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九章 光阴疾似箭,天高风云淡下
    “参见大人!飞适才未见到大人,请大人恕罪。”
    张飞老丈人、比张飞还小那么1两岁、始终板着1张脸的夏侯渊颔首后,复又挥了挥袍袖。
    “免礼!某侄女今何在?”
    张飞无奈,只好上马疾驰而去,片刻后与1辆乌蓬马车1同赶了过来。
    1名28妙龄少妇,从马车上1跃而下,向夏侯渊深施1礼。
    此少妇身材虽纤瘦,但身高约有7尺3寸(后世1米7上下),在女子中称得上身材高挑。
    然而…其人此刻站在近9尺(两米出头)的魁梧大汉张飞身旁…
    便显得格外娇小。
    夫妇2人这萌萌哒的身高、体型差,险些让赵旻这个腹黑男笑出声来。
    原本板着脸的夏侯渊,1见这“娇小”少妇,神色瞬间转柔。
    其人竟然向自己侄女深深1揖。
    “唉!某失责也!竟使你被张翼德所掳!”
    夏侯氏忙不迭避开自己叔父这1礼,旋即再次深施1礼。
    “叔父大人休要如此,夫君待妾极好,妾在这数月间,除极思念叔父外,1切皆安。”
    这姑娘嗓音娇甜,举止、谈吐皆极得体,显而易见,张飞1定是早有预谋!
    那么…
    夏侯渊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
    老子拿你这黑厮当朋友,但你这黑厮居然早已打上老子侄女的主意?哇呀呀!你这黑厮可恨至极!
    所以,对夏侯渊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侄女婿1眼之举,某等便不难理解。
    张飞自知理亏,只是连连抱拳,却不敢多言。
    赵旻好人当到底,其人对马车中的正妻道。
    “阿凝,夏侯婶婶与你身材相仿,你可有新衣新饰?”
    “夫君,大人方遣裁缝、匠人为妾新作服饰,请婶婶稍候。”
    少顷,张凝便恭恭敬敬地向夏侯氏递上1个包裹。
    “仅1些粗布衣衫、破旧首饰耳,请婶婶勿要嫌弃。”
    张凝口中说得虽极客气,但众人皆知,珠光宝气、出手豪绰的赵大娘,给自己儿媳妇的,又怎么可能是寻常服饰?
    张飞讪讪然道:“从文不必多礼,俺虽无甚钱财,但亦不至于委屈拙荆。”
    赵大娘笑道:“寻常服饰耳,翼德休要嫌弃才是。”
    赵旻唤来赵贲,低声吩咐几句后,赵贲便将队列最后的十余辆马车唤来。
    赵旻指着马车道:“翼德叔父,此乃旻1点心意,请叔父笑纳。”
    因涉及到马蹬的核心技术,所以赵旻绝无可能送刘备亲卫,于是赵旻只好给刘备备齐财帛粮草…
    谁让当世英雄,就属他俩最不要脸呢!
    马蹬的核心技术,是防断裂、脱落及马蹬固定技术,这1难题,直至李唐初期方才妥善解决。
    赵旻前世经常骑马,对此当然有深入研究。
    至于目前那些马蹬山寨货…对不起,他们没有模具,更没有机床,根本仿制不出来。
    他们最多能做出2百年后北朝那种简陋版马蹬,所以必须多带几套备用。
    待张飞唤来亲卫驾车,夏侯渊、夏侯氏叔侄2人依依不舍地辞别后,北城门处的众人,方才回到卫府。
    赵旻率卫府众人,与张郃径直走进正堂落座。
    赵旻似笑非笑地向张郃抱拳。
    “儁乂叔父,不知袁公此番有何诚意?”
    张郃硬着头皮道。
    “从文,袁公仍欲与你结亲也。”
    赵旻早已与赵大娘通好气,是以其人不疾不徐道。
    “叔父,阿旭方过冠龄,且尚未婚配,可为袁公爱女之佳婿。”
    张郃苦笑摇头:“阿旻休要戏言,袁公既已决定与你结亲,又焉能认可其余人?”
