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剽窃需缴费,惊闻母将归上
    赵旻循声望去,只见1名身高8尺之瘦削文士衣袂翻飞,长须飘飘,面似美玉,眸光湛然,如谪仙人1般立于灯火阑珊处。
    那人,不是荀彧是谁?
    赵旻叹了口气,心道:
    该来的迟早要来!
    然而,让赵旻始料未及的是…
    那些该来的…居然1拥而上…
    伏完、刘艾以及那有些脸熟的小宦官,竟也6续出现…
    赵旻顿感头大如斗。
    其人对杨美女抱拳道。
    “阿月且先归府,今晚旻必与旻之乖宝儿共度春宵。”
    杨樱月轻啐1口,满脸娇羞。
    “妾才不与夫君共度春宵!夫君之诗,妾极喜欢!”
    言罢,杨美女如受惊的小燕子1般翩然离去。
    赵旻心中哀叹后,迎上周身散发着淡淡兰麝香气的荀令君。
    “不知大人有何要事?”
    荀彧淡淡道:“阿旻,稍后陈长文府中见!”
    言罢,其人潇洒转身离去。
    赵旻微1错愕,方才反应过来:
    陈长文是1直在府中,为其亡父陈纪守孝的陈群。
    同时,陈群还是荀彧的女婿。
    赵旻转过身来,伏完并未开口,而是挤眉弄眼1番。
    刘艾更简单,其人只是苦着1张老脸。
    于是赵旻懂了。
    这意思是:他要做时间管理大师。
    于是赵旻向俩老头儿作揖。
    “伏公,宗正,荀令君有要事相商,且关乎今岁大军出征凉、益2州之事。不知2位有何要事?”
    2人同时在心中松了口气:哦,那没事了!
    当然,现实情况不可能是演哑剧,所以伏完还礼后微微1笑。
    “老夫无甚要事,卫将军请便。”
    刘艾还礼后,捋须笑道:“老夫本欲请卫将军赴府上饮酒,卫将军既有要事,老夫改日再请卫将军便是。”
    赵旻笑着抱拳:“伏公、宗正请见谅,旻先行1步。”
    见那小宦官欲言又止,赵旻抚须笑道:“可是天子有事?”
    那小宦官摇摇头,躬身期期艾艾道:“卫将军,某主步贵人出宫省亲,欲请卫将军派精锐亲卫护卫。”
    赵旻笑着颔首:“此乃旻应尽之义也。”
    言罢,赵旻对步骘招招手。
    “子山!步贵人今晚出宫省亲,你持我兵符,自北军军营调1屯精锐前往护卫。”
    事实证明,苟哥还是那个苟哥。
    他有正事要忙,且推到了荀彧身上,就算伏寿、步练师对此不满,却也不会因此生怨。
    就这样,主动权重新回到赵旻手上。
    赵旻这个苟哥也很无奈。
    伏寿本来便已生疑,步练师偏偏还要上赶着前来作死…
    也不知是刘协受步练师影响,还是步练师受刘协影响。
    苟哥暗暗叹息后,行礼而走。
    路上,赵旭忍不住问道。
    “少君,光禄勋、宗正2人似乎欲言又止?”
    赵旻颔首后,煞有介事道:“依我看来,此2人应是担心我记刘协之仇,故前来斡旋耳。”
    赵旻这个说法逻辑自洽、合情合理,所以赵旭对此深信不疑。
    尽管实际上赵旻只是在1本正经地胡说8道。
    少顷,赵旻在赵旭及1众亲卫护卫下,来到陈群府门前。
    赵旻滚鞍下马,正欲令赵旭上前通报,却见自门内跑出1名束发年纪的少年仆客。
    那人深深1揖:“少君已恭候卫将军多时,卫将军快快请进。”
    那小仆客显然精于世故。
    其人先请赵旭及赵旻的亲卫在前院偏厅中暂歇,随后才引着赵旻进了陈群的书房。
    此时,书房内仅有荀彧、陈群翁婿2人。
    自岁除至今,赵旻便再未见过荀彧,至于陈群…
    若非荀彧提起,赵旻早已忘记,陈群实则也是卫府大家庭中的1员。
    正史记载中的陈群,是1个两面3刀、毫无节操的家伙,但据赵旻亲身接触其人后方知:
    陈群能忍受独孤、默默为亡父守孝,至少本质不坏。
    此刻,陈群仍着素色深衣,头戴素色纶巾…
    其人仍是1身孝服。
    3人各自行礼后,陈群作揖道。
    “此番某请主公至此,是因某近日偶有所得。”
    赵旻心中“咯噔”1下,心道:完犊子了!
