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境遇何其殊,斯人在囧途上
    众人闻言,皆看向赵旻。
    赵旻侃侃而谈:“凉州之于我皇汉,乃边地中之边地焉。盖因其地土地贫瘠、庠序之教不兴也。
    今旻欲于其地兴百工、商贾,亦欲于其地设州、郡2庠序,专授儒家显学及经学。如此,5年后凉州1州,将截然不同也。”
    在这时代的土著们看来,凉州是不毛之地。
    此正所谓李斯所说“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
    庞参便引用了李斯这个理论: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
    所以,凉州在后汉马援、班超之后,便始终不为汉廷所重视。
    然而,偏偏赵旻提出:凉州可兴焉…
    这就好比赵旻说了1句:1加1等于3…
    这种颠覆这时代土著们认知的言论,怎么可能被接受?
    荀彧之所以同意定凉州,为的是谋求战略纵深。
    其人根本不信,凉州能有多大的发展潜力。
    赵旻总不能说:
    “千载之后,有国名夏,夏之霸,欺凌夷狄华夏”吧。
    如平头哥1般屡次欺凌北宋、契丹的西夏为何强?不就是因为垄断丝绸之路嘛!
    难道赵旻还能说:
    “4百岁后,有国名唐,唐之强,威震4夷邻邦?”
    李唐初、中期为何强,不也同样因为丝绸之路?
    李唐晚期为何还不如弱宋?藩镇割据只是1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失去了丝绸之路贸易区。
    反观弱宋,半壁江山还能纸醉金迷,是因为人家有海上丝绸之路。
    彼时东瀛平清盛幕府、南洋诸小国,给弱宋贡献了不知多少贸易顺差。
    这虽然都是活生生的现成案例,奈何赵旻不能说。
    赵旻之憋屈,可想而知。
    在赵旻看来,在陇南之地建丝绸、蜀锦工坊,在其余之地建瓷器、造纸等等工坊大量制造各类手工品…
    其后,再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将货物卖到西域诸国、贵霜、安息甚至大秦国(罗马帝国),这沿途的贸易额及毛利…
    怎1个香字了得!
    憋屈至极的赵旻最后只能道:“5年后,若凉州仍难兴、且庠序之教难有成果,旻便迁民入关中,留兵卒屯田。”
    杨彪受赵旻那首诗感染,此刻又见爱婿涨红了脸,便发出1声长叹。
    “阿旻,你尽管建工坊,老夫便是舍出半幅家产,亦当全力助你!
    然则,5年内若凉州难兴,你便需暂舍凉州,尽全力兴盛中原百业!”
    赵旻感动至极。
    还是老丈人疼老子啊!
    另1个老丈人伏完也叹道:“此事不可使文先专美于前,老夫亦愿支持卫将军!”
    荀彧苦笑作揖:“既如此,某亦当为凉州略尽绵薄之力也。卫将军,若5年后凉州难兴,你便需尽力辅佐天子,抗衡河北及各地诸侯。”
    赵旻明白,这些人还是不看好凉州,但只要他们愿出资出力,自己便可加快凉州发展的脚步。
    这就好比,1加1本来等于2,这些土著不但误以为等于3,而且还试图对手握正确答案的赵旻“纠偏”…
    所以,他们这是主动让赵旻打脸。
    综上,赵旻为了加快打这些土著们脸的节奏,决定照搬西夏的成功案例,沿用李继迁、李德明和嵬名元昊祖孙3人的策略。
    5代末北宋初时,定难军(西夏前身,治靖边)周边的形势,比汉末凉州复杂十倍。
    李继迁、李德明父子能做到的事,赵旻自然也能做到。
    所以,第1步,先恰饭…
    赵旻这个逻辑没毛病。
    赵旻只有吃饱了,才有精力讨好小娇妻杨美女。
    别忘了,杨美女是被杨彪收养的孤女,她本为出生于凉州敦煌郡的羌人!
    于是赵旻向众人劝酒。
    “请诸公品鉴此美酒。”
    众人同时举杯,将这至少4十5度的白酒当米酒满饮,然后…
    咳嗽声1时间不绝于耳。
    荀彧虽被呛得眼泪直流,但眼中满是喜色。
    “卫将军,此酒竟如此之烈?咳咳…非止凉州,咳咳…塞外诸苦寒之地,恐皆钟爱此酒也!”
    赵旻抿了1大口白酒后,却略有些遗憾。
    因为这酒香,虽与西凤有几分相似,但明显不如西凤香醇…赵旻偷师不合格。
    然而赵旻听得荀彧此言,忍不住哈哈1笑,抱拳道。
    “荀令君,此酒仅某等酒坊可酿,当世再无第2家可出,是以,此酒1旦畅销,或可使塞外之地重归我皇汉怀抱。”
    赵旻这话不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而,方才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
    若塞外、西域对此白酒是刚需,那么卫府凭借此酒展开李唐式的羁縻治策,或许很快便可使西域稳定,而且…
    这将是丝绸之路外贸的1大神器。
    众人突然对赵旻生出1些信心:或许,凉州可兴焉!
    始终未开口的张飞抿了1大口酒后,蹙眉咽下后展颜笑道。
    “阿旻,此酒虽烈,然其味颇厚,确为佳酿也。河北幽、冀2州亦为边州,何不售于彼处?”
