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一章 百骑入沔阳,顺流渡汉江下
    在众人商定的计划中,赵旻1旦攻下沔阳城,便要即刻凑齐船只,沿沔水直抵百余里外的南郑城。
    这1战的关键只有1个字:速度。
    只要张鲁毫不知情、完全没有防备,那么此战必胜。
    此计,荀攸是受赵旻遣张辽奇袭河东郡郡治夏城之计启发。
    当然,此战与河东之战,同样有几分相似之处。
    区别只在于,攻河东之时,赵旻还用了声东击西,以及暗度陈仓之计。
    此番攻汉中,赵旻1方的计策便显得简单而粗暴。
    此1时彼1时。
    河东之战时,赵旻甫进许都,根基严重不稳;
    而此时的赵旻,不但已站稳脚跟,且占据了大义的制高点。
    再者说来,张鲁的鬼卒,又焉能与河东强卒相提并论?
    当年的河东、河内、河南这3河精兵,可谓横扫天下、威震宇内。
    张鲁的鬼卒,只是名字瘆人罢了。
    赵旻这个穿越客的战略,自去年5月其人与程昱、董昭、刘晔等人反复探讨时起,便始终未出任何失误。
    待后来赵旻得到荀彧暗中相助之时,赵旻的策略更是精准无比。
    当然了,在此期间,荀彧因未信任赵旻,所以曾对赵旻有过两次试探。
    第1次是关中之策。
    因赵旻已经与刘晔商议出最佳策略,所以赵旻果断抛弃了荀彧给出的错误策略。
    第2次,则是荀彧提前发动官渡决战。
    正是这次试探,外加赵旻甫进京便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救驾,使荀彧笃定:赵旻大忠大义、大仁大勇。
    所以,后来赵旻进许都见到荀彧本人后,荀彧便对赵旻毫无保留。
    赵旻甚至已记不清,自己到底白嫖了荀彧多少次。
    而历史上同期的曹操,因为其人展现出的蓬勃野心,而让荀彧心生警惕并处处提防,所以,荀彧给曹操献上的策略,缺陷其实很多!
    其中最要命的缺陷,便是彼时曹操在侥天之幸赢下官渡之战后,应尽快乘胜定关中。
    但荀彧给出的计划,却是防备袁绍、不可妄动兵戈。
    建安6年,也就是西历201年的收关中黄金期,便这么从曹操指缝间溜走。
    若曹操够坚决,先将关中安定下来…
    那么,无论如纸老虎1般的张鲁,还是正被赵韪逼得焦头烂额的刘璋,都将在劫难逃。
    曹操若得益州,那么凉州、关中根本就不用再发愁。
    先秦之时,秦国之所以变强,主要原因是秦国灭巴、蜀2国,李冰修建都江堰后,秦国坐拥天府之国这1天下粮仓之故。
    秦昭襄王嬴稷这个老狐狸,虽然其人大半生都郁郁不得志,但其人凭修建都江堰这1功绩,再加上长平之战那辉煌胜利,便足以千古不朽。
    咳咳,扯远了。
    总而言之,曹操得益州便可保障其人粮草无忧,而实际上建安6年,正是曹操夺益州的黄金机会。
    赵旻根本不信,屡屡给自己献出良策、与自己同样站在大气层俯瞰天下大势的荀彧,会看不透这1点。
    最起码,荀彧也应该清楚1点:张鲁所谓鬼卒的实际战力到底有多差!
    由是,急于渡江奇袭南郑城、尽快逼张鲁投诚的赵旻便不管372十1,将城外码头的大型艨艟全部征用,与于禁、庞德率两部精锐,乘船顺流而下。
    由不得赵旻不着急。
    他已经与马腾、卫府众人约定好,月半之内必赶到金城,与众人汇合。
    时间有些不够用。
    不是赵旻瞧不起张鲁和刘璋…
    而是自始至终,赵旻便从未将此2人放在眼中。
    离开了东州士,刘璋便什么都不是;至于鬼道的所谓师君张鲁…
    在赵旻看来,其人所谓鬼卒,简直如同纸糊。
    赵旻唯1担忧的,只是步骘能不能斗过那老奸巨猾的赵韪而已。
    赵旻早已反过味儿来,赵韪那个糟老头子绝对不简单!
