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六十五章 火速见马腾,数日下金城5
    午时,马腾的中军帐内。
    卫府众人,马腾、马岱及马铁3人端坐帐中,皆冷冷地看向披头散发、乔装为农家老叟、此刻被5花大绑的韩遂。
    所以,马腾的选择显而易见。
    马腾“呛啷”1声,抽出腰间环首刀。
    “韩遂,你祸乱凉州多年,害无数黎民流离失所、曝尸荒野,今你死期至矣!”
    韩遂1双细眼眯成两条缝,脸上皱纹如沟壑1般遍布,宛若1只已瞄准猎物、择机而噬的鳄鱼。
    死到临头,这苟了1辈子的狡诈之徒,反而看淡了生死。
    其人嘿嘿1笑。
    “马腾!若非昔年老夫心软,你又焉能苟活至今?你如此对老夫,何异于忘恩负义?”
    马腾冷冷1哼。
    “韩遂老匹夫!马某随你在凉州作乱,可谓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今幸得某主卫将军提点,马某方才决意痛改前非!
    昔年耿使君为马某举主,其人虽刚愎,却对马某有大恩。十3年来,马某恨不能杀你,为耿使君报仇!
    故,今日马某杀你,非忘恩负义,实乃为民除害、为耿使君报仇也!若非你阴险狡诈,耿使君又焉能横遭不测?”
    韩遂仰天大笑,竟然笑出了眼泪。
    “可笑!可笑至极!马腾,你随老夫祸乱凉州之时,可曾想过为耿鄙老匹夫复仇?
    哈哈!不用你动手!老夫死在你刀下,犹恐污老夫大好首级!
    马腾,你扪心自问!你可还有良心?若非你监守自盗、将郿坞洗劫1空,关中又何以闹饥荒?天子又何必忍饥挨饿、东奔西逃?
    如此说来,你与老夫,又有何异乎?老夫固然为贼,然你又何曾为良善之辈?”
    马腾闻言喟然1叹。
    这些事,确确实实是马腾亲手做过的亏心事。
    正所谓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马腾在随韩遂东征西讨之时,又何尝不是在铸下大错?
    换言之:
    韩遂若死有余辜,那么马腾呢?
    赵旻见马腾脸上露出异色,心知不妙。
    显然,马腾已萌死志!
    韩遂果然不愧为黄河9曲!
    就算是死,其人也要拉上个垫背的。
    赵旻遂果断道:“也罢!韩文约,你若愿随我赴京向天子请罪、从此永居许都,我便饶你不死!”
    韩遂先是冷笑连连…
    旋即…
    其人骤然顿首,尽管其人被牢牢绑着双手。
    “卫将军,韩某愿向天子请罪!韩某保证,今后永居许都,忠于天子!”
    赵旻强忍住1刀砍了这糟老头子的冲动,淡淡道。
    “你且安心随我同行,半月之后,我带你返还许都。”
    赵旻虽作是言,但其人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1定要想办法除掉韩遂。
    这老匹夫,俨然比贾诩那毒士还要自私自利3分!
    1者,赵旻不愿让帮过自己多次的马腾从此生活在悔恨、负罪之中。
    2者,赵旻不愿再让韩遂这祸害继续祸乱天下。
    韩遂不同于曹操。
    曹操虽残暴、猜忌、视人命如草芥,但其人胸怀天下,志在1统。
    更何况,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短短7年之中,便给北方带来了久违的和平。
    这1点尤为难得。
    韩遂则不然,其人心中根本没有天下,没有万民,更没有1统之志。
    其人心中只有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且欲壑难填。
    第3…
    谁让赵旻想拯救拯救可怜的小马哥马超呢!
