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九章 稳居中军帐,各方争斗忙9
    张绣越说越激动。
    “魏王?代汉者当涂高?哈哈!若曹孟德当真胜袁本初,老夫恐大汉将为魏所代焉!”
    万幸张绣自知失言,及时闭口,否则其人下1句1定是“曹孟德为逆臣贼子,李文达你便为逆臣鹰犬也!”
    饶是如此,诸曹、夏侯1众人,包括卞夫人在内,脸色都微微1变。
    因为,从王莽步子迈得太大导致民怨沸腾、位面之子刘秀争霸天下时开始,“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便成了东汉著名谶语。
    此话源自西汉武帝,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武帝)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
    “汉有67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674十2代汉者,当涂高也。“
    摘自《太平御览》收录之《汉武故事》
    67之厄,即两汉各有十3位皇帝(非常6加7)。
    西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昌邑王(被霍光废掉之昏君)、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
    注意:惠帝和文帝之间尚有2少帝,但吕后称制,不算在内。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注意:安帝与顺帝之间有个北乡侯,但为阎太后僭立、且在位极短,又遭顺帝抹去记载,故不算在内。
    涂者,途也。
    当涂高者,就是大道中间高大的事物。
    所谓“代汉者当涂高”,即:
    取代汉朝者,必定是大道中间、高大伟岸的事物。
    东汉开国皇帝、位面之子刘秀,就是“代汉者当涂高”的忠实拥趸。
    在汉末初平年间(西历190-193),公孙瓒、陶谦、袁术、刘备联军杜撰出“阙宣”这个极有可能是子虚乌有之人后,“代汉者当涂高”之论更加甚嚣尘上。
    8大僭越之主中,无论刘焉、刘表这对族兄弟,还是许昌、马相、张举张纯、宋建(前文提到的凉州河首平汉王,赵旻暂时没空收拾他)、袁术,都有称帝(刘氏族兄弟是僭越)时间、有尊号、有籍贯可考。
    这些僭越之主,都与当时的天下诸侯有过丰富多彩的互动,甚至除刘氏族兄弟外,其余僭主最终都被当时逐鹿天下之英雄诛除。
    唯独阙宣,无籍贯、无讳字、无尊号、甚至连与其人往来互动的诸侯,也仅仅有陶谦1位;
    且其人从陶谦而起,亡于陶谦之手,可谓死无对证。
    换言之,汉末十3州中,能证明阙宣存在过的人,仅陶谦1人而已。
    说难听些,别说是年龄、籍贯、讳字、尊号,甚至连阙宣的性别是男是女都无人知晓。
    阙宣出现的背景就是两汉谶语:
    “代汉者当涂高”。
    可以说,这句话在袁术集团疑似捏造出“阙宣”之后,便成了汉末的1句禁咒。
    李傕(音同阙)信巫术,就曾听信巫女之言,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理当代汉自立。
    阙者,大道两侧之城门楼也。
    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6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
    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
    摘自刘艾《献帝起居注》
    综上所述,当张绣说出这句话时,其人便已经犯了大忌。
    芳心中满是爱郎的卞夫人不得不出言解释。
    “骠骑将军此言差矣,大汉在卫府引导之下,而今国力蒸蒸日上,当无此隐患也。”
    关心则乱的卞夫人突然闭口不言。
    因为卫府领军人物、卫将军赵旻的旻字,意思是天空,当涂高…还有什么是比天更高的?
    城门楼子再高,还能比天高?
    李通闻言,1对大眼瞪得比牛眼还要大。
    于是乎…本就有些吊诡的气氛,变得无比尴尬诡异。
    张绣更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好端端的,说“代汉者当涂高”图个啥?
    李通反应过来后,登时便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代汉者当涂高,当为此解也!”
