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章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上
    自上次张郃离去至今,已有近1月。
    据董昭、赵云等原袁绍故臣打探,以及张郃好友颜良寄书了解…
    袁绍虽对赵旻的提议不置可否,却未再督促张郃抓紧时间练兵。
    这也让赵旻暗暗松了口气。
    与从不惯士族臭毛病的赵旻不同,袁绍不但需要平衡其人麾下河南、河北两派士人,还需考虑河北士族豪强们的利益诉求。
    是故,袁绍如今1不练兵,2不表态,反而已经说明了其人的态度:
    打不打赵旻,你们河北人定!反正老子已有退路可走。
    结合张郃未忙于练兵来看…
    这事儿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因此,赵旻在只需单线作战的情况下,信心更足。
    也因此,在伏寿即将临盆之时,赵旻…
    不得不向赵大娘摊牌。
    赵旻心知肚明,赵大娘为了“伏梦”的骨肉,连衣裳都偷偷摸摸备了男女各数十套…
    赵旻若再瞒下去,自家后院不被赵大娘闹得惊天地、泣鬼神才怪!
    天可怜见,在赵旻心中,老娘的战斗力,远比袁绍要强!
    赵旻鬼鬼祟祟回府后,蹑手蹑脚溜进老娘房中,见房内无他人,苟哥登时长出了1口气。
    曹彰、曹植立大功了!
    显而易见,赵旻仨老婆1定是带俩小子出门血拼…咳咳,购物去了。
    仨师娘对这俩徒弟,比赵旻这师父对他们好得多。
    关紧房门后,赵旻对1头雾水、满脸狐疑的赵大娘行了个稽首大礼。
    “大人,孩儿不孝也。”
    赵大娘柳眉蹙起:“阿旻,为何突然行此大礼?莫非卞夫人又托史公刘保媒…”
    好吧,赵大娘以为,卞夫人仍有意将曹氏长女许给自家儿子为妾。
    赵旻咬牙再3后道。
    “大人,史公刘仅为护送阿彰、阿植而来,孩儿有1事,必须向大人言明。此事涉及阿梦…”
    赵大娘1惊。
    “阿旻,有话快讲!阿凝等人稍后便回。”
    赵旻将心1横,以极精炼的语言,将伏寿便是伏梦之事简要说了出来。
    只听“哐当”1声,赵大娘手中刺绣的家什儿便跌落榻上。
    苟哥死到临头,犹不忘拉上俩垫背的。
    “大人,光禄勋伏公、宗正刘公对此早已知情。”
    苟哥这手祸水东引…何其损!
    赵大娘2话不说,先兜头给了儿子几巴掌。
    “如此大事!何不早言!老身打死你这不忠不孝之逆子!”
    苟哥1边乖乖受着,1边道:“大人息怒,请大人随旻赴伏公府如何?”
    1个人挨打没意思,要挨也得俩人1起挨才痛快。
    苟哥如是想。
    于是乎,赶在赵旻仨老婆回来之前,娘俩便先1步到了伏完府上。
    见“亲家母”神色不善、气势汹汹,伏完、樊夫人心中直打鼓。
    见“好女婿”赵旻挤眉弄眼,这对老夫妇登时恍然大悟。
    樊夫人赔着笑,将“慈眉善目亲家母”和“乖巧懂事好女婿”请进后宅。
    伏完则心念电转,苦思该如何破局。
    就这般,各怀心事的4人进了后宅,关紧院门、房门。
    伏完化被动为主动,抱拳赔笑道:“嫂夫人,弟正欲说明内情:实无阿梦此人,自始至终,惟小女1人耳。
    非弟有意隐瞒,实是此事…唉!家门不幸,1言难尽,请嫂夫人见谅也。”
    樊夫人赔着笑行礼道。
    “事已至此,请嫂夫人见谅,事关汉室血脉正统,尚请嫂夫人万勿宣扬。”
    赵大娘至此已大抵清楚此事始末,所以,此刻她哪里还有半分脾气?
    苟哥顿首行礼:“大人,此事目前仅3位大人、宗正知情,乞请大人保密。”
    赵大娘心中微微1惊,旋即颔首,冷冷道。
    “起来说话!”
