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五章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中
    因赵旻规划的产业链布局之故,这两家工坊几乎是比邻而建。
    荀氏这对族兄弟此刻便站在雨后的工坊前,1边欣赏着初春特有的盎然风景,1边聊着即将到来的货主。
    竹纸工坊的荀坊主作揖道。
    “大兄,韩家自颖川4长韩公之子韩太仆之后,似乎始终无人出仕?休说两千石,便是6百石之县长、议郎,似乎亦无人任职?”
    印刷工坊荀坊主作揖笑道:“阿弟有所不知,韩冀州1脉受袁本初牵连,而今族中子弟仅在阳翟任府吏、县吏,至于韩太仆1脉,今皆在许都任吏。
    似韩家此等有诗书传家之郡望,断不会就此1蹶不振,至多3世便可东山再起。某等荀家不亦如此乎?”
    韩冀州便是被袁绍逼死的原冀州牧韩馥,韩太仆则是昔年颖川4长之1韩韶之子:韩融。
    颖川韩家的老祖宗,据说是韩王信,不是淮阴人、汉初3杰之1的兵仙韩信,而是曾追随刘邦战胜项羽的阳翟人韩王韩信。
    虽然韩家如今正处于低谷期,但似韩家这种根深蒂固的郡望之家,也依然不容小觑。
    遑论赵旻在进许都之前,颖川韩家还是第1个交投名状的:
    彼时赵旻卖给曹操、复又缴获而回的战马,被韩家反购回去将近1半。
    韩家这政治嗅觉…与狗鼻子有1拼。
    赵旻当然不会亏待韩家…
    最早的制肥工坊,就是荀彧和韩家共同出的资,韩家还格外识趣地白送给荀彧不少股权。
    许都的制糖工坊,大股东除钟繇之外,就是韩家。
    此外,禁军中的羽林郎,韩家子弟如今也不在少数。
    这些隐情,荀家恐怕惟有荀彧、荀攸知情。
    颖川辛家如今不亚于荀家,辛氏昆仲如今皆极受大将军袁绍赏识。
    此外,辛家与韩家还是姻亲。
    如今欲大批量订竹纸、线装书的,正是这两家颖川士族。
    不多时,1支浩浩荡荡的车马队便出现在官道之上。
    韩家当代家主、韩融唯1嫡子韩赦,与辛家辛评、辛毗族兄之子辛烈,此刻正并辔而行。
    两名荀坊主见状,笑吟吟迎上前,躬身作揖。
    “伯父,大兄,久未谋面,别来无恙?”
    颖川各族间关系盘根错节。
    年近花甲、头发花白的韩赦利落至极地踩着马蹬下马,对2荀微微颔首。
    “2位贤侄,闲话休提,老夫此来,因觑准1天大商机之故。”
    2荀微感错愕,再次行礼。
    “伯父可否明示?”
    韩赦捋须自得。
    “冀、幽2州名士不在少数,然则此番文若仅下发1册卫将军之大作,老夫以为,某等可趁此良机,将卫将军之大作、竹纸运往河北2州。”
    辛烈行礼后道:“2位贤弟,某2位叔父今正在河北大将军府任职,故而,韩伯父与某,欲印制万册卫将军巨著,与十万张竹纸1起运至河北出售。”
    2荀愕然。
    他们倒不是因为订单太大、工坊产能不足而吃惊,这两家工坊便是十万册书、百万张纸的订单都能接。
    他们吃惊的原因是…
    “伯父,大兄,这…是否会滞销?”
    韩赦哈哈1笑,挥了挥袍袖。
    “2位贤侄勿忧,老夫犹深恐供不应求也。2位贤侄不请老夫饮盏热汤?”
