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四十三章 许都运帷幄,江夏谋千里5
    赵旻含笑抱拳:“先生但说无妨。”
    张仲景抚须正色道。
    “某闻主公有意于襄阳城建各工坊,然则,主公何不趁机贩运药材、以解医无药之困?”
    赵旻闻言,对张仲景肃然起敬。
    由此看来,张仲景便深受其扰。
    若是太平之世,诸如江东会稽郡之肉桂、桂枝、白术,冀州之柴胡、知母,并州之甘草、麻黄,交趾之砂仁等各地药材自然供应畅通无阻。
    但如今是诸侯逐鹿的乱世。
    张仲景常用的附子、干姜、桂枝、麻黄、甘草等药,在许都皆有,其他地方又如何呢?
    熟知3国历史的赵旻,当然清楚在这几十年中,华夏神州曾发生过多次大疫。
    其中最严重的1次大疫,发生在西历217年。
    建安2十2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摘自曹植《说疫气》。
    当时居住在魏国(彼时曹老板已是魏王,封地为魏国)都城邺城的“建安7子”,其中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均在此次大疫之中染病而死,可见在大疫面前,显贵富豪同样概莫能免。
    是以,亲身经历过两次大疫的赵旻,对张仲景此言极为赞同。
    “先生之言振聋发聩,旻必下令在荆州建药材炮制工坊,以纾此困。”
    张仲景对赵旻的表态极为满意,于是乎,赵旻暗暗松了口气。
    无论何时何地,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名医。
    由于赵旻奉上双份大礼之故,所以张仲景这次不好再挥袖撵人,但赵旻极为识趣地主动离去。
    张仲景因此对赵旻更加满意。
    张仲景很忙的,又要撰写医书翻阅医典、又要整理医案,抽空还要教1教徒弟,人家无暇招呼与杏林界无关之人员。
    张仲景早已看出来,苟哥于医道1途,就是个水货。
    辞别张仲景之后,苟哥马不停蹄地赶到尚书令府。
    这厮从昨日凯旋至今,日程便安排得满满当当,始终无暇登门拜访荀令君。
    苟哥攻略江夏郡、乃至荆州之计谋,无论如何都应由荀彧荀令君把把关。
    荀彧这个族叔虽比族侄荀攸年轻,但能力犹在后者之上。
    此时刚好是酉时3刻,也就是傍晚近6点。
    苟哥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文心雕龙》校正版、《蜀都赋》,见到了昨日曾在宫中见过的荀彧。
    尽管苟哥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其人还是劈头盖脸地捱了荀彧1通数落。
    荀彧数落苟哥的大意,不外乎不应跳入袁绍阳谋之中、不应使天子惴惴不安、不应提前陷入将来的皇子争位漩涡之中…等等。
    总之,荀令君虽是大汉忠臣,却也看不惯刘协、袁绍如此戏耍赵旻。
    做贼心虚的苟哥不敢反驳,只好唯唯诺诺。
    难道苟哥能说:皇子刘嗣实乃旻亲子?
    待荀彧发泄出来情绪之后,苟哥恭恭敬敬奉上两本书。
    荀彧匆匆1览,登时便手不释卷。
    其人1边品读《蜀都赋》,1边挥挥袍袖,卷起1股如兰似麝的香风。
    “阿旻若无事,便自行离去。公仁兄、公达所言之事,某必尽力而为。”
    苟哥只觉自己太冤了。
    老子没被张仲景撵走,反倒在饭点被你荀文若撵走?老子才不走!老子要蹭你家饭!
    于是苟哥赔起笑脸。
    “叔父大人,旻尚有1事相询。”
    荀彧闷头品读历史上曾使洛阳纸贵的《蜀都赋》,片刻后方才冒出两句话。
    “是清除细作之事?亦或谋夺荆州之事?”
    苟哥心中叹服。
    高手就是高手。
    苟哥恭恭敬敬抱拳。
    “回叔父大人,清细作之事非大事,旻可自行解决,旻欲询者,乃谋夺荆州之事也。”
    荀彧恋恋不舍地放下《蜀都赋》,缓缓抬首看向苟哥,目光灼灼。
    “阿旻欲借建工坊、收人心之举,兵不血刃夺荆州,然否?”
    苟哥佩服到5体投地,是以其人起身深深1揖。
    “大人高见,正是!”
    荀彧长长1叹,缓缓摇头。
    “阿旻何其急也!此时非谋夺荆州之良机也!”
