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六十五章 群贤士毕至,少长臣咸集下
    赵旻如蒙大赦。
    “阿旭,何人到来?”
    赵旻话音甫落,便见华歆、陈矫2人领着1名精壮汉子匆匆走进堂中。
    那精壮汉子1眼便见到气度不凡、相貌俊朗、颌下蓄着短须的赵旻。
    其人快步上前,深深躬身抱拳。
    “某乃沛国史公刘也,参见卫将军。”
    史公刘,便是曹操老乡、最早跟随曹操且对曹操不离不弃的部曲将领史涣。
    官渡之战时,史涣与其人副将韩浩,负责输送粮草辎重。
    曹操在官渡从容赴义后,史涣便与夏侯惇等人扶棺返乡。
    赵旻还知道,历史上,史涣是曹操任命的首任中领军。
    中领军负责统领曹操中军,因此这1职务被牢牢掌握在谯沛子弟手中,1般由诸夏侯曹氏担任。
    史涣之后,中领军的职务分别由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夏侯琳、桓范(沛国龙亢人、谯县隔壁县)、曹羲等曹氏宗族或者姻亲担任。
    这1传统1直延续到正始之变时。
    赵云如今便是赵旻中军的中领军。
    由此可见,史涣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
    摘自狗贼王沈《魏书》。
    所以,史涣既在正旦前至此,则其人目的不言而喻。
    赵旻扶起史涣,抱拳还礼后笑道。
    “公刘兄,不知卞夫人有何事相请?”
    史涣复又躬身抱拳。
    “卫将军误会。因主母考校2位郎君学问、武艺后,感念卫将军大恩,而主母又不便出门,故遣某当面致谢耳。”
    赵旻对此颇为意外,但旋即其人便反应过来。
    1定是杨彪、以及自家那3个宝贝老婆教得好。
    赵旻颇感内疚。
    这段时间他确实顾不上用心教徒弟。
    于是赵旻有些心虚地还礼道。
    “此非旻之功也,实乃阿彰、阿植天资过人也。公刘兄,待过段时日,旻必遣使接2子返京尽力教导,假以时日,2子必可臻曹公之成就。”
    曹彰文学天赋虽不如曹植,但其人也有文武双全的潜质,遑论曹彰天生神力。
    赵旻认为,最多十年,曹彰便可与太史慈1较高下。
    而众所周知,太史慈是超1流猛将。
    这两个徒弟天资如此卓越,使赵旻压力山大。
    因为只要2人未达到他们在历史上的成就,赵旻这个老师便难辞其咎。
    史涣当然不知曹彰、曹植在历史上有多牛,其人以为这是赵旻教导有方。
    因此其人由衷感激。
    “卫将军,主母与某不求2位郎君可臻曹公成就,只求其2人可立足于世。2位郎君进步如此迅速,可谓1日千里,卫将军居功至伟也。某实感激不尽!”
    脸皮厚度堪比许都城墙的赵旻,见史涣由衷感谢自己,此刻居然有些微感脸红。
    赵旻知耻而后勇,决定等那俩孩子回来后,1定竭心所能教导其2人。
    赵旻垂首抱拳:“公刘兄谬赞,旻不敢居功。”
    史涣取出1卷简册,恭恭敬敬递上。
    “主母为卫将军略备谢师礼,不成敬意,但聊表寸心耳。”
    赵旻再次抱拳:“旻受之有愧。”
    赵旻没说错,其人确实有愧。
    史涣不再开口,只是将简册向前递了递。
    赵旻接过那卷厚厚的简册,心中决定,这“谢师礼”,还是分给杨老头儿和3位宝贝老婆为善。
    赵旻看看天色,适逢午时,于是其人向史涣道。
    “公刘不妨于许都暂住几日?”