    张绣用力攥了攥1直扶着的环首刀刀柄,最终没有出手。
    这也就是张绣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凡张绣年轻十岁,李通首级1定不保。
    卞夫人尴尬1笑:“文达有所误会,卫将军今已为太子太傅,且已发过重誓,要尽力辅佐太子、力保皇汉复兴。”
    卞夫人不知道,刘嗣其实是尼古拉斯…赵嗣。
    赵旻教导扶持的,实际上是他自己的亲儿子。
    张绣担心李通再胡言乱语,是以恶狠狠地喝问后者1声。
    “李文达,你究竟何去何从?存或亡你1言可决!”
    明显迷信谶语的李通不假思索道:“天命既在卫将军,某便愿降朝廷!”
    虽然朝廷指的其实就是卫府,但是与赵旻有旧仇的李通,为自己留了些许面子,。
    其人只说投降朝廷,却不说向赵旻投降。
    张绣满意颔首。
    李通又道:“某愿为骠骑将军守御章陵郡。”
    张绣嗤笑。
    “章陵郡无需你镇守。你且为老夫言明黄祖老匹夫之奸计!”
    李通极为光棍。
    其人通过此次张绣突袭之事已知,黄祖败亡是迟早之事,故而其人对黄祖的通盘计划毫不讳言。
    “此事说来话长,骠骑将军不妨1边乘船赶路、1边听某细细道来。”
    言罢,颇光棍的李通微微晃动自己被牢牢捆住的双臂及脖颈,示意张绣等人为其人松绑。
    “呛啷”1声脆响过后,众人只觉寒芒乍闪,张绣却已复又“呛啷”1声收刀归鞘。
    李通身上的粗麻绳,便应声跌落于地。
    秀了1把精湛武艺的张绣,头也不回地向船队走去。
    “随老夫登船!长路漫漫,我军当尽速赶赴西陵城。”
    于是乎,在苍茫暮色之中,张绣及诸曹、夏侯氏的船队继续沿涢水顺流而下。
    在张绣的斗舰之上,经过简单梳洗、并换上全新束髻冠及深衣的李通,向着围坐于4周的张绣1方,以及卞夫人、诸曹、夏侯氏1方,开始了他的讲述。
    “此事需自建安3年时说起。”
    建安3年,亦即西历,亦称为儒略历的198年。
    那1年是曹操的高光时刻。
    建安3年3月,曹操攻南阳郡穰县(即后世河南南阳邓州市),虽无功而返,却在撤兵时大败张绣。
    9月,曹操出兵伐吕布,水淹下邳后上演白门楼。
    此时的袁术,欲援救吕布,却已有心无力,其人已走上众叛亲离的穷途末路。
    (曹)操击破斩(桥)蕤,而(刘)勋退走。(袁)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
    摘自《后汉书之袁术传》
    在诛除吕布、收回徐州、连续大败袁术之后的次年,曹操决定与袁绍反目。
    以上之事皆与李通要讲述之事无关。
    但这绝对不跑题!
    因为这说明了以下1件大事发生的重要原因:
    被袁术软禁达两年之久的周瑜,在淮南郡历阳县投奔孙策,2人联手收服刘繇部将、自封为丹阳太守的太史慈,攻下丹阳郡南半部分,剑指庐江郡和吴郡。
    (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3年也。
    摘自《吴书周瑜传》
    周瑜之所以能逃出袁术魔爪,曹操居功至伟。
    注意,建安3年的孙策,地盘还只有丹阳郡北部。
    准确来说,是孙策仅有秣陵、湖孰、江乘、曲阿、丹阳6县。
    这6县皆为丹阳郡下辖,分布在长江南岸,丹阳县又被称为小丹阳。
    换言之,在得到周瑜、太史慈之后,孙策才能成就“江东小霸王”之霸业。
    那么问题来了,李通讲述建安3年周瑜历阳迎孙策之事,目的何在?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来详细讲1讲所谓“代汉者当涂高”以及汉末著名反贼。
    东汉王朝的统治极为腐败。桓灵末期,各路妖贼前赴后继。
    边地武人叛乱不止,幽州、并州、凉州1马当先;
    邪教武装层出不穷,黑山军、黄巾军,汉中米贼为其祸首。
    弱者自称将军、刺史,割据1方;
    强者就敢称王称帝,驾金根,乘6马,郊祀天地。这其中就包含刘焉刘表这两名宗室。
    许昌是人名:姓许,名昌。非曹老板之许县。
    许昌在《3国志》作“许昌”;
