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三十七章 下问不为辱,文心雕龙出中
    法正甫1归降赵旻便作揖献策。
    “主公,今益州诸郡,赵公赞实控犍为、广汉、巴东及巴郡4郡之地,主公欲如何与其人商谈?”
    诚然。
    赵旻今日清晨,是打着查探成都城城防情况的名义出兵赶来。
    所以,赵韪至今尚不知,成都乃至蜀郡,已经归降。
    而问题就在这里。
    董和作揖道:“卫将军,愚以为不可愚弄赵公赞也。”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心。
    赵旻欣然颔首:“幼宰先生所言极是。旻既利用赵公赞在前,便断不可背信弃义在后。然则,先生以为,旻仍将犍为郡交于赵公赞如何?”
    董和摇头:“愚以为不甚妥也。”
    法正朗笑道:“主公何不将巴东交于赵公赞?”
    法正此言1出,东州众人皆颔首称善。
    此时巴郡虽未分为巴东、巴郡和巴西3郡,但益州人早已习惯将巴郡分为3巴。
    其中巴东,也就是十余年后的巴东郡和涪陵郡(巴东属国,西历216刘备改为涪陵),位于益州最东端,毗邻荆州刺史部南郡及武陵郡北部。
    按照后世地理区划来看,巴东是后世重庆,毗邻南郡和武陵郡下辖的后世宜昌、恩施,以及湘西地区。
    简言之,巴东是益州东大门。
    法正之意为,使赵韪为赵旻看守益州东侧门户,与赵旻先前使刘备坐镇东郡1般无2。
    赵韪是土生土长的巴西人,其人身为益州士族,绝无可能与兖州山阳人刘表勾结。
    何况,赵韪更不敢与代表大汉朝廷、百战百胜的赵旻为敌。
    由此可见,法正不愧为与6逊、贾诩等同级别的谋士,虽然其人仅比赵旻大1岁。
    话说回来,赵旻虽年轻,此地之东州人,却无1人因年龄而小觑赵旻。
    赵旻在去年,也就是建安5年的经历,已足够使人臣服。
    赵旻对法正之策毫无异议。
    “甚善!此事便由我与赵公赞商议。然则,关于益州其余诸郡,尤其犍为、广汉、巴郡、巴西及汉中,不知诸君有何高见?”
    赵旻果然足够不要脸。
    其人刚刚收降东州人,便已迫不及待让人家为自己打工挣钱。
    然而,赵旻如此做,偏偏让这些东州人无比心安。
    费观含笑抱拳。
    “以某拙见,主公若欲使益州安定,何妨重用益州士人?
    其众虽与某等政见不同、立场迥异,却皆非尸位素餐、才疏学浅之徒。
    况且,其众皆为3蜀之人,在益州根深蒂固,主公若可使其众归心,治理益州岂非事半而功倍乎?”
    1直张口欲言的孟达,终于逮到机会开口。
    “主公,以某愚见,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以是故,先有3蜀士人擅专继嗣之事,后有赵公赞公然反叛之举也。
    主公,此实皆刘璋暗弱,自刘刘焉起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之故也。
    然则,主公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威名著于当世,故3蜀士人不敢恣意妄为,主公可大胆任用其众。
    其中,对蜀郡张松张子乔,主公当厚待之。其人之才,犹在其兄张肃张君矫之上也。
    广汉名士王商王文表学识氾博,提携士彦,主公亦当重用之。此外,王累气忠直、张肃有威仪,此2人主公亦可重用。”
    孟达之意为:
    益州士人之所以被刘璋惯坏、以至于主弱臣强,其根源在于刘璋不但上位不正,且驾驭不住这些刘焉故臣。
    但赵旻完全不存在这个顾虑,况且张松才能不俗,王商学识渊博且喜提携才士俊彦,王累忠义、张肃有威严,都非凡俗之辈…
    赵旻可大胆用这些士人治理益州各郡。
    总而言之,最了解益州士人者,恰恰是与其众敌对之东州士人。
    同理,最了解1个人的,往往是此人之大敌。
    赵旻觉得,就冲这些东州人方才说的这番话,自己就已经赢麻了。
    于是乎,从不知足的赵旻继续虚心求教。
    “子远兄,张公责等诸将又如何?”
