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十三章 兵分南北线,再见大散关4
    马超和吕布,其实是同1类人。
    然而,吕布所卖者,不过故主与义父耳;马超所卖者,则是至亲宗族。
    从这个角度看,马超的行径比吕布还要恶劣得多。
    那么问题来了。
    丁原、董卓、袁绍、刘备…这些诸侯中,哪个能驾驭得了吕布?
    遑论比吕布还要恶劣许多的马超呢!
    因此,赵旻根本不考虑马超。
    赵旻更加看好的,其实是马岱和马休。
    马岱重情重义,且能力不俗;马休则是马腾暗中指定的嗣子,也就是宗子。
    赵旻腹黑归腹黑,但其人绝对做不出过河拆桥之事。
    因此,赵旻有意善待马休,以弥补马腾做出的牺牲和让步。
    1如赵旻善待老干部段煨1般。
    临出征之前,赵旻曾暗访段煨,请老头儿出马。
    因为段氏是凉州武威郡望族,而段老头儿又是凉州3明之1、段颎段纪明的族弟。
    若有段老头儿出马,赵旻认为,自己收复武威郡、重开河西走廊便可事半功倍。
    但老谋深算的段老头儿果断拒绝。
    其人彼时如是言。
    “阿旻,老夫今既已交出部曲,便不宜再踏征途。然你亦无须忧虑,老夫为你修书1封,你携此书至段氏姑臧故里,寻老夫族人相助即可。
    此外,老夫膝下无子,你将此书带回段氏族中后,务必携1后生返许都,为老夫养老送终。阿旻,你若愿善待此后生,老夫便死而无憾矣。”
    老狐狸果然是老狐狸。
    其人如此1说,不但彻底打消了赵旻的顾虑,而且使赵旻愧疚不已。
    赵旻心念电转间,奋力将自己飘到武威郡姑臧县的思绪拽回到此时此地。
    其人再次向马腾抱拳:“既如此,此番便有劳征西将军。”
    马腾含笑抱拳还礼后,喟然1叹道:“主公有所不知,忠明兄此前曾向老夫寄书,使老夫如醍醐灌顶1般。
    实不相瞒,主公若此番收回凉、益2州,老夫便欲携家小赴许都,与忠明兄为伴也。届时若老夫为诸犬子求若干县侯,还望主公勿要推辞。”
    事实证明,段煨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够善终,不是没有道理。
    要知道,建安十3年,也就是曹操灭袁氏后的次年西历208年,曹操可谓大开杀戒、掀起了1场腥风血雨。
    然而,以段老头儿这种高明至极的政治觉悟,曹操手中的屠刀就算长达1万米,也绝对不可能落到段煨脑袋上。
    所以,赵旻登时大喜。
    “征西将军但请放心,将军欲求何县,届时尽管开口即可,只要非诸京县、且无人封于彼县,旻必毫不吝惜。”
    所谓京县,指的是长安、洛阳、许都这类或曾为、或现为国都之所在。
    封建时代,不管哪朝哪代,京县都绝无可能被封出去。
    因为那是皇帝专属。
    如是般,此番赵旻的大部分目的,便宣告顺利达成。
    这是因为,马腾在亲眼目睹赵旻亮出来的肌肉后,便极为识时务地选择了臣服。
    而且,与历史上的曹操截然不同,赵旻不但毫无僭越之心,且在岁除晚宴后,其人甚至选择对刘协委曲求全。
    于是乎,在汉末这个时代,在天下人看来,赵旻成了大汉忠臣的代称。
    简言之,马腾选择臣服赵旻,便等同于归顺汉室、天子。
    虽然实际上,赵旻早已让刘协春意盎然。
    马腾再次行礼后,便释然1笑。
    “老夫之身家性命,悉数悬于主公之手,老夫惟愿主公此番旗开得胜,为我堂堂皇汉、当今天子收复凉、益2州!”
    这1次,用不着赵旻再开口,另1个老狐狸贾诩便笑着作揖道。
    “征西将军有所不知,今天子已有后也,若将来皇子由某等主公悉心教导,何愁皇汉不兴?”
    其实并非刘协有后,而是苟哥赵旻有后。
    对他自己的亲儿子,苟哥当然会加以悉心教导。
    贾诩如此说之目的,同样是在安马腾之心、彻底打消马腾的顾虑。
    古往今来,权臣得善终者,1共才几人?
    赵旻若能在储君年幼之时,便与储君处好关系,对卫府上下而言,绝对是天大幸事。
    果不其然,马腾哈哈1笑。
    “此乃皇汉之福、主公之福也!”
    马腾说得1点儿没错,能有1对龙凤胎,苟哥确实有福。
    赵旻笑眯眯地向许都方向拱了拱手。
    “征西将军此言差矣,此非旻之福,实乃天子之福也!”