    史涣笑道:“卫将军美意某心领。然则某临行前,主母曾叮嘱某速去速回。”
    赵旻颔首:“既如此,公刘用过饭后再走不迟。”
    赵旻唤来赵旭,低声吩咐1番后,便对正35成群、各自组团群聊的臣属道。
    “诸公劳苦功高,今日旻赐宴,某等不醉不归。”
    于是乎,赵旻再次设下1顿丰盛宴席,引得今日刚返回的众人惊叹、称赞不绝。
    宴后,赵旻亲自将醺醺然的史涣送到大门外。
    “公刘兄似极喜旻粗酿之酒,是以旻为兄备齐百坛;此外,卞夫人之隆情厚谊,旻无以为报,惟回赠些许粗劣之食、庖丁1名,聊表寸心。”
    赵旻的回赠礼,将史涣的车队装得满满当当。
    由于担心卞夫人不懂如何烹制这些新型食材,赵旻还贴心无比地派1个厨子随史涣返程。
    送走史涣后,赵旻重新回到正堂。
    方才饮宴时,赵旻已经理清了张仲景、桓阶、杜袭3人赶来许都的前因后果。
    官渡之战前,桓阶以天下大义,成功策反长沙太守张羡,张羡举郡叛刘表,响应曹操。
    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表,原本想“包曹操的饺子”;
    岂料北方的曹操又和南方的张羡“抄了刘表的后路”。
    张羡应曹,桓阶之功也。
    因此,官渡之战,刘表不得不分兵平定张羡叛乱,错失了与袁绍合兵的千古良机。
    当然,最终还是白白便宜了赵旻。
    张羡病逝后,其子张怿败亡,桓阶隐姓埋名藏匿民间。
    张仲景不情不愿地到长沙赴任时,偶然发现桓阶。
    1番交流后,2人决定1同赶赴南阳,欲投奔“奉主上以从民望”的卫将军赵旻。
    在宛城的张绣便因此收留了2人。
    杜袭此番赶回,是要回乡祭祖。
    杜袭乃颖川人。
    赵旻2话不说,当场任此3人为卫府典签,加上梁习、毛玠,原定6人的典签,目前仅余1个缺额。
    此外,赵旻又任张仲景为太医令,东汉太医令隶属少府,秩6百石,也就是说,张仲景的顶头上司是少府刘晔。
    至于桓阶,赵旻举荐其人至尚书台任尚书。
    东汉时尚书权力虽已极大,但与州刺史1样秩6百石。
    这也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之职。
    杜袭不变,仍协助张绣。
    时光匆匆而逝…
    坐镇徐州南北两端的陈登、臧霸2人;汝南卫旌、徐庶及李典;河南太守杜畿;陈郡贾逵;颍川太守诸葛瑾…等等已6续返回许都。
    至腊月廿9清晨,也就是岁除时,各地大员中,仅剩关中众人仍未返。
    那么问题来了:满宠等人为何如此慢呢?
    腊月廿9辰时,颍川郡治阳翟城,城南官道上。
    凉州牧满宠,携毛玠、韩浩2太守,此刻正与颜良、赵云、杨修,及昔日同僚们1边疾驰,1边言笑晏晏。
    蔡琰策马默默随于赵云身畔,嘴角含笑。
    至于原本便爱笑的满宠,此刻更是险些将嘴角咧成了小丑。
    “未意诸君竟如此英勇,此番韩伯约必将寝食难安也!”
    得益于夏侯渊为其人所在大军加持的提速buff,在弘农至洛阳的坦途之上,3万余骑兵便追上了满宠1行。
    宠哥速度虽也不慢,但又哪里比得上能带步兵3日5百、6日1千的夏侯渊?
    尤其是在渊哥率领1人3马疾行之骑兵的情况下。
    更何况,原本5万大军的粮草辎重,还都在赶着大群牛羊的徐晃军中。
    因此,满宠不但已得知众人此番远征匈奴,仅仅1日便大获全胜;而且其人已清楚,那群休屠各人永远留在了并州上郡。
    韩遂不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才怪!
    综上,宠哥如今嘴角咧上天,便也不足为奇。
    渊哥哈哈1笑:“诸君,此地距许都仅5十里,某等最后再冲刺1番如何?”
    满宠心念电转…
    今日乃岁除,士族黎庶皆在家欢聚1堂,路上鲜有行人…
    于是宠哥欣然颔首。
    “如此,某等尽力于午时前进京!”
    此时刚到辰时,至午时是整整两个时辰…
    所以,宠哥你瞧不起谁呢?这也叫冲刺?
    夏侯渊哂笑起来。
    【作者题外话】:史涣是沛国谯县子弟,“太祖初起,以客从”。
    “客”在两汉是1个带有强烈人身依附关系色彩的词汇,可知史涣属于完全听命于曹操的心腹爪牙。
    沛国史涣与(韩)浩俱以忠勇显。--《魏书夏侯惇传》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狗贼王沈《魏书》
    领军职务诞生于建安之初,按《晋书》描述,当在建安4年(199),即吕布覆灭之后、官渡之战爆发之前。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4年,魏武丞相府(误,建安4年当为司空府)自置。--《晋书职官志》
    在制度草创阶段,史涣被称作“中军校尉”,经过长期历练,得到了曹操的信赖,建安十2年(207)“转拜中领军”。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王沈《魏书》
    建安十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宋书百官志》
    领军负责总统曹操禁卫,因此这1职务被牢牢掌握在谯县子弟手中,1般由诸夏侯、曹氏担任。
    由此可见,史涣之于曹操,是何等亲近。
    这1章,咱们聊1聊杜袭。
    然而,在说起杜袭之前,有1个人咱们绕不开。
    或者准确来说,此君自从中平4年(西历187年)登上历史舞台后,便1直保持活跃。
    汉末群雄的传记中,几乎处处都有此君身影。
    不卖关子了,此君当然是大耳朵刘帮主,大汉皇叔刘备刘玄德!
