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六十章 味甘心甚苦,游客踏归途下
    卫府在许都之全体幕僚,以及巴蜀、江东2地使臣,今日可谓大饱口福。
    他们中午享用美味佳肴及甘醇烈酒不提,傍晚时竟还能品尝到传说中的石蜜!
    要知道,即便是在光和末年、亦为中平元年的黄巾之乱前,石蜜也极为珍贵,平民根本不可能吃到此物。
    于是,卫府今日又1次如过正旦1般,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赵旻和钟繇发完福利后,前者也没闲着。
    其人以快刀将冰糖分割成极均匀的小块儿,先以荷叶包妥,复又将其装入十余个木椟中,在亲卫护卫下,亲自出门送礼。
    赵旻的第1站…当然是宫城!
    其人兴冲冲地将十个木椟交给赵常侍及1众小宦官,旋即又贴心无比地递上1个木椟。
    赵常侍这个人精当即会意。
    其人躬身作揖,正色道:“仆谢卫将军大恩!”
    天可怜见,赵常侍只听说过传说中甘美无比的石蜜,别说吃,其人连见都未曾见过。
    赵常侍嘿嘿1乐,朝1众小宦官们挥挥袍袖。
    “此乃价比真金之石蜜也,还不速速谢卫将军大恩!”
    赵旻终于明白,只是吃1块冰糖而已,为何钟繇竟会感动到热泪盈眶…
    古人何其苦也!
    赵旻已经忘了,在其人前世,他童年时嘴馋,想吃几粒冰糖,似乎也并非易事。
    见赵常侍及1众小宦官们喜气洋洋地躬身行礼,赵旻当即抱拳还礼。
    “待交趾权臣士威彦遣使送来甘蔗后,某必再制些石蜜,送与天子、皇后及宫中诸位贵人品尝。”
    随后,赵旻又分别赶赴1众汉廷重臣府上送了1圈礼。
    赵旻最后1站是荀彧的尚书令府。
    荀彧在拈起1块冰糖细细品尝后,反应几乎与钟繇如出1辙。
    荀彧无限唏嘘:“阿旻,某恨不能早识你也!”
    赵旻默默吐槽:老子今年方至此时空,你早认识赵旻这个原身又有何用?其人只是个粗鄙武夫,哪里懂得发明?
    赵旻如打断钟繇1般,打断了荀彧的忆苦思甜。
    “大人以为,凭此石蜜,可否复兴凉州?”
    荀彧不假思索:“可也!遑论某等尚有其余新货!然则,阿旻你当真以为,重新打通河西走廊,便可使商贾往来不绝乎?”
    赵旻腹诽:
    荀文若你自信点儿!把乎去掉!李唐、西夏,就是因为丝绸之路才兴盛的!弱宋虽弱,但人家好歹有海上丝绸之路!
    你到底知不知道,做为3驾马车之1的外贸,到底有多么重要!
    于是,赵旻语气变得极为坚定。
    “大人尽管放心,月氏国(贵霜帝国)、以及月氏国以西之安息国(帕提亚帝国),此2国国土广袤无垠,其民众、商贾不计其数。何况2国之西尚有大秦乎?
    而商贾重利,若旻重新打通河西走廊,将西域诸小国重新纳入我皇汉统治,则重利之众商贾势必将蜂拥而至。
    届时,旻再于张掖、敦煌、酒泉、武威4郡各建数市以供诸国商贾互通有无,大人以为,届时凉州可否兴旺发达?”
    大秦,是两汉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据说有大秦使臣,曾在汉桓帝时来朝…
    虽然赵旻始终认为,那很可能,是类似后世威尼斯商人1般的罗马大商人。
    但至少由此可知,在3十年前,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贵霜帝国到大汉帝国之间,这条自西向东的商路始终是保持畅通的。
    那么赵旻为何要放着这条充满着财富、机遇的商路而不管不顾呢?
    那是在暴殄天物!
    正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历史上曹操若能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天下又焉能3分?以至于最后白白便宜了司马家!
    熟读《史记》、《汉书》的荀彧,对此倒是不假思索。
    “阿旻所言甚是!某已知阿旻之意也!”
    赵旻尚未来得及笑,便听荀彧复又道。
    “阿旻有所不知,某此前亦曾思及此事,但苦于无可战之兵、无充足之粮耳!”
    赵旻愕然。
    “大人曾考虑过打通河西走廊?”
    荀彧颔首后,捋须叹道:“某曾熟读前汉张骞凿空之始末,亦谙熟定远侯定西域之细节。
    故而某曾多次设想,若皇汉复得河西走廊,不知可否重现前汉昭宣之治、后汉明章之治。”
    前汉昭宣之治,指的是昭帝刘弗陵、宣帝刘病已时期的治世,这个比较小众,知道之人不多;
    后汉明章之治,则是指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时期的治世…这个更小众!
