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三章 正旦风雨动,月圆赏花灯1
    卫府中。
    赵云看向蔡琰,蔡琰俏脸微红,轻点螓首。
    “妾已有数年未曾觐见天子,1切由右将军做主便是。”
    所以,在1众猛将起哄、1众谋士坏笑之中,脸皮厚度与武艺成反比的赵云,便红着脸起身唤来赵旭。
    1行人浩浩荡荡向宫城疾驰而去。
    赵旻与董昭、赵云与蔡琰并辔而行,4骑之后,则是卫府众人,以及赵旭率领的亲卫。
    队列之中,还夹杂着匈奴左贤王做为质子的其人诸位子女。
    隆重热闹的大傩此时当然已经结束。
    诸侯使臣们识趣地进了宫城,在偏殿安坐,等待刘协下令赐宴。
    就在此时,赵云叔侄、蔡琰、卫府众人进入宫城正殿承光殿。
    伏寿并未在此,仅有着冕服之刘协,高居于坐榻之上。
    刘协见到蔡琰居然在队列之中,登时惊愕至极。
    待赵旻将大军远征匈奴之概况简要说明后…
    苟哥当然不会说出真相,其人以春秋笔法,着重渲染了此番远征匈奴的战果。
    那些惶恐不安的匈奴左贤王子女,忙不迭地向高居丹墀之上的大汉天子叩首。
    这1刻,刘协虚荣心瞬间爆棚。
    未意继前汉武皇帝、后汉和皇帝之后,吾亦可达成如此成就也!
    东汉人当然不称西汉、东汉,而是称前汉、后汉。
    这时代,还没有后面那1大堆“汉”国。
    汉武帝刘彻、汉和帝刘肇都是谥号而非庙号,甚至在3国时期,皇帝们都仍以称谥号为主。
    庙号泛滥的时代,肇始于西晋,在东晋杂胡十6国泛滥到极致。
    注意:武悼天王冉闵的冉魏因1代而终,所以未列入十6国中。十6国皆为胡人建立的政权。
    赵旻不理会刘协那幼稚可笑的想法,其人拜俯于地道。
    “陛下,今蔡夫人与右将军情投意合,臣恳请陛下为其2人赐婚。”
    刘协震惊到无以复加。
    “朕实不知,昭姬竟已为匈奴左贤王所掳也。”
    只有在此极正式的大典场合下,刘协方才会自称为“朕”,平时其人几乎皆自称“吾”。
    赵旻并未答话,蔡琰适时顿首行礼。
    “陛下,彼时关中兵荒马乱、狼烟4起,妾尚未来及逃脱,便已为匈奴人所掳。
    5年之间,妾无日不思陛下、不思故土,幸得陛下遣大军远征,妾方得以生还汉土也。”
    蔡琰口才便给,这番话让刘协龙颜大悦。
    刘协含笑道:“蔡中郎乃忠直名士也,朕虽不知昭姬为左贤王所掳,却亦时常为昭姬担忧,唯恐蔡中郎泉下难安矣。
    今昭姬既与右将军情投意合,朕便断无阻挠之理。荀卿!”
    荀彧顿首行礼。
    “臣荀文若在。”
    “有劳荀卿拟诏,择良辰吉日,为右将军、昭姬2人举办大礼。”
    “臣谨领命。”
    赵云、蔡琰2人当即叩首谢恩。
    赵旻这厚颜无耻之人当即大拍刘协马屁。
    “陛下,昭姬归汉,此乃吉兆也!前汉霍骠姚封狼居胥,和皇帝时窦宪勒石燕然,而今陛下当政,又有昭姬归汉,此大汉复兴之兆也!
    臣恭喜陛下!陛下重现2帝荣光指日可待焉!臣赵从文必谨遵陛下之意,为我皇汉开疆拓土,竭尽所能,重现昔年前汉武皇帝时之荣光!”
    刘协虽极度痛恨赵旻把持朝政,甚至对赵旻起过无数次杀心,但怎奈何…
    赵旻这番话,委实说到了刘协心坎之中。
    刘协又何尝不想如其人老祖宗1般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刘协心情激动之下,便站起身,微微1笑:“卫将军之言,甚合朕意焉!来人,设宴!有劳卫将军为朕奏乐高歌!”
    见刘协心情正佳,赵旻趁机提出,任卫尉步骘兼领益州牧、待来年平益州后坐镇巴蜀之事。
    刘协满口应允,并当场令荀彧拟诏。
    赵旻彻底松了口气。
    如此1来,刘协便不能以先斩后奏为名诘难赵旻。
    赵旻是松了口气,荀彧却有话说。
    “陛下,今匈奴左贤王既已遣子女为质,陛下便不可不善待其众。以臣愚见,陛下应将其众加官晋爵、彰显我皇汉之大气磅礴为善。”
    刘协懒得动这份脑筋…或者准确说来,其人是担心自己不明旧制而丢人,其人遂挥挥袍袖。
    “此事便由卿拟诏,呈报于朕即可。”
    荀彧顿首行礼,眉头却紧紧蹙起。
    “陛下…”
    其人略1思忖,最终还是放弃了规劝刘协。
    “臣谨领命。”
    赵旻在1旁暗暗摇头。
    因董卓、李傕、董承、曹操长期专权之故,刘协或许原本天资不俗,但如今已泯然众人矣。
    刘协再次开口:“赐宴!”