    不知不觉中,苟哥居然患上了收集癖和养成癖。
    曹魏5子良将,目前除张郃之外,已经悉数步入正轨;
    而诸曹、夏侯…
    虽然目前只有渊哥赢得了历史上的“虎步关右”之名,但苟哥还是决定,多去拜祭几次曹老板、探望探望卞夫人,多结些善缘。
    苟哥馋曹氏外戚、第1功臣惇哥已久,遑论还有天人将军曹仁、虎豹骑首任统领曹纯这两个虎将,曹洪这员福将。
    甚至,就连曹操的小跟班史涣、妹夫任峻,那也都不是简单人物。
    至于季汉5虎上将…
    关、张这两个万人敌,苟哥是不大可能收归麾下了,所以对马、黄2人,苟哥志在必得。
    综上,韩遂必须死。
    而且,最好是…
    赵旻这个腹黑男,很快便打定了主意…
    事实证明,苟哥1旦坏起来,比贾诩丝毫不遑多让。
    想好对付韩遂的毒计之后,苟哥便笑得更加灿烂。
    其人甚至走上前去,主动为韩遂松绑,而且执起其人如鳄鱼般枯槁冰冷的手轻轻拍了拍。
    “韩文约,只要你为天子亲笔写下请罪示忠表,并助我收回金城、陇西2郡,我必向天子奏请,为你讨封万户之金城侯,如何?”
    不太了解赵旻本性的马腾,见状脸色微变。
    未见识过苟哥腹黑手段的东州士人以及老雷,只觉苟哥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并因此心中更安。
    韩遂更是对赵旻感激涕0,感动得1塌糊涂。
    然而…
    卫府众人,此刻却只觉不寒而栗。
    包括夏侯渊在内,他们此刻,心中只有1个想法:
    韩遂老狗要倒血霉!
    为示诚意,苟哥吩咐,撤去亲卫对韩遂的看管,并为其人找来1套武官的鹖冠、绛色深衣,吩咐亲卫打来清水,供韩遂梳洗。
    于是乎,卫府众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待韩遂梳洗、穿戴1新后,做为纳投名状,其人淡定从容、洋洋洒洒地写下1大篇呈给刘协的请罪示忠表,并钤盖上韩遂本人的私人印玺。
    其后,赵旻颔首道。
    “甚善!有劳金城侯引路,前将军,妙才,你2人随金城侯收复金城郡其余诸县,文和先生、公达先生,你2人协助金城侯安抚金城郡士族郡望。
    文和先生!此行由你负责,切记速去速回,勿要耽搁时日!”
    满肚子坏水的贾诩,闻言竟然微不可察地打了个寒噤。
    其人牙关微微打战,忙不迭躬身深深1揖。
    “主公放心,老夫必不辱使命!”
    见贾诩听懂了自己的意思,苟哥极为满意。
    其人遂挥挥袍袖:“且去!勿要耽搁!”
    “金城侯”韩遂志得意满地向马腾淡淡1笑,抱拳行礼后,甩了甩袍袖,洒然离去。
    颜良等4人行礼后,随韩遂1同走出营帐。
    赵旻复又看向正咬牙切齿、神色变幻不定的马腾。
    “茂陵侯,有劳你赴陇西1行,持我书信、信物,接回屯驻襄武城之众人,并收复、安抚陇西诸县。”
    马腾微微愕然。
    “主公,茂陵侯?”
    苟哥颔首:“正是!若征西将军不满意,改封槐里侯如何?此外,我必奏请天子,为你讨司空之职。”
    苟哥的意图不言而喻。
    他是想借封侯、拜3公之1司空等事,消除马腾暗暗萌生出的死志。
    虽然以马腾的名望、履历,赵旻拜其人司空,1定会因此而招惹天下不满。
    但以赵旻今时今日的声威,其人根本不惧这些舆论压力。
    马腾果然中计。
    其人惊喜交加道:“腾谢主公封赏!然腾私德有亏,恐难以胜任3公之高位。”
    赵旻摆摆手:“征西将军劳苦功高,又心怀汉室,任3公有何不可?将军不必忧虑!”
    言罢,苟哥看向法正孟达2人。
    “孝直、子敬,你2人速随征西将军前往陇西郡,接回襄武城众同僚之余,安抚陇西士族、郡望。5日之后,我等在金城相会。你等且去!”
    心情激荡不已的马腾,此刻早已将韩遂所言抛到9霄云外。
    其人对自己幼子、侄子喝道。
    “阿岱、阿铁,即刻点齐兵马,随老夫赶赴陇西郡!”