    2荀反应过来,连连赔罪。
    半个时辰后…
    买卖双方心满意足地含笑走出印刷工坊,韩赦老手1挥,马车上的绢帛便悉数被韩家奴客搬进两座工坊内。
    2荀连连作揖:“伯父不必如此,待伯父取货之时再结算即可。”
    韩赦抚须笑道:“老夫深恐有人插足也,如此,3日后老夫便来取货?”
    2荀同时作揖:“伯父、大兄,请尽管放心,3日后某等必可备齐2位所需!”
    韩赦、辛烈2人满意至极,行礼而去。
    2荀目送这两个大主顾远去后,刚要回各自工坊排产,便见1骑疾驰而来。
    “2位坊主且慢,某有要事相求!”
    2荀定晴1看,只觉头皮发麻。
    那人,赫然是伏皇后的亲娘舅:南阳樊家的樊普。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神特么能想到,这厮居然单枪匹马赶来!
    樊普滚鞍下马后,便挥挥袍袖,因1路疾驰之故,其人说话有些上气不接下气。
    “2位休要多礼!速随某进坊内密谈!迟恐生变矣!”
    2荀有些懵。
    “樊公何出其言?”
    樊普好容易将气喘匀,头上的刘氏冠,根本遮不住其人头顶随汗水升腾的白雾。
    “刘景升仅得1册卫将军之巨著,某于荆州颇有些人脉,故而欲印制万册卫将军巨著,再订十万张上等竹纸。”
    言罢,其人自马鞍旁摘下1个行囊,轻轻晃了晃,只听其中发出“锵锵”的金饼碰撞声响。
    樊普嘿嘿1笑:“其价好谈,某足额预付货款,如何?”
    其人1边说着,还1边鬼鬼祟祟地4处张望。
    “实不相瞒,颖川赵伯然曾在荆州任职,某深恐为其人抢先也!”
    赵伯然便是赵俨,在卫府任参军事,负责出谋划策、统筹粮草调拨。
    赵俨同样出身颖川士族,历史上其人在魏明帝曹叡、齐王曹芳时期,曾长期任3公。
    2荀突然开悟了。
    2人恭恭敬敬请樊普进坊,1番秘议后,樊普提起剩余金饼,告辞离去。
    其人刚要上马,便见到了大敌赵俨。
    其人嘿嘿1乐,向赵俨抱拳道。
    “伯然,别来无恙?”
    赵俨叹了口气,躬身作揖。
    “俨见过樊公。”
    见赵俨白净脸上满是晦气之色,樊普给其人支了个招。
    “伯然勿忧,你如此这般…”
    言罢,其人拍了拍赵俨肩膀,笑道。
    “某言尽于此,告辞!”
    赵俨取出十枚金饼。
    “2位兄长,弟亦欲印制某主卫将军之巨著,此为货款,然容弟请伏公至此,若有人欲印徐州之册,烦请2位兄长尽力为弟遮掩。”
    言罢,其人不给2荀拒绝的机会,将那沉甸甸的行囊放到地上,便疾驰而去。
    2荀相视无言。
    不到3刻钟,伏完、赵俨便带着1队骑兵赶了过来。
    2荀早已备好冰糖热汤、各色点心,极为热情地请伏完、赵俨进坊。
    如是这般,这1日下来,工坊匠人们加班加点赶工自不必提,2荀却也丝毫没闲下来。
    直至暮色降临,2荀方才用力揉了揉各自那张已经笑僵了的脸,口中犹自喃喃道。
    “十万册书、百万张纸…如今何以至此?”
    2荀对视1眼后,不约而同道:“此事须禀明令君!”
    2人安排好夜间防务后,连晚饭也顾不上吃,便匆匆向城中赶去。
    同1时间,荀彧正在卫府做客。
    赵旻的书房中,此刻摆放着两张小几,几上案中,则是热腾腾的羊肉汤及香脆的胡麻饼(缸炉烧饼)。
    赵旻、荀彧2人,正隔几而坐,边吃边聊。
    “阿旻,明日便为子龙大喜之日,你可曾有所表示?”
