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光阴疾似箭,天高风云淡上
    甄虔给自己老婆使了个眼色。
    赵晨无奈地叹了口气,请赵大娘到了1处角落。
    “阿母,袁本初昨日遣心腹匆匆赶到甄家,称其人有意与阿旻结亲。请妾向阿母提请并尽可能玉成此事。
    甄家今有女为袁本初2郎君之妾,是以,妾亦不好直言相拒。阿母,阿旻今已有1妻2妾,且汝南袁氏乃名门,此事恐非美事也。”
    甄氏实际上是袁熙之妾,且其人名声…
    至少甄家人清楚,那女子虽可谓倾国倾城,但实则是个妒妇。
    从袁熙留甄氏在邺城侍奉甄氏的婆婆刘夫人1事,便可看出袁熙委实有些烦甄氏。
    赵大娘虽为商贾,于宦途风云不甚了了,但其人1想便知,袁绍之所以欲结亲,恐怕还是为其人那3个儿子考虑。
    袁绍生于汉质帝本初元年,今年已经5十有6,如今其人麾下的河北、河南两派党争愈演愈烈,袁绍不为此担心才怪!
    问题的关键在于,袁绍只是大汉大将军,其人无法如大汉宗亲藩王1般,提前指定好世子…
    他若那么做,相当于昭告天下:老子要造反!
    此道理显而易见:袁绍只是大将军,这个职务由天子任免,怎么可能世袭?
    如今又不是魏晋那门阀当道、8岁小孩儿便可做散骑常侍显职之时!
    袁绍能给自己两个弱冠儿子讨封两个刺史,已经是踩着红线边缘疯狂试探的行为。
    赵旻其实完全可以拿此事做文章,来讨伐袁绍。
    深受此问题困扰的,之前有刘焉,如今则有刘表。
    士燮、公孙度这两个已经造反的,当然不用再考虑此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
    袁绍偌大年纪,麾下两派又争斗不休,其人还偏偏喜欢事必躬亲…
    历史上,诸葛亮死时多大岁数?
    所以,袁绍既然已深知自己寿元剩不了几年,又心知肚明自己儿子压不住那群士人,那么其人必然要提前将自己的3个儿子安排好。
    综上,曾为袁绍故吏、老家在河北、且统治着袁绍老家汝南的赵旻,是袁绍唯1可以考虑之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
    赵旻已经有1妻2妾,赵旻再纳妾,相当于后世4婚…
    1向极其爱面子的袁绍不怕丢人?
    赵大娘便提出了此问。
    赵晨苦笑着柔声道:“阿母,阿旻近日又作文集,方才使袁本初下定决心。”
    赵晨取出陈琳誊抄的《卫将军文集》,低声为自己老娘解释了1番。
    此事不难理解。
    袁绍本来还颇有几分顾虑…
    其人连小老弟、原来自己的经理人曹操指定的决战地官渡都不反对,可见其人爱面子到了何等程度!
    如此爱面子之人,怎么可能允许爱女嫁给3婚的赵旻?
    先前之策,是由辛评辛毗昆仲、张郃促成,袁绍迫于赵旻威势,只好捏着鼻子认下罢了。
    此番赵云痛斥袁绍后,袁绍便趁机呵斥了几个臣属1番,并已放弃了这种想法…
    奈何赵旻这《卫将军文集》1出,彻底使袁绍改变了主意。
    袁绍本以为,赵旻虽颇有几分文采,且谙熟治国之策,确实迥异于只知打打杀杀的粗鄙武夫,但其人对赵旻的认知也仅限于此。
    然而《卫将军文集》1送来,便彻底颠覆了袁绍的认知。
    荀彧能给赵旻作序,便说明这些文章定是赵旻所作无疑。
    赵旻确实厚颜无耻,但堂堂尚书令、荀家当代家主荀彧还能不要脸?
    何况,这十余篇文章…
    的确让袁绍深受震撼。
    赵旻这哪里是颇有几分文采?这分明是当代文宗啊!
    所以,袁绍虽然愈发不是滋味儿,虽然不忿于赵云指着鼻子骂自己,却也不得不尽快开展行动。
    那么,还有什么时机和地点,能比在赵云大喜的日子、向赵大娘当面提出这种请求更合适?
