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三章 汉中一夕定,川地数十惊2
    城门楼上那人也喝道。
    “正是!某乃张公则也。城下是何人?”
    赵旻心中1喜,开始满嘴跑火车。
    “张将军在上,某乃师君麾下地字第1校军侯李当也。”
    张鲁麾下鬼卒,有天地人3军,每1军各两校,满编为3万余人。
    这相当于张鲁本人的中军,此外,阎圃、李休等当地士族豪强,还有近5万部曲。
    换言之,单看纸面实力,拥有8万大军的张鲁,比韩遂、马腾加起来还要强。
    马腾实则仅5万兵马,韩遂有不足3万。
    马腾麾下有1万兵马,是满宠交给马腾训练、代管的凉州州兵,或者可视为满宠自己的部曲。
    那么问题来了。
    曹老板坐拥4州之地,在建安4年4处征伐之后,不算张绣部曲,其人满打满算都仅剩不足4万兵卒,战马仅千匹。
    其中的3万余兵卒,还皆为曹老板麾下众将部曲。
    曹老板中军不但不满万,而且伤员还不少。
    饶是如此,曹老板依然乏粮。
    张鲁仅汉中、巴西2郡之地,其人居然养近8万大军?
    所以,真相是,张鲁之鬼卒,满编确为3万余人,实则仅不足万人。
    而阎圃、李休等士族豪强的部曲…
    他们的客比5万只多不少,但那是奴客,不是可战之部曲。
    这些地方豪族,战兵满打满算有两万人。
    即便如此,近3万兵卒,也够张鲁喝1壶。
    汉中、巴西2郡,人口加起来还不到6十万,养3万兵卒压力极大。
    总之,别看赵旻冒用之人,身份只是1曲之曲军侯,但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中低层军官。
    尽管,在汉末魏晋,士家,也就是中底层军官地位极低。
    综上,因赵旻冒用之身份乃张鲁亲卫,且张鲁亲卫数量不多,所以张卫倒也未敢小觑赵旻这个小小曲军侯…
    虽然其人骤然听得此消息,吓得声音有些发颤。
    “李军侯,赵旻狗贼当真已攻下沔阳城?”
    赵旻亮了亮自己袖中的1块大锦帕,向张卫高喝道。
    “张将军,某有详细军情,请放下吊桥,以便某呈于将军1览。”
    赵旻心念电转间,又补充1句:“将军放心,某之部曲,今尚有3百余人在码头,某已下令封锁码头,严防死守。
    将军便是不信某,亦应尽快派大军赴码头支援。以某想来,赵旻那狗贼若当真已攻下沔阳,必将渡河而来,请将军自决之!”
    赵旻生怕张卫因被吓破胆而不敢开城门,遂又骂了自己1句。
    张卫1听便连声高喝。
    “放吊桥!速放吊桥!”
    赵旻说得极有道理。
    无论如何,张卫也应该拒敌于码头才是,又岂有放任敌军不管不顾,径自让敌军攻到城下之理?
    隐于不远处黑暗中的孙尚香,见自家夫君仅用1块大锦帕,便轻而易举赚开了城门,险些没忍住笑出声来。
    张卫此时此刻却笑不出来,如果有可能,其人只想弃城而逃。
    那可是传说中的狗贼赵旻!
    此狗贼自去年至今,可曾打过败仗?
    而且…
    关中8将去年此时,率两万骑兵赴潼关争抢流民…
    结果如何?
    那8将、两万骑兵有去无回!
    瘆人不瘆人?
    短短1个月间,本征伐不休的十余关中大小诸侯,竟然…悉数被狗贼赵旻歼灭!
    还有,曹孟德、袁本初…
    1念及此,张卫心中慌得1批。
    他不敢再想下去。
    再想下去,他真要弃城而逃了。
    赵旻狗贼文采、执政先放1边,狗贼打仗简直如天神下凡!
    某等鬼道之徒,又岂是其人敌手焉?
    见自己麾下兀自磨磨蹭蹭、半晌放不下吊桥,张卫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诸君勿疑,历史上曹老板攻汉中之时,本已有意撤兵,但其人在刘晔苦劝之下,派刘晔前去试着攻1攻张鲁军,结果…
    张鲁的鬼卒1触即溃…
    领兵之先锋,正是如今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之张卫。
    (操)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
    晔策鲁可克,驰白太祖:“不如致攻。”
    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
    摘自《魏书十4之刘晔传》
    鲁奔走何地?正是巴西阆中城。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
    摘自《蜀书之先主传》
    由此证明:
    其1,张鲁彼时在南郑城中;其2,巴西确实是张鲁属地。
    张卫“呛啷”1声,抽出环首刀,对城下赵旻喝道。
    “李军侯且稍候,某亲为你等放吊桥!”
    赵旻躬身抱拳。
    “某谢过张将军!”
