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五十八章 笔墨蘸宠辱,春秋何人书下
    卫府书房内。
    周瑜在提出自己的计策之后,赵旻便当场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贾诩、董昭、鲁肃和步骘则先后出谋划策,进行查漏补缺和完善。
    即便荀攸、刘晔、徐庶等人暂时未归也无所谓,卫府如今谋士众多,遑论还有允文允武的程昱。
    因此,仅短短1个时辰,赵旻和孙策两路大军攻江夏之作战计划,便被众人定了下来。
    赵旻笑着总结道:“公瑾兄,黄祖近来日渐骄矜,已不足为虑也。然其人麾下有1员猛将,却不可不慎之。”
    太史慈顿时来了兴趣:“哦?从文,此人姓甚名谁?”
    赵旻抱拳笑道。
    “子义兄,此人祖籍为荆州南阳,其先人流寓于益州巴郡后定居于彼处,成为巴郡望族。
    其人名甘宁,字兴霸,年少时人称锦帆贼,有万夫不当之勇也。”
    (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
    摘自韦曜《吴书》
    历史上的甘宁,在孙权1方绝对是第1勇将。
    当然,前提是因为太史慈死得早,而且孙权不敢重用太史慈。
    太史慈呵呵1笑:“从文,若某得遇此子,定要与其人大战1场。”
    赵旻同样对此极为期待。
    他也想知道,太史慈和甘宁到底谁武艺更高。
    领兵打仗这1点不用比较,太史慈比甘宁了得不少。
    因为刘繇对太史慈猜忌不已之时,甘宁还是个为非作歹的小混混。
    而且甘宁武艺虽极了得,文化程度却不高…
    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吕)蒙意,又时违(孙)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甘)宁难得,宜容忍之。”
    摘自《吴书吕蒙传》
    连建安初期未发奋读书、被人讥讽为“目不识丁”的“吴下阿蒙”,都称甘宁为只知斗勇的“斗将”,由此可见1斑。
    但话说回来,甘宁武艺高那也是众所周知,所以吕蒙对此也不得不服。
    综上,赵旻笑着抱拳:“此战若子义将军得遇甘兴霸,弟必想方设法使你2人斗将。”
    赵旻心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2者武艺孰强孰弱,1比便知。
    周瑜失笑道:“从文,打仗绝非儿戏也,若大势在我不在彼,子义何必与那甘兴霸斗将?”
    这便是谋士与武将价值观的最大差异。
    在赵旻、太史慈看来,斗将乃是武者之荣耀、战场之华;可在周瑜看来,斗将却如同儿戏…
    本来跃跃欲试的赵旻和太史慈2人,登时兴致全无。
    见自家主公和太史慈面露不豫之色,老狐狸董昭呵呵笑着打起圆场。
    “主公,时已至午,子义、公瑾2人及麾下兵卒远来辛苦,不如在卫府饮宴如何?”
    赵旻笑着起身抱拳:“适逢新酒出窖,请子义兄、公瑾兄品鉴!此外,旻尚有新菜式,亦请2位兄长尝鲜。”
    周瑜已知自己失言,当即赔着笑作揖道:“如此,便叨扰从文。适才瑜扰2位雅兴,稍后定罚酒3杯以谢罪。”
    赵旻笑得极为开心。
    “公瑾兄此话当真?旻不须兄多饮,3杯便足矣。”
    腹黑男心中乐开了花:至少4十5度的白酒,3杯…嘿嘿!老子倒要看看,你这小白脸儿会不会脸红脖子粗!
    既然是孙尚香娘家来亲戚,赵旻自然毫不吝啬。
    各种馅料的鲜肉饺、豆制品、各色炒菜、烧烤…
    总而言之,杨彪、伏完、荀彧、孔融、张飞、黄衡、卫府全体,以及江东2人面前的几上,各类菜式琳琅满目、5花8门。
    就连美酒也敞开供应。
    太史慈赞叹道:“某许久未返北方,未意北方美食而今竟如此繁多。”
    太史慈的青州老乡孔融呵呵1笑,作揖更正道。
    “子义休要误会,此乃卫府所独有之美食,非北方美食也。”
    赵旻抱拳道:“今日之宴,1为子义兄、公瑾兄接风洗尘,2为犒劳筹备大典之诸君,3为大典之宴试菜式,诸公请!”
