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七十六章 姑臧分利益,万骑定河西2
    两汉的将军号,本来是极为正经且不常设的。
    两汉将军名号极为有限,除了固定的“8重号“外,其余均为遇战事则临时任免,战罢则撤销职务,属临时性质。
    昔年黄巾之乱时,皇甫嵩、朱儁两大主将都不是将军,而是中郎将。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
    摘自《后汉书之百官志》。
    前文多次提及: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4方将军合称8重号。
    重号将军,班在公卿之列。
    比公者4:第1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
    摘自《后汉书之百官志》。
    此4将军位同3公。
    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4夷屯警。
    摘自蔡质《汉仪》。
    所谓金紫,指的是金印紫绶,4方将军位同9卿,地位同样尊崇。
    特殊情况下、大将军可以“班在群僚之右”。
    东汉诸帝早夭、往往幼主临朝,大将军由外戚首领担任,有辅政之权。
    诸如著名权臣窦宪、梁冀、窦武等等外戚,都是东汉大将军。
    袁绍的“大将军”,在名义及法理上,便高于3公。
    重号之下又有杂号。
    杂号将军金印紫绶(同于公卿)、秩阶2千石(同于郡守),亦属高阶官职。
    这类杂号,因为颇具“临时任免”性质,往往会冠以“任务名称”或者“部队特性”:
    如“讨虏”、“平寇”、“楼船”、“伏波”、“强弩”、“骁骑”等等。
    或冠以美称,如“奋威”、“奋武”、“扬武”、“扬烈”等等。
    在赵旻之前,李傕郭汜俩粗鄙莽夫,加上1个不大懂官制的2百5皇帝刘协,合力把原本严肃、正经的将军号玩坏了。
    至赵旻赴许都时起,其人用力踩了1脚刹车,总算渐渐止住了这股歪风邪气。
    在赵旻努力下,如今虽然8重号常设…这点其实也有些不合规…
    因为东汉常设的重号将军,1般只有大将军、骠骑及车骑将军。
    如今,杂号将军仅有马腾的“征西将军”、孙策的“破虏将军”以及中军两员大将乐进的骁骑将军,以及于禁的游击将军。
    其余人等,包括中护军张辽在内,或为中郎将,或为校尉。
    尽管赵旻封了1大把关内侯…
    综上所述,无论于禁今年被任为镇西将军,还是渊哥明年将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都足以证明,将军号正渐渐恢复为临时任免制。
    于是乎,得知自己今年有大把军功捞的于禁,也没了意见。
    苟哥暗暗松了口气。
    荆州在历史上,是于禁的“落凤坡”。
    其人的名将光环,在樊城之战中消失殆尽。
    所以赵旻委实不愿带于禁去荆州作战。
    安抚好争抢军功的2人后,赵旻复又看向颜良。
    “前将军,庞令明不可长期坐镇益州,待此间事了,前将军需协助子山坐镇成都,都督益州军事。”
    颜良对此自无不可。
    他不同于士族,倒是与刘备、张飞1样,都是行5出身、且直接由主君推举为官。
    因此,颜良不用如士族那般,还需考虑走察举制这1仕宦正途出仕。
    何况颜良如今已是前将军、关内侯,地位极其尊崇。
    其人的官职很难再升1步,爵位倒是有可能再向上升1升。
    总之,颜良如今对于军功的渴望,远不及于禁和夏侯渊。
    颜良如今的追求,恐怕也只有期待着被其人视作子侄的赵旻,1步步统1天下,最终荣登大宝…
    当然,赵旻对当皇帝不感兴趣…
    其人亲儿子…将来倒是极有可能继位。
    见颜良没有任何异议,赵旻看向1众降臣们…中的巴蜀人。
    “严将军,公责,你2人欲何去何从?”
    严颜叹了口气,抱拳道:“回主公,某已年近5旬,难离故土,故而某愿留于益州任事,助前将军镇守1方。”
    张任则抱拳正色道:“任甘愿追随主公。”
    赵旻笑着颔首。
    “便如此!我为严将军向天子讨护蜀中郎将之职,公责,我中军尚缺游击将军之要职,你便暂任此职如何?”
