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九章 成都片刻破,益州刀兵歇1
    尽管雒城是巴蜀屈指可数的大城之1,但3万余兵卒,且是1人双马的骑兵同时进城,也还是将广汉太守衙署所在的雒城内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而急匆匆冲出广汉太守衙署的赵韪,入目所见,便是这声势浩大的精兵骏马。
    尽管因天气炎热,兵卒们皆未戴胄着甲。
    然后,在人群中,赵韪1眼便看到了老熟人、“老朋友”、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张鲁兄弟。
    尽管张鲁兄弟3人,此刻如同囚犯1般被重兵包围看押。
    赵韪先是心中大快:张公祺啊张公祺,想不到你也有今日!
    旋即,赵韪便后怕不已:
    万幸老夫选择正确,否则,老夫恐已尸骨无存焉!
    1番复杂的心理活动之后,赵韪方才在人群中、自己幕僚黄衡身前,看到头戴竹制刘氏冠、着玄色蜀锦袍、腰悬环首刀及印绶囊、身材高大壮实的赵旻。
    就赵旻今时今日的地位而言,其人这身装扮可谓朴素低调至极。
    其人不但衣着简约低调,且未佩玉璧等饰物,若不亮出印绶,谁又能想到,这名翩翩浊世少年郎,便是大名鼎鼎、兼资文武的卫将军赵从文?
    赵韪忍不住暗暗打量先秦时或为其人本家的赵旻1番。
    只见其人丰神如玉、气质温润,但身高8尺有余,且肩宽膊厚,秀气中隐隐露出霸气,予人允文允武之感。
    赵韪忍不住暗赞1声: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好个文武双全美赵郎!
    赵韪暗暗打量赵旻之时,后者也在观察前者。
    只见赵韪须发花白,虽颇显老态但气质雍容,其人头戴进贤冠、着玄色深衣,1副标准的大汉文官打扮。
    然而,其人1双老眼却犹然炯炯有神,且不时闪过精芒,显然,赵韪绝非如其人相貌那般简单。
    赵旻已经大致清楚,赵韪就算不如杨彪那般城府极深、老谋深算,至少也是个狡猾的老狐狸。
    赵韪有多狡猾?
    从赵韪曾深得老狐狸刘焉信重、且去年其人对赵旻言听计从这两点,便可见1斑。
    是故,赵旻懒得再试探赵韪,而是选择简单粗暴、毫无技术含量的以势压人。
    “赵公赞,代我向刘益州下战书!3日内,其人若仍执迷不悟、不肯归降天子,第4日清晨,我等便于卯时开拔,攻打成都城!”
    两汉魏晋之时,士人官宦们,习惯以官职称呼人。
    比如赵韪赵犍为、刘备刘平原、荀淑荀朗陵、陈寔陈太丘、荀彧荀令君、刘表刘荆州、刘繇刘扬州、刘岱刘兖州、刘虞刘幽州、韩馥韩冀州…
    等等…似乎混进来几个奇怪的家伙?
    赵韪对此,有些猝不及防。
    因为他尚未与赵旻互相见礼、寒暄。
    于是乎,这只老狐狸忍不住暗暗嘀咕起来。
    卫将军此举何意?
    这正是老狐狸的典型特征:多疑!
    不得不说,赵旻这个老狗,对付老狐狸相当有1手。
    毕竟再狡猾的老狐狸,也斗不过1条经验丰富的老狗。
    赵旻不给赵韪琢磨的时间,其人复又道。
    “此外,赵公赞,你再以我之名向东州人修书1封,须表明1点:其众原籍左近,诸职正虚位待贤,天子及我盼其众早日归汉、尽快赴任!
    战书发给刘益州,劝降书则交由与东州士亲睦之人,此劝降书须尽快交于东州士!”
    赵韪只好躬身应是。
    赵旻气场继续全开。
    “赵公赞,雒城内军营,可容纳兵马几何?”
    赵韪不假思索:“回卫将军,足以容纳5万兵卒,然营中并无马厩。”
    赵旻颔首后唤来于禁和庞德。
    “文则,令明,你2人率军速去军营,指挥兵卒搭建马厩。”
    瘦高的于禁、昂藏的庞德轰然应诺后,寻来赵韪1名亲卫带路,率浩浩荡荡的兵马赶赴军营,给赵旻留下两屯亲卫。
    赵旻复又看向赵韪。
    “赵公赞,攻城器械、辎重是否齐备?”
    赵韪此刻已经有些懵,但其人仍躬身作揖道。
    “回卫将军,云梯车、冲车、箭矢、木楯等,1应俱全。此外,掘地道等用具,亦1应俱全。”
    准备这些攻城器械,需要耗时良久。
    由此可见,赵韪早已准备好攻成都城。历史上,其人就是这么完犊子的。
    诸如董氏父子、费氏族父子、吴懿、法正、孟达等东州人,可有易与之辈?
    董允名气不大?