    太史慈和周瑜这才明白,自己面前这些美味佳肴,皆为正旦大典所用。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许都重臣及卫府幕僚,似乎已经吃过多次这些美味佳肴。
    2人甫1动箸,便有不愿再搁下的冲动…
    鲜美爽滑的鲜肉饺子且不提,咱们只说炒菜。
    炒菜出现于8百年后的北宋,这时代之人又哪里知道菜肴还能烹炒?
    于是乎,2人品着这些闻所未闻的佳肴,思及自己在江东所吃的那些“美味”…突然有些羡慕孙尚香。
    江东2人虽略显失礼,在座之人却无人嘲笑,反而露出会心笑容。
    因为他们第1次尝鲜时,与这2人情况类似,谁也别笑话谁。
    赵旻这个主人举杯劝酒,众人皆抿了1大口…当然,太史慈和周瑜这两名耿直之人是满饮…
    然后…
    2人只觉1股热流自喉咙流入胃中,随即如1团烈火般在胃中熊熊燃烧…
    这滋味,怎1个酸爽了得!
    2人险些流下眼泪,但咳嗽不可避免。
    这时代之人喝惯了寡淡无味、甜丝丝的米酒,何曾饮过如此烈酒?
    赵旻坏笑道:“公瑾兄休要急,稍后兄长再罚酒。”
    太史慈终究是武艺高强之人,其人很快便忍过不适,旋即虎目1亮。
    “从文,此酒甚为甘醇也。”
    周瑜有些幽怨地瞪了太史慈1眼,那意思仿佛在说:
    子义兄你骗人!这酒好似刀子1般,又有何甘醇可言?
    然后…周瑜也品到了白酒的回甘。
    太史慈很快便学会了该如何饮白酒,于是乎,其人颇有些喜爱此酒。
    赵旻适时道:“子义兄若喜欢,旻可送与兄百坛,若大兄亦喜此酒,待来年旻定凉州后,为诸位兄长寻些葡萄酒,与此白酒1同送往丹徒如何?”
    相对于烈酒,周瑜对美食更感兴趣。
    “从文,此食材某闻所未闻。”
    汉廷及卫府众人闻言颇为自得,赵旻则抱拳笑道。
    “公瑾兄若喜欢,旻便为兄备齐食材,再遣庖丁教2位兄长军中养卒,此菜肴之做法。”
    2人皆大喜。
    赵旻趁势道:“不知公瑾兄何时罚酒3杯?”
    周瑜1张白净俊脸登时黑如锅底,连连求饶。
    于是,众人哄笑。
    这场小插曲过后,赵旻为太史慈、周瑜等人安排好客房…
    卫府是原曹操的司空府。
    曹操妻妾、仆婢及亲卫无数,所以其司空府无论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面积,均极大。
    而赵旻只是将卫府当做办公室及加班地点,其人家眷皆在杨彪的太尉府,因此卫府空闲的客房颇多,别说安排数十人,上百人入住都绰绰有余。
    赵旻做为两世军人,对于卫生极为重视。
    无论北军军营、杨彪府还是卫府,赵旻都发动兵卒,开挖出化粪池,又以小型螺杆泵、自制螺栓建好壁挂式水箱。
    最后,其人吩咐匠人烧制了不少陶瓷马桶及陶瓷管道,将溷厕改为水厕。
    抽水马桶那种加压冲水的简单机械构造,根本难不住赵旻。
    丝带的防渗效果也不亚于生胶带,尽管成本昂贵…
    在赵旻带动之下,荀彧管理的尚书台…等衙署,及众臣府上,几乎皆已改为水厕。
    综上,卫府的办公环境及居住条件,让卫府全体干劲儿十足。
    太史慈和周瑜2人,自然对此极为满意,因饮白酒而微醉的2人,便在午后稍事休息。
    安顿好2人及其亲卫司马后,钟繇2话不说,将赵旻拽进书房。
    “主公究竟欲制何调味品?”