    这便是所谓: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卫府众人向许都方向行礼、又大笑过后,马腾再次开口。
    “主公,老夫2犬子尚需1两日,方可自汉阳3郡、武都郡赶来,还请主公安心在大散关等待两日。”
    赵旻笑着颔首:“征西将军不必过急,大军所需粮草辎重,今正由伯宁押运至此,恐亦需1两日。”
    见如今火候渐足,赵旻图穷匕见。
    “征西将军,旻久仰令明威名,亦曾闻令郎仲温、令侄阿岱勇不可挡,故有意招此3士归旻麾下,不知将军可愿割爱?”
    马腾方才已将姿态做足,其人如今还能说什么?
    于是马腾欣然颔首。
    “承蒙主公厚爱,此乃3子之大幸焉!老夫对此毫无异议,主公请便。”
    赵旻心中彻底松了口气。
    韩遂如何暂且不提,反正如今马腾是稳了。
    曹操在历史上大费周折后,方才搞定之事,如今被赵旻3言两语便轻松搞定。
    赵旻遂笑着抱拳道:“将军高义!此番某等征讨韩遂老贼,不需将军出分毫粮草,且大军所需1应辎重,亦皆由旻准备。”
    马腾极为耿直爽利。
    其人欣然抱拳:“如此,老夫多谢主公厚爱!”
    旋即,其人复又对卫府同僚抱拳。
    “时日不早,请主公与诸君用些粗茶淡饭,早些安歇。诸君无须担心兵卒,老夫早已为兵卒备妥饭食。请!”
    因马腾扫荡了董卓郿坞之故,其人至今仍不缺粮,所以,这所谓“粗茶淡饭”,当然丰盛至极。
    只是同样无酒。
    饭后,马腾安排卫府1众同僚住宿时,单独请赵旻、孙尚香留了下来。
    赵旻对此毫不诧异。
    马腾此番,相当于将身家性命全部押到了赵旻身上,其人不谨小慎微、刨根问底才怪。
    于是赵旻对孙尚香温言道。
    “阿香,你且去看1看,阿彰阿植2子是否已睡下,稍后旻自当回房寻你。”
    孙尚香清楚,马腾这个逾半百的糟老头子,要与爱郎秘议。
    于是其人盈盈1礼后,便静悄悄离去。
    令亲卫把守妥当门户后,马腾骤然深深1揖,语气中带着些许哽咽。
    “主公!”
    赵旻虽料到马腾欲对自己推心置腹,但还是对其人如此大的反应始料未及。
    其人1把将马腾扶起。
    “寿成将军快快请起!”
    马腾哽咽着站起身。
    “主公,腾本为大汉伏波将军马公之后,腾家中世为汉臣,腾青年之时,怀1腔热血,犹存报国之志,是故昔年北宫伯玉叛乱之时,腾义无反顾投笔从戎!
    然则,耿鄙匹夫刚愎自用,傅南容傅公屡次进忠言,耿鄙却始终不为所动、1意孤行,终致傅公殉国而我军大败也。”
    1言及此,马腾竟然泣不成声。
    他所说傅南容,是大汉忠义之士傅燮,也就是后来著《傅子》那傅玄的爷爷。
    马腾曾与傅燮做过同僚。
    然而…
    最终结果是:马腾降了叛贼韩遂。
    赵旻对这段历史知之甚详。
    于是其人宽慰马腾:“寿成将军不必过悲,韩遂老贼彼时势众,而朝廷彼时适逢张纯张举之乱,1时奈何不得其人,将军但为自保耳,此事不怪将军。”
    刘备讨伐张纯张举之事,还曾装过死,方才逃回1命。
    这种事儿不丢人,尤其是在乱世的大背景之下。
    留得青山在,方才不怕没柴烧。
    马腾哽咽道。
    “主公,某有1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
    【作者题外话】:马超不义,前文已多次提及,连带着马腾在历史上的悲惨遭遇,云某也1并提及,兹不赘述。
    《增广贤文》有云:身无长物,雄心自靡;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句话用来形容曹老板,再合适不过。
    袁绍未死之时…
    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读者常常赞叹曹操胸襟豁达、舍小搏大,焚书收买众心。却往往忽略,曹操焚书背后,暗藏的情由始末。
    曹公焚书,实不得已耳。
    因其人势微力弱时,不敢放纵恣睢,待强弱易势后,则大举反攻倒算。
    昔日,尉缭子有言:
    “秦王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尉缭是秦始皇时的帅才,据说《尉缭子》便为其人所著。
    先秦之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尉缭是大梁尉氏县人,其人以地名为氏,故名尉缭。
    嬴政实则是嬴姓赵氏,所以其人应名为赵政。
    实则在秦孝公之前,秦国国君都以赵氏相称…
    这么说起来,赵旻和嬴政或许还有1点点血缘关系。
    言归正传。
    赵政为人,忌刻寡恩、野心勃勃。
    其人身处逆境时,能够虚怀若谷、折节下士;1旦得志,便张牙舞爪、凶形毕露。
    赵政如此,曹操亦如是。
    魏武是个百年难遇的英主。
    其雄才大略,堪称1世雄桀。
    当世惟有刘帮主可与其人比肩,当然,刘帮主能力不如曹老板。
    曹老板扫平塞北、经略中原、南下江汉、凿通西陲。
    其人为汉末丧乱之后的再度统1,打下了坚实基础。
    曹老板也是个千年罕见的魔王。
    其人屠城暴行,即使同时代史家也难以讳言。
    徐州屠琅琊、民无谯类,河水断流。
    陇西屠枹罕、宋建3十年经营化作尘泥。散关屠氐王窦茂万余,白骨盈野;
    河朔屠袁绍降卒7万,厉鬼横行。
    曹魏内部,甚至形成以滥屠为能,虚报成癖的丑陋传统。
    破贼文书,旧以1为十,及(国)渊上首级,如其实数。--《魏书十1》
    魏武滥杀如此,又岂有半分公德义理之心?