    然而,后汉著名的跋扈外戚窦宪勒石燕然,便发生于这1时期。
    赵旻大为震惊。
    尽管赵旻已尽量高估荀彧,但赵旻仍然低估了后者。
    荀彧能想到这1点,足以证明其人冠绝这个时代的战略眼光。
    震惊之余,赵旻又感到深深惋惜。
    曹操确实不该杀荀彧!
    自从曹操摒弃荀彧后,前者打仗便再也不复当年之辉煌…
    至少,曹操不会在赤壁遭受那般惨败。
    甚至,赵旻此番临时改主意先攻匈奴,实则也是荀彧献计…
    因为赵旻根本不清楚南匈奴的实际情况。
    赵旻心中对历史上的荀彧唏嘘不已,口中却对自己面前的荀彧佩服不已。
    其人抱拳赞道:“大人可想及此点,已远超我辈也。
    大人放心,而今旻兵精粮足,只待大军返还许都休整1番,便必将收回河西走廊,重现我皇汉昔日之荣光!”
    荀彧抚须笑道:“既如此,某便拭目以待。”
    赵旻起身告辞,返回卫府。
    在路上,赵旻暗暗打定主意,就算冲荀彧1人,自己也要供着刘协。
    荀彧对刘协的感情,已有些类似于父子之情。
    卫府如今的谋士天花板荀攸,战术能力或许在其人族叔荀彧之上,但战略能力…
    荀攸真不如刘晔,遑论比刘晔犹略胜1筹之荀彧乎?
    诸葛亮真实水平如何,赵旻如今还不得而知。
    但赵旻认为,诸葛亮顶天儿也就是个年轻版的荀彧。
    这绝不是贬低诸葛亮,恰恰相反,这是在恭维其人。
    荀彧可是有良、平之才的高人!
    就在赵旻回到书房,归拢、整理自己的爆款出口产品之时,各地的卫府幕僚们,都已踏上了归途。
    最远的陈登、臧霸2人,此刻已抵达济水官渡渡口,正向许都进发。
    最近的诸葛瑾…好吧,其人所在的阳翟,距许都仅1步之遥,确实未返程。
    但第2近的陈留班底,已经在耿纪、严畯带领之下,向许都赶来。
    南阳张绣甚至已经进入颖川境内。
    与其人同行者…
    赵旻若见到此人,1定会欣喜异常。
    其余众人,徐庶与卫旌、李典同行,自汝南返回,与张绣1样,徐庶此番也带回1人。
    陈矫则与华歆自谯县赶回。
    2人临行前,刚刚将曹彰、曹植护送回曹氏故里。
    卞夫人当场考校1番2子学问,又让曹纯试了试2子武艺后…
    于是乎,会来事儿的卞夫人又为赵旻备下1份厚礼。
    陈珪年事已高,并未返京,而是托其子陈登为赵旻带回朝贺礼及书信。
    满宠与3辅毛玠、韩浩2人同行,并已在潼关接上娄圭。
    于禁则替代娄圭坐镇潼关,满怀憧憬地期待,明年自己在凉州、汉中叱咤纵横。
    再来看颜良、赵云等人的大军…
    由于大军已过平阳县,军中又有夏侯渊这等神行达人…
    所以…
    因大军连日疾行而苦不堪言的杨修,再次疾驰找到夏侯渊。
    “妙才兄,某等似乎不必如此疾行焉?”
    夏侯渊毫不减速,策马转头笑道:“德祖此言差矣。”
    同样因疾行而脸色发白的荀攸,虽与杨修1样苦不堪言,但其人仍强做淡定道。
    “德祖,某等确实应尽速返许都。”
    【作者题外话】:荀彧在历史上是否考虑过重开西域,这点不得而知。
    因为在隋唐之前,史学家们对此根本不关注。
    但自从曹操在建安十2年(西历207年)开始猜忌荀彧时起(不管曹操的司空府,还是丞相府,都没有荀彧1席之地),曹操便败多胜少,且即便获胜,也是因为谋士苦谏、或大将骤然开无双之果…
    赤壁之战可以不提,虽然曹操已经严重篡改历史,但也无法遮掩其人大败亏输的事实。
    《魏书》与《后汉书》对赤壁之战描述的差异,诸君自己去看!文多不载。
    陈寿惹不起司马贼,刘宋的范晔却不怕!
    潼关之战是娄圭献功;
    汉中之战没有刘晔的话,曹操早已撤兵;
    合肥之战,曹操更是因猜忌李典,结果险些大败!