    吴懿呵呵1笑,抱拳道。
    “主公放心,其众皆义士也,胜赵公赞、张子乔之流十倍!
    其中,严颜、张任2人可堪大用,刘璝、泠苞虽逊于2人,亦可独当1面也;杨怀、邓贤、高沛3人则又逊之。”
    吴懿身为宿将,其人之言可信度极高。
    总体而论,赵旻确实赢麻了。
    十3年后,刘备入川时招揽的东州重臣,赵旻如今就差1个此刻尚在刘表麾下任职的李严。
    更何况…
    要知道,就连识人极准的刘备,在历史上都急欲招揽有勇有谋的张任,可惜张任宁可自尽也不给刘备机会。
    赵旻则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历史上被嘁哩喀喳的刘璝、泠苞等益州大将,此刻也有望被赵旻收入麾下。
    这些武将虽不能与赵云、颜良、庞德及5子良将等相提并论,但至少也可独当1面。
    赵旻如今麾下极缺将才。
    综上,苟哥赵旻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时,因老爹在场而始终未发1言的董允作揖低声道。
    “主公,愚以为,当务之急乃安抚蜀郡士人之心也。主公之鸿篇巨著《卫将军文集》,至今仍使成都纸贵。
    故愚以为,主公可于成都城公开授课,为蜀郡乃至广汉、犍为2郡士人答疑解惑。”
    董和面色微微1变,厉声呵斥自己儿子。
    “放4!主公贵为大汉卫将军,位仅次于3公,焉可如此自降身份乎?”
    赵旻却含笑抱拳道:“董公休要如此说,休昭所言极是。旻正欲作1部文论之作,正可借安益州士人之机,集思广益以成其文也。”
    文论,指的是文学理论。显而易见,苟哥又要开始其人无耻的剽窃行为。
    赵旻此言1出,东州士人们精神皆为之1振。
    董和本就是假意呵斥儿子,其人闻言当即作揖道。
    “不知主公又有何大作?”
    赵旻故作沉吟道:“此乃系统评述自先秦至此时之文论之作,旻欲取名为《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确实是我国第1部文学理论著作。
    据说,此书是刘勰借鉴孝子丕的《典论》,并详读先秦至南朝诸多诗赋、文章后而最终成书。
    总之,《文心雕龙》哪怕是在后世,都是1部影响力极为深远的文论巨著。
    赵旻将其提前2百多年搬运过来,对这时代的文风、乃至压制玄学清谈之歪风,将有极大作用。
    尽管赵旻又1次未支付版权费。
    赵旻大致讲解1番此书之内容后,方才呵斥儿子的董和,便迫不及待道。
    “主公明日便可开课讲解,某等今日便召集3蜀士人至成都!有主公如此巨著,益州何愁不安?而天下何愁不定乎?”
    这便是秩序虽然崩坏,但文化氛围仍极高的汉末。
    法正、孟达等人眼中满是崇拜之色。
    孟达作揖道:“主公若讲此巨著,或许如秦子敕等隐士亦将出仕也!”
    费观动容道:“刘璋、王文表(王商)前番曾多次请其人出仕,皆为其人婉拒,子敬竟有如此把握?”
    孟达笑着作揖:“宾伯先生,非达有把握,实乃达对主公之巨著有信心也。”
    赵旻故作不知:“敢问秦子敕何人?”
