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零一章 知益州困苦,抵蜀郡成都中
    水稻是否能1年两熟…
    这主要取决于两点。
    1是稻种的生长周期;2是第2季水稻的抗寒性如何。
    尽管这时代的气候,远比赵旻那个时代温暖湿润,但秋冬季节终究不适合水稻成长。
    何况,华夏神州的晚稻,是历经数百年、至北宋初中期方才培育成熟的。
    即便赵旻有袁老先生那成熟、成体系的嫁接和杂交方案,其人也没有十足把握做到这1点。
    于是苟哥赵旻躬身抱拳。
    “幼宰先生,我对此尚无十足把握,故而需留下子扬在此,为我试验此两种稻种是否可实现1年两熟。”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
    他们至今还不知,这两大麻袋优质稻种,到底有什么优势。
    董和替大家问出了这个问题。
    苟哥笑了。
    “诸君,其中1种,乃沛国相仓府君、9江太守梁府君培育之晚稻;另外1种,则为我族中长辈自交趾带回之占城稻。”
    占城稻,自北宋至今,养活了不知多少华夏儿女。
    尽管占城稻的原产地,其实是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
    如今的占城国,实际上是大汉交趾刺史部的日南郡。
    士燮实际上虽然身为伪“交趾国”的土皇帝,但其人根本无力收复大汉失地,遑论开疆拓土。
    总而言之,北宋以占城稻、晚稻这两种稻种,实现了水稻的1年两熟,从而极大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使得华夏如雨后春笋1般,涌现出大批市民。
    北宋就算再弱,人口也能说明1切:
    天杀的宋徽宗、与天杀的汉灵帝刘宏丝毫不遑多让的赵佶,在继宋哲宗赵煦皇位之初时,以北宋那可怜的疆域,人口居然突破了1个亿!
    这充分证明:北宋的农业实际上已经非常发达,只是被其繁荣的商业所掩盖,使人产生北宋商业发达、而农业1般的错觉。
    赵旻要做的,便是提前引进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并敦促梁习试验晚稻,利用两者实现水稻的1年两熟、甚至是3熟。
    东汉的问题,当然不是仅靠提升亩产便能解决的。
    但是,无论如何,先使老百姓们能填饱肚子、更好地活下去,赵旻才有充足的时间去慢慢纠正、甚至是改善其他问题。
    幸好这是武德犹然充沛的东汉,而不是武德如渣渣的北宋,否则赵旻1定会哭晕在厕所。
    赵旻抓起两把稻种,将自己欲利用这两种稻种,在益州实施水稻1年两熟的计划简略讲述了1遍。
    显而易见,这再1次颠覆了董和、费观等人的认知。
    正如他们先前认为,成都城不可能1刻被破、每日行军里程不可能超过1百5十里、羌氐等杂胡勇不可挡、允吾城不可能凭几句话便投降……
    以及水稻亩产不可能超过十2斛1样。
    被赵旻、夏侯渊、卫府上下打脸不知多少次的他们,此刻已经怀疑起了人生。
    在思忖、怀疑片刻后,他们如今终于顿悟:
    在卫将军、卫府这里,似乎没有什么不可能。
    所以,赵旻接下来的工作便好安排了。
    带上稻种、离开车马行之后,赵旻在南郑城的汉中太守衙署中,再次召开会议。
    途中,赵旻已问明赵旭,在这1个月中,益州都发生了何事…
    在慢节奏的古代,1个月其实发生不了太多事。
    不是所有人,都是开了加速齿轮的夏侯渊。
    简而言之:
    蜀郡太守为广汉人王商;巴郡太守为广汉人王累;广汉太守为蜀郡人张松;犍为郡太守,则是赵韪的臣属黄衡。
    赵韪本人带着家小跑去了巴东郡上任,巴东郡就是后世的重庆。
    其他诸如牂牁郡、益州郡、永昌…等郡维持原样不变。
    而秦宓,确实成了益州的州学博士祭酒,原来的那位郡学,则成为益州州学5经博士之1。
    尽管3学制尚未在益州推行。
    如今巴西郡太守为蜀郡士人张肃,而汉中郡暂无太守,由率军屯驻于南郑城的赵旭暂领汉中太守。
    因此…
    “子扬,你暂任汉中、巴西2郡屯田中郎将,协助阿旭、张君矫(张肃)屯田。”
    见刘晔躬身领命后,赵旻复又开口。
    “子扬,我予你子虞送来之书信,以及稻田立体种植之术,你先建暖房,将此两种稻种轮作周期、亩产实验完毕,同时指导2郡之民如何进行立体种植。
    此外,而今尚未至8月,汉中气候温和,犹可种植两季葵菜,你尽速安排,不得有误!”