    正旦岁除晚宴,即将开始。
    会议开完、心事尽去之下,赵旻便也享受起这难得的休闲时光。
    今年赵旻及卫府众人皆忙碌了大半年,赵旻极为大方地给自己臣属们放了半个月假,也就是后世的春节到元宵节。
    虽然这时代只有正旦,而元宵节这个名称尚未出现。
    宫城晚宴自酉时开始,开宴之时,刘协便当众宣布,岁除至正旦,宫城取消宫禁,其人与众臣、许都士民同乐至天明。
    守岁这个习俗,早在先秦便已有之。
    所以,宫中岁除晚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量,都相当于后世的春晚…
    于是乎,赵旻见到了许多其人平时甚至素未谋面的汉臣…
    赵旻暗暗皱眉:
    刘协疯了不成?请这些阿猫阿狗至此,有何意义可言?
    汉廷文武百官中,闲职不少。
    北宋时…冗官甚至让北宋官家(两宋对皇帝的称呼)都大为头疼。
    但在此乱世背景下,刘协不但不应大宴群臣,反而应趁机削减冗员。
    他们吃的,都是军粮!
    在1众冗散官员中,任议郎的刘馥,也出席了岁除晚宴。
    赵旻唤来其人,与这年近6旬的老头儿交谈片刻后道。
    “刘元颖,你若确有悔改之意,待明年2月,我便遣你赴河东坐镇平阳,如何?”
    刘馥1惊。
    “卫将军之意为,老夫任平阳令?卫将军勿要误会,老夫非嫌弃官卑,乃深恐难以胜任也。平阳县今汉胡杂居,且常为匈奴人袭扰…”
    赵旻笑着摇摇头,打断了刘馥的话。
    “刘元颖有所不知,今南匈奴已归顺我皇汉,且匈奴左贤王已遣质子至许都。”
    刘馥不是刘协,其人登时悚然1惊。
    “卫将军,如此说来,南匈奴今已分为两部?”
    赵旻颔首:“护匈奴中郎将部,为袁本初所有,而余者,今已尽归天子之手。”
    所谓护匈奴中郎将,指的便是南匈奴王庭,也就是那个傀儡单于呼厨泉部。
    匈奴左贤王,才是南匈奴人共尊的真正匈奴单于。
    尽管其人已被颜良、赵云等人,打出面积无限大的心理阴影。
    见刘馥陷入震惊中,赵旻复又道。
    “刘元颖,我遣你坐镇平阳之意,你可懂得?”
    刘馥回过神后深深1揖。
    “卫将军放心,老夫已知公意也。老夫必将筑坚城、广纳匈奴青壮归汉。”
    赵旻欣慰1笑,颔首道:“甚善!”
    刘馥要做的事,其实就是历史上并州刺史梁习“砍大树”那1套。
    刘馥虽不似其人本传中吹得那么了得,更不如全能战士梁习,但终究也可称为能吏。
    关键是…赵旻已经把刘馥吓服了!
    南匈奴曾让东汉朝廷头疼了不知多少年,如今居然…
    不但乖乖称臣,而且匈奴左贤王居然还派自己子女为质子?
    刘馥细思极恐。
    赵旻挥挥袍袖。
    刘馥行礼而退不久,承光殿内几案便已摆满。
    刘协虽恨不得如刘秀对待王莽1般,将赵旻的头骨做成纪念品,但其人还是给卫将军赵旻安排了独座。
    这与3公、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是同等待遇。
    3公是国家级领导人,后3者被称为3独坐。
    尽管此时3公仅太尉杨彪1人。
    于是乎,承光殿便出现了前无古人的奇葩1幕:
    卫将军之席,竟与3公并列,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席为联席,且居于卫将军下首…
    啊这…
    【作者题外话】:若非匈奴远征军带回蔡琰,以及匈奴左贤王那群子女,恐怕众诸侯使臣们都不敢相信,卫府居然真能大胜匈奴。
    霍骠姚,是指西汉骠姚校尉霍去病;
    窦宪虽然是在汉和帝刘肇即位之初勒石燕然,但这实则是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的功劳。
    明章之治,为窦宪的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外戚窦宪,与后边的外戚梁冀类似,2者都极为跋扈。
    著《汉书》的班固,是窦宪的喉舌,相当于董卓麾下的蔡邕、袁绍麾下的陈琳。
    班固与蔡邕2人,就连下场、命运也极其相似…
    护匈奴中郎将与匈奴王庭是1回事儿。
    前者是实际掌权的汉末3国武将,如高干、梁习、陈泰等人;后者的单于呼厨泉,只是个傀儡。
    3公目前仅有杨彪,余者谁敢上位?