    《后汉书》作“许昭”。
    考虑到《后汉书》成书于刘宋,恰在两晋之后。
    所以许昌真名很可能是“许昭”。
    改昭为昌,是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类似吴书作者韦昭被改名韦曜、蔡昭姬被改名为蔡文姬。
    熹平元年(172),黄巾之乱前十2年。会稽(今浙江绍兴)妖贼许昌,煽动当地无知群众暴乱,聚众万余人。自称“阳明皇帝”。
    这个“阳明”到底是年号、尊号、还是5德始终(类似黄天当立)谶语,因史料有限,无法再搞清楚。
    许昌这个皇帝,1共干了两年不到。
    在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的镇压下,迅速销声匿迹。
    值得1提的是,讨贼主力中的吴郡司马(地方中级军官)孙坚,招募千余壮士,奋勇进击,所向有功。
    会稽妖贼许昌起於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韶扇动诸县,众以万数。
    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馀人,与州郡合讨破之。是岁,熹平元年也。--《吴书1》
    孙坚即孙策、孙权生父,以悍勇著称。
    孙坚1生,杀了1个太守(南阳太守张咨),杀了1个刺史(荆州刺史王睿),打退过1个僭主(董卓),还剿灭过1个皇帝(许昌)。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中平4年(187),大僭主董卓上洛前2年。原泰山太守(兖州,今山东泰安)张举、前中山国相(冀州,今河北平山、灵寿)张纯,勾结乌丸骑兵,攻掠幽、冀2州。2张兵强马壮,士卒众多,竟达十余万。
    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4年,纯等遂与乌桓大人共连盟,……众至十余万,屯肥如。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后汉书列传第6十3》
    张举、张纯之乱,在中郎将公孙瓒、幽州牧刘虞的连番镇压下渐告平息。
    两年后,中平6年(189),张举等人远遁出塞,消失于记载。
    由黑转白的刘备,便因参与讨伐张举、张纯之乱而成功上岸。
    (刘)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阳通佯,即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鱼豢《典略》
    刘帮主靠装死而侥幸苟活,如此拼命而求得安喜尉,却要被督邮褫夺…
    也难怪刘帮主鞭杀督邮。
    中平5年(188),大僭主董卓上洛前1年。
    益州流贼马相,在绵竹造反;
    为了壮胆儿,自称黄巾军。
    其实马相狗屁不是,混子1个;
    黄巾3十6方根本就不在益州。
    十余年间,(黄巾)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8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3十6方。方犹将军号也。--《后汉书皇甫嵩传》
    马相占据益州郡、蜀郡和犍为。
    1共占了3郡两县,就开国称帝了。
    马相这个皇帝也没蹦跶几天。
    其人被益州当地1个土豪贾龙,率千把来人给灭了。
    史书称:“数日破走,州界清静。”
    简言之,这是个跳梁小丑。
    再看袁术。
    袁术的建号很有趣。
    仲家,1说仲氏。
    仲者,行2也,天下第2。
    你说都僭逆称帝了,还天下第2,直接“老子天下第1”不就好了吗?
    当个皇上还当得这么畏畏缩缩的…
    看看之前的张举、张纯、许昭、马相,占领个把县城,手下千余人就敢继位称帝;
    人家还动不动“阳明皇帝”、“弥天将军安定王”。
    袁术雄踞淮南,割据徐、扬,手下精兵悍将十余万,竟然自号“仲家”,他可能是史上最谦虚的反贼了吧?