    所以,尽管邺城距毋极县有4百里之遥,但袁绍还是派心腹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之下,总算在昨日傍晚及时赶到。
    万幸毋极县距真定县仅23十里,沿途又平坦无山路,所以赵晨即便当天清晨上路,也完全来得及。
    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后,赵大娘将张凝和孙尚香喊来,让这俩儿媳与大姑子见面攀谈,其人则与女婿进了书房。
    “阿虔,甄家对此态度如何,你不妨明言!”
    赵大娘此刻气场全开,甄虔登时压力山大。
    其人站起身深深1揖。
    “大人,实不相瞒,虔从妹在袁家并不受宠,是以甄家确有意玉成此事。只是…愚以为,以而今阿旻之权势、声威,袁氏似有高攀之嫌也。”
    赵大娘失笑摇头。
    “阿虔休要奉承。袁本初5世3公、雄踞河北、带甲何止十万,此番若两家结亲,分明是赵家高攀袁家。”
    赵大娘此言1出,甄虔眼中便闪过1丝喜色。
    察觉到甄虔的微表情,赵大娘暗暗摇头。
    由此可知,那据说倾国倾城的甄氏,在袁家确实不受宠。
    是以,赵大娘摇头道:“阿虔,此事老身需与阿旻商议后再定。阿旻今贵为天子近臣,为天子代管近5州之地,即便纳妾,亦需问过朝中重臣方可。”
    甄虔明显有些失望。
    “大人,袁本初雄踞河北,而阿旻虎踞中原,若袁本初可与阿旻结亲,北方便将…”
    赵大娘扬起手,打断了甄虔的话。
    “阿虔慎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阿旻身为大汉卫将军,止为天子代管王土耳!
    此事成与不成,老身亦无法插手,你不妨转告本初,阿旭今已过冠龄,且尚未婚配,若本初确有意与赵家结亲,阿旭亦不失为佳婿也。”
    甄虔微微叹息,却也无可奈何,其人只好深深1揖。
    “大人放心,虔必转告袁本初。”
    赵大娘有些于心不忍。
    “阿虔,若方便时不妨转告令尊,河北若不如意,你随时可携妻儿至许都投奔阿旻。
    阿晨与阿旻姊弟情深,阿旻必不会薄待于你。本初施政过于宽纵,郡望始终对甄家虎视眈眈,老身终不放心。”
    言罢,赵大娘站起身。
    甄家与赵家1样,同样以经商为主。
    在这时代,商贾属贱业,甄家地位是高还是低,不言而喻。
    甄虔默默随在赵大娘身后,眼神闪烁不定。
    行至大院之中时,赵大娘恰逢赵旭献宝1般,将1个精致的蜀锦为材、象牙为轴的4尺长(近1米)之卷轴小心翼翼地展开。
    霎时间,只见1众着深衣、束高冠的真定文士们,皆不约而同地倒吸了1口凉气。
    院中那1声“嘶!”,1时间竟压住了喜庆的丝竹之声。
    旋即,人声鼎沸。
    “如此大气磅礴、豪气干云,好诗也!”
    “此书法笔力雄健,不愧为1代大家钟使君!”
    “此画仿佛跃然纸上,太尉杨公名不虚传!”
    “咦?阿旻书法竟精进至斯焉?嗯!飘逸非凡、卓尔不群,好字!”
    毋庸置疑,这些人都是雅士。
    当然,也难免有俗人。
    “哎呀呀!赵老夫人,此文宝乃太尉杨公作画、颖川钟使君题字、卫将军常山赵从文作诗,赵老夫人,此乃无价之宝也!”
    “是极!是极!此文宝极具收藏价值!至多5十年,必为国宝!啧啧!这…”
    显而易见,此君想求购此“极具收藏价值之国宝”。
    其人身畔1雅士,当即打断这个1身铜臭的俗人。
    “俗不可耐也!有辱斯文!有辱斯文!某羞于与你为5!”
    赵大娘无暇顾及这沸反盈天之音,其人凝视着那幅巨大的水墨丹青,只见:
    1轮明月之下,1名身形、气质酷似赵云之壮士,正戴着胡缨冠,手持3尺青锋,骑1匹白马疾驰。
    其下为《侠客行》。
    【作者题外话】:从甄虔的表现来看,甄家如今在河北的处境,似乎也不大妙。
    汉末群雄争霸,争的实际上就是子孙的继承权。
    在两汉,可合法提前指定继承人的,只有天子和宗室藩王。
    甚至绝大多数县侯都不世袭。
    所以,不要听百度上那群小学生胡说8道。
    不是袁绍优柔寡断不立世子,非其人不愿,实不能也!