    赵旻也只是卫将军而已!那人不怕死吗?
    借此机会,说1下曹操废3公与篡汉之事。
    废3公,是“扶汉”与“篡汉”的意识形态冲突。
    建安十3年(西历20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1是汉司空曹操废3公,自领丞相;
    其2是曹军南下,折戟赤壁。
    十3年春正月,汉罢3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魏书1武帝纪》
    赤壁之战众所周知,无须赘言。
    咱们主要就曹操“废3公”事件始末,进行探讨分析。
    简要概括,即建安十3年正月,司徒赵温征辟曹丕为幕僚。
    曹操以“选举不实”为名废赵温。
    同年6月,曹氏废3公而自领丞相。
    此事件牵涉人物极多,有曹操、曹丕、赵温、郗虑及荀彧。
    曹操所谓的“赵温选举不实”并非实情。
    其真实想法,是避免曹丕沾染“汉官身份”,而以“丞相属官”或“魏王幕僚”的身份,完成篡汉大业。
    换言之,曹操是要给曹丕写1张“干净的履历”,赵温征辟曹丕为“汉廷僚属”,无疑违背了曹操的心愿。
    在最初设想中,是曹操为丞相、荀彧为太尉、郗虑为御史大夫。
    但荀彧拒绝合作,加之衣带诏旧账之事,恩宠遂衰;
    太尉1职,也因此被废置。
    此后,因荀彧真正做到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曹操顿时不会打仗了。
    直至曹操身死,其人不但未打过1场顺利至极的胜仗,且多次险些阴沟里翻船。
    汉中之战,若非刘晔1意苦劝,曹操或许连孱弱不堪的张鲁都打不过。
    有些人,活着时似乎不显山不露水,等其人1死,方才体现出那人的真正价值!
    至少,曹操若不那么膨胀,赤壁之战荀彧但凡献上1策,曹操或许都不会输得那么惨!
    诸君有疑虑?曹操似乎是险败?
    呵呵。
    看来司马贼对历史的篡改工作,做得极其到位!
    别急,后文中,云某自会送上没被曹魏史官篡改的赤壁之战真相。
    先来看赵温“选举不实”。
    征辟曹丕为汉廷僚属,与曹操的未来计划严重冲突。
    赵温是司徒。相当于名义首相。
    在两汉官职名称的不断微调中,大抵对应如下:
    司徒=丞相;
    司空=御史大夫;
    大司马=太尉。
    彼时的曹操是司空(御史大夫),其后来取代的,恰恰是司徒(丞相)赵温的位置。
    建安十3年(208)正月,赵温征辟曹丕。
    此事引发政治地震,赵温本人遭到严厉的训诫打击,罢官免职,甚至连性命都丢掉了。
    建安十3年,(曹丕)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献帝起居注》
    《后汉书孝献帝纪》与《魏书文帝纪》记载此事,但未明言赵温授予曹丕的具体职位。
    《后汉书赵温传》则明确提到,赵温所举者、并非“孝廉”或“茂才”这种荣誉身份,而是征召曹丕为司徒幕府的“掾”。
    建安十3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后汉书赵温传》
    掾即副官、佐官;
    也作为“曹”(办事处)的长官代称。
    换言之,赵温是让曹丕充任“汉官僚属”,与其父共仕汉廷,共做汉臣。
    考虑到曹丕生于中平4年(187),被征辟(208)时已经2十2岁。两汉2十“弱冠”(行成年礼),这意味着曹丕在成年后、连续两年都未曾出仕。可知曹操对其另有安排。
    曹操所谓的安排,就是让曹丕“保持干净的底子”,绝不能与“汉朝”有所牵连。
    曹操的职位,皆来自汉廷授予,他自己的“汉臣身份”已然洗不干净了。
    因此要保护“嗣子”的履历清白,使其能够无所阻碍的实现篡汉大业。
    这就好比电影《教父》中的维多-柯里昂。
    其人希望幼子迈克可以通过服役、经商乃至参选进入主流社会,避免与黑道有所牵扯,最终实现家族洗白。
    实际3国初代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父兄,均接受过汉廷职务。
    “以汉臣身份篡汉朝”的骂名,是3人极力避免的。
    故刘协逊位前(220),3人均不敢贸然称帝,只能关起门来以“王爵”甚至“侯爵”聊以自慰。
    (曹公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书》
    如果观察曹丕的履历,会发现其直到建安十6年(211)才出仕(是年25岁),且在“5官中郎将”的职务外,挂着1个“副丞相”的头衔。
    此点,将曹操篡汉的计划,明白无误地昭告天下。
    建安十6年,(曹丕)为5官中郎将、副丞相。--《魏书2文帝纪》
    赵温“征辟曹丕为汉官僚属”的行径,未知是“误拍马屁”还是“故意刁难”。
    总之在曹操眼中,赵温无疑阻挠了自己的篡汉大业,故直接废黜,1撸到底。