    那是辽哥开无双、加上孙十万准备不足才侥幸获胜。
    至于孙十万为何准备不足?云某前文已经多次提及。
    因为汉中之战。
    这些内容前文都有,不再赘述。
    总之,离开荀彧之后,曹老板便被打回原形,若非其人麾下谋士猛将众多,曹操险些成了在得到荀彧之前,那个屡战屡败的曹操。
    这便是荀彧的价值。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这1章,咱们争取介绍完甘宁的早期经历。
    上1章说到甘宁出仕时的官职,这1章咱们从介绍其人的家世说起。
    如前所述,落籍巴郡,宦途坦荡的甘宁,无疑出自益州地界的豪强之家。
    因此看待甘宁的“游侠”行为,便需要结合其出身背景,不宜单纯以强盗视之。
    甘宁的装扮十分具有迷惑性。
    他行劫时“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审美可谓怪异。
    (甘宁)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吴书甘宁传》
    所谓“负毦”,即背插鸟羽兽毛织物。韦曜注释《国语》时,便将“鸟羽系于背”比作“负毦”。
    可知甘宁行劫之时,前呼后拥,背插鸟羽,腰悬铃铛,因此“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国语》:晋攻狄,叔虎被羽先升,败之。韦昭(即韦曜)曰:羽,鸟羽。系于背,若今将军负毦矣。--《国语注》
    鉴于甘宁的审美观念怪异,因此易被误解为出身层次有限,文化水准不高;
    其实这种怪异装束,在彼时的巴郡(甘宁老家)并不算特立独行,与门第高低亦无关联。
    《华阳国志》记载,魏晋时期,益州巴郡“贼盗公行,奸宄不绝”,又有“女服贼千有余人,布散千里”,已成地方盛景。
    相较于“女服贼”,也就是“女装大佬”,“负毦带铃”的甘宁,顶多算是审美奇特,任侠之时喜好夸耀于众。
    是以贼盗公行,奸宄不绝……又有女服贼千有余人,布散千里,不即发觉,谋成乃诛。--《华阳国志巴志》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游侠之风盛行。
    其中既有臧霸、孙观这种出身较低,被视作“强盗”的游侠;
    也有袁绍、袁术、张邈、曹操这种兼备“名士”身份的游侠。
    当然,还有刘备刘帮主这种宗室出身的游侠。
    当时还有1个臧霸,本来是泰山1带的强盗。--吕思勉《3国史话》
    从甘宁的宗族出身(临江5姓之1)与仕宦起点(巴郡计掾)来看,他明显属于后者:
    即豪强之家的不肖子,以游侠之事为乐。
    这1点上,甘宁与天人将军曹仁很像。
    按甘宁“藏舍亡命,闻于郡中”的记载看,他的行径与刘縯、刘秀兄弟具备相似之处。
    两汉之交,刘縯兄弟在南阳“臧(藏)亡匿死”,而“吏不敢至门”,可见这1级别的豪强明显凌驾于治安体系之上。
    而甘宁“藏舍亡命,闻于郡中”,甚至还可以接待“属城长吏”,乃至“隆厚者乃与交欢”,与当年的刘縯兄弟毫无2致。
    (公)主曰:“文叔(指刘秀)为白衣(指百姓)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1令乎?”--《后汉书董宣传》
    (甘)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韦曜《吴书》
    人与(甘宁)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吴书甘宁传》
    甘宁在巴郡作恶多端,“属城长吏”却拿他无可奈何,侧面反映出其家族在当地必是雄霸1方的豪强。
    相较而论,关羽、臧霸等人轻侠杀人之后便被迫“亡命”外州(臧霸由兖州入徐州,关羽由司隶入幽州),明显不具备甘宁般的权势。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蜀书关羽传》
    解县即后世运城,汉末属司隶校尉部河东郡。
    关羽早年记载不详,或出自单家。臧霸劫狱时能够“将客数十人”,应出自低等豪强。
    即使如此,他还是被迫“亡命东海”,可见其家世背景无法庇荫其人身安全。
    太守大怒,令收(臧)戒诣府,时送者百馀人。(臧)霸年十8,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魏书臧霸传》
    两相对比,与“属城长吏”交好,“贼害”郡中“至2十余年”的甘宁,其家世能量究竟如何,也便不言自明。
    同时代中,类似甘宁般豪强出身的游侠,案例甚多。
    曹操“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张邈“以财救人”,皆属此类。
    再比如袁氏兄弟,出身门阀之家(比甘宁的门第高得多),却均具备游侠色彩。
    袁绍“坐作声价,好养死士”,早年还曾参与抢婚1类的无赖行迹(见《世说新语》);
    袁术“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也是1丘之貉。
    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后汉书袁绍传》
    (袁术)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后汉书袁术传》
    相较而论,袁术“好奢淫,骑盛车马,以气高人”的行为,与甘宁“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的炫耀之举,并无本质区别。
    袁术有“路中捍鬼”的诨号,甘宁亦有“锦帆贼”的恶名,均属豪强之家的不肖子。