    游击将军的职责,是闲时辅佐骁骑将军练兵,战时则率中军出征作战。
    非赵旻亲信、心腹,不可任此要职。由此可见,赵旻对忠义至极的张任极为喜爱。
    于是2人大喜,各自谢恩行礼。
    赵旻懒得与欲返许都、原籍的东州人商议,其人对董氏、费氏、吴懿等人道。
    “诸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我等虽未定河西4郡及2关,然不可不早为筹谋,待河西、2关尽收,我等便须即刻经益州返许都。
    故而,请诸君提早准备,以防事发猝然而不及反应焉。我言尽于此,诸君好自为之。”
    言罢,赵旻霍然起身。
    “连日赶路甚急,诸君且暂安歇。今晚我设宴犒赏诸君,诸君请!”
    说着,赵旻向堂内众人抱拳行礼。
    马超这个急性子霍然起身抱拳。
    “主公,不知俺应如何行事?”
    赵旻哑然失笑。
    “孟起,你随茂陵侯、叔泰1同出征即可。茂陵侯正可趁此良机,将部曲转交于你。”
    于禁抚须笑道:“孟起,届时某随茂陵侯1同破敌,你我可同行也。”
    马超对说话特别好听的于禁印象不错,其人遂欣然抱拳:“善!”
    老窦…即兴国氐王窦茂忙不迭道。
    “孟起将军,俺仍随将军同行如何?”
    小马哥笑着颔首:“老窦,你随俺走便是!”
    老雷,也就是1直跟随赵旻1行的白马氐王雷定,也忍不住抱拳问道。
    “主公,俺又应如何行事?”
    其人的两个好搭档老颜和老夏,异口同声道。
    “老雷随某2人行事即可!”
    众人皆忍俊不禁。
    赵旻挥挥袍袖:“诸君且暂做休整,前将军、妙才将军,随我来!”
    赵旻想问清楚这2人,韩遂如今究竟如何。
    不多时,3人便来到武威太守衙署的书房之中。
    赵旻令赵贲妥善看守门户之后,方才抱拳问道。
    “前将军、妙才,韩遂而今究竟如何?”
    颜良、夏侯渊2人闻言,神色变得极为古怪。
    2人数次张口欲言,却总是欲言又止。
    赵旻狐疑起来。
    莫非…情况有变不成?
    赵旻遂蹙眉道。
    “莫非韩遂老狗当真已逃?”
    苟哥暗戳戳想道:韩遂老匹夫竟如此了得?
    颜良和夏侯渊对视1眼后,神色委实有些吊诡的前者,开口正欲答话…
    这时,赵贲的声音在门外骤然响起。
    “少君,原武威太守韦休甫1行人已至衙外,欲求见主公。”
    赵旻轻轻叹了口气。
    他虽急欲知道韩遂情况,却也不得不先处理韦端等人之事。
    “阿贲,带其众至衙署大堂,此外,请公达、子扬及元直3位先生至彼处,我稍后便至。”
    门外的赵贲领命而去。
    赵旻站起身来。
    “前将军、妙才,待晚宴后,你2人务必将此事始末告知于我,你2人且暂去约束兵卒。”
    颜良嘿嘿1笑:“主公,此事说来话长,请容某等思量1番。”
    赵旻颔首,3人遂1同走出书房。
    颜、夏2人自去兵营忙碌不提。
    赵旻匆匆赶往衙署大堂。
    其人甫至门外,便登时1惊。
    骄阳渐渐西斜,草原上凉风乍起,轻拂而来,带起阵阵碧色连天的草浪,使人心神为之1畅。
    然而,面对这轻风碧浪,正策马疾驰的满宠心情却轻松不起来。
    其人微叹1声后,回首看向落后其人1马之距的史阿。
    “史别驾,许都方面,可有最新情报传至?”
