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十九章 百骑入沔阳,顺流渡汉江上
    赵旻闻言,心念电转。
    白马氐人,便是后世的白马藏族人。
    汉末,白马氐的王帐,在阴平道(陇南市文县、成县1带),白马氐人欲从彼处抵达大散关,只有两条路可走。
    1是北行至汉阳郡,再1路东行;2则是东行至故道,也就是行至陈仓故道,再向北而行。
    毋庸置疑,这第2条路,正是赵旻的来路。
    那么问题来了。
    第2条路明显有些绕远,可为何雷定仍会走这条路至大散关呢?
    而且…
    在如此敏感时期,雷定率近两千骑兵,去大散关何为?
    赵旻心中念头虽纷至沓来,但在雷定眼中,赵旻只是微微1怔,便抱拳问道。
    “不知氐王赴大散关何为?况且,氐王为何不转道冀城东行?”
    上章提过,冀城(甘谷县)是汉阳郡(天水市)治所。
    岂料…
    雷定竟比赵旻还要愕然。
    “卫将军莫非不知,阴平氐人酋首强端,已暗中勾结羌人,欲出兵助韩文约乎?
    既如此,俺又如何能经冀城东行至大散关?何况俺此番赴大散关,正为向马寿成将军禀明此事而去也。”
    赵旻懂了。
    韩遂的反应,远比自己预料中要快。
    那么问题又来了。
    马超屯驻于南安郡羱道县…
    是否因其人已得知此事?
    羱道县是后世武山县,位于冀城(甘谷县)西侧1百余里处。马岱便与马休屯驻于冀城。
    阴平道距冀城足有5百余里,而且车马行的生意并未做到羌人、氐人聚居之地。
    所以,满宠、史阿等人并不知,阴平道羌人氐人,已经准备暗中相助韩遂。
    但马超不同。
    马超祖母、生母皆为羌女,其人生母甚至还有可能出身于羌人中某个大部族,所以马超有自己的情报来源不足为奇。
    那么问题又来了。
    陇西郡(定西市)郡治狄道(临洮),距马超所在的羱道(武山县)3百里,而韩遂所在的金城(兰州),距羱道4百5十里…
    换言之,南安郡羱道是金城、陇西2郡的咽喉。
    韩遂之所以无法向东扩张、其人之所以与马腾时战时和,其根源便皆在于此。
    而马超如今屯驻于羱道不愿挪窝…
    是否代表着,其人已经洞悉羌人氐人之阴谋?
    对以上这些事,赵旻1概不得而知。
    连马休和马岱都不知此事,赵旻这个外人又如何得知?
    赵旻觉得,自己1方的谨慎小心果然没有白费,因为如今的凉州,的的确确暗流涌动。
    至于雷定此言真伪…
    赵旻丝毫不怀疑。
    1来,雷定绕远赶5百多里路去大散关传谣言…他脑子被僵尸吃了?
    2来,就算雷定确实居心叵测,他率区区不到两千骑兵至大散关…这算不算千里送人头?
    3来,冲这厮方才那轻而无备的鲁莽之举来看,这厮也不像是脑子多好使的主。
    当然,出于谨慎,赵旻还是追问了1句。
    “氐王为何亲自率军至大散关送此密报?”
    雷定冷哼1声道:“卫将军有所不知,那强端见小利而亡大义,俺雷某虽粗鄙,却亦知忠义2字,马寿成将军对俺素来宽厚,俺又怎忍心负之?
    故此,俺欲将此事禀明马寿成将军,趁强端赴南安郡之时,抄其人后路!”
    赵旻闻言,竟有些啼笑皆非。
    这雷定虽满口忠义,打的却是极猥琐的主意。
    看来,生在凉州如此内卷之地,无论哪个大佬都绝不容他人小觑。
    因为这时代的土著,缺乏对凉州的开发手段,所以“资源有限”的凉州,便是天然的内卷之地。
    1言蔽之:因资源有限,所以谁够狠谁才能活下去。
    这时代的土著根本不可能想到:
    8百年后,不包含武都郡、汉阳3郡、1半北地郡及安定郡等凉州富庶之地的西夏,居然还能养活4百万人口。
    而目前,也就是建安6年,凉州全州人口都超不过6十万…马腾实际割据的右扶风,属于司隶校尉部。
    张既名为郿县令,实则相当于辅佐马腾执政的扶风太守。
    咳咳…言归正传。
    综上所述,赵旻此番亲征,便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凉州的开发问题。
    因为赵旻比这时代任何人都清楚,凉州传统8郡、如今的十郡,实际上蕴含着多么巨大的潜力。
    仅仅1个武都郡(陇南及甘南小半部),若大力发展农业,便不亚于中原富庶无比的颖川。
    而颖川郡如今有5十余万人口。
    要知道,在古代农耕社会,人口资源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他资源。
    赵旻思忖片刻后,捋须笑道:“今寿成将军已率军征讨韩遂,氐王恐将空跑1遭也。氐王有何请求,不妨直言相告如何?”
