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五章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中
    赵旻委实未想到,自己为了补偿娇妻美妾和爱徒,出来吃个饭的功夫,最终还是谈到了公务。
    赵旻这时方才回过神。
    虽然许都1片歌舞升平,百姓看起来安居乐业,满是市井烟火气息…
    然而,此时终究不是北宋仁宗朝那繁华之时,而是汉末乱世!
    此时雅舍内…
    颖川韩家、辛家、荀家、钟家、陈家,以及与这几家关系盘根错节的郭家,78个糟老头子齐聚于此。
    赵旻突然有些厌烦。
    最初时,只有韩赦赶来敬酒寒暄,然后…
    仅仅不到两刻钟,颖川各家的老头儿便纷纷赶来。
    偏偏赵旻还不好撵人。
    韩赦自不必提,那是赵旻的重要投资人。
    荀家那老头儿,是荀彧堂兄荀悦荀仲豫的贴身老仆,看着荀悦、荀彧从小长到大的长者,赵旻如何撵人?
    荀悦是未出仕不假,但人家那可是当代大儒!
    赵旻默默吐槽:好家伙!士族是转变不成门阀了,可这是要向财阀转变的节奏啊!
    见3位娇妻美妾兴致缺缺,赵旻暗暗叹息。
    其人霍然起身,抱拳道:“诸公,天色已不早,请早些安歇。诸公所言之事,明日某等至卫府详议如何?”
    这些老头儿识趣儿地站起身,行礼后告退。
    见3位老婆小嘴儿撅起老高,俩爱徒看着面前1口未动的美食1脸委屈,赵旻大感头疼。
    饭肯定是吃不成了,赵旻若再待下去,指不定还有谁会上来谈事。
    当然,此事难不倒苟哥。
    于是,赵旻讪讪1笑。
    “阿凝、阿月、阿香、阿彰、阿植,你们可曾吃过铁板烧?”
    胡椒、安息茴香(孜然)赵旻都有,各类酱料、5香粉赵旻也不缺,至于鱼虾、肉类…赵旻可能缺吗?
    所以,铁板烧还叫个事儿?
    尽管1路上,杨樱月和孙尚香小嘴儿没闲着,1直追问何谓铁板烧…
    待回府后,赵旻取来烙饼的大平底煎锅,支好炉灶,再次为老娘、娇妻美妾和两位爱徒秀了把厨艺。
    赵旻先以牛油热锅,再以葱末爆香,然后…
    用料酒腌制好的鸡翅、大河虾、豆皮卷蔬菜制成的豆卷、香豆干、牛羊肉…往平底煎锅中1放。
    配上赵旻秘制酱料、再蘸上胡椒粉和孜然…
    外焦里嫩的各类肉食,蘸上孜然、胡椒粉,搭配酱汁的浓香,肉类那咯吱咯吱的嚼劲与料酒的清香、蘸料浓香、酱汁醇厚完美融合…
    怎1个香字了得。
    最后,便连隔壁院中的杨彪夫妇和杨修,也循着香味儿凑了过来。
    是夜,杨府内欢声笑语不绝。
    赵旻也总算稍稍减轻了心中的负罪感。
    翌日清晨,赵旻便匆匆来到卫府。
    1众糟老头子早已等待多时。
    1个上午,赵旻、程昱、钟繇、董昭和鲁肃,便与颖川各家中专司商贾之事的老头儿们商定了1件大事。
    待问明伏寿母子近况后,赵旻长叹1声。
    “诸公,明日卯时,大军开拔!”
    赵旻纵有千般不舍,也不得不踏上平定天下的征途。
    下午时,卫府上下、北军军营便尽皆忙碌起来,赵旻与几名谋士、几名主将开了个短会,商定行军路线、赶到扶风大散关的大概时间。
    出于保密,赵旻未向任何人透露行军信息。
    当晚。
    赵旻忙碌不已。
    其人先后在张凝、杨樱月卧房,与有喜的两个妻妾温存1番,哄爱妻、爱妾入睡后,方才溜到至今无动静的孙尚香处。
    夫妇2人行云布雨近1个时辰后,赵旻带着1身抓痕,抱着2次元美少女沉沉入睡。
    次日卯时,3万大军在晨曦中踏上征程。
    大军开拔后,许都仅余两万守卒,由驻守许都的中领军、右将军赵云统领。
    至暮色降临之时,大军已行至缑氏县,也就是后世的龙门石窟东部。
    缑氏县位于偃师县、洛阳县之间,昔年公孙瓒、刘备等人向卢植求学,便是在缑氏山上。
    此地距许都,有3百里出头。
    军阵中只要有夏侯渊,行军速度想慢下来便极难。
    赵旻下令全军扎营,其人则率赵旭、赵虎、两名爱徒及1队亲兵,亲自探查周边环境。
    此时已是4月下旬,将入盛夏,官道两侧小麦已开始泛黄,丰收可期。
    洛水浩浩荡荡东逝,两岸山峦如波涛般起伏。
    此地人烟,已明显比去年赵旻从平阴县(后世孟津县)赴许都时兴旺许多。
    赵旻喊住几名扛着锄头铁锨、提着水桶、高唱农歌的黝黑农夫。
    “诸位大兄请留步!”