    于是乎,马腾的中军帐内,很快便仅剩赵旻、刘晔、严颜、吴懿、张任,以及香妹子、曹彰和曹植8人。
    见刘晔眼神闪烁、欲言又止,苟哥知道,其人已猜到自己欲行何事。
    【作者题外话】:夏侯惇的功绩,因涉及到袁绍的功绩,故而被司马炎隐去不述。
    这事儿要从曹操迎天子刘协至许县、并改元建安时说起。
    彼时,曹操虽仍为袁绍麾下1名手握重权的总裁,但其人早已存心脱离袁董事长自立门户。
    所以,因事涉袁绍,所以夏侯兄弟在建安元年的职官变迁,完全失载。
    夏侯渊的履历变迁表中,自陈留、颍川太守之后,便突然蹦到了“官渡之战”。
    太祖起兵,(渊)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魏书9夏侯渊传》
    陈留指兖州时期(191-195),颍川则指建安时期(196-220)。
    渊为颍川守,大概未曾受到袁绍征发;
    抑或曹操未雨绸缪,借此断绝袁绍的念想。
    注意:许县属颍川郡,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许昌禹州)。
    夏侯惇的缺载情况更严重。
    其本传自兖州平叛后(194-195),便跳跃性地转入“太祖平河北”,即曹袁之战(200-207)。
    时大旱,蝗虫起(指兖州之乱),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魏书9夏侯惇传》
    考虑到盲夏侯是曹魏元勋,还参与了荥阳之战(190)等“奠基性质”的革命事业,建安元年(196)天子东迁,何等大事,夏侯惇不可能没有升迁擢拔。
    失载的原因,只有1个,就是其人履历不方便录入史书。
    《夏侯惇传》的缺载问题,几乎是《魏书》中最严重的。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若当真如此,夏侯惇如何服众?
    5子良将都是傻子不成?
    然而,偏偏许多小学生们,还真就信了!
    可笑不可笑?
    真相是: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然后…司马炎令陈寿隐去夏侯惇功绩!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因史料所限,咱们只能略作猜测。
    夏侯惇早期的军功,恐怕绝大多数都与袁绍有关,故不好录入史书。
    曹仁、曹洪、曹纯在建安初年(196)还能以“议郎”、“谏议大夫”的虚名略加遮掩,而夏侯惇则完全失载,恐怕与“助战河北”有关。
    考虑到袁绍战乌桓、黑山、公孙瓒…
    想必,夏侯惇为了曹操的地位稳固,1定是豁出了性命。
    陈寿,不愧为草蛇灰线的高手高高手。
    按《魏略》,夏侯楙(惇子、曹叡姑父)遭清河公主(明帝姑母、夏侯楙的那个奇葩老婆)构陷,下狱论死时,群臣求情,称“夏侯惇有克定天下的殊勋”。
    有诏收(夏侯)楙。(明)帝竟欲杀之。以问长水校尉京兆段默,默以为“伏波(指惇)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宜加3思”。--《魏略》
    负土做陂、典农屯田绝非“定天下之功”,可知至少在3祖时代,夏侯惇的军功记载尚为显赫。
    看晋武帝司马炎赞语(魏之元功)、夏侯惇实际统兵情况“都督2十6军”,结合其人为曹魏首任大将军,可知惇实系名将,军功彪炳。
    至于为何其功劳全被隐去,恐怕与袁绍那些堪称彪炳的历史功绩有关。
    惇哥为了曹操而屡次豁出性命,所以曹操才会对夏侯惇格外厚待。
    《3国志》袁绍的本传只有3千字,而《后汉书》则达上万言…
    只是苦了4处搜寻史料的范晔。
    小学生们,都长长心吧!
    不算跑题,因为荥阳之战,本身也是被歪曲的历史。
    所以,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荥阳之战的参战者有如下诸人:
    (1)袁绍
    《9州春秋》记载,董卓入京不久,“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未久而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9州春秋》
    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魏书曹洪传》
    显而易见,“卓将”此处专指徐荣;
    而“袁、曹2公”则分别指代袁绍与曹操。
    可见荥阳之战中,袁绍也是参战的成员,绝非蜗居后方的鼠辈。
    考虑到《9州春秋》的作者是西晋宗室司马彪,他替魏室避讳的动机稍弱于魏朝史官,因此他的记载相比于《魏书》无疑更加客观。
    (2)张邈
    张邈不见于参战记载,不过张邈的部将卫兹却“引兵5千”随曹操同赴荥阳,还临阵战死。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5千人。--《魏晋世语》
    卫兹彼时仅挂“孝廉”的身份,并无官职,根本不可能拉起5千人规模的队5;
    更为要紧的是,卫兹与张邈之间还存在明确的隶属关系。
    汴水之战,(张)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魏书吕布传-附传》
    互文见义,可知卫兹与5千兵马,其实就是张邈集团的代称。
    说得再直白1点,不是卫兹率5千兵马,分明是张邈本人率军作战!