    于是,赵旻忍不住在脑中,模拟起与赵老头儿舌战的场景。
    正沿沔水顺流而下的赵旻,在船上陷入沉思。
    于禁的声音骤然响起。
    “主公,据多方情报显示,张公祺此刻极可能在南郑城中。”
    赵旻从模拟舌战中回过神。
    其人微微1笑:“文则,若当真如此,自是极好;然凡事务必未谋胜,先谋败。设若张公祺在阆中城,某等又当如何?”
    于禁不愧为智将…
    尽管暗耻3国志黑于禁黑得不遗余力、令人发指。
    于禁略1思忖后道。
    “主公,若当真如此,主公便只好坐镇南郑城,由某带齐粮草辎重,直逼阆中城。只是如此1来,主公月半之内恐无法赶到金城。”
    南郑城距阆中城,足有6百里,于禁若不带粮草辎重,后果会非常严重。
    赵旻闻言哈哈1笑。
    “文则不必紧张,张公祺此刻必在南郑城中。”
    可怜的于禁,显然适应不了苟哥的跳跃性思维。
    见于禁明显有些懵,赵旻再次笑道:“文则,张公祺大4搜刮民脂民膏,然否?”
    于禁想不通,这与张鲁在南郑有何关系,其人只是木然地点点头。
    “然则,文则,汉中、巴西,孰富孰贫?巴西地势又如何?”
    这还用问?
    于是于禁终于懂了。
    张鲁搜刮得来的财物,必然聚于南郑城!
    那么…
    显而易见,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张鲁还能在哪儿?
    他焉能舍得他聚敛的财富?
    何况巴西之南的巴东和巴中,如今皆已成为赵韪地盘,而赵韪正对巴西虎视眈眈。
    所以,赵旻先前之言,不过是在逆向反推思考罢了。
    1念及此,于禁忽然生出1丝明悟:
    如此看来,主公早在去年赵韪攻下广汉之时,便已欲谋益州!
    于禁猜得不错。
    赵旻在去年黄衡第1次朝贺之时,便已存收回益州之心。
    注意:汉中郡属益州刺史部。
    说白了,赵旻其实是在借巴蜀士人赵韪之势。
    做为1名熟读史书、军事科班出身、曾身为大内护卫头子的穿越客,赵旻极为清楚,赵韪在历史上做到了哪1步。
    赵旻更清楚,他能借赵韪这个工具人之手,达成什么目的。
    3巴、3蜀及汉中若得,赵旻便牢牢占据了长江上游。
    赵旻根本不想和大舅哥孙策隔江而治,他要的是天下大1统!
    于禁猜到这种可能性后,与赵旻异口同声道:“张鲁若降,则益州可定也!”
    言罢,2人相视大笑起来。
    庞德不了解益州,因此其人只是默默倾听赵旻、于禁2人的讨论。
    1直插不上话的孙尚香,这时方有机会提问。
    “主公,于将军,若攻下南郑,则汉中、巴西便可归降?”
    赵旻、于禁同时颔首。
    赵旻笑道。
    “非止如此,刘季玉亦将因此而归降也。益州若定,凉州何愁?”
    香妹子想法要比赵旻简单许多。
    “主公,当务之急,乃攻下南郑城也。”
    赵旻笑着抱拳。
    “待某等抵南郑城下后,尚需有劳孙将军为旻攻城拔寨!”
