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三章 黯然削魂赋,古文运动出下
    然而,赵旻搬运的速度,又焉能赶上荀彧品读的速度?
    是以,当赵旻搁下笔、揉着自己酸胀的手腕时,迎来的却是荀彧的遗憾。
    “阿旻,可还有?”
    赵旻心中哀叹:余者或为触景生情、或为作书酬唱、或为针砭时弊之作,你让老子如何搬运?
    再说,这么多传世佳作,还不够咱俩嘚瑟的?
    过犹不及你懂不懂!
    于是,赵旻果断摇头。
    “大人,此已足矣!何况…”
    赵旻指了指穹顶璀璨的星光、室内辉煌的灯火。
    荀彧方才惊觉,此时已是傍晚,校勘室内此刻灯火通明。
    显而易见,1定是荀坊主想要提醒他们2人时,却见他俩1个读得入神,1个写得专注,于是只好蹑手蹑脚为他们点燃了烛火。
    赵旻站起身行礼。
    “大人,此十余篇古文,虽质朴无华,然胜在结构紧凑、语句精炼,勉强可称作微言大义,且读来毫不费力,与此2赋文风截然相反。
    愚以为,将此编订成册,再广发于天下诸郡县衙署,必可掀起天下士人官吏纷纷仿古文之热潮。而清谈颓废之风,或亦将因此而渐止也。”
    荀彧再次推开赵旻,取出1张空白竹纸,迫不及待地作起了序。
    赵旻扫了1眼,只见文章题目为:《卫将军文集序》。
    饶是苟哥1向厚颜无耻,此刻也忍不住微觉脸红。
    苟哥暗暗打定主意,待自己有空时,1定给南朝江郎、唐宋8大家们烧烧香,聊表自己1番敬意。
    原本荀彧的文风,便是以精炼为主…
    荀彧是与卫府高度、深度合作的尚书令,每日签发公文无数。
    他不写古文,难道要写那堆砌辞藻、无病呻吟、空洞无物的西昆体不成?
    荀彧作好序后,不待墨迹彻底晾干,便1把抄起这些手稿,塞给正欲回府的荀坊主。
    “有劳大兄尽快雕版印刷,3日后弟便遣掾属来取。”
    荀彧突然想起1事,复又补充道:“卫将军前者所作之《原道》,亦有劳大兄编入其中,列为开篇!”
    荀彧此举,大有深意。
    做为印刷工坊的坊主、颖川荀氏子弟,荀坊主的文化水平当然不可能低。
    其人匆匆浏览了几篇古文,便对此赞不绝口。
    “文风质朴、语句精炼,此深合先秦高贤微言大义之风。甚妙也!
    令君放心,某明日加紧安排雕版,后日便可印制3千册。”
    赵旻捋须笑道:“荀坊主,3学制所需各类教材,旻近几日便将原稿送来。这几日,工坊仍以印制开蒙读物为主。半月后,旻便将开蒙读物发出。”
    荀坊主显然对赵旻极为尊敬,其人躬身称是后,便将目前库存详情呈给赵旻。
    赵旻接过库存表,就着灯火匆匆1览后,便颔首道。
    “甚善!后日旻便先行发运1批书册至陈留,有劳坊主安排。”
    言罢,赵旻抱拳告辞。
    荀彧与赵旻并辔而行时,忍不住问后者。
    “阿旻,你仍欲以陈留为试点?”
    赵旻颔首:“大人,颖川本为文教盛地,若于此地设试点,旻恐无益于大局,陈留则不然。陈留近几年,已远不及颖川矣。”
    经过吕布陈宫之乱后,曹操已经恨透了兖州,怎么可能继续对陈留在内的兖州8郡大力投入!
    赵旻去年之所以占兖州占得轻松愉快,不就是因为占了这个便宜?
    再者说来,曹操哪来那么多粮帛搞建设?其人是靠屯田?还是靠曹洪打劫敛财?
    赵旻则不然。
    他家里本来就长期经商,如今赵旻又大量兴建工坊,因此,赵旻如今已渐渐不为粮帛犯愁。
    只是可怜了赵冉。
    老人家偌大年纪,还需4处奔波行商。
    荀彧不知赵旻正为可怜的赵冉唏嘘,其人也颇觉压力不轻。
    “阿旻,某争取尽快落实3学制,先以陈留县、陈留郡为试点,再渐渐扩至兖州8郡诸县。若此事可行,则徐、豫…”
    赵旻不得不打断了荀彧的话。
    “大人,待凉州平定后,某等当以凉、兖2州为试点。然如今,某等当务之急,乃推动古文兴起也。
    今儒学日益式微,而玄学渐兴,且清谈风气甚嚣尘上。是故大人不可不急也。”
    截止目前,赵旻在文教方面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促进儒学、同时压制玄学。
    第1万次强调:这时代不是文化阉割的明清!