    果不其然。
    陈群取出1沓写满字的竹纸。
    “主公,察举制已渐渐不适用,故而某归纳出9品官人法。”
    赵旻头皮直发麻。
    9品官人法?
    你可知曹魏因何而亡?你可知为何会有5胡乱华?
    赵旻当即扬起手。
    “长文,子扬简略为某提及此事。愚以为,此选举制存有1大隐患:
    大中正及小中正全凭个人喜恶,焉可甄选良才乎?何况,若有人以重利相诱、或以权势相迫,大中正又焉能中正?”
    没错,9品官人法的弊端,便在于权力集中于大中正及小中正之手。
    众所周知,权力集中便意味着腐败!
    荀彧微微1笑:“长文,如何?”
    陈群明显有些泄气。
    荀彧向赵旻作揖道。
    “阿旻,此番请你至此,乃某之意也。愚以为,你所提3学制可行,然长文坚持其人之9品官人法。故而,某请你前来品评。”
    赵旻心如明镜。
    荀彧之所以请自己至此,主要目的绝非品评“9品官人法”,而是借机与自己缓和关系,并极为隐晦地表明态度。
    自己与刘协孰是孰非,荀彧又焉能不知?
    于是赵旻笑着抱拳。
    “3学制,乃基于书卷成本大降而创也,长文为陈公守孝,不知此事实属正常。”
    言罢,赵旻简要说明了1下,何为3学制。
    所谓3学制,指的就是县、郡、州3学。
    这3学公开教授适龄男子儒家典籍及6艺,通过考核者可逐级进修,最后,州学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首都太学。
    家境贫寒而天资不俗者,可申请县、郡、州补助入学。
    这点自然会滋生腐败,但赵旻不怕。
    太守、州牧,不可能因这等小事而与恶吏勾结。
    这又不是后世大范围、高额度的助学金!
    何况申请助学,还需要各县名宿耆老首肯。
    那些人德高望重,不可能为这点儿小事弄虚作假。
    所以,总体而言,此策可以顺利推行。
    在太学学习的学子,由朝廷提供食宿及统1服饰,并严禁带仆客入内伴读。
    太学校规赵旻已经拟好,主要目的是为了杜绝炫富、攀比各家身份地位,以及霸凌。
    当然了,以东汉极高的道德底线来看,这种事儿发生的概率并不大,但赵旻必须防患于未然。
    太学每3年招收1次学子,每年1小考,3年1大考。
    小考、大考成绩名列前茅者,可直接下放到全国各县任幕职官,亦即各县诸主簿、曹官、县尉等。
    成绩中等者可在出身郡县任教,当然,这也是事业编…虽然只是斗食;
    这些人若执意做官,可去凉州边郡边县任幕职。
    至于平庸者,则遣回原籍,重头再来。
    所以,显而易见,赵旻这套选举制,其实是糅合了科举制的太学制。
    其中科举的痕迹,简直不要太明显。
    所谓县学,对应的是大明的童生;郡学其实是秀才;
    至于州学…好吧,大汉有十3州,大明也刚好有十3布政使司…这不就是各省乡试?
    大明通过乡试的举人们,进京参加会试;大汉州学考核合格者,进京进入太学…
    历经隋唐、两宋,在大明臻完美的科举制,就这么被赵旻无耻地剽窃了。
    赵旻狗贼,速缴专利使用费!
    3学制与科举制的区别当然也有。
    科举制秀才、举人都有功名在身,赵旻的3学…那真的只是纯粹普及教育。
    说得粗俗直白1点:赵旻在白嫖!