    赵旻抚须笑道:“袁公之意,旻已知之,然则请恕旻对此无能为力。当今天下乃汉室天下,便连旻本人,亦不可将汉土私相授受,此乃大逆不道也。”
    赵旻委婉、隐晦地拒绝了袁绍未说出口的请求:合法立嗣子,其子继续合法拥有河北。
    因为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和藩王有权家天下。
    汉末3国群雄争来争去,争的主要还是子孙后代的合法继承权问题。
    为何司马家能得天下?
    就是因为在司马家操纵之下,9品官人法,实际上承认了官位世袭的合法化!
    8岁的小屁孩儿司马骏、十岁的小屁孩儿司马攸都前后能任显贵之职散骑常侍,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
    司马懿子司马骏,年仅8岁为散骑常侍,年十2迁步兵校尉,又迁屯骑校尉。
    步兵、屯骑属东汉北军5校,典禁军。
    齐王芳立,骏年8岁,为散骑常侍侍讲焉。寻迁步兵、屯骑校尉,(领)常侍如故。
    摘自《晋书之扶风武王传》。
    须知,9品官人法下,散骑常侍高居3品,极为清贵。
    8岁、十岁的稚童,放在今天,不过小学中低年级的智力水平。
    在1千8百年前,其人恐怕尚未“脱盲”。
    垂髫幼童充任3品高官,除了“大吃空饷”外,百无1用。
    司马氏玩弄权柄、纲常陵替到这种地步,令人义愤填膺!
    垄断了3国两晋、南北朝、隋朝3百余年政治、文化、经济的门阀,就是这么扯犊子地诞生的。
    综上,于公于私,赵旻都绝不可能帮助袁绍实现家天下。
    尽管赵旻本人,已在这条路上迈出了1大步。
    赵旻语气虽平缓,但态度极坚决。
    张郃明白,这事儿…没得谈。
    要么,袁绍暗戳戳指定好继承人,对外秘而不宣,在自己死后等待赵旻率大军攻伐;
    要么,袁绍干脆积蓄力量,反特么的!
    或者,袁绍还可以老老实实做汉臣,临终前将权力交还,给自己仨儿子1人讨1个县侯,其子孙乖乖做大汉忠臣,接受朝廷恩荫。
    袁绍想暗中勾结赵旻私相授受…
    对不起,此天下为皇汉之天下,非旻与绍之天下,此路不通!
    赵旻已表明态度:袁绍你与老子结亲可以,但你想家天下?
    呵呵!你想得太多!
    是以,张郃忍不住长叹1声。
    赵旻见张郃脸色无比难看,便抱拳宽慰道。
    “儁乂叔父勿忧,袁公若伐旻,是为大逆不道也,而袁公并无大错,旻亦不可伐袁公。故而,有劳儁乂叔父苦谏袁公,不可心怀不轨即可。
    此外,儁乂叔父可将旻此言转告袁公:汝南诸县,袁公3郎君、高元才可任选,旻必用心为袁公经营,以待3郎君及高元才封侯就藩。”
    这是赵旻所能做到的极限:给袁绍那3个龟儿子、外甥高干封世袭县侯。
    说得直白些:汝南既为袁氏故里,赵旻便私自做主送给你袁家。
    名义上汝南仍为大汉国土,但实际上是你袁氏封国,你袁绍适合而止吧。
    这个条件,实际上已极为诱人。
    袁绍实力太强,赵旻实在不愿与其人硬刚。
    张郃神色瞬间缓和。
    “阿旻,此话当真?”
    赵旻正色颔首:“儁乂叔父,旻绝无虚言!然则,河北士人恐不会答应,此事仍需察袁公之意。”
    张郃叹道:“某对此无异议,然沮公与、审正南皆出身河北名门,此2人之意或可左右袁公决断也。”
    由于历史原因,袁绍大将军幕府无汝南士人,但荀谌、辛氏昆仲、郭图、逄纪、许攸等谋士皆为中原士人。
    此事成与不成,赵旻不关心,反正他已开出条件来。
    具体如何选择,袁绍说了算。
    但无论如何,只要袁绍今年不出兵,赵旻从此便再也不怕其人。
    归根结底,赵旻之所以不愿与袁绍硬刚,并非惧怕袁绍,而是担心荼毒百姓。
    赵旻打仗,1贯喜欢尽可能缩小战场范围、缩短战争周期…
    虽然他在床上作战时,风格截然相反。
    张郃霍然起身,抱拳行礼。
    “阿旻,既如此,某便返还邺城。”
    赵旻愕然起身:“叔父不用饭?”