    苟哥乖乖起身,跪坐垂首不语。
    赵大娘看也不看苟哥,向两个亲家行礼道。
    “伏公,樊夫人,如此说来,皇后之骨肉,实乃我赵氏血脉?”
    老夫妇1声长叹。
    伏完苦着脸颔首:“正是。然则,嫂夫人万不可声张。”
    赵大娘心中乐开了花,俏脸上却满是哀色。
    “伏公当知,老身急欲抱孙,然则阿旻1妻2妾却始终无喜…”
    苟哥忍不住插了1句:“大人,阿月已有喜…”
    赵大娘恶狠狠地将赵旻的话瞪了回去。
    赵旻好委屈。
    阿月明明已有近两月身孕嘛!
    伏完实在看不过眼,只好抱拳打断赵大娘的表演。
    “嫂夫人之意,弟已知之,嫂夫人如不放心,便请嫂夫人随拙荆进宫,见见小女如何?”
    赵大娘喜孜孜道:“如此,便有劳伏公、弟妹安排。”
    苟哥心中无比紧张。
    “大人…”
    他只说了两个字,便又吃了自家老娘1记死亡之瞪。
    苟哥万分惆怅。
    樊夫人赔着笑道:“嫂夫人,明日你我入宫如何?”
    赵大娘大喜:“甚善!老身今晚便略备薄礼!”
    言罢,赵大娘站起身,对闷头不敢言的苟哥喝道:“阿旻!百子坊可曾短缺衣食?”
    赵旻行礼道:“大人放心,宫中供应从不曾短缺。”
    伏完见苟哥此刻低眉顺眼、乖如猫咪,心中好笑又好气。
    “阿旻欲何时出征?”
    苟哥抱拳,老老实实道:“回丈人,待皇后母子平安,旻便须出征。
    此番旻欲先定汉中、益州,再定凉州,最后尚需助吴侯报父仇、夺江夏。故有劳丈人为小婿费心,许都决不可生乱。”
    赵大娘听得心惊胆战。
    “阿旻,若你此次出征顺利,天下将仅余刘荆州、孙伯符与本初3诸侯?”
    赵旻心中无语。
    他抱拳老老实实答道:“大人,尚有辽东公孙升济、交趾士威彦也,黑山亦有张燕作乱。
    此外,刘玄德或将吞并交趾苍梧郡。然无论如何,天下将初现1统契机。”
    公孙升济便是公孙度。
    刘备为刘表屯驻荆州桂阳郡,也根本就没安好心。
    他与刘表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
    但总而言之,若赵旻此番出征顺利,天下形势将极为明朗:
    公孙度占辽东;袁绍雄踞河北、并州及青州;刘表势必将战略收缩,伺机与孙策互相攻伐…别忘了,刘备所在的桂阳郡,与江东庐陵郡毗邻。
    张燕已经成不了气候。
    至于士燮…
    其人必将瑟瑟发抖,并屯重兵于苍梧、南海2郡,防备桂阳刘备、庐陵孙策守军南侵。
    无论是刘备,还是孙策麾下精兵强将,士燮都惹不起。
    南海郡士燮可以舍弃,但苍梧郡相当于交趾北大门,士燮绝对不敢舍弃。
    历史上十年后,当步骘诱杀吴巨、占领苍梧,士燮便乖乖向孙权称臣。
    总之,这个纷乱不堪的群雄割据时代即将结束。
    然而…赵大娘显然对争霸天下不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教训不听话的儿子。
    于是赵大娘再次将话题引回伏寿身上。
    “阿旻,最近你似乎未经常进宫?皇后今如何?”
    赵旻更加无语。
    皇后待产在即,老子还频繁进宫?老子又不是傻了吧唧且2百5的刘协!
    伏完看透了这对母子的关系:
    赵大娘太强势了!
    老头儿及时化解了赵旻的尴尬。
    “嫂夫人勿忧,小女虽胃口偶尔不佳且嗜酸,然阿旻时常为宫中送酸菜,小女最近颇喜食酸菜鱼、酸菜水饺等,胃口亦见好转。”
    赵大娘这才放下心来。
    其人与樊夫人约好时间后,便不由分说地拽着儿子离去。
    母子2人出门后1言不发,赵旻护送老娘回府后,便带2徒进了书房,考校学问之余,告知2人随自己出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阿彰、阿植,这1路,你2人务必多学多记,将来方可牧守1方、造福万民!”