    赵旻放下竹箸,含笑抱拳后正欲开口,却听窗外风吹苍松,发出“簌簌”之声。
    赵旻站起身望了1眼,微笑起来。
    “大人,窗外松涛阵阵,春雨润物无声,今年必将风调雨顺也。”
    荀彧闻言,也走到窗前,含笑欣赏着窗外暮色中的松涛、春雨。
    赵旻兴致1来,便忍不住歌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别说,杜少陵这半首5律,在此时此地颇为应景。
    荀彧忍不住拊掌叫绝。
    其人旋即恍然:“阿旻,莫非你已送子龙1篇佳作?”
    赵旻捋须颔首:“大人,今夜松涛阵阵、春雨如丝,旻为大人剑舞1番如何?”
    【作者题外话】:颖川韩家,历史上在两晋时复又活跃起来。
    原本居于末流的颖川庾家,在东晋则成了门阀。
    这时谁又能想到,籍籍无名的陇右李家,从北魏开始,居然1步步成为了顶级门阀、最终还能登上大宝呢?
    正所谓莫欺少年穷、莫欺中年穷…
    咳咳,3十年河东,3十年河西嘛。
    扯远了。
    在东晋十6国、南北朝这动荡黑暗的2百多年中,经过无数次血腥无比的洗牌,1切皆有可能。
    最典型的例子是北魏权臣尔朱荣,在其人炙手可热之时,谁又能想到,其人竟会骤然身死?
    咳咳,又扯远了。
    赵旻最初造马蹬之时,韩家便曾出过力。
    这毕竟是汉末。
    汉末商贾、百工都是贱业,韩家这等没落士族,对此别无选择。
    您说荀家?
    荀家投资的,是造纸和印刷嘛!
    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贱业呢?
    韩赦、辛烈,都是云某书中原创人物,诸君莫较真。
    樊普在历史上便是个反复小人,其人热衷于商贾,再正常不过。
    何况读书人的事,岂可称贱?
    韩馥确实是颖川韩家人,但他那1支,后来不见史载。
    随着赵旻的书畅销,古文运动必将全面展开。
    苟哥的套路,正在逐渐落地执行。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司马师为何非要杀昔日挚友夏侯玄不可呢?
    司马师与夏侯玄有姻亲关系,且2人年少相交,成年后亦相互提携。
    比如司马师能够出任中护军,很可能便是得益于前任中护军夏侯玄的举荐。
    (夏侯)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魏略》
    因此司马师捏造证据,必置夏侯玄于死地,乃至无视司马昭的求情,便显得极为不合情理。
    其实…
    这与司马师的健康状况有关。
    夏侯玄被诬杀于嘉平6年(西历254年)2月,司马师死于正元2年(255年)正月,前后仅隔1年。
    注意:曹魏嘉平6年改元为正元,即正元元年。
    逮捕玄、缉等,皆夷3族。3月,乃讽天子废皇后张氏。--《晋书景帝纪》
    闰月(司马师)疾笃,使文帝总统诸军。辛亥,崩于许昌,时年4十8。2月,帝之丧至自许昌。--《晋书景帝纪》
    《晋书景帝纪》称司马师的死因是遭到文鸯掠阵,“惊而目出”。
    虽然这种记载颇有怪力乱神的嫌疑,但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司马师存在眼疾,且病入膏肓是确定无疑的。
    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文)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晋书景帝纪》
    换言之,夏侯玄受戮时(254),司马师的健康状况已经很不理想,随时有病情加重乃至暴毙的风险。
    司马师有女无子,唯1的儿子还是从司马昭那里过继来的,且尚在冲龄,因此大位只能传给司马昭。
    那么问题来了。
    司马昭的才干、心理素质均不如其兄,比如正始之变前夜,司马师“寝如常”,司马昭则“不能安席”,高下立判。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司马师)潜画,文帝(司马昭)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晋书景帝纪》
    更糟糕的是,司马昭和夏侯玄的关系亦十分亲密,夏侯玄下狱时,司马昭还找到哥哥“涕泣屡请”。
    这无疑促使司马师下定杀夏侯玄之决心。
    (夏侯)玄之执也,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流涕请之。--《魏氏春秋》
    在司马师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司马昭的才干不及其兄,夏侯玄的名望又冠绝侪辈,且按司马昭和夏侯玄的关系看,司马师死后,夏侯玄很有可能再度发迹。
    1旦允文允武、名望过人的夏侯玄再度复起,则势必将阻挠魏晋嬗代的进程,甚至有可能横生枝节,导致司马家族覆灭。
    有鉴于此,为了永绝后患,司马师泯灭人性般杀害了自己的大舅子,还夷灭夏侯玄3族,彻底断绝对方平反的可能。
    夏侯玄虽然预料到最坏的结果,却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荒诞的形式死在妹夫手上;
    其人恐怕更想不到,司马昭的求情,竟会加速自己死亡。
    此事细细品来,使云某不由扼腕!