    张郃哪里还有心思用饭?
    其人行礼后匆匆离去。
    时间又过去1旬…
    【作者题外话】:因曹魏、西晋史官活儿干得太漂亮、业务太精熟,所以夏侯渊具体年龄已经不可考。
    1如夏侯惇早年功绩已无法察知1般。
    但有1点可肯定,夏侯渊与张飞,年龄相差无几。
    张飞掳走夏侯渊侄女之事,前文已做详细说明,张飞确系蓄谋已久。
    张飞去年帮过赵旻不少忙,赵旻此举不算收买人心。
    何况赵旻本人也清楚,自己绝无可能招关、张2将至麾下。
    这两人,是3国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且出自他方势力之口的,唯2两个万人敌。
    暗耻3国志游戏中,这两人也几乎是武将的天花板…暗耻3国志中吕布的智力着实感人,云某都想哭…
    赵旻研发的马蹬,当然是以现代化的马蹬为样板,这种马蹬与初始版本相比…
    夏利、宝马都是轿车,却有天渊之别。
    袁绍的目的,显然是与赵旻联合…
    但是,伏寿即将临盆,赵旻又有了完美解决方案,所以其人怎么可能与袁绍联合?
    9品官人法,实则是士族门阀垄断、世袭官位的游戏。
    以散骑常侍为例。
    在9品制中,这是3品高官。
    曹丕提拔亲信的手段,正是先使其人充任散骑官、之后擢任显职。
    而司马氏表面持正匡佐,掌权后却更加龌龊,将“散骑”1职彻底糟蹋,变为操弄选举、大吃空饷的“猥职”。
    喜好3国的诸君,1定对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等名称均不陌生。
    散骑常侍,即东汉的“中常侍”,本由宦官充任。
    曹魏吸取东汉灭亡教训,抑制宦官,遂裁撤中常侍,由士人充任“散骑常侍”。
    汉东京初省散骑,而中常侍用宦者。至是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为1官,曰散骑常侍,掌规谏,不典事。--《注资治通鉴》
    所谓“散骑”即随驾近臣。
    这与顾问应对的“侍中”相似。
    简单理解,“中常侍”即宦官版“侍中”。而散骑常侍取代中常侍后,其实际职能,亦与侍中无异。
    2者均为秩阶比2千石的“应对顾问”之臣。
    需要注意的是,侍中、散骑常侍等天子近臣,位阶虽高,实际权力不大。
    因其本职“应对顾问”、“规谏”并非如司隶校尉般的“监察权”,而更类似天子身边随驾的“宾晏之臣”,本质是冗员。
    侍中,比2千石。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后汉书职官志》
    按《通典》记载,散骑常侍与侍中均为3品(汉魏时皆为比2千石),职能相同、服饰相同,为“戴武冠、穿绛朝服,配水苍玉”。
    武冠便是鹖冠。
    所不同者,是冠帽装饰。
    侍中是“左貂金蝉”、散骑常侍是“右貂金蝉”。
    注意:天子近臣冠帽有金蝉纹饰,插貂尾。
    西晋“8王之乱”时滥封,以狗尾充数,故有“狗尾续貂”典故。
    可知“侍中”与“散骑常侍”2者功能完全相同。
    类似侍中、常侍者,如无兼领职务,便1文不值。
    “录尚书事”的侍中相当于丞相,但白板无前缀的侍中,与空气无异。
    注意:曹魏侍中是“侍中寺”首领,有“省尚书事”的职能。
    但彼时尚书令和中书令(魏明帝时增设)典中枢机要。
    曹魏制度,常置4名侍中、4名散骑常侍。另有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各4名,位阶略低。
    注意:散骑常侍正3品,散骑侍郎正5品。
    散骑常侍,置4人,典章表、诏命、手笔之事。--《齐职仪》
    由此,位尊而无实权的“散骑常侍”,也就成为天子近臣出镇地方之前、最好的“挂名履历”。即所谓“仕途跳板”。
    毫无疑问,此职后被司马家垄断,变为操弄选举、大吃空饷的“猥职”。
    魏文帝,也就是孝子丕虽忌刻奸险,但压制宗亲、贬抑宦官、提防外戚,确实做到了身体力行。
    魏明帝曹叡荒淫奢靡,但持法严苛,亦为守成之君。
    应该说,曹魏对宗室、外戚、宦官3者的干预制约,是颇为成功的。
    从君主专制形态的后续发展看,实际是在沿着文、明父子的老路前进。
    只因2帝短寿,故遭奸臣篡国。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魏书2文帝纪》