    在袁绍死亡的前1年(201),刘备奉袁绍之命,跑到豫州汝南(许县南侧)招诱黄巾大帅龚都,在曹操的后院放火。
    秋9月,曹操还许,大破刘备,备南奔荆州。
    (袁)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曹)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魏书武帝纪》
    刘表虽然与袁绍联盟,但在官渡之战(199-200)的1年时间里,竟然按兵不动,前后观望,被曹操讥笑为“自守之贼”。
    原因咱们上1章已分析过,是桓阶挑起的张羡之乱!
    在刘备兵败来奔(201)后,刘表大约也察觉到曹操势大,危险将至,因此分割南阳新野县,令刘备驻军,严密提防北兵来袭。
    彼时袁绍尚在,刘备全力劝说刘表,令他配合北伐。
    刘表遂于翌年(202)遣刘备率偏师北上,1路打到了叶县。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魏书李典传》
    叶县在南阳郡最东北端,出了叶县就是豫州颖川的昆阳、许县。
    此地距离汉献帝,仅1步之遥。
    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至博望。
    刘备纵火烧营而走。夏侯惇看见漫天焰火,领兵追击,遭刘备伏兵围歼。
    前有伏兵、后有火海,盲夏侯被烧得全军覆没,狼狈溃走。
    刘备正要乘胜攻下叶县、进逼昆阳之时…
    袁绍死了!
    刘备同学,彼时的心声大抵如下:
    噫!绍死矣!
    刘备的北伐因此而后继无力,遂不了了之。
    北伐失败,固然有荆州士族(蔡瑁、蒯越、刘先)掣肘的因素,但袁绍之死,恐怕才是最重要的诱因。
    在袁绍死后(202),刘表再未发动过1次北伐。只有3年后(205)口头支援张晟作乱河东,刘表还与袁谭、袁尚决裂,“反曹联盟”遂不复存在。
    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魏书杜畿传》
    (刘表)冀闻(袁谭、袁尚)和同之声。若其泰也,则袁族其与汉升降乎!如其否也,则同盟永无望矣。谭、尚尽不从。--《魏氏春秋》
    1代枭雄刘表,就这样无功而逝。
    心怀大志的刘备,自此也不得不蛰居荆州,6年间(202-208)蹉跎岁月,乃至“髀肉复生、言则流涕”。
    曹操命是真好啊!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与杜袭有何关联?
    诸君请听云某细细说来。
    此事,再次证明1点,欲了解某人,那么读纪传体史书时,则万万不能只看其人本传!
    杜袭,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杜袭,历仕曹魏3祖,位至9卿,在《魏书》中与和洽、常林、杨俊、赵俨、裴潜等5人合传,即《魏书卷2十3?和常杨杜赵裴传》。
    陈寿先生于卷末赞语处,称此6人“皆1世之美士”。
    和洽清和干理,常林素业纯固,杨俊人伦行义,杜袭温粹识统,赵俨刚毅有度,裴潜平恒贞干,皆1世之美士也。--《魏书卷2十3》赞语
    历代修史,同卷人物皆“以事类相从”。
    据此,陈寿对杜袭的赞语性质略显模糊,因为“美士”是1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览查史料,会发现杜袭所在的《卷2十3》中共有6位传主,其中4位(和洽、杜袭、裴潜、赵俨)均有流寓荆州的背景,即曾出仕刘表。
    可知所谓“美士”无疑包含了弃暗投明的政治隐喻。
    而《杜袭传》中关于传主在“长沙”及“西鄂”期间的事迹记载,则含有明显的曲笔,其背后应与“张羡之乱”及“刘备北伐”有关。
    注意:所谓曲笔,可以理解为,您去同学家做客。同学母亲问:崽,我家娃学习到底如何?
    即便其人学习实在不咋地,您大概也会极为违心但显得极懂事儿地说:阿姨,某某学习还行吧。
    这就是曲笔,也就是为传主遮羞之笔!
    张郃本传中,其人败给张飞,看上去是惜败对吧?
    不要妄下结论!您再看看张飞传去!其中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分明是惨败!
    这就是曲笔。
    所以别急,咱们慢慢剖析。
    咱们先从杜袭“南適长沙”说起。
    杜袭在刘表麾下“南適长沙”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其背后应与“张羡之乱”存在密切关联。
    《袭传》对传主的早年事迹,记述得极为简略,仅言其籍贯颍川,为杜安、杜根之后。
    杜安事迹见于《先贤行状》、杜根在《后汉书》中自有列传。
    陈寿称2人“著名前世”,可知杜袭为世家子弟。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也。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魏书杜袭传》
    在草草介绍完杜袭的出身之后,陈寿笔锋1跳,称“(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
    且慢!
