们3方都将如临深渊。
    今年的赵旻势头实在是太猛,猛到让天下所有诸侯都坐立不安…
    周瑜最先想通了这1点:
    所以,袁绍才会派与赵旻素来友善的张郃、辛评出使许都,试图与赵旻冰释前嫌。
    1念及此,周瑜心中反而稍安。
    吴侯虽已不在,然盟约未变,某等仍应与卫将军友善。
    不再提3方诸侯使臣心中的小算盘。
    众人分主宾落座后,辛评笑着向赵大娘作揖,并开门见山。
    “嫂夫人,高干之所作所为,某家明公完全不知情,故当日明公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甚至欲枭高干之首级以谢卫将军。
    故而,某家明公欲与卫将军冰释前嫌,且近日欲返汝南汝阳县拜祭袁氏祖先。”
    赵大娘大喜。
    “甚善!老身亦有意返常山真定县拜祭赵氏祖先。”
    原来,这才是令赵大娘高兴的真正原因所在。
    由是,赵旻不得不开口。
    “仲治先生可转告袁公,旻今岁与袁公发生龃龉,皆因高干欲刺杀旻之故也。
    今高干既已畏罪自尽,兼且袁公又尊奉天子,旻当然愿与袁公冰释前嫌,遑论旻与袁公并无仇怨。
    先前旻尚以为,高干所为皆为袁公指使,如今看来,此事与袁公毫无关联,此旻错怪袁公也,烦请先生代旻向袁公致以歉意,稍后旻必为袁公修书1封致歉。”
    言罢,赵旻郑重其事地向辛评深深1揖。
    苟哥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就低调做人。
    袁绍虽不得不与赵旻和解,但袁绍到底有多恨赵旻,赵旻心中不可能没有半点儿逼数…
    赵旻这是往死里骂袁绍啊!袁绍没被赵旻活活气死,已殊为不易。
    因此赵旻见好就收,主动放低姿态…
    赵旻不如此不行,他明年肯定要远征西域、重设西域都护府,在此期间,他的老巢中原必须平安无事才行。
    辛评和张郃2人,登时暗暗松了口气。
    看来赵旻暂时也不愿和袁绍撕破脸皮。
    2人当即起身向赵旻还礼。
    “卫将军言重矣。某家明公对高元才擅自做主、行刺卫将军之事亦深表歉意。”
    这只是1句客套话,赵旻当然不会当真。
    反正赵旻心中的恶气已经宣泄1空。
    所以,赵旻颔首后复又问道:“仲治先生,不知袁公欲何时赴汝南?可需旻沿途护卫袁公?”
    与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赵旻和袁绍之间并无各种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
    或者准确来说,是袁绍负赵旻,而非赵旻负袁绍。
    遑论高干还曾刺杀赵旻。
    加之赵旻在江南之乱中坐收渔利、顺势占据荆州4郡之地…
    所以,即便赵旻大4发动舆论攻势,让袁绍血压1度飙升到2百5,袁绍也不好、更不敢与赵旻撕破脸皮。
    也因此,赵旻之所以问出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在试探袁绍的态度。
    辛评笑着行礼。
    “如此,便有劳卫将军。某家明公将于3日后至兖州东郡白马城。”
    赵旻欣然颔首,心中大定。
    其人心道:绍叔,你如今不敢打老子,嘿嘿!今后你更不敢!只要再给老子1年时间,老子对你何惧之有?
    苟哥心中作是念,口中却欣然道。
    “甚善!旻与袁公经年未见,此番正可与袁公1叙别情。”
    言罢,赵旻看向自家老娘和老叔。
    “两位大人是否有意返乡祭祖?”
    赵旻说了句废话。
    是以赵大娘和赵云都瞪了赵旻1眼。
    赵旻丝毫不以为意,笑着向老娘和老叔行礼。
    “既如此,明日旻便护送2位大人赴东郡白马城。”
    赵旻终于说了句人话。
    赵大娘转嗔为喜。
    “此番老身欲携阿月、桥氏、阿香返乡祭祖,阿旻以为如何?”
    显而易见,赵大娘是想显摆显摆自己的大孙子,顺便显摆显摆大乔这个美女儿媳,以及孙绍这个便宜孙子。
    这倒不是赵大娘浅薄…
    赵大娘也是想借此机会,向天下人宣告,大乔和孙绍如今已是赵家人。
    何况这十多天以来,不止赵旻与大乔、孙绍“母子”相处融洽,就连赵大娘也与大乔这个“儿媳”、“孙子”相处得极为愉快…
    赵大娘不愧是沉浮商海多年、深谙人情世事的老人精儿。
    张凝已近预产期,因此赵大娘不能再带张凝这个“大妇”返乡。
    赵旻虽极舍不得大乔和香妹子,却也只好颔首应允。
    此事商议妥当之后,赵大娘和赵云便起身向众人告辞。
    送走赵大娘、赵云之后,众人再次回到卫府大堂。
    荀攸趁机拉走同乡辛评,为赵旻创造与张郃私聊良机的同时,还可以侧面打探1番如今袁绍1方的情报。
    而赵旻先安排鲁肃、步骘接待太史慈和周瑜。
    这两人与江东渊源颇深。
    其人又安排董昭、陈登、陈群接待陈到、刘琰。
    董昭和刘备是旧识,陈登、陈群则是刘琰的老朋友。
    最后,赵旻安排贾诩、费观和庞统接待刘先。
    将3个大诸侯的使臣安置妥当后,赵旻请张郃走进自己的书房。
    由赵甲和赵虎两兄弟把守门户,赵旻压低声音问道。
    “儁乂叔父可曾受何委屈?”