    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魏书3明帝纪》
    即便是齐王曹芳时代,夏侯玄、曹爽这对表兄弟也仍在努力改制、锐意进取,削弱士族平抑矛盾。
    由此,司马氏滥封诸王,也就显得尤其“猥琐而不识大体”,是典型的开倒车。
    注意:上述引号部分引自《毛选第2卷》,批判结党营私行为。
    文多不载。
    延康元年(220)时,司马兄弟对曹丕宠信旧人,授“散骑”以为仕途跳板的行为,极端不满,屡次谏阻。
    但就是同样的兄弟2人,在3十年之后(249),却带头利用“散骑官”滥封公族,将昔日的“忠言”彻底丢进了垃圾桶。
    可见,其人心存天下、擢拔群贤是假;
    欲壑难填、营建私门才是真。
    后世相类似者,唯有“明太祖滥封群子”可堪伯仲。
    但老朱崩后,经靖难之役、浴血而起的燕王,开创了不朽盛世;
    因此,朱老4将“明祖失政”予以遮掩。
    简言之,就是削藩。
    同是滥封的西晋,开国之后,却1言难尽…
    8王之乱,5胡乱华,徒令后人无限唏嘘!
    唉!悲哉!
    …
    且慢,咱们还没说完?
    哦对。
    赵旻不可能与袁绍合谋,他正准备推广披着3学制外衣的科举,怎么可能容许士族垄断官位?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1聊甄姬和陈思王曹植的风流8卦…啊呸!真俗!…暧昧关系。
    甄氏之死的另1原因,即源自她与曹植的暧昧关系。
    关于甄氏与曹植的风流艳史,虽多为小说家之妄言,但也存在些许线索,曹植所撰《感甄赋》即为其1。
    曹植在《赋》中1方面盛赞洛神之绝色,另1方面又感叹人神道殊、不能结合。
    此赋的成文时间恰在甄氏之死翌年(222),不由令人遐思联翩。
    黄初3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感甄赋》
    明帝对叔父与生母的关系或有耳闻,他登基之后,遂改《感甄赋》为《洛神赋》,似为遮掩。
    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不遂,后作《感甄赋》,明帝改为《洛神赋》。--《文选洛神赋》李善注引《记》
    鉴于甄氏是文帝之妇,明帝之母,其形象问题涉及皇室尊严…
    因此无论她是否与曹植有染,皆不可能被录于史书。
    更何况曹植死后,曹叡便明令秘府机构彻底销毁与曹植相关的1切罪状记载,因此对曹植、甄氏的关系问题,也便更加无迹可寻。
    其收黄初中诸奏(曹)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3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魏书陈思王传》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除《感甄赋》外,王沈《魏书》中还存在1处显著线索,暗示了曹植与甄氏的暧昧关系。
    建安2十1年(216),曹操东征孙权。
    彼时,“武宣皇后、文帝、明帝及东乡公主皆从”,而甄氏则留居邺县。
    结果翌年(217)大军班师之后,众人竟见到独居已久的甄氏“颜色丰盈”,纷纷表示惊诧。
    甄氏对此则随意搪塞,称“(曹叡)等自随(卞)夫人,我当何忧”。
    2十1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甄)后以病留邺。2十2年9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甄)后与2子(曹叡、东乡公主)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甄)后颜色更盛,何也?”--王沈《魏书》
    按常理而论,公公(曹操)、婆婆(卞氏)、丈夫(曹丕)、儿子(曹叡)、女儿(东乡公主)皆随军出征,身为妻子的甄氏独守空闺,理应辗转反侧,思量亲人…
    但她却“颜色丰盈”、甚至“颜色更盛”,不由令人狐疑满腹。
    实际虽然彼时曹氏亲眷皆随军出征,但其中却有1人却被留置邺县。
    此人便是曹植。
    按《陈思王传》,曹植在建安十9年(214)受封临淄侯,随后在“太祖征孙权”时“留守邺”。
    十9年,徙封(曹植)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魏书陈思王传》