    他是天子还是藩王?
    刘表同理。
    敢提前立世子的,只有曹孙刘那3个反王,以及实际已造反的士燮、公孙度而已。
    由此可见,袁绍确实不同于曹操,其人没有代汉自立之心。
    赵旻无意之中,蹭了韩愈的热度。
    而且,赵旻献的这份贺礼,云哥1定会非常喜欢。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晋书》称曹叡“因母得罪”,学者卢弼亦戏言“袁胤曹嗣”,即隐喻曹叡并非曹氏血脉。
    “袁胤”之说固属妄语,无足采信;
    但甄后赐死与曹叡失宠却真实存在,而这1事件又对3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及至(魏)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晋书阎缵传》
    从某种意义上看,魏明帝曹叡“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少时的悲惨经历。
    生母赐死令其压抑心性,谦退自守;
    而其人独擅权柄之后,又带来报复般的4意妄为。
    魏明帝统治期间“宫馆是营”、“录夺士女”,大兴土木,荒淫自恣,可谓长期压抑之后的病态行径。
    而这1切病态行径的根源,又皆在甄后之诛。
    自(明帝)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王沈《魏书》
    鉴于甄后之死属于魏朝之“国恶”,因此王沈《魏书》、陈寿《魏志》对此皆语焉不详,百般回护。
    毕竟大好头颅只有1颗,要且行且珍惜。
    然而通过对《典论》、《魏略》、《种瓜篇》的线索分析,可知甄姬赐死始末相当复杂,远非1句单纯的“愈失意,有怨言”所能概括。
    我们先来剖析1下“袁胤曹嗣”之说。
    “袁胤曹嗣”之说,波流已久。其根源在于《明帝纪》对曹叡年龄的混乱描述。
    明帝之崩,时年卅6,袁胤曹嗣,深滋疑实,杀母留子,藉以灭口。--《3国志集解》
    陈寿称曹叡崩于魏景初3年(239),卒年“3十6”。按此,曹叡当生于东汉建安9年(204)。
    3年春正月丁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3十6。--《魏书明帝纪》
    然而曹丕纳甄氏,事在建安9年(204)8月。
    若如此,则曹丕、甄氏自成婚至生子,前后竟不足4个月,令人疑窦丛生。
    及冀州平,文帝纳(甄)后于邺。--《魏书文昭皇后传》
    (9年)8月,审配兄子(审)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魏书武帝纪》
    后世学者遂据此发微,质疑明帝血统,甚至根据甄氏的过往婚史,逆推曹叡乃袁熙之遗腹子,此即“袁胤”之所由来。
    窃谓承祚(指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指曹叡)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卢弼《3国志集解》
    然而考之诸书,根据袁熙的活动路径与曹军的攻邺时间,可知“袁胤”之说断不可信。
    按《魏书》与《后汉书》,袁熙自建安4年(199)“出为幽州(刺史)”后便未见返邺记载,而甄氏则“留(邺县)养姑(侍奉婆婆)”,直至被曹丕所纳。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袁)熙出为幽州,(甄)后留(邺县)养姑。--《魏书文昭皇后传》
    (袁绍)又以中子(袁)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魏书袁绍传》
    注意:按《后汉书献帝纪》,公孙瓒败殁于4年3月,袁熙“为幽州”当在此后;
    按《魏书武帝纪》,曹操于4年8月“进军黎阳”,同年9月“分兵官渡”,可知袁绍南下亦在此时,结合《绍传》,可知袁熙“为幽州”当在此前。
    综上,袁熙出镇幽州,当在建安4年(199)3月至8月间。
    建安9年(204)5月至8月,曹军攻邺县,袁尚“还救城”,结果被曹操“逆击破之”,被迫遁走中山;
    其人复战再败,遂赴故安(今廊坊固安县,涿州隔壁)投奔次兄袁熙。
    自5月至8月,(邺)城中饿死者过半。(袁)尚闻邺急,将军万余人还救城,操逆击破之……众大溃,尚奔中山……(曹操)攻尚于中山。尚败,走故安从(袁)熙。--《后汉书袁绍传》
    故安县属涿郡,即今河北固安,可知袁熙自出为幽州刺史(199)便长驻当地,直至建安9年(204)。
    袁熙、甄氏既数年不得相见,可知“袁胤曹嗣”之说实属妄言。
    (涿郡)故安,易水出,雹水出。--《续汉书郡国志》
    另按邺县城破时间(建安9年8月)而论,若曹叡果生于建安9年(204),则甄氏与曹丕成婚之初便至少有6个月之身孕,岂能瞒过众人耳目?