    赵旻拍了下脑门,他这才想起,自己的实验还差1点儿尾巴。
    于是其人躬身抱拳。
    “元常先生勿急,你我同去城外工坊看1看便知。”
    然而,早迫不及待的钟繇哪里肯再等。
    “请主公先说清楚!”
    【作者题外话】:诸君或许对程昱有所误解。
    程昱虽是东阿县吏出身,且其人确实曾做过文职,但是…
    老头儿实际上是武将!
    遍览程昱本传便知,老头儿任武职的时间,要长于文职。
    而且…老头儿膂力还真不小!
    老头儿的全能属性,让诸君误认为其人是谋士。
    对于武将而言,单挑、斗将,也就是暗耻系列游戏中的1骑讨,确实荣耀无比,堪称战场之华;
    但对于谋士来说,这就是红果果的犯2!
    大将的本职工作难道是斗将吗?
    难道大将不是应该居中指挥,将兵卒们的战斗力最大化发挥出来吗?
    这就好比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水厕其实挺简单的,开好化粪池、解决好管道闭水问题即可。
    现在农村许多宅基地翻修重盖后,都是水厕。
    对于实操经验丰富的赵旻而言,这根本就不叫事儿。
    他是没钱,否则他真能将市政给排水系统建好…
    当然,不是现代化的这种,而是十9世纪末欧洲城市那种。
    赵旻是人不是神,他更没有系统。
    这1章,咱们聊聊甘宁早期经历。
    太史慈遗憾离世后,甘宁是江东毫无争议的第1大将!
    甘宁早年“轻侠杀人,闻于郡中”,因此被视作亡命奸臧,甚至被冠以“锦帆贼”的诨名。
    然而考诸史料,可以发现甘宁的出身与仕宦履历并不寻常,应被归入富室、豪强阶层。
    当然,按照东汉的划分标准,甘宁还是出身寒门,这点没毛病。
    第1万次强调,在汉末魏晋的语境中,寒门绝非贫苦人家,而是只有钱却没文化传承的地主阶级。
    鉴于甘宁以“粗猛好杀”闻名,且入吴之后屡为军锋,因此常被视作武夫之伦;
    然而其“开爽有计略”的性格特征,又不同于寻常武人,这应得益于他“颇读诸子”的教育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甘宁的籍贯问题。
    陈寿在《吴书》中称甘宁为“巴郡临江人”,即益州出身,却未提及其先世所在。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吴书甘宁传》
    东吴国史作者韦曜称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即甘宁祖籍荆州,之后客居益州。相较陈寿,韦氏的论调便完善许多。
    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韦曜《吴书》
    不过严格来说,韦曜的论调也不够严谨。按《晋书甘卓传》,传主是甘宁曾孙,同时也是“秦丞相(甘)茂之后”。
    由此可知,甘宁先祖最早可追溯至甘茂。
    甘卓字季思,丹阳人,秦丞相(甘)茂之后也。曾祖(甘)宁,为吴将。--《晋书甘卓传》
    按《史记》,甘茂出身下蔡,也就是秦国沛郡,东汉沛国。
    两汉时代,沛国隶豫州,后划入9江,隶扬州。
    照此描述,甘宁先祖实际经历了自长江下游(扬州9江)迁徙至中游(荆州南阳),又由中游(荆州南阳)迁徙至上游(益州巴郡)这样1番变迁过程。
    (甘)茂者,下蔡人也。--《史记甘茂传》
    (9江郡)下蔡,故属沛。--《续汉书郡国志》
    按彼时传统,流寓侨人落户新土,数代之内便会改移籍贯。
    如甘宁仕吴时,其人便以侨人自居,但至其曾孙甘卓,便成为“丹阳人”(见前文注引《晋书》),籍贯从益州变为扬州。
    类似案例还有张昭(籍贯徐州彭城)曾孙张闿、薛综(籍贯豫州沛郡)之孙薛兼,此2人在《晋书》中皆被称作“丹阳人”。
    可知士人后裔1旦扎根新土,便会改易籍贯。
    张闿字敬绪,丹阳人,吴辅吴将军(张)昭之曾孙也。--《晋书张闿传》
    薛兼字令长,丹阳人也。祖(薛)综,仕吴为尚书仆射。--《晋书薛兼传》
    从时代背景上看,改易籍贯基本可以视作侨人出仕的必由之路。