    史阿在疾驰中犹可抱拳行礼。
    “回使君,尚未收到许都最新回书,上1封,乃颖川第2批商队启程之事。”
    满宠罕见地蹙起眉头,目视远方疾驰不语。
    【作者题外话】:东汉末期,将军号激增,位阶紊乱、数量泛滥,并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贬值。这1特殊现象,有特定的历史成因。
    黄巾之乱时(西历184),汉廷的平叛主帅,卢植、朱儁、皇甫嵩,军职不过中郎将;
    董卓上洛时(189),将军号则出现泛滥趋势,但尚未显著化;
    董卓死后(192),将军号便走向崩坏,1发不可收拾,且在季汉,即蜀汉彻底泛滥。
    然而讽刺的是:
    董卓年轻时,曾以良家子出身(这个出身很高!),在洛阳的羽林军中服役,之后跟随张奂在并、凉地区作战,前后将近2十年。
    经过如此漫长的服役期,董卓竟然仅混到1个“东中郎将”的职位。
    (董卓)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后汉书董卓传》
    如果不是因为黄巾之乱(184)与凉州羌乱(185),董卓很有可能以“中郎将”身份退役。
    这种惨痛的经历,无疑会使董卓对“将军”的名号,更加珍惜。
    因此,董卓掌权时期(189-192),凉州军团中真正获得将军封号者,不过只有董卓(前将军)与其弟董旻(左将军)而已。
    他的侄子董璜,甚至只能出任校尉。
    (董)卓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魏书董卓传》
    即使是并州军首领吕布,也只能屈居“骑都尉”的职位。
    骑都尉是光禄勋的属官,秩阶比2千石。
    此职与校尉、中郎将平级,依然达不到将军的级别(2千石)。
    (吕)布斩(丁)原首诣(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魏书吕布传》
    由此可知,董卓虽被称作“羌胡之种”,又不学无术,但他对军职的任免,尤其是对将军号的授予,却表现得十分谨慎。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有趣的是,董卓虽然没有滥授军号,但恰恰是因为董卓,才导致了将军号的泛滥。
    原因很简单:
    董卓挟制天子,便垄断了“承制封拜”的权力。
    在此背景下,关东军阀为了增强自身法统,被迫擅相署置,彼此举荐。
    这便造成了将军号的泛滥。
    何况,董卓对军职的授予,虽然表现得谨慎克制;
    但董卓死后,凉州集团并未沿袭此制,反而把军职制度彻底搞坏。
    从记载上看,李、郭为代表的凉州军阀,在董卓在世时,官职不过校尉,连中郎将都够不到;但小人乍富之后,竟纷纷自领重号将军。可见他们对朝廷典章制度,完全没有概念。
    李傕不学无术,被称作“边鄙之人”,郭汜更是“盗马虏”出身,文化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他们对朝廷制度的理解,比董卓还要差得远。
    侍中杨琦上封事曰:“(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献帝起居注》
    郭多(郭汜小字多),盗马虏耳。--《献帝起居注》
    彼时的汉献帝,年幼无知,对典章礼法也不甚了解。
    他在建安元年(196)迁都许县之后,还求助于袁绍幕僚应劭(曹操为袁绍麾下又1佐证),为朝廷“重典制度”。
    时(天子)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应)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应)劭所立。--《后汉书应劭传》
    因此,对李傕等人的奏请,献帝也并未察觉到任何不妥。
    他在东迁途中(195-196)还多次为属下加官进爵,被嘲笑为“垒壁群竖,竞求拜职”,乃至印章不够用,随手“以锥画之”。
    (献帝)拜胡才征东将军,张杨为安国将军,皆假节开府。其垒壁群竖,竞求拜职,刻印不给,至乃以锥画之。--《后汉书董卓传》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献帝这种毫无原则的封拜行为,进1步加剧了军号的猥滥崩坏。
    所以,本书中刘协胡来,并非云某乱写哦。
    哈哈,历史比演义精彩1万倍!