    曹操、曹丕又焉能不知?
    曹氏父子虽于男女关系方面颇为通达,又岂会传位袁氏血脉,自绝宗祀,坐笑天下?
    因此,不仅曹叡的血统与袁熙毫不相涉,就连曹叡的生卒年记载都存在严重问题。
    览查史料,包括裴松之(南朝)、周婴(明代)、侯康(清代)在内的诸多学者,虽对明帝年龄多有探究,却均未达其旨。
    现代学者王雪晶在《曹叡研究》中对此辨析甚明,兹不赘引。
    其实曹叡年龄的真正线索,恰恰隐藏在《文帝纪》与《明帝纪》中。
    按《文帝纪》,曹叡在延康元年(220)5月受封“武德侯”;
    按《明帝纪》,曹叡受封“武德侯”时,年方“十5”。
    (延康元年)5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曹)叡为武德侯。--《魏书文帝纪》
    (曹叡)年十5,封武德侯。--《魏书明帝纪》
    显而易见,延康元年(220)曹叡年十5,则其生年当在建安十1年(206)。
    可知曹丕于9年(204)8月纳甄氏,甄氏于翌年(205)有孕,复1年(206),遂生曹叡。
    如此,则曹叡之血脉问题便得到完美且合理之解释,绝无疑点。
    近代学者6侃如在《中古文学系年》中亦勘定曹叡生于建安十1年(206),诚然如此,良有以也。
    唯1的问题,便是明帝若生于建安十1年(206),按其崩于景初3年(239),其卒年当为3十4,不得为3十6也。
    对此问题,学者王雪晶亦提出开拓性意见。
    即曹叡因“景初改历”而虚增1岁,卒年并非3十4岁,实为3十3岁。
    王氏认为,晋代之后行草盛行,“3”与“6”之字形亦相类,史家誊录或有讹误,致使“3十3”被误作“3十6”。
    及至南朝,裴松之遂难辨真伪,因生疑窦。
    3字首笔为1横……若抄录者偏向于行草,那么最后的收笔1横,看上去类似起伏不定的两点,亦属常事。
    晋朝之时,活版印刷还未发明,文献皆以笔录为主,只要开始时1人写错,那么后来者便会继续错下去。--王雪晶《曹叡研究》
    至于上文提到的“景初改历”,即曹叡在其统治中后期修改历法,改“青龙5年春3月”为“景初元年夏4月”,凭空虚增了1月。
    而曹叡又恰好崩于景初3年(239)春正月,若按旧历计算,则曹叡当崩于景初2年(238)冬十2月。
    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3月,定历改年为孟夏4月。--《魏书明帝纪》
    (明)帝从其议,改青龙5年春3月为景初元年孟夏4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从地正也。--《魏书高堂隆传》
    如此,若按太和历(旧历)计算,其实为3十3岁;
    若按景初历(新历)计算,亦不过3十4岁。
    裴松之称其“计至此年正月,整3十4年耳”,即如此类。
    鉴于《文帝纪》与《明帝纪》对曹叡“封武德侯”的时间记载甚明,且能互文印证,因此曹叡之生卒年份与血脉归属,断无可质疑之处。
    至于《魏志》所载“年3十6”者,当为晋世之后的传抄讹误,今人(6侃如、王雪晶)辨析甚明,可堪参详。
    综上所述,曹叡的血脉,确系曹氏无疑。
    由此可见,曹叡,确实是个命极苦的孩子。
    他的血脉存疑,他生母早亡,甚至,他生父对他也厌弃至极…
    唉!
    冉阿让也不过如此吧!
    下1章,咱们继续讲述曹叡的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