    听赵旻说着1口地道洛阳话,那几名农夫顿足回首,然后…悚然1惊。
    万幸赵旻等人急于行军,并未戴兜鍪、着铁甲,而是戴束髻冠、着锦袍,否则,他们能把这些明显是返乡流民的农夫吓死。
    对78年前西凉贼兵们的残暴,这些中年农夫们至今记忆犹新。
    正因为西凉贼兵如蝗虫过境,这些农夫才不得不跑到南阳,甚至是南郡和章陵郡。
    见赵旻生得俊秀,举止有礼,其中1个胆子大些的农夫,鼓足勇气道。
    “这位郎君有礼,不知郎君有何事?”
    赵旻见这些农夫颇有些惊惶不安,当即滚鞍下马后躬身作揖。
    “诸位大兄勿惊,某等自章陵郡而来,欲返洛阳故里,今见缑氏县农田遍野,便心生好奇。大兄有所不知,某等本皆洛阳人也。”
    这些返乡流民闻言,登时对赵旻大感亲近。
    “甚巧!昔年李傕郭汜作乱时,俺等亦曾逃亡南郡也,俺等本缑氏人。”
    赵旻哈哈1笑:“如此说来,诸位大兄与某为乡人?
    说来惭愧,昔中平6年,董卓老贼进洛阳之时,某尚未束发,彼时便随家叔父匆匆逃亡章陵郡,投靠舅父。
    自彼时至今,已1十有2年矣。今某闻洛阳已稍安,故前来探查1番。不知诸位大兄何时返乡而还?”
    赵旻这1通胡说8道下来,使这些农夫戒心全消。
    初次见识到自己恩师这1面的曹彰、曹植,则对此瞠目结舌。
    农夫们7嘴8舌道。
    “如此说来,郎君家中必为豪富官宦人家?”
    “郎君有所不知,去年司隶校尉钟使君便已安置妥当俺等。”
    “郎君或许不知,洛阳去岁时已收1季高粱、1季葵菜也。”
    “郎君,若此时返乡,正当时也!郎君家若有余财,可与官府商议屯田!”
    “郎君…”
    赵旭和赵虎2人,被这些农夫吵得不胜其烦。
    曹彰曹植2人索性躲到了1旁。
    赵旻却听得津津有味。
    其人甚至还能用1口地道洛阳话,时不时插几句嘴。
    聊到最后,赵旻取出1包石蜜,也就是冰糖,分给这些被其人做了半天民调的农夫。
    “诸位大兄莫客气,此乃许都点心,带回家中给子女尝1尝。如此说来,洛阳如今百废待兴?”
    第1个接话的农夫,将胸脯拍得“砰砰”响。
    “同乡怎能骗同乡?郎君,洛阳周边诸县皆缺能吏,郎君若有心,当尽快找到洛阳、缑氏、平阴、偃师、成皋等令君,或许尚可任1县县尉也!
    郎君,俺等虽不识字,却知道河南郡各县皆在张榜征辟能吏。俺等观郎君似是士族子弟,郎君若应征,必可得任县吏,乃至县尉也。
    何况,卫将军行仁政,胜过刘荆州岂止百倍!”
    这些农夫确实不大懂官制。县丞、县尉等属佐2官,须由尚书台任免。
    而曹官、书吏等县令僚属,县令才有权征辟。
    但无论如何,赵旻已经了解到了自己想要了解的1切。
    而且,这是原生态、未经雕琢的第1手信息。
    赵旻对此心满意足。
    于是,他再3称谢后,目送这些农夫远去。
    此时暮色渐渐浓重,赵旻上马后正欲回返,却见1匹骏马疾驰而来。
    在那如晚霞般的骏马之上,有1名如烈火般的骑手。
    赵旻忍不住头疼起来。
    【作者题外话】:历史上,荀悦最初时不愿出仕,是因为看透了曹老板的野心。到后来…
    其人从弟荀彧被曹老板鸩杀,其人又焉能再为曹老板效力?