    夏侯玄之死,被魏晋之世的许多学者视作冤案。
    不仅郭颁、孙盛持此观点,便连身处时代漩涡的陈寿,也在《玄传》的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对传主的同情之意。
    玄在囹圄,(钟)会因欲狎而友玄,玄正色曰:“钟君何相逼如此也!”--《异同杂语》
    玄格量弘济,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时年4十6。--《魏书夏侯玄传》
    1言蔽之,夏侯玄名望过盛,已经陷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境况。
    他卸任之后名望不减,虽然“不交人事,不蓄华妍”,却依然无法减轻司马氏的猜忌之心。
    以3国时代的冤案为例,大多数受害者都是“身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夏侯玄虽然在谦逊低调方面做到极致,却依然无法免祸。
    究其原因,无外乎其名望太盛,已经不在自污、自保便能够免于祸患的范畴之中。
    当然,以夏侯玄的行事风格来看,他也不屑于效法萧何自污,藉此全身。
    夏侯玄唯1的生机,便是在曹爽死后(249)跟随夏侯霸入蜀,凭借夏侯家族的出身,他在蜀汉朝廷绝对不失公侯之位。
    不过夏侯玄依然桀骜地表示“不肯自客于寇虏”,转赴洛阳,踏上了不归之路。
    (刘禅)指其儿子以示之(夏侯霸)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魏略》
    夏侯霸将奔蜀,呼玄欲与之俱。玄曰:“吾岂苟存自客于寇虏乎?”遂还京师。--《魏氏春秋》
    这既是名士的傲骨,也是名望的诅咒。
    声望的羁绊,无时无刻不在桎梏着夏侯玄的行为。
    最终,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下,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夏侯玄之死,极具代表意义。
    他的死,甚至可视为汉末魏晋这百余年中,无数冤屈、乃至隐诛而死的仁人志士、忠臣孝子的缩影。
    换言之,他的死,将这段历史的遮羞布狠狠扯下,将其中的黑暗、血腥、阴谋、欲望统统暴露无遗。
    但云某相信,直至夏侯玄首级离开躯干那1刻,其人1定仍无悔。
    让他无悔的是,不与其人族叔夏侯霸逃亡季汉,而是毅然决然返回洛阳。
    这既是来自于夏侯氏骄傲的倔强,也是来自于夏侯玄本人的忠义与坚强。
    他是以自己的死,来控诉这个令人悲伤、绝望的时代,同时也是在发出无声的呐喊,使后世人保持警醒。
    夏侯泰初,何其壮哉!
    于是,在这1刻,与那些黑暗、血腥、阴谋和欲望并存的1股气息,仿佛扑面而来!
    那股气息,叫做浩然英雄气!
    这段历史就算再腌臜,再腥臭,再血淋淋,也无法遮掩,那扑面而来的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