    曹操基业以权谋霸术而成,既行霸道,与之相伴者,必是累累白骨、滚滚头颅。
    曹操非善类,却焚书以安众心。这与其真实面貌严重相悖。
    如此行事,恰恰源自“居约易出人下”。
    兵弱敌强时,曹操往往表现出谦虚豁达的1面;
    兖州之乱(194)时,曹操坚信魏种不会弃他而去…
    不料魏种却投降吕布,抽肿了曹公的脸。
    曹公大怒:
    “魏种你跑吧,跑吧,除非你跑到天涯海角(北投匈奴、南投百越)!否则老子逮到你后1定neng死你!”
    初,(曹)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武帝纪》
    结果呢?
    (曹公)既下射犬,生禽(魏)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武帝纪》
    啧啧啧,真香!
    魏种必死之人,曹操却食言而肥,不仅不处置这个叛将,还任用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黄河以北之事。
    注意:河内,拱卫京都洛阳的“3河”之1,属司隶校尉部。
    建安4年曹操破眭固,进屯河内、上党。
    3河:即河东、河内、河南3郡。
    魏种自兖州之乱(194)叛变,至河内被擒(199)已逾5年。
    曹操释而不杀,却委以重任,为何?
    因为此时(199)恰好是官渡之战(200)前夕。
    曹操不敢激怒世家大族和地方强宗,担心他们叛应袁绍。
    所以魏种这个反骨仔,虽然恶臭,也只好捏着鼻子继续重用,以收买人心。
    与魏种类似者,还有东平大姓毕谌,青徐豪霸徐翕、毛晖等。
    此类叛将,或为地方强宗(毕谌),或有外家撑腰(臧霸),曹操皆不敢杀。不仅不杀,还要继续重用。
    (毕谌)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
    (曹)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武帝纪》
    毕谌为东平国(兖州)强宗,故叛降吕布之事,竟1笔带过;没受任何处分,还做了鲁国国相。
    兖州乱,(徐)翕、(毛)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臧)霸。
    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2人首。霸不从命。太祖叹息,乃皆以翕、晖为郡守。--《魏书十8》
    徐翕、毛晖,有“兖徐小诸侯”臧霸罩着,曹操就不得不继续用之为郡守。
    非出本心,实不得已。
    然而…
    强弱易主后,曹操则凶形毕露,滥施屠刀。
    所以,消灭河北袁家那3个龟儿子之后,曹操便又1次挥起了屠刀。
    建安十3年(208),曹操统1河北,势力猖獗;同年发动赤壁之战。孔融被以“昏乱悖逆”之罪处决。
    “打黑枪”的笔杆子郗虑,则被公认为曹操的狗腿子。
    曹操以(孔)融名重天下,外相宽恕,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仇怨。操故书激厉融。--《后汉书孔融传》
    同年死者………人太多了,写不过来。
    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
    瞧瞧,曹老板不要人质耶!
    建安2年(197),张绣降曹而复叛。曹公长子曹昂、侄子安民、大将典韦1并战死。
    曹公悲伤地说:
    “宛城败于张绣,是因我没从张绣那里要人质。张绣没有后顾之忧,才胆敢叛变,我真是失策!”
    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武帝纪》
    接收降卒,先取人质。
    这几乎是1条不成文的规矩。
    曹操在宛城却不取张绣的人质。
    为何?
    曹操贪图女色、忘了问张绣索要人质?