    荀彧说得极对,袁绍不定,荆州确实难夺。
    苟哥讪讪1笑。
    “大人所言极是,故而旻欲夺江夏郡。”
    苟哥心有多脏,由此事也可见1斑。
    江夏郡已被赵旻送给孙策,而如今这个苟哥又想将其收回…
    试问当今天下,可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当然,刘帮主除外。
    果不其然,温润如玉的荀彧对苟哥嗤之以鼻。
    “阿旻出尔反尔,岂非不义乎?罔顾亲情,岂非不仁乎?如此不仁不义之事,阿旻安可行之?”
    腹黑皮厚的苟哥不但毫不脸红,反而振振有词。
    “大人明鉴,旻非出尔反尔,更非罔顾亲情,若旻所料无误,黄祖应将重夺江夏郡也。”
    荀彧微微1震,表情愕然。
    苟哥微微1笑,神情泰然。
    片刻后,荀彧哑然失笑。
    “原来如此!阿旻好算计!”
    苟哥自信1笑。
    “大人过奖,旻不过愚人千虑,必有1得耳。”
    荀彧微微颔首。
    “如此,便无大碍。然则,阿旻可曾想过,如此1来,江东治所丹徒城,或将生乱也?”
    苟哥胸有成竹。
    “大人勿忧,阿香已返丹徒省亲,且阿香舅父吴将军、朱君理2人必不会坐视吴侯遇险,故而此事于吴侯当无碍也。”
    苟哥就是苟哥,其人在定此计之前,早已将大舅哥孙策的安危考虑在内。
    荀彧可以说苟哥臭不要脸,但不能说他不是东西。
    荀彧果然抚须不语。
    苟哥便默默等待荀彧的答案。
    良久后,荀彧抚须道。
    “阿旻欲将南郡、章陵郡与荆南4郡割裂?若如此,某恐刘玄德将有所行动也。”
    苟哥抱拳颔首。
    “大人勿忧,旻已在竟陵布置精兵良将,且有长沙名士桓伯绪坐镇彼处。刘玄德不动则罢,其人若胆大妄为,旻必广发檄文讨之!”
    荀彧忍不住摇头。
    “竟陵地处江夏郡西端、且毗邻南郡,若刘荆州、刘玄德前后夹攻,则江夏郡必失也!”
    苟哥从容1笑。
    “大人,若黄祖镇守夏口,又当如何?”
    荀彧面色微变。
    “黄祖当真已暗中倒戈?”
    苟哥语气坚定无比。
    “正是!刘荆州今无异于提线傀儡,实控荆州者,乃荆州士人也。
    而刘玄德虽为天下难得之英雄,然其人于荆州根基尚浅,踞桂阳、0陵2郡有余,北侵恐力有未逮也。
    是故,旻必尽快谋夺江夏郡,否则将坐失此天赐良机也。”
    荀彧再次抚须不语,其人心念电转、迅速思索赵旻此计之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仅两3秒间,荀彧便敏锐捕捉到其中关键。
    “阿旻,江东方面,由何人坐镇江夏?”
    “程德谋驻守沙羡、周公瑾坐镇夏口,而太史子义则坐镇鄂县。”
    沙羡、夏口,是后世武昌、武汉1带,鄂县则是后世鄂州。
    此3地皆地处大江之畔,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且夏口还可兼顾江夏郡郡治西陵城,孙策果然善于用兵。
    由程普、周瑜和太史慈3人坐镇,在孙策看来万无1失。
    然而…荀彧闻言忍不住色变,其人紧紧蹙起眉头。
    “吴侯聪明1世,糊涂1时也!如此布局,与弃守何异?”
    赵旻淡淡1笑。
    “是故,黄祖几已重夺江夏郡也。”
    荀彧长叹1声后,复又问道。
    “阿旻,黄祖确有意归顺朝廷?”
    赵旻颔首。
    “天下大势如今在朝廷之手,兼且黄祖重夺江夏郡,必与江东不共戴天,其人惟有归顺朝廷1途耳。”
    荀彧继续追问。
    “阿旻,若刘玄德以援刘荆州之名兴兵,黄祖可否敌之?”
    赵旻果断摇头。
    “黄祖绝非刘玄德之敌手也。然则,叔父大人,桓伯绪乃长沙名士,甘兴霸勇冠3军,徐公明老成稳重,此3人可为黄祖后援。
    更何况,江夏郡北之云杜、安62县,毗邻章陵、汝南2郡。
    章陵郡暂且不提,汝南郡南部有李曼成坐镇,两万兵马随时可驰援黄祖。”
    荀彧神色凝重。
    “阿旻,你须提防刘玄德联合吴侯共取荆州也!”