    赵旻此举有足够底气。
    因为腐植酸肥原料易得、制取加工工艺简单无污染,所以腐植酸肥不但成本极低,而且产量极大。
    腐植酸肥的主原料风化褐煤为浅表层煤,露天开采即可,安全便捷。
    何况因关中最早实施屯田新政之故,制肥工坊早已开到了关中。
    综上,车马行、车队可将关中生产的腐植酸肥,源源不绝、不计成本地运到凉州和益州,以协助此2州屯田、增产。
    苟哥之所以控股各类工坊,主要目的便是为了聚拢资金,以发展农业、扩建并完善各种产业链。
    东汉之亡…乃至历朝历代之亡,皆因经济崩塌,稳如老狗的苟哥,怎么可能重蹈覆辙?
    虽然因东汉基础科技太差,工业科技树实在攀不动,但苟哥的对策是尽可能攀升农业科技树,先将亩产提上去,丰富各种农产品、食品后再言其他。
    故此,苟哥下1步举措,便是同步发展凉州和益州。
    诸君别忘了,苟哥的大策略始终是广积粮、高筑墙、不称王。
    大战略家刘晔很快便领悟了苟哥的目的。
    是以其人欣然领命。
    苟哥将梁习、仓慈2人的书信…或者称之为实验记录更准确…交给刘晔。
    刘晔接过后复又作揖。
    “主公,今年入冬时,某便令汉中、巴西2郡实施屯田新政,是以来年春耕时,或将需大量农具…”
    赵旻颔首。
    “子扬,你尽速做足准备即可。你1应所需,我皆准你专办之权,且我不要求水稻亩产。然则,明年汉中、巴西2郡,务必实现1年两熟!”
    言罢,赵旻霍然起身。
    “诸君,时日不早,我等速速安歇!明日休整1日,后日卯时准时开拔!”
    众人行礼后,各自散去安歇不提。
    赵旻唤上刘晔,带着香妹子、两个徒弟1同向住处走去。
    1路上,赵旻虽话不多,但其人寥寥数句话,却充分显示出,其人内心中实则有些忧心忡忡。
    “子扬,因我等此番定益州、凉州过于迅速,且大散关、关中、潼关乃至许都皆已无其余诸侯之细作,故无论袁本初、刘荆州,亦或吴侯,皆不知我等今已定2州。
    然则,时不我待,若天下诸侯知我等大势已成,况且袁本初而今实力雄厚依旧,其众势必将联合与我为敌也。子扬,我等务必尽快行事!”
    赵旻这个苟哥已经苟到习惯成自然。
    所以,他在收复益州凉州,成为当今天下诸侯中最靓的仔后,反而患得患失起来…
    因为今后他的1举1动,势必将瞩目万分,已失去了继续猥琐发育的可能。
    刘晔不愧为最懂苟哥的人之1。
    其人含笑作揖。
    “主公勿忧,赵公赞视巴东为己有,且畏主公如虎,其人必不会与刘荆州、吴侯暗中勾结。
    此外,主公,子山确有独当1面之能,且主公仍重用3蜀士人治理益州,加之前将军坐镇,则益州必然无颠覆之忧也。”
    刘晔不愧为与2荀同级别的智者。
    他已经看穿,赵旻留其人在汉中的真正目的。
    问题来了,赵旻为何要留下刘晔?
    【作者题外话】:诸君勿要忘记,尽管袁绍在官渡战场做了活雷锋、尽管绍叔对苟哥有些无处下口、尽管绍叔前段时间有些认怂…
    但在本书中这个时空,绍叔也依然是天下最强诸侯,没有之1!