    赵温同年即死。
    (曹)操怒,奏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官。是岁卒,年7十2。--《后汉书赵温传》
    考虑到同年(208)8月曹操杀名士孔融,同月南征刘表,十月又战于赤壁,篡汉心态之迫切,可谓溢于言表。
    孔融之死,也可以看作是赵温“暴卒”的注脚。
    3公的最初人选,是曹操、荀彧与郗虑。
    从后续发展看,曹操所谓的“废3公”,仅仅废黜了“司徒、司空、大司马”的名称。
    东汉以降,3公成为荣誉闲职,已不典事。
    其权力遭到尚书台、谒者台、侍中寺等机构的分割。
    又因外戚与宦官势力猖獗,大将军(内朝首领)与中常侍(高级宦官)亦兴风作浪。
    注意:大将军属内朝(亦称中朝)系统,3司属外朝系统。
    3公的虚职化、荣誉化,其本质是皇权(外戚、宦官、尚书)与相权(3司)的博弈争斗。
    曹操废掉的“3公”,实际是“3司”这种“有名无实”的职位,而保留了诸如丞相、太尉、司徒等“名实相符”的旧职。
    从郗虑的履历可以看到,曹操保留了“御史大夫”这1职位。
    如果结合曹操本人的“丞相”,那么新的官职系统中,缺失的仅仅是“太尉”。
    建安十8年5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公为魏公。--《魏书1武帝纪》
    太尉的缺失,与荀彧有关。
    荀彧虽是曹操腹心之臣,却心向汉室。
    其族兄荀悦是献帝侍讲,撰写《汉纪》与《申鉴》来讥讽曹氏野心,死于“废3公”的前1年(208),未知是否遭到隐诛。
    注意:荀悦履历记载,见《后汉书荀淑传-附传》
    为了拉拢荀彧,曹操曾不厌其烦地为其加官进爵,欲擢其为3公,乃至“前后十余次”。
    太祖欲表彧为3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荀彧别传》
    荀彧本传未记载曹操提供的“贿赂”具体为何职。
    但《魏氏春秋》却明确记载,司马炎篡魏前夕(265),通过魏帝曹奂,追赠荀彧为“太尉”。
    太祖馈(荀)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咸熙2年,赠彧太尉。--《魏氏春秋》
    可知曹操当年贿赂荀彧的,恰恰是“太尉”1职。
    这也能弥补缺漏,解释为何新的3公系统中,有丞相(曹操)、有御史大夫(郗虑),却独独缺少了太尉。
    因为太尉1职,本就是曹操为荀彧所准备的。
    只不过2人关系已经闹僵,最终不了了之。
    曹操、曹丕、赵温、荀彧、郗虑之间发生的故事,其背后是“汉”与“魏”的意识形态争斗。
    “丞相”即“司徒”,曹操相当于接替了赵温的故职。
    “御史大夫”即“司空”,郗虑相当于接替了曹操的故职。
    郗虑是曹操的鹰犬走狗,曾积极参与构陷孔融、鸩杀伏寿等诸多逆举。
    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彼时的荀彧,不愿接受3公之位。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后汉书孔融传》
    (献)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郗)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后汉书皇后纪》
    因此,建安十3年(208)所发生的1系列官职变换,实际是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的完整计划。
    曹操有心篡汉,因此需要保持曹丕的“履历清白”,借此将赵温免官(甚至杀害)。
    之后曹操接任赵温的职位,并恢复其旧名(丞相),又擢拔爪牙心腹郗虑,接替自己的职务(司空、即御史大夫)。
    荀彧因始终不肯接受曹氏提供的“太尉诱饵”,被曹操所憎,故太尉亦废置。
    曹操与荀彧,曹丕与赵温,郗虑与曹操,同年看似毫无关联的5个人物,实际是“汉臣与魏臣”的身份斗争、“扶汉与篡汉”的意识冲突,非止书面寥寥数笔而已。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3言两语,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
    可惜,能将其挖掘出来写入网络小说者,仅寥寥23大神。
    建安十3年(208)的宫廷争斗,波谲云诡、暗潮汹涌,激烈程度远胜赤壁鏖兵,颇值品味。
    可想而知,若曹操获胜,呵呵,汉室焉存?
    但话说回来,即便如此,也强出司马贼上位百倍!
    曹操虽然猜忌多疑、残暴不仁,但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