    儒学是汉末最积极、同时也是最先进的文化思想,没有之1!
    不然呢?
    难道梁武帝萧衍时期,南朝4百8十寺很香吗?
    若如此,那为何禅宗老祖达摩宁可1苇渡江去嵩山传道,也不愿留在4百8十寺的南梁?
    所谓广种福田、实则害民无数的梁武帝萧衍,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还是说老子那小国寡民,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很先进?
    那不就是西方的城堡文化?西方所谓国王,还不如东汉1个县长风光!
    综上所述。
    在汉末,还有什么思想,能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更积极、更仁爱?
    也更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甚至可以说,赵旻若再不大力推动儒学、普及教育,那么5胡乱华是早晚的事儿!
    玄学那些颓废的思想,清谈这种不正的妖风,只会让这个天下完犊子完得更快!
    不管谁1统天下,若不解决这个根源问题,那么新王朝的国祚都不会太长!
    您说红色?
    呵呵。
    在汉末3国以士族豪强为中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中古时代,那叫王莽乱政、黄巾之乱!
    王莽均贫富的举措,带来的是什么后果?
    王莽还不够红?
    黄巾贼又是如何从义军变成的贼寇?
    由于脚太小,若鞋子太大的话,那还不如不穿鞋、索性光着脚走路。
    所以,在解决了安身立命的存亡问题后,赵旻便开始着手解决这个根源问题。
    而如果新皇帝是赵旻亲儿子的话,那么赵旻更是有足够的信心和时间,将这个隐患彻底消弭。
    这1切,都要从推动古文、振兴儒学做起。
    万幸,先秦有1众大贤,前汉又有个叫董仲舒的,他们已为赵旻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旻能想到的,荀彧除了5胡乱华之外,其余的基本上也都能想到。
    所以,听得赵旻这1番话后,荀彧仅思忖片刻,便欣然颔首。
    “阿旻所言甚是。自明皇帝时起,浮屠、黄老等杂学便如野草1般滋生蔓延,至桓灵2帝两次党锢至今,此学说已随清谈之风难以遏制。
    某亦曾苦思解决之道,然终不可得也。只是,阿旻,推儒学真可遏制玄学乎?《论语》及经学,而今并非不兴也。”
    赵旻颔首:“大人尽管放心。旻欲推行之道,乃儒学亚圣孟子之道也。”
    孟子在汉末,地位在孔子、颜子、曾子、荀子等诸圣之下。
    因为孟子重民轻君,不被统治阶级所喜。
    尽管赵岐已经将孟子推为亚圣。
    在历史长河中,使孟子逐渐被重视的重要推动者,恰恰是文起8代之衰的韩愈韩文公。
    所以,1切的偶然,都是蓄谋已久的必然。
    赵旻有信心、更有能力借抬高孟子之机,将亚圣孟子那不但积极、还讲究方法论的思想学说推而广之。
    赵旻正欲详细解释,却见荀彧笑道:“某已知你意,故而以《原道》开篇也。”
    赵旻顿生知己之感。
    “知旻者,大人也。”
    孟子的核心思想,几乎皆被韩文公《原道》1文所概括。
    荀彧呵呵1笑:“阿旻,若你我可借此良机抖擞天下士人精神,何愁我皇汉不兴?”
    言罢,荀彧收敛笑容,正色道:“阿旻,攻凉州前,尚需办妥1事。”
    【作者题外话】:汉明帝刘庄朝,刘庄做了个梦后,心念1动之下,便有了摄摩腾、竺法兰骑白马带《4十2章经》进中原,遂有了洛阳白马寺。
    此事说明两点问题:
    1是丝绸之路至少在明帝时还畅通无阻;
    2是明帝时东汉国力尚可,能养起佞佛之人。
    佞佛之典范、梁武帝萧衍曾问达摩,其人修寺供养僧伽功德大不大,达摩淡淡道:实无功德。
    萧衍所作所为,与现在那些迷信而不正信的佛教徒何其相似。
    萧衍建寺分田,变相加剧了土地兼并、削减了自耕农的土地,何其残忍!
    因倒行逆施、导致民不聊生之故,萧衍最后也没得善终。
    这厮害的无数百姓冻饿而死,活该他本人被活活饿死!
    何谓佞佛…云某举个最简单例子:
    神特么能想到,北宋最大的地主居然是汴京大相国寺!
    如今的嵩山少室山那啥啥,1个道理。
    相比于3武1宗那粗暴残忍的灭佛运动,赵旻这种从思想、文化角度压制、引导佞佛愚行的做法,要文明有效许多。
    黄老更不必提,5石散配玄学,毁了我华夏神州大好河山。
    魏晋风骨,纯属狗屁!