    但话说回来,不管是荀彧还是陈群,他们都不知道,真正的科举制不是白嫖。
    举人甚至可以免税。
    所以,赵旻为翁婿2人简要说明科举制…啊呸!3学制后,翁婿2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作者题外话】:赵旻这个厚颜无耻之徒,刚刚剽窃辛幼安填的1首《青玉案》,便又剽窃了大明朝那堪称完美的科举制…
    他是真不知脸为何物啊。
    历史上的陈群,确实是个没有节操的小人。
    太丘长陈寔、寔子鸿胪(陈)纪、纪子司空(陈)群、群子(陈)泰4世,于汉魏2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博物记》
    换言之,陈寔、陈纪、陈群祖孙3代,虽然名位日重,但节操却1代不如1代。
    陈寔是陈群爷爷,其人为颖川4长之1。
    所谓4长,指的是4名县长,万户之下的小县,县官为县长。
    陈纪则曾任9卿。
    陈群更是做到了3公。
    “公惭卿,卿惭长”的典故,便如此来自张华《博物记》。
    意思是颍川陈氏子弟的官爵职位日渐升高,德行操守却逐渐下降。
    虽然《陈群传》极力褒扬传主的德操美誉,但从诸多旁证中,可以看出陈群是名士不假,却并非“无適无莫,雅杖名义”的贤良之人。
    其人擅于见风使舵,党同伐异,与魏晋官僚别无2致。
    陈群的站队本领十分出众,也因此能在乱世中游走于多方势力之间,最终在曹魏平步青云。
    陈群早年相继出仕于刘备、吕布、曹操,以如此敏感的履历,却能在曹魏官居宰辅,可见他的确有过人之处。
    刘备故吏中,陈登“降年夙殒”,也就是英年早逝;
    袁涣“躬履清蹈”,也就是谨小慎微,时时谦让;
    田豫、牵招乃至“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最终“位止小州,未尽其用”。
    (陈)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魏书卷7》赞语
    (田)豫位止小州,(牵)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也。--《魏书卷2十6》赞语
    相较之下,作为刘备故吏的陈群,仕途的坦荡程度令人吃惊。
    除了陈群的颍川出身之外,与他的站队本领,密切相关。
    就陈群的早年经历,咱们略析12。
    陈群出仕,始于兴平元年(西历194年)。
    是年“刘备临豫州,辟陈群为别驾”。
    别驾即别驾从事史,属于高级州吏,1般由地方豪族代表出任。
    刘备临豫州,辟(陈)群为别驾。--《魏书陈群传》
    陈群是豫州颍川郡许县人,而刘备在该年(194)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因此率先拉拢颍川陈氏,笼络地方门阀。
    (陶)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蜀书先主传》
    陶谦同年(194)病卒。
    糜竺、陈登迎刘备牧徐州,而陈群此时谏阻,称“袁术尚强,吕布在后,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刘)备,备欲往,(陈)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魏书陈群传》
    历史的发展,确实如陈群所料。
    因此,此事往往被视作陈群的先见之明,实际却另有隐情。
    简言之,这是瞎扯淡!
    兴平元年吕布在哪?
    兖州!
    吕布在兖州做甚?
    与张邈、陈宫合谋,偷了曹操水晶!
    那么问题来了,吕布正与曹操打仗,干徐州鸟事?
    所以,《陈群传》关于“陈群谏阻刘备领徐州”的记载,并非实情!
    这就是实打实的是张冠李戴,甚至是事后杜撰。
    毫无疑问,这事儿与荥阳之战、官渡之战1毛1样,老子赢了天下,老子就是牛逼!
    就算老子输了,那也是老子故意让给他们1场胜利!
    勿疑,这就是曹魏1贯的强盗逻辑!
    哦,不信?
    云某就此事再罗列出证据:
    陶谦卒于兴平元年(194),见诸史料,无可置疑;
    然而袁术与刘备正式开战,却在建安元年(196)。
    换言之,刘备领徐州时(194),袁术尚无明确的开战信号。
    而且,注意:
    兴平元年时,刘备是其人师兄公孙瓒的部将,袁术则是公孙瓒的顶头大哥,袁术和刘备,那是自己人耶!