    香妹子煞有介事地抱拳还礼。
    “主公放心,末将必为主公拿下南郑城。”
    赵旻有些慌神。
    他不认为,自己最心爱的小老婆是在开玩笑。
    于是他招招手。
    “令明!某等商议1番夜袭之事。”
    3猛将加1女将,便在这船舱之中,商议起破城之计。
    1个多时辰后,负责操舟、使舵的黄衡亲卫,便立在船舱门口行礼报告。
    “卫将军,某等已将抵南郑渡口,码头在船队23里之外。”
    赵旻问道:“渡口可有守卒?”
    那亲卫答道:“回卫将军,暮色之中看不真切,然码头处,依稀可见灯火阑珊。”
    赵旻霍然起身。
    “待靠近码头后暂且抛碇泊舟!阿旭,你指挥兵卒待命,文则、令明、亲军校尉,随我同去杀敌!”
    【作者题外话】:在定益州、凉州之前,因天下大势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赵旻如今的容错率仍未有任何提高。
    简言之,赵旻仍然不能输。
    但不同之处在于,赵旻如今实力大增、声威日盛,且百战百胜,所以他已经能做到以势压人。
    这与其人的辉煌战绩相辅相成。
    曹操用兵打仗当然远远比不上最会打仗的李世民,但至少也能与朱全忠持平。
    本朝太祖曾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注意:本朝太祖,是极了不起的大军事家!
    而且,云某绝不是在骂曹操。
    朱温朱全忠能助黄巢攻入长安、推翻李唐、屡次打败不可1世的李克用,并最终建立后梁,军事水平绝对稳居帝王前十。
    朱全忠除出身、开局比曹老板差了十个档外,无论经历还是性格,都极像曹老板。
    当然了,武夫出身的朱全忠毫无底线,而曹老板终归是士人出身,还有那么1丢丢良知…尽管所剩无几。
    朱全忠靠踩故主黄巢上位,其人做人毫无底线,极为狡诈。
    曹老板亦然。
    曹老板是踩着故主袁绍上位,当然,因汉末道德底线极高,所以曹老板比朱全忠那等恶魔要有底线得多。
    曹老板3屠徐州,放在残唐都算仁慈,至少他没再放1把火、吃吃人肉…
    所以,残唐5代有多残酷,可想而知,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咳咳,扯远了。
    曹老板的军事能力,平心而论,不如赵匡胤,更不及刘裕,虽然云某非常鄙视又当又立的刘寄奴。
    总而言之,曹老板虽然行事凶残、性格猜忌,但其人好歹善待百姓,与那恶魔朱全忠有云泥之别。
    这番话,可直接说明,曹操用兵能力如何。
    (贾诩曰)将军(指张绣)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魏书贾诩传》
    这是贾诩劝张绣追击曹操并大胜后之言。
    意为:
    即使张绣善用兵,也不是曹操的对手;即使曹操诸将善用兵,也不是张绣的对手。
    文中,“虽”是“即使”之意。
    考虑到彼时(197-199)曹操麾下已经云集了诸夏侯曹氏的悍将,以及“5子”中的于禁、徐晃、乐进3人,战斗力不可谓不强。
    但在贾诩眼中,张绣的统兵才华,竟然远超夏侯兄弟、曹仁兄弟与5子等人。
    要知道,贾诩曾跟随凉州集团“乱武长安”(189-195),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与吕布、西凉诸将、于夫罗、张燕、于毒、张扬、朱儁、皇甫嵩等皆有旧交。
    张绣的军事能力,能得到贾诩如此高的评价,可知是当时的超1流名将。
    哦…
    咱们是在说曹操?
    贾诩都说了,张绣不如曹操嘛!
    荀彧之事前文多次提及,兹不赘言。
    有荀彧的曹操,才能发挥出全部水平,所以在荀彧被曹操摒弃后,曹操便突然变弱了。
    柳城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皆是典型例子。
    这3战,若非曹老板命大,早就凉透了。
    而当荀彧在察知曹操野心后,便变得有所保留,官渡之战,荀彧无可奈何,因为袁绍1旦攻进许都,刘协必被废。
    所以荀彧不得不尽力。
    但自官渡之战后,荀彧便不再尽心尽力为曹操献计。
    黎阳之战曹操打得多险呐!