    雷定1对炯炯有神的眸子中,先是露出失望之色,旋即复又激动起来。
    其人抱拳道:“回卫将军,俺别无所求,但求1万铁骑便足矣!”
    雷定张口就要1万铁骑…
    这也好意思叫别无所求?
    众所周知,在这年头,养骑兵有多费财帛!
    然而赵旻闻言,顿生知己之感。
    哟?
    未意此人竟如此臭不要脸?同道中人也!
    赵旻遂欣然颔首:“1万铁骑有何用也?氐王不必过急,你且在此地扎营,明晨我等再商议出兵万5、亦或出兵两万。”
    赵旻对此事,有自己的想法。
    武都郡的位置…
    那是后世川、陕、甘3省交界处!
    而且,彼处气候绝佳、土壤肥沃、杂胡众多,若在武都郡建立1整套产业链…
    成本优势、物流优势、人口优势…
    捎带脚的,赵旻还能解决民族问题、社会稳定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
    武都郡是马腾的地盘,而马腾是赵旻手中的长枪,所以赵旻就算再眼馋,也只能暂时干瞪眼。
    然而,神转折便这么突如其来地出现了…
    赵旻正愁没理由出兵武都郡…雷定便送来了神助攻。
    若论起狡猾猥琐,苟哥赵旻不是针对谁…
    雷定的维度,显然比赵旻低了整整1个大气层,是以其人登时大喜过望。
    “卫将军高义!俺感激不尽!”
    嗯…相信刚刚买下拐的范老师,对卖拐的赵老师,同样也是雷定这种感激的心态。
    2者间的区别,只差1句“谢谢啊”。
    赵旻虽然心情万分激动,却仍极为淡定地从容抱拳。
    “氐王不必言谢,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氐王既为我皇汉子民,我便断无袖手旁观之理。氐王且安歇,某等明日再细细商议此事。”
    雷定欢天喜地,下马深施1礼。
    “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卫将军果然忠义无双!”
    “忠义无双”的苟哥,面不改色心不跳,坦然受之…
    苟哥这臭不要脸的境界和高度,当世除了刘备,无人匹敌。
    赵旻和颜良率军返回。
    路上,赵旻将此事告知颜良。
    颜良闻言嘿嘿1乐:“阿旻,此乃天赐良机也!正所谓天与弗取,必受其咎,某等应趁机收回武都郡方是。”
    赵旻笑着颔首。
    “故而,旻欲遣叔父、夏侯妙才2人,率两万兵马收回武都郡,叔父以为如何?”
    这还用问?
    捞战功、抢人头这种事儿,试问哪个武将能拒绝?
    颜良笑得格外开怀。
    “阿旻放心,某家必不辱使命!”
