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五十六章 笔墨蘸宠辱,春秋何人书上
    在临近正旦的日子里,时间仿佛被开了加速齿轮1般。
    太仓早已修缮完毕,粮食皆已封存。守粮兵卒们,甚至已经轮换过34批。
    刘协得了赵国舞女后,同意了步练师出宫省亲的请求,然而…
    皇后伏寿不准。
    因此…
    伏寿先出宫省亲两日,赵旻以研发为由夜不归宿,在伏府与伏寿过了两晚没羞没臊的日子。
    随即,赵旻赶忙回府抚慰杨美女。
    然而,1日后步练师便又接上茬…
    万幸的是,杨美女来了月事。
    赵旻松了1大口气。
    就在步练师出宫省亲当日,同时也是卫府上下将正旦大典筹备工作准备就绪时…
    赵旻也刚刚好,与荀彧、杨彪、伏完这3个投资人1起,把来年凉州的建设报告拟订完毕。
    匆匆赶回许都的钟繇,对此极为懊恼。
    而且显而易见,其人对于经商,并不似王烈、杨彪、荀彧等人那般鄙夷轻视。
    这与其人这十年中,见识到太多民生疾苦的经历息息相关。
    所以,赵旻对钟繇神秘1笑。
    “元常先生亦愿于凉州兴建工坊乎?旻尚有1物欲量产,如今万事俱备,只待诸使来朝!”
    钟繇眼睛1亮:“主公,何物?”
    赵旻嘿嘿1乐:“元常先生勿急,待旻先行试验1番再说。”
    钟繇不依不饶。
    “主公何妨言明,此乃何等事物?吃食亦或用具?”
    赵旻摇摇头:“皆非也,此乃重要调料。”
    “似5香粉那等调料?”
    赵旻煞有介事地摇头道。
    “非也!元常先生休要小觑此调料,此物用途极广、用量极大,且必投民众之所好。”
    钟繇被赵旻吊起了胃口,然而,不管其人如何软磨硬泡,赵旻都不肯再吐露分毫。
    正巧,宗正刘艾此时匆匆赶来。
    “主公,老夫有要事相询!”
    赵旻心知肚明,所谓要事,必与步练师有关。
    钟繇长叹1声,识趣地告退。
    果不其然。
    待2人走进卫府书房、关紧房门坐定后,刘艾便苦起了1张老脸。
    “主公前者在宫城值守之时,老夫已尽力为主公遮掩。然则,昨夜今上并未临幸步贵人,若步贵人…老夫当如何记录?
    况且,上次赵常侍已生疑,老夫恐此番随侍步贵人之近侍之中,或有伏皇后之耳目焉。”
    诚然。
    上次步练师侍寝时…
    咳咳,当然是侍刘协寝时中途偷偷溜走,隔了1个时辰后又偷偷溜回,谁能不生疑?
    尤其是赵旻当晚恰好在宫城值守。
    万幸在明面上,步练师对赵旻的态度始终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伏寿方才未怀疑这2人其实是…咳咳。
    这可比办公室地下恋情刺激百倍。
    赵旻尚且觉得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么刘艾的心情可想而知。
    天可怜见,自从赵旻和步练师…时起,这个半百老头儿便再也未睡过1个安稳觉!
    步练师心机是不少,可伏寿难道就好骗?
    至少刘艾和赵旻都不这么认为。
    何况赵旻也从未想过要骗伏寿。
    所以,赵旻和步练师之事,迟早要让伏寿知道。
    可以预期,赵旻最多挨顿臭骂…顶天儿再捱上伏寿1顿、甚至几顿家暴,刘艾则必然要倒大霉…
    出人命当然不至于,但吃醋的女人谁惹得起?
    何况伏寿还是后宫百子坊之主!
    狠狠得罪了伏寿1番,刘艾这个宗正兼侍中,以后还如何进宫?
    问题的关键是,可怜又无辜的刘艾,只是赵旻的背锅人。
    赵旻对此大感头疼。
    因为担心怀孕的伏寿,所以赵旻只能暂时隐瞒此事,但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事情根本瞒不了太久。
    何况赵旻腹黑归腹黑,可他并不残暴。
    因此事杀掉无辜的宦官、婢女灭口…这事儿赵旻还真办不到。
    他又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曹操。
    所以,最优方案仍是…
    很快,赵旻心中便已有定计。
    “刘公勿忧,此番旻自有办法应付,今后旻不再与步贵人苟且便是。”
    刘艾1张老脸上满布愁云。
    “主公,即便如此,亦要当心史书留污名!老夫迫于关洛士人舆论压力,对董仲颖之记载极尽恶毒之能,主公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慎之也!
    主公自进许都以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夙兴夜寐、爱民如子,万不可因此宫闱秽乱之举,以至于英名尽丧也!”
    深知董卓被黑出翔的赵旻,闻言登时头大如斗。
    “刘公,今太史令何人?”
    “回主公,乃王立也。”
    太史令在东汉隶属于9卿之首太常,掌管星相、记史。
    而且,现任太史令王立与刘艾私交甚笃。
    然而,刘艾颇有些痛心疾首道:“主公,1错焉可再错乎?”