    (袁术)为长水校尉,好奢淫,骑盛车马,以气高人。语曰“路中捍鬼袁长水”。--《北堂书钞》注引《魏书》
    (甘宁)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韦曜《吴书》
    甘宁出游,“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
    其同僚贺齐,“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便被时人称作“奢绮”;
    那么甘宁“以缯锦维舟”的豪奢程度也便1目了然,可知其家族不止是豪强,同时也是富室。
    (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韦曜《吴书》
    (贺)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吴书贺齐传》
    《华阳国志》记载,临江县盛产井盐,以至“1郡所仰”,而“豪门亦家有盐井”。
    按甘氏为临江5姓之1,可知其家族很可能亦拥有私人盐井。
    换言之,人家里有矿。
    两汉魏晋时盐铁专营,掌握了食盐,便掌握了财富命脉。
    甘宁也因此具备了交结“属城长吏”的底气,以及“以缯锦维舟”的资本。
    临江县枳东4百里,接朐忍。有盐官,在监、涂2溪,1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又严、甘、文、杨、杜为大姓。--《华阳国志》
    从历史角度看,甘宁“以缯锦维舟”的铺张行径,与后世的石崇、王恺颇具相似之处。
    王恺“作紫丝布步障4十里”,石崇“作锦步障5十里”,1时轰动洛阳。
    (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用蜜糖刷锅),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4十里,崇作锦步障5十里以敌之。--《晋书石崇传》
    石崇是大司马、司马贼狗腿子石苞之子,家世殷富。
    然而石崇在荆州刺史任上,“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乃至官军扮盗,“任侠无行检”。
    可见游侠行径不分阶层,孤寒者可为之,富室、强族亦可为之。
    (石)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晋书石崇传》
    综上所述,甘宁出身豪门,却流徙辗转,飘荡半生,直至入吴后以胆烈闻名,遂为江表虎臣。
    作为益州豪右之子,甘宁先后出任巴郡计掾与蜀郡郡丞,宦途1片光明。
    然而他不安现状,先叛刘璋、再叛刘表、又叛黄祖;
    其人仕吴之后依旧故我,不加收敛,“既常失(吕)蒙意,又时违(孙)权令”,乃至被时人视作“斗将”,完全不见昔日的干吏色彩。
    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吴书吕蒙传》
    显而易见,甘宁虽然“颇读诸子”,但他骨子里依旧是“挟持弓弩,负毦带铃”的放浪游侠。
    他从诸子百家中汲纳的养分,全部用于军旅生涯,因此“开爽有计略”;
    而殷富出身养成的奢靡之风,又塑造了他“轻财敬士,厚养健儿”的侠士本色。
    (甘)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吴书甘宁传》
    甘宁壮志所向,既不在案牍之上、亦不在仕宦之旅;
    其志向在关羽濑中、在皖县城下、在濡须渡口。
    在1次次的奋强突固中,甘宁亦无数次梦回少时岁月。
    (鲁)肃便选千兵益(甘)宁,宁乃夜往。(关)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吴书甘宁传》
    (甘)宁手持练,身缘(皖)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吴书甘宁传》
    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吴书甘宁传》
    合肥城下,“张辽步骑奄至”,在吴军“鼓吹惊怖,不能复鸣”的绝境中,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处险不变,豪气凌人。
    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引弓射敌,与(凌)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吴书甘宁传》
    魏将张辽奄至,鼓吹惊怖,不能复鸣,甘宁刀欲斫之,于是使(鼓吹)作。--《江表传》
    《建康实录》称甘宁卒于建安2十年(215)冬,即合肥之战同年,或死于战创、或死于疠疫。
    设若如此,则甘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依旧维持了开爽奔放的游侠之风,在摧锋摇刃的绝境下,踏着累累白骨走完了最后的征程。
    (建安)2十年……冬,折冲将军、升城督甘宁卒。--《建康实录》
    毋庸置疑,若梦回昔日,甘宁依旧是那个“缯锦维舟”、“负眊带铃”的豪门游侠儿。
    是故,纵使3国诡谋遍布,阴暗丛生,但因这浩浩荡荡的英雄气,仍使云某心向往之!
    而且话说回来,正因诡谋遍布,阴暗丛生,方才使这浩然之气凸显而出,甚至跃然纸上!
    壮哉!我大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