    因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9品官人法,均由长官(牧、守、公平、中正、州都)在辖区内进行考察推荐,“乡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此背景下,流寓士人很难通过正常途径得到出仕机会,因此改易籍贯势在必行。
    《华阳国志》记载,巴郡临江县中有5大宗族:
    严、甘、文、杨、杜。
    常璩还特意标注“甘宁亦县人”,可知魏晋之际,临江甘氏已成巴郡“大姓”。
    临江县枳东4百里……严、甘、文、杨、杜为大姓……甘宁亦(临江)县人,在吴为孙氏虎臣也。--《华阳国志》
    不难看出,在经历了漫长的迁徙之后,甘氏宗族已经扎根益州,且具备1定的影响力,这也是甘宁可以通过正常宦途出仕益州的历史背景。
    我们再来看甘宁的出仕年龄。
    《甘宁传》中有1处带有歧义性质的描写,即传主“贼害”郡中,“至2十余年”,之后才“止不攻劫”,出仕州郡。
    (甘宁)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2十馀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吴书甘宁传》
    此处的“2十余年”涉及到翻译问题。
    若将之理解为甘宁在巴郡地方作恶的时间长达2十余年,则与甘宁的年龄及履历不符。
    兴平元年(西历194年)是甘宁人生的分水岭。
    是年他反叛刘璋,战败后亡入荆州。
    因此他“贼害”郡中,必然在此之前。
    兴平元年,(刘焉)痈疽发背而卒。--《蜀书刘焉传》
    (刘)焉死,子(刘)璋代为刺史……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英雄记》
    按甘宁“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的行径来看,彼时其年龄下限不会低于十5岁,若如此,“2十余年”后的甘宁,年龄便会逼近4旬。此时他“止不攻劫,颇读诸子”,出仕后再历经“计掾”、“郡丞”的升迁考核,那么兴平元年(194)的甘宁,年龄至少在4旬以上。
    (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吴书甘宁传》
    (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韦曜《吴书》
    这里存在1处矛盾记载,即建安十9年(214)甘宁从攻皖县,“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
    是年(214)与兴平元年(194)相距2十年,若甘宁真的在巴郡之中“贼害”2十余年,那么他“手持练,身缘城”时的年龄便不会低于6十岁,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建安)十9年5月,(孙)权征皖城。--《吴书吴主传》
    (甘宁)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吴书甘宁传》
    学者卢弼对陈寿的记载亦持怀疑态度。他认为甘宁在郡中贼害至多“十余年”,怀疑“2”字为衍文,否则“史文为误”。
    刘璋于兴平元年为益州刺史,甘宁击璋,走荆州依刘表,在建安初年,中间安得有2十余年?疑衍“2”字,否则史文为误。--《3国志集解》
    其实卢弼的观点提供了另1种思路,即“史文为误”。
    以云某愚见,或者“2”字为衍文,或者“年”字为衍文。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甘宁在郡中“贼害”,前后“至2十余”。
    即甘宁的游侠生涯,在他2十余岁时便已结束,之后读书仕宦,出仕州郡。
    若此设想成立,便可完美契合甘宁的年龄与履历。
    换言之,他在皖城之战、合肥之战时不过4十余岁,正值盛年,“为吏士先”、“出斫敌营”的行为也便合乎情理。
    1家之言,仅博诸君1粲耳。
    本章便说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