    非也。
    曹操根本不敢向张绣索要人质。
    彼时(197)吕布尚强,刘备与之相合;
    袁术同年在淮南僭逆称帝;
    袁绍恶斗公孙于塞北,甚至找自己小老弟曹操要夏侯惇助拳;
    孙策攻屠州郡于江东。
    刘璋坐守川蜀,观时待变;
    刘表跨蹈汉南,为张绣呼应。
    曹操不过是众多军阀中的1人,平平无奇。
    曹操初入南阳,根本不敢立刻向张绣索要人质。
    不仅不敢要人质,自己还得装孙子,给张绣加官进爵,安抚其心。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彼时曹操势弱,不敢索要人质。
    俟后曹操势强,又当如何?
    曹操势强时,各地藩镇人质如流水般、被送往邺郡。
    官渡之战后(200-205),山阳李典、泰山臧霸、黑山张燕、扶风马腾,把家族整族整族送往邺郡,以讨曹操欢心。
    山阳李典,“自愿”将居于乘氏的家族3千余口、迁往邺郡。
    乘氏李氏,是地方强宗,甚至吕布都曾败于李氏之手,险些丧命。
    (李)典宗族部曲3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魏书十8》
    黑山张燕亦然。
    太祖将定冀州。(张)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魏书8》
    黑山兵人众百万,自灵帝朝便横行太行山,属于巨型流寇军团。
    “率众”1词,清晰点出了张燕宗族部曲下落。
    泰山臧霸亦如此。
    太祖破袁谭於南皮,(臧)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魏书十8》
    最有趣的是扶风马氏。
    宗族2百余口自愿入质邺城。
    (马)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又拜(马)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典略》
    后马超反叛,马腾全族被屠灭。
    导致马超过年时,发现家族剩余成员,仅余2人(可怜的小老弟马岱)。
    (马超)临没上疏曰:“臣门宗2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蜀书6》
    正旦,(董)种上寿马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1旦同命,今2人相贺邪?”--《典略》
    此时的曹操,不仅敢要人质,还敢杀人质。
    扶风马氏阖门2百口,1朝诛尽,如屠犬羊猪狗。
    可见曹老板“不收人质”,也是有条件的:
    兵微将寡、朝不保夕时,其人不得不摆出1副宽仁大度、信任降将的态度。
    击灭袁绍、独霸中原后,什么地方强宗、豪门大族,统统把家属给我送到邺城!
    宛城纳降张绣、而不取人质之故事,再不见于史册了。
    哎呀呀,好可怕!
    官渡之战后曹操当众焚书,以安众心。
    此非为豁达大度,实为形势所迫。
    曹老板行事,1贯如此。
    势微力弱时,其人不敢放纵恣睢;
    强弱易势后,其人则大举反攻倒算。
    所谓“焚书”,也并非真的焚书。
    焚书之前,曹操其实都偷看过了。
    阵营中谁是忠臣、谁是乱党、谁是骑墙派,人家门儿清。
    早在官渡之战后,已经有不少人上了曹老板黑名单了!
    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莫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者。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李通书疏。--《魏略》
    瞅见没?
    嘿嘿嘿!
    身处逆境,也不掩其人奸雄本色。
    人家先阅后焚,精明之至。
    曹公居约人下时:
    “人质不收”、“名士不诛”、“叛臣不杀”。
    强弱易主后,则改弦易辙:
    “阖门赴邺”、“鞭挞名流”、“尽诛叛将”。
    前后相异,何止千里!
    尉缭子所言“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用在魏武身上,毫不违和。
    哈哈哈,可爱的奸雄?
    也不知那数十万无辜枉死者们,会不会觉得如噬血魔王1般的曹老板可爱!
    3国阵营中,最有人情味儿、市井烟火气的,还就是季汉。
    刘帮主虽然腹黑,又经常耍不要脸,甚至为了自己生命安全,刘跑跑经常性抛弃妻儿下属,但无论如何,其人在发迹之后,对下属还是挺够意思的。
    古往今来的权臣们,得善终的只有两种人,1种是后来或自己、或儿子当皇帝的。
    比如曹操、司马昭、慕容垂、刘裕、高欢、宇文泰、杨坚等等;
    朱全忠那种人不算。
    另1种是或有拥立之功,或功绩声望极高者…
    这种人只有3个:周公、霍光和诸葛亮。
    郭子仪不算,其实严格说起来,死后便被刘病已灭族的霍光也不算。
    檀道济、尔朱荣、杨素、长孙无忌那更是反面教材。
    刘帮主装死…
    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备)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阳者,佯也,也就是装死。
    刘帮主能屈能伸,难怪能终成大事。
    关于傅燮、耿鄙之事,下1章再聊。
    云某说到做到,今日起,恢复两更。
    为了第2更,云某又推掉1个酒局……
    所以…
    云某又要晚睡赶赶稿子,明晚的酒局躲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