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七章 正旦风雨动,月圆赏花灯5
    包饺子,绝对是最适合集体开展的团建活动。
    尤其是在汉末这个属于美食荒漠的时代。
    众人1忙起来,登时将承光殿内的不愉快抛诸脑后。
    当然,牢骚话是在所难免。
    荀彧、赵云都不是外人,所以此时卫府众人可以畅所欲言。
    至于诸侯使臣…鲁肃、步骘装模作样地扶赵旻回卫府后,众使臣已经被赵旻送进后院安歇。
    刘协从不过问这些使臣的衣食住行。
    是以,张绣、张琨哥俩当先道。
    “阿旻,你前后多番救刘协于水深火热之中,又全力保障宫中供给,其人竟如此不念恩情?此岂非升米恩,斗米仇乎?”
    这话说得挺客气,没直说刘协是白眼狼。
    然而,这哥俩下1句话对刘协可就不太友好了。
    “既如此,阿旻,你何必惹不痛快?另立知恩之宗室子弟岂不快哉?”
    荀彧忍不住插口道:“两位将军谬矣!当今天子并无大恶,不可妄兴废立之事也。”
    张绣冷笑连连:“文若此言差矣!阿旻竭尽所能维护大汉威严,然今夜过后,刘协尚有何威可言?
    何况,昔年某家在关中之时,又有谁正眼觑过刘协?若非阿旻,刘协焉有如此胡闹之机会?
    而今倒好,刘协如此1闹,天下皆知其人乃忘恩负义之鼠辈,岂非令天下忠汉士人尽皆寒心哉!”
    1向辩才无碍的荀彧,竟被怼得哑口无言。
    荀攸不忍见族叔尴尬,只好将其人支开。
    “叔父,你我同去助主公揉面如何?”
    程昱却不打算放过荀彧。
    “文若,若此番袁本初登高1呼,借此事称天子失德,你又当如何?”
    刘晔早已憋了1肚子火,其人接起话茬。
    “文若兄,尤其袁本初若公然向某主卫将军放话,称愿与某主携手拥立新天子,某主又当如何回应其人?”
    贾诩阴恻恻道:“文若,此事绝非危言耸听!刘协不知好歹,方才宴请之人中,必有袁本初耳目也!还请文若速作准备!”
    事涉拥立大事,赵云不能不开口。
    “文若兄,文和先生虽有怨气,然此言非虚也。以云视之,袁本初必会将此事昭告天下,且必将号召诸侯废刘协而立新天子。
    刘协今夜不该大宴群臣,更不该当众羞辱阿旻,以至于自取其辱也。
    以云愚见,明晨天子郊祀之时,应下罪己诏,及时向群臣赔礼为善!不如此,云恐袁本初将借机发难也!”
    荀攸向族叔抱拳道:“叔父当知,此绝非危言耸听。还请叔父早作准备!”
    鲁肃和步骘同样憋了1肚子气,2人同时躬身作揖。
    “荀令君,若吴侯得知此事,以其人如烈火之性,必将声援某主,荀令君当早作准备为善。”
    董昭拍了拍荀彧肩膀。
    “文若,你当速进宫,与刘协妥善商议此事,迟恐不及焉!若不能及时堵住袁本初之口,刘协众叛亲离之下,此番恐凶多吉少也。”
    刘艾1张老脸上满布愁容。
    “文若,公仁与袁本初乃故友,公仁既如此说,可见此事已迫在眉睫,老夫与你同行如何?”
    伏完叹了口气。
    “文若,老夫亦随你同去。此事绝非小事!若袁本初以此做文章,天下又将生乱也!天子何以昏聩至斯也!”
    赵旻被7嘴8舌的众人吵得烦躁不已。
    其人紧紧蹙起眉头,环顾众人道:“刘协今晚大宴群臣,为何我竟毫不知情?”
    众人面面相觑。
    董昭叹道:“主公,某亦对此毫不知情,只知宫中缺大量庖丁、食材。”
    荀彧愁容满面,仰天长叹。
    “此乃孔文举所为也!孔文举误大事也!”