    董和作揖道:“主公,秦宓秦子敕,乃广汉绵竹人也,此君学识之博,犹胜王文表也。王文表数次征召其人,其人皆不愿出仕。”
    费观笑道:“主公勿忧,某随后便请其人前来,其人只要至此,或将为主公所用也。其人之才学,绝不在陈孔璋之下也。”
    陈孔璋便是建安7子之1、现为袁绍御用文人的陈琳。
    吴懿是个急性子。
    其人当即起身抱拳。
    “事不宜迟,某这便去见3郎君,请其人为主公造势!”
    【作者题外话】:诸君勿疑…
    因今晚有酒局之故。云某本章上传慢了。
    诸君放心,云某存稿已有近3十章…
    然则…
    云某的行文习惯诸君想必已了解…
    作者的话,占据了云某全章的近1半时间和精力。
    云某此刻写作者的话之时,犹有些晕晕乎乎…
    近8两老白汾加3瓶青岛12度发苦的原麦汁啤酒…确实有点儿多。
    赵旻实则是在演戏,他根本就没把赵韪放在心上。
    此时的法正,平心而论、客观而言,确实比成长在温室中的诸葛亮要强。
    其实不用东州人说,苟哥也会重用3蜀士人。
    苟哥还是缺人才。
    秦宓(mi4声)的辩论,在演义中极为出彩。
    咱们简短截说,继续聊孟达。
    咱们来看看,孟达在蜀国的“旧日人脉”。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刘晔、费诗等人,对孟达均有清晰认识,即所谓“恃才好术、终必为乱”。
    孟达作为“屡易主君”的叛臣,其“狡兔3窟”的手段相当娴熟。
    达叛离上庸(220),作书于刘备,自卑自污,以此求免,最终保全了“在成都为质”的家小。
    伏想殿下(即刘备)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
    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
    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孟子度与刘备书》
    达子孟兴,在蜀国还1路做到了“议督军”,活到了邓艾破蜀(263)之时。
    达子(孟)兴为议督军,是岁徙还扶风。--《魏略》
    至于《孟达与刘封书》,更是脍炙人口,龙翔凤舞,堪称“人性分析”的典范。
    孟达仕宦曹魏时,在蜀国亦有所关通,主要往来对象即李严与诸葛亮。
    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与孟达、法正(司隶扶风)均属东州系统,同气相闻。
    孟达、法正是好友;
    李严则是法正死后、被刘备擢拔的“新任东州代表”,故与孟达常有书信,言语间颇为亲昵。
    考虑到李严“腹藏鳞甲、不可狎近”,孟达与李严的私交应该相当好。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蜀书十李严传》
    诸葛亮对孟达的态度相对复杂。
    1方面,其人痛恨孟达的反复无常;
    另1方面,其人又不得不利用孟达在东3郡的特殊地位,来筹备北伐大计。
    故亮1面与孟达书信交通,同时对费诗等人骂辱孟达亦“不置可否”。
    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蜀书十1费诗传》
    诸葛亮的潜台词是:
    我就笑笑不说话。
    因费诗的底线,明显比孟达还要低1档。
    彼时屡有传言,称孟达滞留蜀中的家属,已经遭到诸葛亮处决。
    达皆不置信,最终证实确系谣言。
    可见孟达对自己在蜀中的人脉,亦颇为自信。
    达与严、亮另有玉玦、鸡舌香等礼物往来,可谓在魏蜀2国间游刃有余。
    太和元年,诸葛亮从成都到汉中,(孟)达又欲应亮。遗亮玉玦、织成、障汗、苏合香。--《战略》
    黄初年间(220-226)桓阶、夏侯尚、曹丕的先后离世,是促使孟达回归蜀汉的主要诱因。
    但诸葛亮对孟达并不信任,故在司马懿轻兵奔袭时,食言自肥,坐视孟达覆灭。
    甚至有学者认为,诸葛亮诱降孟达,本就是借曹魏之手除掉孟达,同时借除掉孟达的契机来削弱李严的“阴谋”。