    见张卫如此积极主动地开门揖盗,这1刻,腹黑男竟然有些于心不忍。
    其人心道:也罢!看在你如此配合、如此乖巧之份上,老子便饶你1条狗命…
    老子正好可用你来要挟你大哥张鲁。
    所以,赚城门之事至此便毫无悬念。
    当张卫放下吊桥之后,赵旻1马当先,笑嘻嘻地踏上吊桥,冲到城门门洞处的张卫面前,“呛啷”1声抽刀出鞘…
    架住了其人脖子。
    张卫脸色大变:“李当,此乃何意?”
    赵旻长笑道:“张将军有所不知,某乃狗贼常山赵从文也。有劳张将军带某会1会你家师君。”
    赵旻话音未落,其人两千余亲卫、中军便已疾驰进城。
    可怜张卫至此方知中计,悔之晚矣。
    奈何环首刀架在脖颈之上,张卫不得不从。
    然而其人别的本事暂时不明,但望风使舵的技能堪称1流。
    其人只在短短1瞬间,便由惊慌失措换成1脸谄媚。
    “某久仰卫将军大名,慑服于卫将军之虎威,是以方才因生惧而出言不逊,卫将军勿怪也。”
    赵旻哈哈1笑,以刀锋轻轻蹭了蹭张卫脖颈油皮,划出1丝血痕来。
    “不怪不怪!不知者无罪也!有劳张将军带路!”
    张卫咽了口口水,笑得更加谄媚。
    “卫将军,某兄弟3人,早有意归降皇汉也。”
    赵旻“嗯”了1声:“甚善!有劳张将军带路!”
    张卫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乖乖做起了带路党。
    孙尚香收剑归鞘,取出柘木弓,自腰间新换的箭囊中抽出1支箭矢,冷冷道。
    “张公则,你若敢使诡计,须当心你项上首级!”
    言罢,香妹子骤然射出1箭,正中隐于暗处的1名弓手眉心。
    那弓手甚至来不及惨呼1声,便当场殒命。
    庞德再次怀疑起了人生。
    其人根本未曾察觉,竟然有弓手埋伏。
    张卫则震惊到无以复加。
    其人连连高呼:“放下兵器!放下兵器!卫将军欲见师君也,并无恶意!”
    赵旻嘴角微微翘起。
    “张将军所言极是!诸位若弃械,某必不为难诸位!况且,若诸位之师君有足够诚意,某亦必不为难其人。”
    赵旻确实没空为难张鲁,他最多带着张鲁1路冲向成都。
    赵旻再次默默吐槽:南郑城险则险矣,奈何守卒如纸糊!
    如是这般,赵旻这支铁骑,1路畅通无阻地行到张鲁的师君府。
    赵旻始终以环首刀架着张卫脖颈,直至其人叩开其人大兄张鲁府门。
    赵旻忍不住再次默默吐槽:委屈了老子亲手锻打的高碳钢环首刀。
    在等待伏寿临盆之时,赵旻抽空用石墨坩埚及焦炭,以液体渗碳法炼出数百斤高碳钢,再以冷锻法,锻打出3十把银光闪闪的高碳钢环首刀。
    说是环首刀,实则是李唐式的横刀、加1个环首刀柄而已。
    环首刀,毕竟是唐刀的直系老祖宗。
    这种环首刀强度高、坚韧度也远胜这时代的原版刀。
    坩埚渗碳法,那是西元纪年法十6世纪末、十7世纪初欧洲的炼钢法,液体盐浴渗碳法,更是近代欧洲的科技。
    在兵卒们手持弓箭威胁、赵旻以环首刀架住张卫脖颈的情况下,张卫不敢耍任何诡计。
    于是乎,衣冠同样不整的张鲁,便匆匆来到赵旻身前。
    【作者题外话】:懒得多写让人作呕的张鲁。
    既然说到了陈寿给孔明甩锅,这1章,咱们便深入剖析1番孔明的《隆中对》。
    实不相瞒,云某比较喜欢诸葛孔明,但其人有1点云某极为厌恶:控制欲!
    诸葛孔明的控制欲,委实太强。
    但话说回来,诸葛亮为刘备临终之托奋斗了1辈子,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且,从3顾茅庐起始,自白帝城托孤结束,刘帮主与孔明之间,虽发生过摩擦甚至龃龉,但君臣2人,最终做到了互不相负、且互相成就。
    此绝对为千古佳话!