    蜀人将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并称为“4相”。
    尽管此时董允才弱冠,也就是2十啷当岁。
    好吧,费祎也是东州士人,虽然费祎刚刚及冠。
    吴懿更是在历史上胜过郭淮的大将。
    郭淮是谁?
    其人曾前后多次打退诸葛亮、姜维师徒的北伐,战功犹在邓艾邓士载之上。
    郭淮因体弱而限制了发展,其人但凡多活十来年,都将是妥妥的西晋开国第1将。
    由此可见,吴懿名气虽不大,但能力绝对不俗。
    这些高人1旦被逼入绝境,其爆发出的能量,将大到难以想象。
    实际上,1直苦恼自己缺乏人才的苟哥赵旻,早已盯上了这些东州士人…
    也就是未来的季汉(蜀国)重臣。
    苟哥继薅曹操羊毛之后,又将目光转向了历史上刘备的重臣。
    苟哥毕竟起步太快,还是多少有些先天不足。
    万幸,在建安6年时,天下良将、名臣依然多如羊毛,赵旻可尽情去薅。
    所以,苟哥其实1直在暗戳戳地瞄着甘宁、黄忠、文聘,以及被黄祖劫走的李通。
    诸君以为,苟哥赵旻真的只是想帮大舅哥孙策?
    呵呵。
    苟哥美滋滋地幻想1番,自己收降1众季汉未来重臣的名场面后,复又向工具人赵韪抱拳。
    “赵公赞,有劳你去整备攻城器械,明日我等便先行赴成都城下查看1番。”
    赵韪愈发感觉,自己的想法根本跟不上赵旻的节奏。
    “卫将军,明日某等便攻成都城?”
    赵旻呵呵1笑,摇摇头道。
    “非也!我等非去攻城,乃率军查看成都城防务如何也。”
    赵韪既然猜不透赵旻的心思,便索性果断放弃思考。
    “某尚有两万步卒,不知卫将军欲率兵马几何?”
    赵旻再次微笑道:“步卒行军过缓,我点齐卫府3万余精骑即可。
    赵公赞,你今日先修书,再整备攻城器械,后日卯时带齐兵卒、辎重赶往成都城即可。”
    赵旻确实将赵韪当成了工具人使唤。
    苟哥打得1手好算盘。
    赵韪虽然是个老狐狸,但其人的智力,被稳如老狗的赵旻狠狠碾压。
    简言之,赵韪要倒霉。
    赵旻也不与赵韪多交谈…人会与碗筷等等工具交谈吗?
    于是,安排妥当1切后,苟哥便挥挥袍袖,示意赵韪、黄衡等人去忙碌。
    其人则毫不客气地率刘晔、步骘、赵贲及2次元小老婆,径自走进广汉太守衙署内的1间书房。
    张鲁1行人,则被赵旻亲卫,押到另外1间公廨。
    赵韪和黄衡心态登时凌乱不已。
    赵韪木然地看向自己幕僚黄衡。
    黄衡干笑着作揖道:“主公,某实不知卫将军此举何意也。”
    赵韪微微叹息。
    “公度,随老夫来,无论如何,某等先送出战书、劝降书,再言其他。”
    不提已开始忙碌的那两个工具人,再来看苟哥。
    苟哥令赵贲看守妥当门户后,方才对自己的两个谋士压低声音道。
    “子扬,子山,赵公赞似颇为狡黠也。”
    刘晔、步骘2人对此深有同感。
    前者作揖道:“主公之意,晔已大致清楚。然则,主公,晔窃以为,子山仍需巴蜀当地士人相助也。”
    刘晔这情商确实没得说。
    其人这是在极委婉、极隐晦地提醒赵旻,当心步骘玩不转;
    同时,其人也在委婉劝诫步骘,要发动群众斗群众。
    步骘的智力显然不及刘晔。
    其人作揖疑惑道。
    “主公此举何意?”
    【作者题外话】:自汉末时起,男子腰间的饰物便越来越多,至东晋达到巅峰…
    曹魏两晋的审美,与咱们这时代的菇凉们几乎1致,阴柔的小鲜肉最受当时之人欢迎。
    万幸,此时还是汉末。
    所以,苟哥这种文武双全的形象,最受女子们欢迎。
    呵呵,显而易见,苟哥在玩儿赵韪这个老狐狸。
    赵韪虽奸滑,但又焉能斗过稳如老狗的苟哥?