    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阴。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蜀书先主传》
    另外1点,便是吕布投奔刘备,事在兴平2年(195)。
    按《武帝纪》记载,兴平2年的吕布,依然在山阳巨野县(属兖州)与曹操鏖战。
    2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吕)布于钜野。(吕)布东奔刘备。--《魏书武帝纪》
    (兴平2年)吕布将薛兰、李封屯巨野,曹操攻之,布救兰等,不胜而走,(曹)操遂斩兰等。--《资治通鉴汉纪》
    因此刘备提领徐州时(194),吕布尚在兖州,此时还未归附刘备。
    陈群又如何能够提前预料“吕布袭将军之后”?
    呵呵,这不是瞎扯淡是啥?
    曹魏史书中荥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类似倒推、穿凿附会甚至事后杜撰之处,简直不要太多!
    这就是典型的以果定因、外加胡编乱造!
    史官们也没办法,大好头颅保管不易,人家要且行且珍惜。
    由此可知,陈群劝阻刘备之事,可信度几近于无。
    此事目的,无非是为了宣扬刘备刚愎自用,为陈群日后的改换门庭寻找借口。
    说白了,这是因为当时陈泰父子正坐到高位上,王沈、陈寿这是给他们的老爹、爷爷遮羞!
    哈哈,小学生们还真就又信了!
    按《陈群传》记载,建安元年(196)吕布偷袭下邳,刘备曾授陈群为柘令,结果陈群拒不赴任,反而赴下邳依附吕布。
    (吕布)遣兵助(袁)术,大破(刘)备军,备恨不用(陈)群言。(刘备)举(陈群)茂才,除柘令,(陈群)不行,随(陈)纪避难徐州。--《魏书陈群传》
    柘县在豫州陈郡,属于刘备的势力范围,他曾举陈郡袁涣为茂才。
    刘备任陈群为柘令,无疑是在征召陈群回归幕下。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刘备之为豫州(刺史),举(袁)涣茂才。--《魏书袁涣传》
    但陈群眼见刘备落难,便调转风口,“避难徐州”。
    实际,陈群就是投奔吕布去了。
    自此,陈群便与刘备分道扬镳。
    有道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陈群的政治操守,由此足见1斑。
    建安4年(199),曹操、刘备、陈登3家合围下邳,诛杀吕布。
    陈群父子“时在布军”,拜伏于道,极尽奴颜婢膝。
    (吕)布之破也,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皆拜。--《袁氏世纪》
    哈哈,好玩好玩,有趣有趣!
    彼时的吕布是陈群的主君,陈群却在吕布落难时,再度抛弃吕布,1如当年抛弃刘备1般。
    陈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领,远不止于此。
    建安4年底至5年初(199-200),刘备杀车胄,叛于徐、豫2州;
    同时其人煽动东海太守昌霸1并叛乱,导致“东南多变”。
    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蜀书先主传》
    陈群此时被曹操任命为萧、酂、长平3县县令。
    萧、酂(萧何老家)2县属豫州沛国,长平县属豫州陈郡(见《后汉书郡国志》),这里都是刘备的势力范围。
    除(陈群)萧、赞(酂)、长平令,父卒去官。--《魏书陈群传》
    陈群在任上“镇抚之,吏民稍定”,可谓劳苦功高。
    换言之,陈群对自己的旧主子疯狂开火,给新主子纳了1张诚意十足的投名状。
    自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酂令,(何)夔为城父令,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其后吏民稍定。--王沈《魏书》
    陈群通过表忠心(镇压刘备),走关系(娶同乡荀彧之女),很快获得了曹操信任,避免了田豫、牵招、陈登等刘备故吏的尴尬境遇。
    他又与曹丕交往,深得储君信赖。
    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陈群)以交友之礼。--《魏书陈群传》
    曹操在世时,陈群已经官至侍中;
    曹丕继位后,陈群升为尚书仆射,并在桓阶死后代为尚书令,最终成为明帝曹叡朝4大辅政之1。
    陈群这“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套路,诸君以为,像不像司马懿?
    哈哈!
    下1章,咱们聊聊9品官人法,以及陈群党同伐异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