    曹操年轻时,其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出任“征西将军”。
    但在初平(190-193)、兴平(194-195)短短数年的洗礼之下,曹操就已不再满足于“4征”之号。
    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之后,竟然破天荒地封自己为大将军。
    其人心态之膨胀,不言而喻。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让县自明书》
    (建安元年)9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魏书武帝纪》
    昔日(189)董卓上洛,矫情忍性,擢拔群士;
    其人对自己的部曲封拜,则颇为克制。
    不料短短数年,神州大地便掀起了恐怖的军号竞赛。
    乃至“医师、走卒皆为校尉”,最终形成“郡郡作帝,县县自王”的荒唐景象。
    呵呵,这大概是董卓老贼所始料未及的。
    诸将或遣婢诣省閤,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王沈《魏书》
    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英雄记》
    樊城是于禁1生之殇!
    于禁以“毅重”闻名,待遇1度冠绝曹魏异姓诸将。
    然而襄樊之败,令其威名不再,风评坠地。
    禁哥1生积累的政治资本化作烟尘,竟以丑角形象谢幕。
    谚语云:烈女失贞不如妓女从良。
    诚如是也。
    从《魏书卷十7》的赞语来看,陈寿曾1度考虑过将于禁置于卷首,然而“弗克其终”的结局,最终拖累其历史地位,令其形象蒙尘。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5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魏书卷十7》赞语
    惜哉!
    惜哉…亦无妨!
    本书中,禁哥的命运已经改写。
    可惜,暗耻3国志,给禁哥的属性…委实太埋汰人了!
    禁哥好歹也是曹魏外姓第1将啊!
    暗耻你瞧不起谁呢!
    在樊城之败前,于禁的官位是左将军,在异姓诸将中1骑绝尘。
    (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5百户,封1子列侯。--《魏书于禁传》
    左将军之职,在东汉末年屡易其主。
    董卓专权时(189-192),其弟董旻是左将军;
    李、郭乱政之际(192-195),为了交结外援,将此职务授予袁术。
    建安时代(196-220),曹操先后将此职务授予吕布、刘备、公孙康,诸人皆为雄霸1方之诸侯,此职分量可见1斑。
    公孙康死后,左将军之职遂落入于禁之手。
    注意:左将军授予的相关记载,见《董卓传》、《袁术传》、《吕布传》、《公孙度传》、《先主传》,文多不引。
    以同1时期的5子良将作比对:
    张辽征东将军;
    张郃荡寇将军;
    徐晃平寇将军;
    或为4征,或为杂号,班次皆低于左将军。
    唯1与于禁平级的4方将军乐进(右将军),也死于建安2十3年(218)。
    换言之,出征樊城时(219),于禁确系外姓将领第1人无疑。
    以(乐)进数有功,分5百户,封1子列侯;进迁右将军。建安2十3年薨。--《魏书乐进传》
    于禁的食邑,至晚在建安中后期已达到“千2百户”。
    这在彼时的曹魏集团中是1个恐怖的数字。
    (于)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陈)兰、(梅)成。增邑2百户,并前(1)千2百户。--《魏书于禁传》
    比较而论,建安中期的张绣,食邑2千户,被称作“特多”,彼时冠绝群臣;
    曹操的连襟,“亲贵殊伦”的夏侯渊,至死(219)食邑不过8百户;
    在《劝进魏公表》中高居首座的荀攸,食邑不过7百户;
    而死于国事的李典、庞德,食邑竟仅有区区3百户。
    (张绣)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2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1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魏书张绣传》
    2十1年,增封(夏侯渊)3百户,并前8百户。--《魏书夏侯渊传》
    增(荀攸)邑4百,并前7百户,转为中军师。--《魏书荀攸传》
    从数量的绝对值上看,于禁彼时的食邑,甚至比有“骄豪”之名的宗室曹洪还要多。
    曹洪在黄初年间(220-226)“益邑千户,并前2千1百户”,可知建安年间(196-220)的曹洪,食邑1千1百户,比于禁还少1百户。
    文帝即位,(曹洪)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2千1百户。--《魏书曹洪传》
    综上所述,禁哥确为曹魏外姓第1将!
    可惜…历史上樊城1败,禁哥1世英名尽毁!
    且继续期待禁哥在本书中的表现吧。
    对了…曹老板之事,下1章咱们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