    董和、董允是荆州南郡人,费观、费祎是荆州江夏人。
    历史上,董和最初在蜀郡做官,出任成都县令,但因为执法严苛,得罪了益州豪强。
    因此其人被贬官外放,发配边疆。
    (成都)县界豪强惮(董)和严法,说(刘)璋转(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蜀书董和传》
    费祎是刘璋的亲家。
    刘璋亦出身荆州江夏(刘焉是江夏人),其生母即费祎族人(彼时流行同乡通婚)。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费)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蜀书费祎传》
    费伯仁便是费祎族父费观,族父,指的是未出5服的族中叔伯。
    昔年大长秋(服侍皇后的宦官头子)曹腾,便是曹嵩的族父。
    费祎早年记载不多,《蜀书》称他“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会先主定蜀,(费)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蜀书费祎传》
    许叔龙无传,从姓氏族望来看,应该是许靖的亲族;
    至于董允,则是董和的儿子。
    李严出身荆州南阳,在建安十3年(208)刘表死后才亡入川蜀。
    所以,建安6年时,李严还在荆州。
    前文提过,吴懿是刘璋3哥刘瑁的大舅哥,所以,吴懿是刘璋政敌。
    刘焉死后(194),原定继承人刘瑁被废,刘璋因为“温和暗弱”而被益州大族矫命拥立。
    因此刘璋在心理上更倾向于益州豪族,东州集团遂失宠。
    (建兴)8年,(诸葛亮)使(魏)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当作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蜀书魏延传》
    可见费曜、郭淮,均是司马懿的心腹,还曾参与翌年(231)的对蜀战争(见《晋书宣帝纪》)。
    (明帝)乃使帝(指司马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2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诸葛)亮。--《晋书宣帝纪》
    正始之变后,司马懿权势滔天,其人心腹郭淮遂升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
    郭淮长期坐镇雍、凉2州(与本书中宠哥地位相当),素有威名,吴懿能败郭淮,其人能力如何可见1斑。
    刘晔实则也在提醒赵旻,还需任用益州士人治理益州。
    本章,咱们聊1聊刘帮主与孔明的1段隐情。
    还是那句话,正史比演义精彩1万倍。
    刘备与诸葛亮“心神无2”,长期被视作君臣关系融洽的典范。
    陈寿称之为“犹鱼之有水”。
    然而在鱼水欢好(在此处,这是正经词儿)的表象之下,其实也潜藏着1段暗流汹涌的隐情。
    (刘备)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2,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蜀书先主传》
    作为1名戎马半生、且屡次抛妻弃子的乱世军阀,刘备不宜被视作纯粹的雅量之君。
    他在劣势环境中懂得礼贤下士,在优势局面下也不免偶露峥嵘:
    比如汉中大胜之后,刘备便违众处决了谏阻其称王的雍茂,因此大失人心。
    刘帮主,毕竟曾是快意恩仇的大哥。
    (刘)备锐意欲即真(汉中王),(刘)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刘)备以他事杀(雍)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0陵先贤传》
    考诸史料,可以发现在入川之战前后,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关系已经出现了少许裂痕。
    这种猜忌关系随后有进1步扩大的趋势。
    虽然君臣间维持了“敬信”的表象,但暗地里却日渐疏离、颇多提防。
    由于刘备东征失利(猇亭之战败北)导致其提前死亡,因此君臣间的嫌隙也便戛然而止。
    鉴于临终之际,刘备放下心结,举国托孤,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之前那段彼此猜忌的不快时光,也便不再被后世所关注。
    然而无论后世的文学作品如何粉饰,毕竟难以遮掩这段客观存在的史实。
    所以,咱们下1章…
    也罢,云某担心诸君寄刀片,本章先开个头:
    先来看看,刘备与诸葛亮的短暂蜜月期。
    按《出师表》的行文推断,诸葛亮当于建安十2年(207)进入刘备幕府。
    自此至刘备入川(211)期间,是君臣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光。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尔来2十有1年矣。--《出师表》
    彼时的诸葛亮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于草庐之中定策天下3分,因此深受刘备“器异”,双方“情好日密”。
    而诸葛亮也不负所托,屡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人不仅是刘备集团的肱骨腹心,且风头隐隐盖过了关羽、张飞等元从成员。
    (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蜀书诸葛亮传》
    赤壁之战(208)时诸葛亮入吴往来周旋;
    南徇4郡(209)后诸葛亮又总揽长沙、0陵、桂阳的赋税钱谷“以充军实”,几乎等同于萧何之于刘邦。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0陵、桂阳、长沙3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蜀书诸葛亮传》
    然而随后的故事却发生了变化。
    刘备入川攻伐(211),诸葛亮未能随征;
    之后(213)诸葛亮虽被征调入川助战,留守荆州的重任却被交给关羽;
    攻陷成都、占据蜀地之后,诸葛亮也未获首功,甚至在班次安排上被置于“未尝有所统御”的糜竺之后。
    益州既平,(刘备)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蜀书糜竺传》
    更不必说,在之后的汉中之战(219)与伐吴之役(221-222)中,诸葛亮竟被完全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被迫退居2线!
    其人负责后勤1类的辅助工作,甚至1度与刘备的意见发生抵触。
    另外,刘备践祚之后(221),诸葛亮虽然受封丞相,但却无开府治事之权(异于两汉有开府权的3公,后来开府仪同3司中的3司,指的就是3公的幕府)。
    诸葛亮真正获得开府权力,乃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
    不难看出,自入川前后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双方已经隐隐疏离。
    虽然君臣2人在表面上维持了相互尊敬的态度,实际背后却暗潮汹涌、忌惮提防。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下1章,咱们细细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