    【作者题外话】:王永平在《汉末士人流动与刘表政权兴衰》1文中,曾敏锐指出:
    荆州地区的门阀豪族,按照年龄与族望,可以分为“耆老派”与“少壮派”。
    耆老派心向曹魏,致力于统1;
    少壮派则致力于寻找新的代理人,谋求长期割据。
    云某深以为然。
    理由相当现实。
    如果归降曹魏,那蔡瑁(襄阳)、蒯良(襄阳)、韩嵩(义阳)、刘先(0陵)、桓阶(长沙)为代表的荆州门阀,依然可以凭借“促成统1”的功劳,维持昔日的尊贵地位。
    但荆州地区的中下级豪强(比如霍峻、赖恭、蒋琬、潘濬(音意皆同浚)、魏延),话语权本就弱于耆老派,即使在和平局面下,也很难维持门第不堕;
    在乱世则变数更大。
    因此这群少壮派人物,倾向寻找新的代理人,谋求1步登天。
    这与淮泗集团(周瑜、鲁肃为代表)拥护孙权割据,但江东土著却谋求“和平统1”(即降曹)是相同道理。
    诸葛亮,就是荆州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实际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与世事。
    其人似乎没有沾到联姻大族的光,反而成了1个“躬耕陇亩、苟全性命”的山野村夫。
    可见诸葛亮并未走上诸葛玄预期的道路。
    但诸葛亮也并非完全脱离俗物,而是研习法家、兵家等诸子杂学。
    其所交往的人物,如汝南孟建、石韬,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司马徽等,俱为1时名士。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3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魏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诸葛玄虽然联姻荆襄门阀,诸葛亮的交结对象,却有相当比例的外州人。
    即所谓的“侨寓之士”。
    可见两代诸葛氏(玄、亮)的理念差异。
    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耆老”与“少壮”的观念冲突。
    诸葛亮年少时以“管仲、乐毅”自诩,可知其本心,是寻找代理人(齐桓与燕昭),维护江汉政权的割据局面,借此为进身之阶。
    (亮)身长8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老家虽在徐州琅琊,却对返回中原毫无兴致,1心谋求在外发迹。
    甚至公开宣称“中原人才济济,建功立业何必在北国”。
    公威(即孟建)思乡里,欲北归,(诸葛)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魏略》
    看亮为刘备画策隆中,开口就是“荆州乃用武之国,而其主(刘表)不能守,将军(刘备)岂有意乎”,便可知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少壮派,时刻准备抛弃刘表,拥立新主,维护割据局面。
    诸葛亮虽然功德盖世,实际其出山的计策却相当险恶野蛮,可谓“乱武天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1纸隆中对,区区数百字,竟前后涉及颠覆3个政权(刘表、刘璋、张鲁),其中刘表还是刘备的恩主。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野心昭然,锐意进取,锋芒毕露。
    侧面也可以看出,与“暮气沉沉、伏膺儒教”的耆老派不同,少壮派“儒法双修、王霸兼杂”,学术风气与精神面貌,呈现出完全相异的色彩。
    诸葛玄与诸葛亮两代人物在荆州的始末变迁,生动勾画出流寓士族的兴衰起落。
    诸葛玄流徙南阳,是托庇袁术余党,而非投奔刘表。实际就袁术和刘表的恶劣关系看,诸葛玄改换门庭绝无可能。
    在南阳客居的数年中,诸葛玄替子侄们完成了与荆襄豪族的通家联姻,分别攀附上蒯氏、庞氏、黄氏。
    其目的大约是想完成诸葛家族的土著化,方便日后出仕,重振家门(察举制下的“乡举里选”,依赖籍贯所在)。
    然而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却走上了另1条道路。
    作为客居荆州的侨寓士人,虽然家族与当地门阀联姻,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融入外州的士族社会。
    看诸葛亮与黄氏无子,乃至险些绝嗣,便可知《襄阳记》所谓的“身有丑女,才堪相配”纯粹是事后附会。
    (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襄阳记》
    诸葛亮的婚姻,完全出于利益考量,毫无情感可言。甚至干脆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对荆州的耆老勋旧而言,“纳土归降”可以维护门第不堕,但对侨人士族与本地的中下级豪强而言,降曹则无利可图。
    因此这群少壮派,便致力于维护荆州的割据地位;
    乃至刘表未死,便纷纷寻找新的代理。
    诸葛亮为刘备“画策隆中”,其实便是这种心态的现实反映。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由是,与庞统不同,野心勃勃的诸葛亮绝无可能投奔赵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