    其人显然以为,赵旻要擅改史料。
    赵旻讪讪1笑,抱拳道:“刘公休要误会,旻绝无篡改史料之心也。旻但欲问皇汉如何载史耳。”
    刘艾面色稍霁,缓缓道:“主公,但顺应民心、据实而记耳。”
    这也就是说,据实而记的前提,是必须顺应民心。
    赵旻悟了。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于是其人放下心来。
    无妨,受前世那位太祖启发,老子最擅长玩的就是统战!
    得,老子继续印书吧!
    赵旻心中长长松了口气,面色却变得无比肃然。
    其人抱拳道:“刘公但请放心,旻必不使刘公、王公2公为难。”
    刘艾神色缓和许多:“主公曾言: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老夫惟愿主公自省耳!”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这同时还是赵旻和曹操最大的不同。
    虽然赵旻已对刘协做了两桩皱眉事。
    赵旻站起身深深1揖:“刘公之言振聋发聩、直指人心,旻谨受教。”
    刘艾忙不迭起身深揖还礼。
    “主公言重,老夫实不愿主公1世英名毁于1旦也。”
    在外人看来,刘艾或许是佞臣,但赵旻最清楚,刘艾绝对是忠直且通达之臣。
    单论这1点,同为国士的刘艾比田丰强许多。
    如今卫府中,除了程昱、董昭和鲁肃,谁还敢这么劝赵旻?
    赵旻心中对刘艾钦佩至极,其人遂正色道。
    “刘公但请放心,今后旻必日3省其身。皇后处你亦勿忧,此乃旻不听刘公劝诫、专断独行耳,与任何人无关。”
    刘艾也松了口气。
    他最在意两件事,1件是其主赵旻历史上的评价,另1件就是其人自己的老命。
    如今这两件事暂时解决,其人便不再多言。
    “请主公好自为之,老夫暂且告退。”
    送走刘艾后,赵旻忍不住揉了揉脸。
    奉主上以从民望,此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极难,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容易啊!
    赵旻不再纠结此无解之事。
    其人唤来等待正旦大典的黄衡,与后者再次商谈1番,后者之主赵韪年后需做之事后,便挥袖让黄衡退下。
    紧随其后,赵旻取出纸笔,正欲给满宠写1份详细的计划书,但念及满宠即将归京,赵旻叹息1声后便放下了笔。
    随后,思及正巴巴等着自己的钟繇,赵旻失笑1声,正了正衣冠后便唤来赵旭,策马匆匆离去。
    赵旻忙碌1整日、且傍晚赐宴饮宴完毕后,便鬼鬼祟祟溜进步骘的卫尉府。
    当然,其人这次连后门都未走,而是高来高去、翻墙穿窗而入。
    赵旻不信,这次还能有人察觉…前提是步练师不能叫得太放飞自我。
    步练师早已为爱郎留好门窗,见爱郎如灵猫1般自朱户外1跃而入,步练师“噗嗤”娇笑起来。
    步练师就算再有心机,也是1名十7岁的年龄少…妇罢了。
    【作者题外话】:赵旻要做的东西是什么,后文自有交待。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这便是《增广贤文》的开头语。
    通读此书并有所领悟,便可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境界。
    从史料记载看,袁绍1方的沮授、田丰、许攸、审配的才华,并不在荀彧、郭嘉之下,否则荀彧、郭嘉不会因升迁无望,而转投当时为袁绍镇守兖州的曹操麾下。
    说白了,这是因为总公司人才济济,而分公司初创正缺人才,所以荀彧和郭嘉申调下放。
    所以,沮授、田丰等人在官渡之战时也必然为袁绍提出过许多精辟的战略见解。
    只不过由于袁绍的失败,其谋主的言论便无法得到广泛宣传,最终归于散佚。
    而且,审配、沮授、田丰等河北豪强做为冀州士族,其人树大根深、恃宠而骄,极难驾驭。
    简言之,这3人因各自家族势力庞大的缘故,他们的情商都不咋地!
    本章咱们简单聊聊董卓。
    首先声明1点:董卓确实是国贼,毋庸置疑!
    然而…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魏书董卓传》
    陈寿先生这个说法,请恕云某不敢苟同!
    显而易见,做为董卓的同类人,曹操至少比董卓残暴十倍,可惜,陈寿不敢如实写!