    能救这个时代的,还真不是《论语》,而是《孟子》。
    本章那些名句,皆出自于《孟子》。
    《孟子》之中,几乎皆为务实之方法论。
    孟子地位抬升起来,的的确确是因为韩文公韩愈。
    这几章绝对没有偏离主题。
    在东汉这个士族当家、道德底线高、崇尚文化的时代,赵旻若1味攻伐…孙策就是他的下场。
    更何况,赵旻要解决的,始终是士族演变为门阀、5胡乱华这两大隐患。
    赵旻在这几章所做的1切,都是在消除这两大隐患。
    避免士族向门阀转变的方法,是印书开蒙及3学制,从根源上解决士族知识垄断问题;
    至于有效杜绝5胡乱华…这个,赵旻只能从1点1滴做起。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咱们提到在魏明帝曹叡朝时,夏侯玄的宦海沉浮,这1章,咱们来看看夏侯玄在齐王曹芳朝的履历。
    齐王时代,夏侯玄得到表兄曹爽提携,平步青云,6续担任散骑常侍、中护军、征西将军等显职。
    在此期间,他先后谋划了正始改制、骆谷之役等政治、军事行动,虽然结果未尽如人意,不过仍然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影响。
    尤其是正始改制,以限制门阀、强化中央集权、打击奢靡之风为纲领,高度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若此改制可持续下去,哪里还会有5胡乱华?
    可惜,正因此改制,曹爽、夏侯玄这对表兄弟触犯了司马党的切身利益,这才有了正始之变!
    前文曾介绍过,司马党都是1群因循守旧的糟老头子,而曹党则是子侄辈儿、甚至孙子辈儿的少壮派,儿孙焉能斗过老子和爷爷?
    相关细节在《玄传》中记载甚详,兹不赘引。
    随着夏侯玄政治主张的实践,其名望亦日胜1日。
    司空赵俨(本书中的颖川士人赵俨赵伯然)的葬礼上…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皆在座,而夏侯玄虽然“后至”,却引起群臣轰动,“宾客百数,咸越席而迎”,把司马兄弟的风头抢了个干净。
    司空赵俨薨,大将军(司马师)兄弟会葬,宾客以百数,(夏侯)玄时后至,众宾客咸越席而迎,大将军由是恶之。--《魏氏春秋》
    夏侯玄的名望奇高,甚至不能被魏晋嬗代的血腥背景所掩盖。
    夏侯玄死后,虽然背负“谋逆”的恶名,却仍被魏晋士大夫当作名士的标杆,争相效法。
    钟会入蜀时曾把姜维比作夏侯玄,以作夸赞;
    西晋重臣和峤,亦仰慕夏侯玄的为人;
    尚书令乐广在童蒙时曾得到夏侯玄的提携,因此受举茂才,平步青云。
    因而,司马贼将夏侯玄标上“谋逆”标签,便显得格外讽刺!
    (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姜)伯约比中土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蜀书姜维传》
    (和)峤少有风格,慕舅夏侯玄之为人,厚自崇重。--《晋书和峤传》
    王戎为荆州刺史,闻(乐)广为夏侯玄所尝,乃举为秀才。--《晋书乐广传》
    直到东晋时代,夏侯玄依然名望不减,朝中甚至把权倾朝野的重臣庾亮比作夏侯玄,没有丝毫避讳。
    (庾亮)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夏侯玄)、陈长文(陈群)之伦也。--《晋书庾亮传》
    1言蔽之,夏侯玄名望至高,当世无2,已经影响到了司马兄弟的统治。
    因此夏侯和、夏侯威等人可以幸免于难,乃至居官如旧;
    而夏侯玄却不能不死!
    正始之变后,曹爽倒台时(西历249年),夏侯玄、夏侯霸等人正在雍凉领兵,都督关中。
    彼时司马懿致力于“营建家门”,遂征召与曹爽关系密切的地方督军还京,意在解除兵权,加以限制。
    有趣的是,与曹爽有血缘关系的夏侯玄接受了征召,返回洛阳;
    反倒是与曹爽无血缘关系的夏侯霸(夏侯渊之子)弃官出走,亡入益州。
    (曹)爽诛,(司马懿)征(夏侯)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魏书夏侯玄传》
    (夏侯)霸闻曹爽被诛而(夏侯)玄又征,以为祸必转相及。--《魏略》
    那么问题来了,夏侯玄为何不与自己的族兄弟夏侯小霸霸1同逃亡季汉呢?
    下1章,咱们再详谈。
    诸君如有兴趣,可读1读《夏侯玄传》,其中隐藏了不少陈寿不能明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