    荀彧唉声叹气,将此事始末简要讲了1遍。
    岁除大傩,也就是傩戏之时,刘协便叫来孔融,与其人说了想与百官同乐之事。
    孔融做文章、治学是专家,但其人对于政治是砖家。
    政治嗅觉几近于无的孔融,当场对刘协拍胸脯保证,称其人必将许都大小官员皆召集过来。
    孔融在此时,便相当于后世的攒局小达人,其人酒搭子、饭搭子、唠嗑搭子…等等各种搭子遍布许都。
    是以,仅仅看傩戏的功夫,1传十,十传百,许都大小官员们便皆知此事。
    孔融这个2百5还真够可以,他还以为这是赵旻首肯的。
    刘协这个2百5也够可以。
    其人误以为自己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
    殊不知,若非他将此事交给孔融,哪怕换成随便1个人,都不可能攒成声势如此大的局。
    正主卫将军没发话,谁敢不请自来?
    在这俩2百5凑成1个半吊子后,就有了这场乌烟瘴气、鸡飞狗跳的晚宴。
    又又又1次觉得自己行了的刘协,便想看1看赵旻笑话。
    于是乎…
    刘协成了笑话。
    甚至…刘协如今皇位难保。
    好巧不巧的是,伏寿当时正好来了妊娠反应,其人当时并不在场,而是在百子坊中静养。
    否则伏寿1定会破口大骂孔融。
    荀彧恨不得时间倒退回3个时辰前,好让他及时杀了孔融。
    他当时正在尚书台整理赵旻交给其人的改税制、兴屯田计划书,并在苦思应如何在颖川推行此新政。
    其人在开宴前所发之言,便由此新政而来。
    是以,当他听到掾属禀报此事时,为时已晚。
    彼时,荀彧还不觉得此事有多重要,有些溺爱刘协的荀彧,只是将此事视为刘协不懂事胡闹。
    总之,各种因素叠加之下,便造成1个可怕的后果:
    刘协皇位难保。
    要知道,袁绍1直在挑刘协和赵旻各种毛病。
    赵旻始终恪守臣道,袁绍对赵旻无可奈何。
    别看赵旻大封关内侯,赵旻本人却仅有1个卫将军之职在身。
    赵旻1无爵位,2无食邑,3又勤俭节约,这让吹毛求疵的袁绍颇有无处下口之苦。
    他总不能说赵旻不该割据吧?
    且不说有没有证据,请问他袁绍又算什么?
    然而…
    袁绍没挑出赵旻毛病,刘协却摊上大事儿了!
    可以预见,袁绍在得知此事后,该是何等的欣喜若狂。
    刘协失德也!刘协对大汉忠臣卫将军何其刻薄寡恩也!刘协使大汉威名1夕尽丧也!
    那么袁某邀卫将军、吴侯等诸侯另立有德之天子,想必诸君皆不会反对,然否?
    比如河北河间王?或河北中山王?或河北常山王?或河北赵王?或河北襄王?亦或河北安平王?
    总之,河北诸藩王皆刘氏宗亲,妥妥的光武帝刘秀嫡亲子孙,何愁没备胎?
    荀彧想到此处,竟不寒而栗。
    赵旻显然也想到了此点。
    其人长叹1声道。
    “叔父大人勿忧,此事不需天子下诏罪己,旻以酒后失德为名,向天子请罪即可。然则,叔父大人需劝天子不予追究旻失德之罪!”
    这还用劝?犯错的明明是刘协本人,赵旻愿意主动送上台阶,刘协恐怕求之不得吧?
    卫府上下众人顿时大为不忿。
    “主公何必如此?刘协失德,正应废其人另立新君也!”
    荀彧也摇摇头:“阿旻,如此不妥!天子既有罪,便应认罪也!”
    赵旻长叹1声,高声吟唱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好吧,刘协没听到的慷慨悲歌,卫府上下大饱耳福。
    始终忿忿不平的蔡琰美眸1亮。
    “阿旻真乃忠勇仁义智俱全之高士也!国士无双!”
    赵云对自己侄子大为满意。
    “好1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妙哉!”
    众人纷纷称善。
    伏完和刘艾2人,也瞬间想通了1切。
    “文若,事不宜迟。某等应速速进宫为善!”
    【作者题外话】:好端端的1场大汉岁除晚宴加春晚,就这么被刘协和孔融搅得1地鸡毛。
    刘协确实皇位难保。
    上午时,远征匈奴左贤王大军方才凯旋,晚上刘协便来1个过河拆桥…
    要知道,这可不是汉桓帝时期!
    这是汉室宛如风中残烛1般的汉末!
    汉室如今可有兵?可有地?可有民?
    呵呵。
    赵旻那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
    袁绍正愁找不到刘协毛病呢,刘协便这么上赶着往袁绍枪口上撞。
    偏偏…这种事儿还颇符合刘协的性格。
    建安4年,人家曹老板在河内、上党与袁绍拼命,刘协干了点儿啥?