    显而易见,建安2十1年(216)诸曹东征时,身为小叔子的曹植与嫂子甄氏,共处邺县,且前后历时至少半载(216-217)。
    虽然王沈出于避讳需要,对此未敢进1步明言,但单凭这句“颜色丰盈”便胜过千言万语。
    众所周知,无论男女,只有在身心愉悦时才会“颜色丰盈”,其中吊诡,无需赘言。
    注意:按《武帝纪》,曹操于2十1年冬十月征孙权,2十2年春3月凯旋。
    唐人李商隐在《无题》诗中亦曾戏说魏晋时代的宫闱秘闻,诗云: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1寸相思1寸灰。”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指甄氏)留枕魏王才(指曹植)。春心莫共花争发,1寸相思1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诗文前半句指贾充之女与韩寿私通之事;
    后半句则指曹植与甄氏的宫闱秘闻。
    可见2人的风流韵事,至晚在唐代便已人所共知,甚至被文人墨客用作吟风弄月的素材。
    (贾)充僚属与(韩)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自是充意知女与寿通,而其门阁严峻,不知所由得入……充秘之,遂以女妻寿。--《晋书贾充传》
    曹植虽与甄氏年龄差距颇大(相差9岁),但并不影响2人存在暧昧往来。因为诸曹在婚姻、男女关系方面1贯不守礼法。
    比如曹操好纳人妇,乃至蓄养假子以作炫耀,真变…态!
    曹丕的前后两任夫人甄氏、郭氏(郭女王)年龄皆大于己;
    曹丕甚至在曹**后临幸其父生前侍女,悖逆人伦,以致遭到时论非议,孝子丕之名,由此而来。
    (秦)朗随母氏畜于(曹)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献帝传》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太后问:“何时来邪?”曰:“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世说新语》
    至于曹植,被称作“性简易”,亦即不拘礼法。
    他又嗜酒放4,纵车驰于司马门,以致满朝哗然。
    曹植之妻崔氏(清河崔氏)甚至公然违背禁令(曹操彼时提倡节俭),盛装纹绣,遂遭赐死。
    曹植家风流荡如此,其本人行径可想而知。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魏书陈思王传》
    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1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魏书卫觊传》
    (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魏晋世语》
    曹丕与曹植争嫡多年,可谓势同水火;
    因此在涉及男性尊严的风言风语传至曹丕耳中时,他会作何感想也便不言而喻。
    甄氏“赐死葬邺”便是对此事的最佳注脚。
    从埋葬地点看,曹丕甚至不愿甄氏与其合葬(曹丕葬于洛阳首阳陵),厌弃之情溢于言表。
    (甄)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2年6月,遣使赐死,葬于邺。--《魏书文昭皇后传》
    (文)帝崩于嘉福殿,时年4十。6月戊寅,葬首阳陵。--《魏书文帝纪》
    在曹叡继位后,他虽在洛阳为生母立庙,但也并未将甄氏的陵寝迁出邺县,只是改葬于朝阳陵。
    可知即使是曹叡,出于种种考虑,也不愿将生母与生父合葬,其中因由,颇为耐人寻味。
    己未,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庙京都。--《魏书明帝纪》
    十2月辛未,改葬文昭甄后于朝阳陵。--《魏书明帝纪》
    这大概便是,对于自己老娘的1些作风问题,便连亲儿子也不忍直视吧!
    唉!可怜的娃啊!
    甄姬所作所为,恐怕给幼小的曹叡,留下无数心理阴影。
    我等皆须对此慎之又慎!
    下1章,咱们争取讲完曹叡的悲惨世界。
    那么问题又来了,咱们是先说刘备刘表好,还是关公,亦或者袁绍、韩馥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