    曹彰行礼后,瓮声瓮气道:“先生,彰无心执政,惟愿掌兵。”
    赵旻哈哈1笑:“阿彰谬矣!此番出征,我带你认识几名盖世大英雄!”
    【作者题外话】:袁绍内部矛盾之事,咱们下1章再说。
    总之,袁绍得了赵旻割让汝南之承诺之后,已经暂时被赵旻安抚下来。
    公孙度、士燮都是偏安之徒;
    张燕被袁绍和高干舅甥2人挤在冀州、幽州和并州之间的太行山,根本不可能有发展。
    所以,赵旻的未来大敌,依然还是袁、孙、刘3人。
    当然了,赵旻也要时刻注意完成同化杂胡、民族融合工作。
    5十6个民族是1家嘛。
    今晚突然有临时工作,所以咱们长话短说。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关于2刘的关系问题,尚有1些琐碎细节以及猜想,不便归类,遂统1在此部分略加漫谈。
    1是刘封的过继问题:
    按《封传》,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刘氏之甥。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蜀书刘封传》
    罗国,地理位置较特殊,最初在南郡枝江县,后徙至南郡宜城,后徙至长沙。
    刘备曾被汉廷赐予“宜城亭侯”,按此,则他与宜城颇富渊源,收养刘封暗合其封爵所在。
    宜城为罗故国,1迁于枝江,再迁于长沙也。--《3国志集解》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枝江(县)、宜城(县)还是长沙(郡),彼时均隶属荆州,即隶属刘表管辖。
    刘备想要收养罗侯之子,必然离不开刘表的牵线搭桥。
    事实上按刘禅的生年(207)而论,刘封自过继之日起,便被长期视作刘备的继承人。
    刘表既对刘备颇富期望,那他便不可能对刘备集团的继承问题毫无干预。
    有理由相信,刘备收养刘封的背后,应有刘表的参与。
    再来看刘表对刘备的提防心理及历史渊源
    从可见史料来看,刘表对刘备的提防之心过重,颇有过犹不及的意味。
    诚如前文所述,刘备既与曹操为死敌,那他必不会背叛刘表;
    有这层关系在,即使担忧“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也不应长期将刘备软禁,令其无所作为。
    其实刘表如此忌惮、猜疑刘备,深层原因恐怕在于荆州北部的历史渊源:
    即军阀张绣的所作所为。
    张绣亦曾受刘表礼遇,替其抵御曹操;
    然而张绣却先后两次背叛刘表,北上降曹。
    且不说第2次降曹时(199),张绣已与曹操结下血仇:
    其人在建安2年(197)的宛城之战中连杀曹操两名血亲(曹昂、曹安民)加1员大将(典韦)。
    如此尴尬的关系,最终都不能阻止张绣再度降曹。
    (贾)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仇),从之如何?”诩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指曹昂之死),以明德于4海,其宜从3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魏书贾诩传》
    作为事件的旁观者与张绣的盟友,刘表必定大受冲击。
    若用同样的眼光进行审视,便不得不承认:
    无论彼时刘备与曹操的关系看上去有多么恶劣,都很难否定双方有朝1日走向和解的可能性(张绣便是前车之鉴)。
    因此,对刘表而言,最好的办法,便是把刘备调离前线,置于樊城,如此则可任意驱使而不必担心后患。
    当然,从相关记载来看,既然刘表于临终之际向刘备托孤,说明他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刘备的抗曹决心。
    只不过彼时的历史走势,已不再受到刘表的影响,他在荆州建立的基业,亦不免走向瓦解。
    从事件的最终结局来看,刘表与刘备毕竟维持了表面上的和睦,虽不乏猜忌之嫌,幸而有克终之美。
    刘表在病笃之际向刘备托付后嗣;
    刘备在刘表死后亦曾赴墓前拜祭先君。
    由此可见,即使在尔虞我诈的险恶乱世,也终有1分良知与恩义行于世间。
    而纵观汉末3国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隐于那丑恶、腥臭、腌臜的文字之下的,正是英雄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