    这跟元末徐寿辉的“天完”有1拼。
    最后看宋建。
    灵帝末,凉州乱。
    枹罕(今甘肃临夏)宋建,趁乱称王,自号“河首平汉王”。
    宋建1个伪王,竟然还改元,不用汉廷年号。
    其人前后僭逆3十余年。具体称王时间已难考。
    建安十9年(214),夏侯渊进击。1个月不到,宋建乱党全灭。
    夏侯渊拜功表中,竟写道,宋建的伪朝廷,还设置了“丞相”和“公卿百官”。真是麻雀虽小、5脏俱全。
    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3十馀年。--《魏书1》
    燕国奠基人公孙度、刘焉和刘表,这些人咱就不提了。
    下面重点说1说“代汉者当涂高”。
    谶纬学,通俗1些讲,就是与吉凶相关的神话预言学说。
    实际操作中,“谶纬”通常都是1些颠3倒4、狗屁不通、前后矛盾、歧义频出的废话。
    搁今天完全就是封建迷信、牛鬼蛇神。
    但在基础教育不普及、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这些迷信思维浓郁的鬼话,特别有市场。
    比如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就特别痴迷于图谶学。
    其人天天躲在宫里捧着谶纬小册子潜心钻研,滑稽得很。
    两汉时期有1句谶言波流极广:
    代汉者当涂高。
    此话源自西汉武帝,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武帝)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
    "汉有67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674十2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收录之《汉武故事》
    67之厄,即两汉各有十3位皇帝(6加7)。
    所谓“代汉者当涂高”,即:
    取代汉朝的、必定是大道中间、高大伟岸的事物。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代汉者当涂高”的忠实拥趸。
    新莽之乱时,群桀并起。割据川蜀的公孙述、也是个迷信的神棍,根据谶言“废昌帝,立公孙”践祚称帝。
    (公孙)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明汉至平帝十2代,历数尽也,1姓不得再受命。
    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后汉书卷十3》
    刘秀闻讯大怒,给公孙述写信,说:
    “听说你称帝了。称帝者必须吻合“当涂高”的谶言,你是个小矮子,你和“高”沾边吗?你觉得自己配做“天选之子”吗?”
    (光武)帝患之,乃与(公孙)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后汉书卷十3》
    注意:刘秀解释的“昌帝”,即昌邑王刘贺。
    “公孙”即汉武帝曾孙刘病已,也就是汉宣帝。
    可见谶言之虚妄悖谬,1句话两头儿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属自嗨。
    和刘秀相比,公孙述当然不配做“天选之子”,毕竟刘秀是“位面之子”。
    虽然按今天的科学观点来看,刘秀与公孙都有点儿精神病倾向。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今人眼中的胡言乱语,在东汉末年的诸侯看来,却是有着3百年历史的“伟大预言”。
    曹丕篡汉,也是根据这句谶语。
    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
    (周)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蜀书十2》
    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献帝传》
    曹氏的国号:魏。
    此即吻合代汉者当涂高。
    怎么解释呢?
    魏者,巍也。
    指代山体高大,引申为高大。
    涂即途;当涂高者,即大道中间的高大事物。
    魏人所言,大道两旁的城门楼子(阙),高大巍峨,完全吻合“当涂高”之义。
    这也是为什么魏朝许芝、李云;西川大儒周舒、周群、杜琼、谯周等人都对“魏代汉”深信不疑。
    曹操的魏国,是以邺县所在的魏郡为中心塑造的。
    经过长期的增益郡国,魏郡最终成了“坐拥十郡”的超级大郡,几乎囊括整个冀州和半个司隶校尉部、还占了青州1小部分。
    历来读者,均把魏国得名之始源,与邺县所在之魏郡联系在1起。
    实际“魏朝”之得名,不仅是地理因素、更多是倾向贴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
    董卓部将李傕,宠信巫术,就曾听信巫女之言,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理当代汉自立。
    为什么呢?因为李傕的名字“傕”,与当涂高的“阙”同音异形。
    阙者,即大道两侧的城门楼子。
    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6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
    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献帝起居注》
    注意:李傕,傕音que,与宫阙的阙同音。
    下1章,咱们说1说周瑜与孙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