    撤了曹操车骑将军职,搞出个衣带诏!
    曹操当时咋想?
    人家寒不寒心?
    人家出征夺河内上党,图的是啥?
    谁不知道袁绍已经和刘协撕破脸了?
    曹操拼命出征,结果…换回的是这个?
    所以,也不能只怪曹操残暴,刘协也太不是东西了!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我们来看看刘虞的声望与影响。
    虽然刘虞的相关记载比较有限,但目前的可见史料均称,其人在士族豪强中具备广泛的人望基础。
    比如幽州大族田畴“傍北山,趣朔方”、“蒙险间行,奉使长安”,舍生忘死地替刘虞卖命。
    (刘)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田)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魏书田畴传》
    刘虞死后,田畴“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亡入山中,意图积蓄力量,为刘虞复仇,“数年间至5千馀家”。
    刘虞故吏鲜于银、齐周等人则干脆举兵讨伐公孙瓒。
    (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魏书公孙瓒传》
    鲜于家族是幽州著名的豪强世家,家族成员在《后汉书》、《3国志》中记载甚多,这1点已被近年出土的鲜于璜神道碑及相关研究所证实。
    刘虞被杀时,其幕僚孙瑾、张逸、张瓒等人“忠义愤发”,大骂公孙瓒,并与故主共同赴死。
    其得人心可见1斑。
    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英雄记》
    孙瑾是常山国相,而赵云则是常山人。
    按《云别传》的记载推断,赵云离开公孙瓒似在孙瑾被诛之后,虽然赵云以“兄丧”为借口,谎称“暂归”,但实乃1去不归。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别传》
    换言之,刘虞之死,不仅导致了公孙瓒在豪强之中的声望暴跌,还间接造成赵云等人的离去。
    而彼时同在公孙瓒麾下的刘备“知其(赵云)不反(返),捉手而别”,不久之后也离开了公孙瓒。
    不久后,刘备便从袁术阵营,跑到了敌对的袁绍阵营。
    注意:陶谦当时已经脱离袁术自主创业,而刘备更是干脆向袁绍示好,改换了阵营。
    按刘虞死于初平4年(193),而刘备“去(田)楷归(陶)谦”于兴平元年(194)的记载看,刘虞之死还在1定程度上加速了刘备独立出走的历史进程。
    这或许是同为宗室,物伤其类的缘故。
    刘虞之威望,可见1斑。
    (刘备)既到(徐州),(陶)谦以丹杨兵4千益先主,先主遂去(田)楷归(陶)谦。--《蜀书先主传》
    从这个角度看,刘虞在个人形象方面的经营可谓极其成功,“民夷感其德化,百姓歌悦之”的赞誉,距离历史的真相应该并不遥远。
    咱们再来看看,袁术兄弟在事件中态度的对立。
    在谋立刘虞的事件中,袁绍是积极的倡导者,前后两次参与拥立;
    袁术则是消极的反对者,前后两次大唱反调。
    呵呵,显而易见,袁术是单纯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其人就是要与袁绍对着干。
    相关史料被完整辑录在韦曜《吴书》当中,为研究这1段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先来看袁绍1方的态度。
    袁绍由于宗族遭到董卓夷灭,因此对董卓拥立的刘协切齿痛恨。
    袁绍骂辱其“为贼臣所立,又不识母氏所出”,乃至叫嚣献帝“无血脉之属,安可复信”。
    司马光对此解释为“以杀袁隗等为出于(献)帝”,即袁绍将刘协视作袁氏族灭的导火索。
    这便是袁绍和刘协撕破脸的由来。
    时议者以灵帝失道,使天下叛乱,少帝(指刘协)幼弱,为贼臣(指董卓)所立,又不识母氏所出。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绍等欲立之以安当时,使人报(袁)术。--韦曜《吴书》
    从袁绍的言论,不难看出他彻底地否定了刘协的法统。
    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袁绍后来对“率兵勤王”持消极态度,最终被曹操占得先机。
    因为袁绍本来就极为反感刘协,甚至早已与刘协撕破脸。
    本书中,赵旻当然不能放任袁绍另立新帝。
    要知道,刘协的枕边人,其实是赵旻的相好…
    除非赵旻的亲儿子可以即位,否则赵旻绝对不允许袁绍废了刘协。
    本章先到这里,下1章咱们从袁术对拥立刘虞的反应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