    为了强调这1点,咱们重温1下,袁绍之死所引起的天下震荡。
    苟哥之所以留刘晔在汉中,主要目的是防备袁绍的威压和渗透!
    在动力系统中,即使最细微的振动,也可能导致巨大的连锁反应。
    何况袁绍之死,引起了天下轰动!
    换句话说,曹操赢官渡之战,不过苟延残喘,真正的转折点,实则是袁绍之死!
    建安7年(202)袁绍去世。
    这件事带来巨大的政治震荡,对彼时所有军阀均有影响。
    袁绍曾是汉末首屈1指的霸主,在黄河以北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
    如果仔细梳理建安7年(202)的群雄百态,会发现袁绍之死带来的政治影响,超乎想象般巨大。
    刘备、刘表、孙权乃至刘璋、马腾等人,后续行为动向,均受到袁绍之死的影响。
    袁绍与曹操争雄河朔,败于建安5年(200),死于建安7年(202),人所共知。
    但袁绍的死因,涉及1个文字训诂问题。
    按《魏书袁绍传》所载,袁绍为“(建安)7年,忧死”。“忧死”即忧愁致病、病发身亡。
    (绍)自军败后发病,7年,忧死。--《魏书袁绍传》
    按两汉的史官书法,“忧死”存在两层含义,1层即忧郁而死;另1层是被统治者隐诛。对于袁绍而言,忧死无疑是疾病致死。
    但按《魏书武帝纪》所载,袁绍是“7年,夏5月死”。
    (袁)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5月死。--《魏书武帝纪》
    问题就在这里。
    “夏”与“憂”(忧)的写法极为接近,从《武帝纪》可知,《袁绍传》的校勘与断句,当为“7年夏,死”;而不是“7年,忧死”。
    换言之,袁绍当在建安5年(200)战败之后发病,熬到两年之后(202)的夏季5月,病重不愈,死。
    袁绍之死,带给幸存诸侯巨大的心理震撼,他们或多或少地调整了自己的军事与外交策略。
    袁绍之死,直接导致在袁、曹间摇摆的关中诸将,倒向曹操。
    建安7年(202)的“关中诸将”由两部分组成。
    其1是董卓余孽,其2是马腾、韩遂的凉州贼军。
    他们早在兴平元年(194)便因为密谋偷袭长安,而与李傕朝廷决裂。
    献帝都许(196)以后,关中诸将受到曹操的招募;
    许县方面,先后派遣昔日在长安护驾的丁冲与钟繇(2人与关中诸将皆有旧交)前往镇抚。
    诸将表面归顺曹操,实际各怀鬼胎,在曹、袁之间摇摆不定。郭援之乱时(202),关中诸将甚至暗通贼寇。
    (钟)繇曰:“袁氏方强,(郭)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魏书钟繇传》
    为了安抚关中诸将,司隶校尉丁冲不得不“数过诸将饮”,最后喝大酒把自己给喝死了(玩笑之言,丁冲实则是被曹老板隐诛,前文提过此事);
    曹操假惺惺地惋惜丁冲“死于国事”。
    (曹操)以(丁)冲为司隶校尉。后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太祖以冲前见开导,常德之。--《魏略》
    两千年前的米酒能烂肠?
    呵呵!
    关中诸将本是鼠首两端之徒,然而随着建安7年(202)袁绍病死,诸将便调转风口,全力支持曹操。
    袁绍之死同年(202),袁尚遣将军郭援、并州刺史高干,联合南匈奴入侵河东时,关中诸将便配合司隶校尉钟繇(丁冲的继任),率部阻击高干。
    此役马超、庞德等青年将领率部参战,大破袁尚军。马超因功受封徐州刺史;庞德亲斩敌酋(郭援),受封中郎将,都亭侯。
    (马超)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典略》
    (庞)德随腾子(马)超拒(郭)援、(高)干于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干,大破之,亲斩援首。拜中郎将,封都亭侯。--《魏书庞德传》
    可见袁绍在世时,关中诸将虽然名义臣服于曹操,但不过是贡献马匹(见《钟繇传》);并未直接武装干预;因此尚有观望余地。
    而袁绍死后,诸将再无退路,因此不得不站队曹操。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