    或者准确来说,曹操定河北始终磕磕绊绊,不复从前那般顺利…
    荀彧和郭嘉,孰强孰弱,显而易见!
    又扯远了…
    曹老板确实应该在建安6年定益州。
    如此1来,哪里还有天下3分?
    在辽哥8百破十万之前,于禁牢牢占据5子良将之首,且禁哥战绩也同样辉煌…
    那么问题来了,暗耻3国志,给于禁的属性…太弱了!
    禁哥那1降,把其人的历史评价降低了1大截儿!
    何其憾哉!
    于禁本也是铁骨铮铮的好汉子啊!
    唉!
    禁哥历史上的遗憾,便由云某补全!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陈寿作为蜀汉史官的1员,却硬要说蜀汉“国不置史”…
    如此漏洞百出的谎言,必然存在行为动机。
    由于年代久远,对陈寿彼时的真实想法已经难以推测,不过仍然可以略析12。
    应该说,这与时代背景和陈寿的私德有关。
    蜀汉灭亡与东吴灭亡大不相同。
    蜀汉灭亡时(263)曹魏尚在。
    伐蜀的发动者司马昭,其本意是借伐蜀的功勋,消弭自己的弑君大罪(高贵乡公之死),顺便借此战功,自作家门。
    事实上伐蜀同年(263),司马昭便接受了魏朝赐予的“晋公”,翌年(264)又升格为“晋王”,正式开启篡代行动。
    钟会反于蜀,为众所讨;邓艾亦见杀……己卯,进晋公(指司马昭)爵为王,封十郡,并前2十。--《魏书陈留王纪》
    不料灭蜀翌年(264),钟会与姜维便在成都发动叛乱…
    可想而知,这几乎破坏了司马氏的篡魏进程,司马昭也在平叛翌年(265)死去。
    当然了,在云某看来,这又是历史1大憾事也!
    蜀汉遗老,因此被称作“好乱乐祸”之徒,被集体迁徙到河东、河南地区,成为了地位卑下的政治囚徒。
    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张)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晋书张载传》
    按蜀人文立的上疏,可知最晚在西晋泰始5年(269),蜀汉绝大部分官僚便已沦为“厮剧”,即重体力苦工。
    此时距离蜀汉灭亡,不过6年时间。
    (泰始)5年,散骑常侍文立,表复假故蜀大臣名勋后5百家不预厮剧,皆依故官号为降。--《华阳国志大同志》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关、张、马、黄、赵等早期人物的记载相对详实;
    但参与北伐的高翔、句扶、吴1(吴懿,避司马懿讳)、吴班、阎晏、袁綝、上官雝(yong)等人,却记载寥寥、甚至完全失考。
    彼时的诸多“事迹失考者”中,也包括了陈寿的父亲。
    陈父曾出任马谡参军,最终却连名字都散佚了。
    (陈)寿父为马谡参军,(马)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晋书陈寿传》
    诸君看到了吧?
    寿父……………
    对西晋而言,蜀汉的北伐者,实际是魏晋两朝的共同敌人。
    因此确实不宜加以过分渲染,索性略过不表。
    “国不置史”的谎言,也就这样被杜撰出来。
    史料1把火烧了…
    不,老子没烧!
    是蜀汉从来没有史官!
    再来看陈寿的个人品德:
    陈寿的私德,颇受讥议。
    他修史时,偶尔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是说陈寿喜好“搬弄是非”或“颠倒黑白”,而是说陈寿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物,往往记载得十分疏阔甚至干脆略过不提。
    所以,蜀书先主传皆为溢美之词,便也不难理解…
    陈寿是刘帮主的头号铁粉儿。
    《晋书陈寿传》曾记载陈寿向丁仪后人索贿,在遭到拒绝后,不替丁仪立传的故事。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晋书陈寿传》
    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学者存在争议。
    关于此事真伪,咱们下1章再详叙。
    剧透1嘴:
    香妹子要开无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