    咱们稍后详细聊1聊这些事。
    铁板烧在我国其实历史也很久,别小看这种小吃,在大韩民国,这可是无上美味。
    人家大韩民国据说还要申遗。
    赵旻这1本正经胡说8道的本事,愈发炉火纯青。
    既然提到荀悦和荀彧,咱们继续聊1聊阴暗之事。
    宋杰《汉代的秘密处决与政治暗杀》,对云某深有启发。
    “隐诛”即非公开处决,与“显戮”相对。
    所谓显戮,即公开行刑,往往以“斩于街市”、“弃市”等形式出现,包括了宣判、当众处死、戮尸等1系列具体环节。
    这似乎是废话?
    好吧,咱们说关键。
    显戮之“显”,即是字面意义上的“公之于众”。
    而史籍记载中的“下狱死”、“赐死”等手段,由于并不对外公开受刑过程,因此也属于“隐诛”的范畴。
    这1般称之为“半隐”。
    有半隐,就有全隐。
    全隐型的隐诛,不仅行刑过程不公开,甚至连赐死的名目也要予以遮掩。
    这类死法往往会托以它辞,如“狂疾”、“忧死”之类。
    此类隐诛,施刑对象通常都是敏感人物:
    诸如位高权重的官僚大臣,或者皇族子弟。
    这类人物由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核心成员,因此为了维护皇家尊严,往往会被秘密处死,之后编造谎言以掩人耳目。
    汉末3国当中,遭到隐诛的官僚士大夫不可胜数。
    当然了,按照28法则,曹魏能占到8成。
    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咱们主要就“全隐”案例,加以探讨。
    从全隐的名目来看,大抵有如下几类:
    其1是“忧死”。
    所谓“忧病而死”…这是最常见的托词,遇害者有董太后、荀彧、糜竺、6逊等人。
    其2是“狂疾”。
    遇害者有丁冲、刘瑁、潘皇后等人。
    其3是“瘐死”。
    即在监狱中秘密处决。遇害者有马谡等人。
    注意:挥泪斩马谡?不存在的。
    先来看忧死者。
    忧死的字面含义,按《管子》所述,即“忧愁致病,疾困乃死”。乍看上去,就是抑郁症导致的生理病态。
    犹豫生疾,疾困乃死。--《管子内业》
    然而“忧死”实际有两层含义。
    其1就是字面含义,即精神压力导致生理问题,所谓“积郁成疾,之后病死”。
    这类例子如袁绍、陶谦、诸葛亮等人,记载均为“忧死”。
    (袁绍)自军败后发病,(建安)7年,忧死。--《魏书袁绍传》
    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魏书陶谦传》
    (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1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王沈《魏书》
    实际上述诸人,确实是在军事压力之下积劳而死。
    所以,云某称袁绍可能如孔明1般累死,是没毛病的。
    其2就是隐藏含义。
    即所谓隐诛。
    “忧死”通“幽死”,取幽闭致死的隐喻。
    如西汉初年3位赵王相继被吕后圈禁致死,其中赵幽王之谥号,即取“忧死”之意。
    高祖中子,名友。谥曰“幽”。幽王以忧死,故为“幽”。--《史记楚元王世家》
    3国汉季被以“忧死”名目诛杀的高官贵戚,不计其数。
    忧死几乎成为最常见的借口。
    (1)董太后
    董太后即永乐太后,是汉灵帝的生母,少帝与献帝的祖母。
    灵帝死后(189),何、董两代外戚争权。大将军何进,杀骠骑将军董重(董太后之侄),何太后又杀董太后,对外宣称为忧死。
    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董)重,重免官自杀。(董)后忧怖,疾病暴崩。--《后汉书皇后纪》
    董太后虽然被安以“忧死”的名目,实际死因,天下皆知。
    董卓上洛(189),因为与董太后同姓,便痛斥何后“逆妇姑之礼”。
    (董)卓复大会群臣曰:“(何)太后逼迫永乐太后(董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献帝纪》
    妇即儿媳,姑即婆婆,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董卓又说“董太后暴崩,众论惑焉”,讲的也是隐诛之事。
    董太后的具体死因,在《后汉书》中也有线索可寻。
    今日所见的《后汉书》由两部分组成:
    纪传部分是南朝范晔删改众家所撰;
    而志的部分,则是西晋史家、宗室司马彪所撰。
    因此《后汉书》中往往会出现前后相悖的记载。
    此外,司马彪还曾写过《续汉书》。
    比如《后汉书何进传》(作者范晔)称董太后“忧死”,但《后汉书5行志》(作者司马彪)则称董太后“被逼自杀”。
    (何)皇后摄政,2兄(何进、何苗)秉权。谴让帝母永乐后(董太后),令自杀。--《后汉书5行志》
    可见范晔与司马彪,实际是在用不同笔法、记录同1件事。
    这也可见“忧死”往往等同于“幽死”。
    (2)荀彧
    荀彧被曹**杀(212),是史家公案,无需赘言。
    然而西晋初年,由于荀彧子孙满门朱紫,因此陈寿不敢提及昔日曹荀恩怨,只好遮掩为“荀彧在寿春县疗养期间,因忧愁而死”。
    太祖军至濡须,(荀)彧疾留寿春,以忧薨。--《魏书荀彧传》
    实际《魏氏春秋》与《后汉书》,均言之凿凿,称曹操授予空器,荀彧被逼自尽。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魏氏春秋》
    仔细揣摩陈寿的书法,荀彧“以忧薨”之后,曹操“明年遂为魏公矣”。
    (荀彧忧死)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魏书荀彧传》
    “遂”字用得极妙!