    历史上孙刘两家联合的前提,是北方仅剩曹老板这1个霸主,且曹老板彼时已是天下共知的汉贼。
    孙刘两家不仅需要为了生存而拼命,更占据了匡扶汉室、解救天子这1大义名分。
    然而,此时空却与历史迥异。
    天下大势暂且不提,且说孙策如今尚未在江东扎根立足的实力,又焉能与经营、稳定江东达8年之久的孙权时期相比?
    刘备的实力倒是比历史上强许多,但怎奈何其人尚未在荆州站稳脚跟。
    所以赵旻才会说,如今正是谋夺荆州的天赐良机。
    与夺益州、凉州道理相同,赵旻打的还是时间差。
    于是赵旻狡黠1笑。
    “叔父大人不必忧虑,江东内部矛盾重重,吴侯若失江夏,短期内必无力、更无大义之名再次西进;旻所虑者,惟刘玄德耳!”
    荀彧再次蹙起眉头。
    赵旻既然已定好应对刘备的对策,便不会再说担心刘备,所以很显然,赵旻另有他意。
    “阿旻此话怎讲?”
    【作者题外话】:关于国医那些东西,咱们略过不提。
    图片,所以诸君若有意了解江夏郡地图,可查阅云梦泽词条。
    云某无意中发现,云梦泽词条之中,有东汉江夏郡的地图。
    苟哥与黄祖心照不宣,这俩老银币1起布了1盘很大的棋局。
    这1章,咱们聊1聊3国时期的谍战。
    3国初年,魏吴之间曾发生过数起“用间”与“反间”的情报斗争,最终以魏国间谍隐蕃被孙权诛杀而告终。
    由于魏、吴两国对此均讳莫如深,因此留下的相关记载极少。
    不过从残存的吉光片羽中,依然可以大致还原事件原貌。
    概而论之,隐蕃是魏国向东吴派遣的间谍,其任务是打入孙吴宫廷,并借用职权之便在东吴制造政治混乱。
    隐蕃南下东吴,并非魏国主动挑衅,而是对东吴离间行径的反击。
    吴黄龙元年(229)孙权令胡综拟写书文,诬告曹魏重臣吴质图谋叛乱。
    吴质因此遭到曹叡猜忌,被召还洛阳。
    时魏降人或云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胡)综乃伪为(吴)质作降文3条。--《吴书胡综传》
    丑侯吴质是魏室重臣,官至振威将军(《晋书》作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
    他与曹丕交厚,号为“4友”。
    其他3人是司马懿、陈群和朱铄。这哥4个没1个好东西!
    云某坦承:本书中,陈群的人设与史实严重不符。
    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魏书王粲传-附传》
    但彼时(229)曹丕已死,曹叡登基未久,因此孙权借魏室皇位更迭的敏感时期,进行离间活动。
    吴质被召还洛阳不久,便转任侍中。侍中是“陪王伴驾、应对左右”的近臣,可见吴质并未失宠。
    此文既流行,而(吴)质已入(洛阳)为侍中矣。--《吴书胡综传》
    侍中,比2千石。本注曰: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续汉书百官志》
    虽然侍中的秩阶(比2千石)低于将军(2千石),但曹丕曾经规定,出镇州郡者,必须先经过“京官”的历练。可见曹叡依然考虑过再度重用吴质。
    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指“散骑常侍”1类的清贵冗散),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指曹丕)本意也。--《魏名臣奏》
    注意:散骑常侍与侍中的品秩、员额、执掌完全相同,唯服饰略有差异。
    散骑常侍为“右貂金蝉”,侍中为“左貂金蝉”。
    史源见《通典》,相关论述见黄惠贤《曹魏侍中机构的发展和变化》。
    注意:在两晋,散骑常侍1职,渐渐变为9品官人法中,上3品门阀的禁脔。
    吴质虽然没能再得到外放的机会,但在洛阳得以善终。
    由此可知,经过内部调查,曹魏已经发现所谓的“吴质谋反”实是东吴的离间计。
    作为回礼,曹叡遂发起情报反击战,于翌年(230)向东吴派遣间谍,进行政治破坏。
    而彼时,充当间谍的人物,正是隐蕃。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