    刘帮主和孔明的隐情,后文云某会详细说1说。
    这里,咱们从刘帮主、孔明2人羁绊的开始:隆中对说起。
    《隆中对》是诸葛亮的出山之作,以其对政治、军事形势的精准预判而称誉当时,流芳后世。
    考虑到诸葛亮定策隆中之际,赤壁之战尚未发生;
    而之后的历史进程,则与《隆中对》的预判存在惊人的1致…
    那么这篇策论的潜在价值便愈发难以估量,堪称战略构想的典范之作。
    遗憾的是,再出色的战略构想,在实践过程中都不免遭遇变数。
    诸葛亮也不幸倒在了“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的最后1步,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
    其实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最终未能实现,并非其才力不足。
    真正原因在于,其原始设想当中,存在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比如“结好孙权”与“跨有荆益”这两项目标便无法同时实现。
    因为居于长江下游的孙权,不可能坐视刘备集团在其上游横行,因此在刘备占据益州的1刻起,东吴袭击荆州便已提上日程。
    这也是日后蜀汉北伐,只能“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却无法“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的根本原因。
    白璧微瑕,愈彰其美。
    北伐的失利并不会影响到《隆中对》在战略史上的伟大地位。
    咱们就这篇策论的细节,探讨其成败利钝及政治深意。
    1“跨有荆益”的再认识
    刘备3顾茅庐时,正处在“智术浅短,遂用猖獗”的人生低谷中。
    按其自述,便是“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
    因此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的目标,不啻于为彼时的刘备注入1针强心剂。
    (刘)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9州春秋》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蜀书诸葛亮传》
    考虑到之后历史的进程1如诸葛亮所料,刘备确实1度“跨有荆益”并凭此建立霸业,那么《隆中对》对天下大势的预判便显得愈发玄妙。
    其实诸葛亮虽为人杰,《隆中对》亦为名篇,但“跨有荆益”的构想却并无太多玄妙色彩。
    从某种角度看,“跨有荆益”其实更类似对现实的阐述,而非对未来的预言。
    按《出师表》中“尔来2十有1年”的自叙,诸葛亮当于建安十2年(207)正式追随刘备。
    考虑到翌年(208)赤壁之战即正式爆发,可知《隆中对》的构想亦应出现在这1时期。
    彼时的外部环境已经基本明朗。
    曹操于是年(207)北征乌丸,剿灭袁熙、袁尚,彻底吞并了袁绍集团的政治遗产;
    而以马腾、韩遂为代表的关中诸将,尚未与汉廷反目,甚至还在钟繇的诱使之下“遣子入侍”,向曹操表示了臣服。
    (曹操)乃表(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至长安,移书(马)腾、(韩)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魏书钟繇传》
    据此可知北方的各路军阀,彼时均已遭到曹操整合,只待时间完成消化。
    这便是《隆中对》中“(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的预判由来。
    同1时期,孙权挟父兄余威,亦在江东站稳脚跟,兼有周瑜、鲁肃等将帅谋主辅佐,统治基础日益稳固。
    孙氏集团甚至还在赤壁之战(208)前夕袭击江夏,斩杀刘表大将黄祖,展示出十足的军事动员能力。
    这便是《隆中对》中“孙权据有江东,已历3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现实依据。
    (建安)十3年春,(孙)权复征黄祖……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吴书吴主传》
    在诸葛亮看来,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而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那么天下可供刘备染指的,便仅剩下荆、益、交3州。
    其中交州地处偏僻,近乎化外之地。
    刘备在长坂之败(208)后曾欲远遁交州,依附苍梧太守吴巨,结果被鲁肃讥笑为“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
    苍梧郡处于交州最北端,接壤荆楚,却被时人形容为“偏在远郡”。
    该州之荒僻险远可见1斑;
    侧面反映出交州的人力、物力无法承担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重任。
    (鲁肃)问(刘)备曰:“豫州今欲何至?”
    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江表传》
    换言之,建安十2年(207)的天下大势已基本明朗:
    曹操“不可与争锋”;
    孙权“不可图”;
    那么刘备若想成就霸业,只能将目标放在“其主不能守”的荆州,以及“刘璋闇弱,张鲁在北”的益州。
    1言蔽之,“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实际是1种退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因为冀、青、幽、并、兖、豫、徐、司等地被曹操控制(凉州彼时亦暂时臣服于曹操),扬州又被孙权占据,东汉的蛋糕已被分割殆尽。
    刘备的选择便只剩下荆、益2州。
    另外,诸葛亮能够作出“跨有荆益”预判,也得益于其家世背景。
    其岳父黄承彦与刘表为连襟,凭此关系,诸葛亮应对刘表的健康状况与预期寿命有1个大致判断。
    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姐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蔡)瑁之姊也。--《襄阳耆旧传》
    张温便是曾在征凉州之时与董卓结仇,后被董卓公报私仇的那位。
    考虑到刘表病死于建安十3年(208)。
    那么诸葛亮在建安十2年(207)提出“其主(刘表)不能守(荆州)”的预言…
    此既非其个人臆想,亦非先见之明,而是有所凭据。
    总而言之,《隆中对》中关于“跨有荆益”的构想,虽有预言的成分存在,但大部分仍是基于彼时的客观事实而提出。
    不宜因此贬低《隆中对》的价值,但也不必特别神化其预判。
    下1章,咱们聊聊《隆中对》之中,“汉室”与“霸业”的潜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