    只不过张邈后来与曹操分道扬镳,大义不终(见《吕布传》);
    而卫兹、卫臻父子显赫于魏廷,因此张邈的功绩被1笔勾销,尽数归于卫兹。
    (3)袁术
    曹丕在《典论》中曾记述汉末故事,称“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典论》
    曹丕的叙事可与司马彪的记载互参详略。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中的“兖州”,无疑指陈留太守张邈、陈留人卫兹与泰山人鲍信;
    “豫州”的指代则相对宽泛。
    “豫州之师”可以指出身豫州沛国的曹操。
    不过曹操自离开洛阳,便直奔兖州陈留投奔张邈,并未返回豫州老家,所以不能算豫州之师。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2月,始起兵于(陈留)己吾(县)。--《魏书武帝纪》
    而且曹操手下的5千兵马全数来自张邈、卫兹的赞助,因此曹操只能被归入“兖州之师”的范畴。
    豫州也可以指代出身汝南的袁绍、袁术兄弟。
    不过鉴于“河内之甲”指袁绍,因此“豫州之师”更有可能指代袁术。
    (袁)绍与王匡屯河内。--《后汉书袁绍传》
    考虑到袁术曾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孙坚北伐时曾多次与董卓集团作战,“豫州之师”便有很大概率是指袁术、孙坚集团。
    (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吴书孙破虏传》
    (4)鲍信
    骑都尉鲍信也是荥阳之战的重要参与者。
    在《魏书》记载中,鲍信与鲍韬“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响应曹操的号召。
    (鲍信)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陈留郡陈留县隔壁县),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处关于兵员数量的记载,无疑令人难以置信。
    鲍信1介离任的地方豪强,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数万之众,遑论3千余乘战车。
    实际鲍信事迹的书写,与前文提到的卫兹有相似之处。
    鲍信之子鲍勋显赫于魏廷,正如卫兹之子卫臻显赫于魏廷1样。
    《魏书》出于美化当朝名臣的考虑,把卫兹、鲍信塑造成“从龙有功”的正面人物,并不奇怪。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汉司隶校尉鲍宣9世孙……勋父信,灵帝时为骑都尉。--《魏书鲍勋传》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3公之辟。--《魏书卫臻传》
    更何况如果鲍信真的有2万兵马,曹操在荥阳大败之后,便没有必要远赴扬州丹阳募兵,直接从鲍信处补充兵员即可。
    由此可知,鲍信所谓的数万兵马,当为关东联军之中的公产(即“兖、豫之师”),绝非其1人所有。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魏书武帝纪》
    按记载,鲍信兄弟也参与了荥阳之战,结果鲍韬阵亡、鲍信负伤,与曹操1道狼狈奔走,仅以身免。
    汴水之败,(鲍)信被疮,(鲍)韬在阵战亡。--王沈《魏书》
    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魏书武帝纪》
    鲍信的“两万兵、3千车、7百骑”自此不见记载,无疑全数败殁,可知此役相当惨烈。
    如果荥阳之战的参战者真的仅有曹操的5千兵卒,那曹操必被徐荣阵斩,断无生还机会。
    照此论之,刘岱、张超、臧洪、乔瑁等人应该也有各自的军事任务,绝非作壁上观之辈。
    只不过《魏书》出于突出曹操功绩的考虑,对其余诸侯的事迹记载不甚详细、甚至刻意抹杀。
    由是推之,对官渡之战的记载,诸君还敢信几分?
    这都不过是事后归因、对记忆重新构建罢了!
    下1章,咱们聊1聊徐荣1方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