    杜袭的早年经历,竟全然不见记载耶!
    甚至其人离开颍川的时间与原因,于本传中亦无迹可寻耶!
    结合《荀彧传》所言“(董)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来看,流亡事件约发生在初平2年(191),离乡原因是躲避董卓兵祸。
    按前文,杜袭离乡之后“避乱荆州”,为刘表所礼遇;
    而刘表南镇荆州在初平元年(190)。
    是年,故荆州刺史王叡为长沙太守孙坚所杀,汉廷使北军中候刘表继王叡之任。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
    刘表南下荆州,其实经历了1个相对曲折的过程。
    由于袁术与孙坚的阻挠,他1度“不能得至”江陵,被迫“单马入宜城”,最终将治所暂设于江北襄阳,可知其掌控荆州局面的时间应稍晚于初平元年。
    结合杜袭“避乱荆州”的时间节点(191),可知他在刘表集团中资历甚深,应为元从成员,因此被“待以宾礼”;
    他的同乡繁钦还“数见奇于(刘)表”,关系1度融洽。
    这与后文杜袭“逃还乡里”形成鲜明对比。
    (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建安初……(杜)袭逃还乡里。--《魏书杜袭传》
    (赵俨)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1家。--《魏书赵俨传》
    换言之,杜袭在流寓荆州期间,必与刘表发生了严重冲突,最终导致他无法继续立足于此,被迫北上投曹。
    《袭传》对传主的早年经历记载得虽然草率,却颇费笔墨地录入了他与繁钦的1段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杜袭认为刘表不是“拨乱之主”,甚至因此要与同乡繁钦绝交(繁钦为刘表所厚待),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杜袭“南適长沙”。
    (杜)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繁钦)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指刘表)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袭遂南適长沙。--《魏书杜袭传》
    更为离奇的是,杜袭在长沙期间的事迹,于本传之中全然无载,却于“建安初”这个特殊时期“逃还乡里”,还改换了门庭,在曹操的提携下“为西鄂长”。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杜)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县滨南境,寇贼纵横。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魏书杜袭传》
    为了防止读者不理解,陈寿又刻意补充了西鄂县的特殊区位:“县滨南境,寇贼纵横”。
    西鄂县在南阳郡北部,毗邻博望县,建安7年(202)刘表使刘备北伐,便是1度兵临博望,进逼叶县。
    可知此处的“南境”即指荆州,而“寇贼”即指刘表。
    换言之,杜袭在长沙期间,必定卷入了特殊的政治事件,为此与刘表决裂,致使双方反目。
    长沙,是1个关键切入点。览查《后汉书》、《3国志》,可知刘表所署长沙太守张羡,在建安3年(198)“率0陵、桂阳3郡畔(叛)表”。
    张羡死后,“长沙复立其子(张)怿”,继续与刘表作对。
    按“(刘)表围之,连年不下”,可知此次叛乱声势浩大,持续数年之久,侧面导致刘表错过了参与官渡之战(200)的关键节点。
    按《桓阶传》中“(袁)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刘)表急攻(张)羡”的记载来看,此次叛乱至少延续至建安5年(200)。
    而张羡集团覆灭后,叛军头目作鸟兽散(如桓阶便“自匿”),可知“逃还乡里”的杜袭,无疑应属其中1员。
    会(袁)绍与太祖连战(指官渡之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桓)阶遂自匿。--《魏书桓阶传》
    这也是为何杜袭初入曹营,立刻便被委以重任,分配到“县滨南境”的西鄂,抵御刘表的原因所在。
    因为杜袭既然参与过张羡集团的叛乱活动,与刘表结怨,那他便只能全心全意替曹操卖命。
    杜袭先仕刘表、后投张羡、又被曹操所亲待,可知其背后必有引荐之人。
    此人于《袭传》虽然无载,但《荀彧别传》却记载了传主曾经“引致当世知名……杜袭、辛毗、赵俨之俦”。
    由此可知杜袭的保举人便是荀彧。
    理由也不难推测,此2子皆出身颍川,乡党之间相互提携,实属彼时通例。
    呵呵,行文至此,诸君想必已看出,为了给传主杜袭遮羞,陈寿可谓煞费苦心也!
    所以,如果不深扒这段历史,而仅看《杜袭传》,根本无从得知此事背后之隐情。
    然而…
    诸君以为所谓曲笔仅仅是这些吗?
    呵呵!
    相信云某,后面的内容,足以让诸君颠覆3观!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