    如此行文,可谓巧妙之极,将曹操“小人得志、大仇得报”的嘴脸刻画得入木3分。
    也可见所谓忧死,指代何物。
    当然了,曹老板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打仗再也不像原来那么顺了。
    (3)糜竺
    糜竺东海巨富,也是刘备集团的创业功臣。
    昔日(196)在广陵海西散尽家财,资助兵败困顿的刘备,借此发迹。
    然而随着竺弟糜芳叛迎吕蒙(219),南郡失守,关羽败死,糜氏家族遂1夜间沦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刘备对糜竺的处理方式十分妥当,首先称“兄弟罪不相及”;
    之后,刘帮主让糜竺参与劝进大业,名列群僚之右,班次仅在太傅许靖之下,算是维护了君臣佳话。
    (糜)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蜀书糜竺传》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劝进)。--《蜀书先主传》
    然而,刚刚完成劝进的政治表演,糜竺便立刻“愧恨忧死”,可谓死得恰到好处。
    (糜)竺惭恚发病,岁馀卒。--《蜀书糜竺传》
    其实从情感上说,刘帮主绝对不想诛杀糜竺;
    但从利益上说,关羽身后的荆州将校,刘帮主不能不加以安抚。
    考虑到刘备处死刘封(不助关羽)、诸葛亮处死廖立(骂辱关羽)等1系列举动,可知糜竺“忧死”,也实在是迫不得已。
    竺子糜威、威子糜照,依然被蜀汉集团重用(详见《糜竺传》),大抵可以视作对糜氏的补偿。
    曹、刘都黑了1遍,孙十万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
    (4)6逊
    6逊被孙权隐诛,史有明载。
    即“孙权多次遣使责让,6逊愤恨忧死”。
    (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吴书6逊传》
    孙权这种露骨做法,已经不是“全隐”,而是“半隐”。
    即喝令6逊自杀。
    “遣使责让”是1种非常典型的逼杀写法。从两汉相关记载来看,皇帝派遣使者登门责备大臣,往往是“劝大臣自杀”的同义词。
    大臣受谴之后,如果不肯立刻自杀,使者便要坐在府门等着苦主自尽。
    如果大臣坚持不肯自杀,皇帝甚至会替大臣办葬礼,所谓“活丧”,使人颜面尽失,生不如死。
    典型例证就是西汉文帝逼杀其舅薄昭,便使用“活丧”的侮辱方式,最终薄昭自尽。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昭)乃自杀。--《资治通鉴》
    以《6逊传》记载的“孙权累遣中使责让”来看,6逊最初应该是不肯自杀的,因此孙权才要不断派出使者,络绎不绝地逼迫其自尽。
    最终,孙十万达到了使“6逊愤恚致卒,家无馀财”的下场。
    6逊之死的直接原因,在于功高震主。
    孙权年迈之后,对权臣深为忧虑,不仅屡次发动巨案清洗大臣(暨艳案、吕1案、2宫案,2宫即南鲁之争),而且连张昭这种年迈体衰的老朽都不肯放过。
    6逊比孙权还年轻1岁,自然成为孙权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唉!悲哀啊!
    下1章,咱们先不提这些阴暗面,继续聊袁绍麾下两大阵营之事吧。
    这些东西…太致郁了!
    历史如皮革1般,光鲜亮丽的背后,丑陋不堪!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光鲜的1面,对照丑陋的1面,反而更可以使我们心生警惕,也更能起到知兴替的作用。
    唉!
    虽然云某曾为此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