    他还要留下脑袋恰饭。
    换言之,陈寿的评语,带有比较明显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
    实际上,董卓老贼在洛阳的1系列暴行,虽然大逆不道,但均有理论指导;
    其人并非纯粹的丧心病狂。
    董卓在中平6年(西历189年)8月上洛,旋即废黜何太后与少帝(刘辩),改立少帝异母弟献帝(刘协)。
    此事人所共知,这也是董卓老贼最受诟病之处。
    但换个角度考虑,若刘协仍有兄弟,恐怕不管袁绍还是曹操,大概都会重复董卓老贼的操作。
    此处实际存在历史原因。
    因为灵帝临终之际,确实存在过“改立太子”的争议。
    彼时灵帝欲改立幼子刘协为太子,并委托了权宦蹇硕为辅弼。
    由于蹇硕是西园军“上军校尉”,把持兵权,因此1度引发大将军何进(少帝亲舅)的憎恶,最终兵戎相见,蹇硕被杀。
    6年,(灵)帝疾笃,属(刘)协于蹇硕。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刘)协。--《后汉书何进传》
    何进兄妹是少帝的党羽,而董太后(灵帝生母、何皇后婆婆)与侄子董重(骠骑将军),则党附陈留王(即献帝)。
    因此两代外戚争权,最终董重被何进逼杀,而董太后则被何后鸩死,天下哗然。
    (何)进举兵围骠骑府,收董重,免官,自杀。(董)后忧怖,疾病暴崩。--《资治通鉴汉纪5十1》
    而众所周知,董太后就是被何皇后neng死的。
    董卓上洛后,自以为与董太后属“同宗之亲”,因此对逼杀董氏姑侄的何进兄妹,十分反感。
    虽然董卓出身凉州陇西,而董太后家族出身冀州河间,但董卓依然认为与灵帝老娘家有“同姓之亲”。
    典型例证即董卓收留了董太后的侄子董承(就是“衣带诏”那个董承),宠为腹心,乃至时人便混淆了董承的出身,还以为他是董卓的亲戚。
    近董公(即董卓)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董卓废黜何太后的理由,相当冠冕堂皇。
    因为少帝继位后,何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而何进则招募4方英豪、欲逼使太后归政。
    而董卓恰恰是何进招募的外藩,因此废黜太后名正言顺。
    董卓逼杀何太后时,借口其“逆姑妇之礼”,暗指何后鸩杀婆婆(董太后)。
    皇太后(何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董太后)暴崩,众论惑焉。3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献帝起居注》
    董卓还称“永乐太后(董太后)暴死,天下疑惑,因此皇太后无母仪天下之资格”。
    实际上,老贼是打着“为董太后报仇”的幌子。
    这1点,老贼虽极为过分,但至少还有个能堵住悠悠之口的幌子。
    董卓废少帝,是借用“霍光废昌邑王”的路数。即所谓“废昏立明”。
    (董)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刘辩)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刘协)。”--《后汉书董卓传》
    曹魏权臣司马师废齐王曹芳;东晋权臣桓温废司马昱,也都是同样借口。
    所以,这哥仨本质上并无分别。谁也别指责谁是乱臣贼子,因为哥仨都是!
    非要说分别,董卓也就比后两者多杀了1个何太后…
    司马师根本不可能杀郭太后,他俩是1伙的!
    董卓之所以倾向陈留王刘协,是因为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皇子,绰号“董侯”。
    这天然博得了董卓的好感。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后汉书皇后纪》
    客观评价,董卓废黜何太后与少帝,改立灵帝幼子,不可视作纯粹的逆举。
    因为灵帝生前就屡次准备改立太子,且何太后杀董太后在先,何进召董卓在后,其行为逻辑是合理的。
    董卓受诟病之处,主要在于杀害何后与少帝。
    此举恶劣至极!
    而且此事与“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完全无关!
    这也是董卓从“权臣”被定性为“逆臣”的直接原因。
    董卓盗掘东汉诸帝坟陵、挖掘宝物,是历史公案,甚至吕布亦积极参与其中。
    但考察初始情形,可知盗墓并非纯粹贪财,而是存在“泄私愤”的心理。
    董卓最初盗掘的是汉灵帝的“文陵”,借何太后下葬的时机而搬取宝物。
    及何后葬,开文陵(灵帝陵墓),(董)卓悉取藏中珍物。--《后汉书董卓传》
    汉灵帝是冀州河间国人,而何太后则是荆州南阳人。
    按照“妻死从夫”的陪葬传统,何太后应与刘宏合葬。
    董卓对灵帝1贯厌恶,曾公开宣称“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再加上他对何太后极为反感,因此老贼盗取文陵。
    (董)卓议欲废立,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后汉书董卓传》
    值得注意的是,董卓最初的盗墓行为(189),并非暴力强拆,而是借“何后下葬,重新开陵”的机会。
    换言之,其口号上是冠冕堂皇的,行为上则是偷偷摸摸的,并非大张旗鼓地作恶。
    至于两年之后(191),董卓与关东军阀鏖战失利,焚毁洛邑,西迁长安。
    此事使得洛阳“2百里无复孑遗”,乃至吕布带头掘毁棺椁,搜刮宝物,那就是纯粹的破罐子破摔、丧心病狂了。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2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后汉书董卓传》
    因此,陈寿所谓的董氏上洛之初(189)便“盗墓毁陵”,难免言过其实。
    从董卓“矫情忍性、擢拔群贤”的行为上看,他最初并非纯粹的恶魔,确实曾尝试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真正的盗墓高潮,发生在兵败洛阳(191)的前夜。
    但话再说回来,董卓盗墓是贼,曹操盗墓便不是贼?
    还是因为读书人的事,不能叫偷?
    呵呵。
    这1章先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