    注意:此事详见田余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文多不载。
    这种观点阴谋色彩略强,可暂搁置不论。
    但诸葛亮“前恭后倨、坐视夷灭”却是史实。
    《费诗传》称“亮以为达无诚款之心”,此语甚为迷惑。
    彼时孟达全家质押在成都,其身边已无任子可遣。
    纵使达在魏国另立家室,恐怕子嗣亦应质押洛阳。不知所谓“诚款”指代何物。
    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蜀书十1费诗传》
    孟达死时(228),李严与诸葛亮均未见异动。
    彼时李严在巴郡江州,离汉中颇有些距离,远水不救近渴。
    诸葛亮近在汉中,又故意坐视孟达覆灭。
    如参考《晋书》,则是诸葛亮遣使赴魏诈降,故意泄露孟达之事,促其败死。
    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晋书宣帝纪》
    此事不见于《3国志》及《魏略》、《典略》与《魏书》,最早见于《战略》。
    问题是《战略》作者司马彪,亦晋朝宗室。
    考虑到《晋书》的秽史属性,颇疑此处是在借“贬低诸葛亮”而“抬高司马懿”,故搁置不表。
    最后,咱们看看孟达在吴国的“关通后路”。
    鹪鹩尚存1枝,狡兔犹藏3窟。
    东3郡(即新城郡)的位置比较特殊,在今湖北西北与陕西东南交界处。
    因此,孟达的辖区也就成了魏蜀吴3国的交通枢纽(虽然因地形问题,通过东3郡往来的情况不多)。
    其北侧是曹魏,西侧是蜀汉,东侧则是孙吴。
    按记载,可明显看到孟达在新城太守任上,与吴国亦有往来。
    只不过未详使者何人。
    吴主孙权亦招之(即孟达)。--《华阳国志卷7》
    考虑到彼时吴蜀联合,且孟达旧仕蜀汉,家属与人脉也多在川蜀,故降吴不如归蜀。
    由此可见,孟达在吴国的经营,应远不如在魏、蜀之甚。
    且“吴蜀既盟”的情况下,若事有变态,即使奔吴、亦不免被械送归蜀;
    若诸事顺利,归蜀获利远胜于吴。
    因此权衡利弊,孟达的主要倾向,还是在魏蜀之间。
    孟达的悲剧、在于已经尽力经营了人脉、分散了风险、预留了后路,却终因“各种偶然”,仍然难逃1死。
    这就如同1个“饮食寡淡”的苦行僧,最终却死于消化道疾病1般。
    孟达的人脉经营,集中在魏、蜀2国。
    其在魏国的后台是曹丕、桓阶、夏侯尚。
    1位帝国元首、1位行政中枢、1位直属上司。
    按理,其人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固若金汤”,最终3子却皆壮年而死,导致孟达1夜之间失去庇佑。
    达非魏武旧人,在魏又无根基。
    其受宠魏文,平步青云,不知引来几多忌恨。
    览查其仕宦履历,官阶变迁主要集中在曹魏西部边境(散骑常侍、新城太守、安定太守),很难与中原、河北大族产生勾连往来。
    在“3位大佬儿”相继死去之后,孟达的末日也便不远。
    蜀国旧友李严大约是真心招降孟达,2者出自共同的利益集团(东州系),李严为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甚至对达说出“共辅朝政”1类的迫切之语。
    诸葛亮在招降孟达时,亦有“依依东望”等温言软语。
    (亮曰)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蜀书十1费诗传》
    注意:此处被卢弼讥为“诸葛公亦谲(狡诈)矣”。
    可见亮之心术深沉。
    但观“新城之乱”始末舛谬,可知亮心不款。
    甚至“上庸反正”很可能1开始就是个圈套,乃借刀杀人之计。
    司马懿是刀俎,孟达是鱼肉,诸葛亮则是幕后策划。
    达恃才好术,钻营1生,却不免落得如此讽刺的下场。
    如此,真可谓机关算尽,终误性命…
    这还是应了那句话: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