    颜良、夏侯渊若搭档,2者间可有效互补。
    颜良狡猾、渊哥鲁莽;颜良行军赶路非强项、渊哥带步卒可3日行5百。
    何况,无论渊哥还是颜良,都是宿将,而颜良资历、武艺还都在渊哥之上。
    不管换成于禁和渊哥、还是颜良和于禁搭档…
    其化学反应都远不如渊哥配颜良。
    话说回来,北线的武将配置,同样豪华。
    赵旻回营后,斥候皆已回返。
    用过饭,赵旻便将众人召集至中军帐。
    【作者题外话】:这1章,不得不介绍1下凉州各郡的大致地理位置。
    所以水文在所难免,请诸君见谅。
    武都郡,也就是陇南及甘南小部,即便在咱们这个年代,也号称塞上小江南。
    陇南是可以种水稻的。
    陇南与汉中皆在秦岭之南,属于妥妥的南方,何况汉末气候,比咱们这个年代要温暖。
    东汉末年是太阳活跃期,气温比咱们这个年代高出好几度。
    据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除了西周中的两百年、西汉灭亡前、北宋末年、明末小冰河期的低温气候,中国将近3000年的时间里,平均气温都比现在高2c。
    安邑千树枣。
    秦、燕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
    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
    陈、夏千亩漆。
    齐、鲁千亩桑麻。
    渭川千亩竹。
    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鍾之田,若千亩栀茜,千畦姜韭。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其中信息量极大。
    渭川,指的是关中3辅,千亩竹!竹子在现如今北方,不易大面积成活。
    汉指的是汉中…好吧,汉中属于南方,确实产橘子。
    总之,虽然陈,也就是如今周口淮阳区,确实有漆树,荆州(江陵)、汉中也有橘子,但从竹子还是能看出,汉代气温确实比现如今高。
    西夏看似国土面积不小,实际大多数都是咱们如今的无人区。
    西夏宜居之地,仅仅宁夏、河套、甘肃1小半(如今的庆阳、陇南、天水都属于北宋,兰州、定西和甘南则是唃厮啰地盘)而已。
    西夏史书被成吉思汗1把火烧了个精光,所以准确人口数据不可考,西夏历史…其实来源于《辽史》、《宋史》和《金史》中的记载。
    看来,国多了…也不全是坏事…
    《卖拐》这个梗…暴露了云某的年龄。
    北线阵容确实豪华。
    武将3人都是5子良将,辽哥还是张8百。
    谋士…贾诩、荀攸列开国功臣传,庶哥虽无传,但也是刘帮主的白月光。
    孟建孟公威好歹也是历史上做过刺史的封疆大吏。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向举】、【白攀】与【白寿】
    《后出师表》中曾提及1名北伐将领白寿,这也是1个仅此1见的特殊案例。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等及曲长屯将7十余人。--《后出师表》
    实际《3国志》中涉及白姓者极少,而《蜀书》中仅提到1例“凉州胡王”白虎文,且此人属于少数民族,姓氏当为音译。
    洪武雄搜求群书,在《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中也仅辑录入白寿、白虎文两例而已。
    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蜀书后主传》
    因此,白寿作为与赵云等人并列的将领,在正史中不见记载便显得匪夷所思。
    结合《太平御览》,有理由怀疑白寿姓氏或为传抄讹误,其可能出自向氏。
    以下从《先主传》线索入手分析。
    刘备称帝时,领衔劝进的既不是张飞、马超、诸葛亮等重臣,也不是前文提到的“大司马属”殷纯,而是“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
    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蜀书先主传》
    刘豹、向举亦属唯此1见的人物。
    按照现存史料,刘备称帝前似未册封过臣下“县侯”级别的爵位(法正之“翼侯”情况特殊,且为追谥)。
    那么刘豹、向举的侯爵很可能沿袭自东汉,刘备乃是借用前朝遗老的劝进来自抬身价。
    刘豹、向举2人在《太平御览》辑录的《蜀志》中被写作“刘毅”、“白攀”。
    按举(舉)、攀的繁体写法相近,可知当系同1人物。
    按白攀与向举的对应关系来看,可知其原本姓氏当为“向”无疑。
    刘毅、白攀等上言:“建安2十2年,必有天子出其方。”--《太平御览》引《蜀志》
    推此而论,《后出师表》中的白寿之名,便同样可能来自传抄讹误,其原本姓氏可能亦为“向”。
    襄阳宜城向氏在蜀汉政权中跻身高位者众多,向朗、向宠、向条、向充等人皆有事迹,兹不赘引。
    白寿若为向氏子弟,则可解释其姓氏稀少(白姓罕见于《蜀书》)的问题。
    历史的记录书写,在各类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难免出现扭曲失真;
    不过得益于不同史料的互文见义,还是可以通过有限线索勾稽部分人物。
    当然,史学离不开史料,也离不开考古工作的成果。
    眼下的诸多猜想终不免水月镜花的嫌疑。
    填补史书空白,还有赖于学者探究与考古发现,某只言片语,权作漫谈之论。
    陈寿修撰《蜀书》的背景较为特殊,出于种种原因(包括个人好恶及时代背景,见《晋书陈寿传》),他隐略了蜀汉的大量重要人物。
    诸如高翔、句(gou)扶、上官雝(yong)等名将或被片言带过,或干脆不见记载,为后世研究季汉历史凭空制造了许多困难,是为1憾。
    关于季汉有没有史官的问题及真相,咱们下1章再说。
    今晚继续加班…
    所以上传有些晚,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