    赵旻摇头:“叔父,不可。河北屯田田税颇高,若再使士人嗜此美酒,黎庶将不堪重负也。”
    袁绍屯田税率与曹操1样,无耕牛、农具者十税其6,否则十税其5。
    此税率不可谓不重。
    赵旻则是税4及税3,同样不低;但赵旻不但已做到1年两熟,而且其人有信心做到增产增收。
    综上,河北士人若嗜酒,对黎庶而言绝非幸事;何况,酒还是促成魏晋黄老清谈之风的帮凶之1。
    另1帮凶则是5石散。
    赵旻此言1出,堂内众人纷纷称善。
    气氛很快又重新融洽起来。
    宴后,众人酒足饭饱,满意告辞离去。
    杨彪、伏完和荀彧3人,则叮嘱赵旻尽快拿出凉州章程,也就是后世的可研报告…
    毕竟他们3人做为出资方,长痛不如短痛。
    2老1壮醺醺然联袂行出卫府后,相视苦笑连连。
    在这个时代,百工及商贾,对于士人而言都是容易社死的贱业。
    (王)烈避地辽东,太守公孙度接以昆弟之礼,访酬政事,欲以为长史。烈乃为商贾自秽,得免。
    摘自《后汉书王烈传》
    王烈何人?王烈是青州平原国人,荀彧6叔、8龙之1荀爽的同门师弟,当世名士。
    其人居然因从商而自惭形秽,此时商人的地位可见1斑。
    伏完抱拳道。
    “此番某等虽出些血,然阿旻若当真以此兴盛凉州,则某等或亦可大赚1笔,届时,某等以此利在凉州诸郡办学,亦不枉某等行此工商贱业也。”
    杨彪叹道:“只要于国与民有利,某等又何惜此区区贱身乎?”
    荀彧释然1笑:“文先公所言极是,若非彧行此贱业,又焉能印制数万册书卷乎?”
    杨彪耸然动容。
    “文若,你我之成书工坊,竟已印出数万册书卷?难怪竹纸始终有价无市!”
    荀彧颔首:“且皆为启蒙之儒学、汉律及药典,其中尚有许祭酒许君之许书:《说文解字》。
    此4者于此乱世,皆有大用。阿旻允文允武,实乃治国平天下之良才也!”
    杨彪和伏完同时感到无比欣慰。
    3人躬身行礼,各自告辞。
    卫府后院,赵旻卧房。
    1番暴风骤雨之后,赵旻怀拥佳人,向佳人仔细询问1番敦煌、酒泉、张掖3郡概况。
    大致了解了真实情况后,赵旻结合自己对《后汉书》及《续汉书》的记忆,与杨樱月讲述的真实情况11印证后,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想法。
    1夜无话。
    翌日卯时,赵旻便点上油灯,伏案疾书起来。
    他已敏锐捕捉到了早日1统天下的契机,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作者题外话】:东汉初时,位面之子刘秀曾有意弃守凉州,但因马援竭力反对,最终才有了后来的班超定远、窦宪勒石燕然。
    第2次弃守凉州之议,是在汉安帝刘祜朝。
    庞参提出弃守凉州,并提出汉廷乃“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
    与黄宗羲齐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为此而大骂庞参。
    “庞参之邪说始乘之,以愞缩消生人之气,可不戒哉!”
    其人认为,庞参让当时东汉士人们失去了汉初的进取之心,可谓遗患无穷。
    虽然最终因虞诩竭力反对而不了了之,但凉州此时已被汉廷在心理上厌弃。
    后来的皇甫规、张奂、段颎这凉州3明之所以结局都不好,与庞参之言有极大关联。
    这些东汉土著们对凉州的看法,便如本站那些写3国小说的作者1般,不深入探究,而是人云亦云。
    打脸的真相是:
    隋唐因丝绸之路而兴旺;西夏因丝绸之路而逮谁打谁,河曲之战中,嵬名元昊更是险些把后来被谥为辽景宗的耶律宗真打哭。
    注意:耶律宗真在世时没有辽国,只有大契丹国。
    其子辽道宗耶律洪基,在1055年左右改回的辽国。
    嵬名元昊便是赵元昊、李元昊、拓跋元昊…
    这厮最大的爱好除了喝酒,大概就是给自己改姓玩。
    西夏虽小,且其国土几乎尽为不毛之地,但神奇的是,其国便如非洲蜜獾这个平头哥1般,屡次欺负大国还总能打赢…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对西夏的造血作用有多大。
    汉末,丝绸之路沿途雄据4大国,自东向西分别是大汉、月氏(贵霜帝国)、安息(帕提亚)和大秦(罗马)。
    北宋时,东瀛恰好是脑子有坑的藤原氏当权,这几个糟老头子居然规定其国与北宋每年仅可进行4次政治贸易,且严禁船只出海经商…
    闭关锁国至此,也难怪藤原氏被平家扫平。
    所以,那些所谓北宋时东瀛经常来北宋通商的桥段…
    拜托那些作者们没事儿少刷刷视频,多读读书吧!
    云某还是个工科狗呢…
    东瀛与华夏神州往来频繁密切时,是在南宋时期,那时东瀛平清盛当家…
    南宋之所以能苟延残喘,平清盛和平家功不可没…
    当然,真腊、占城、3佛齐、兰无里等东南亚小国也功不可没…
    南宋当然不可能有满剌加、暹罗、占婆等国,那是元朝时才有的。
    领导人提出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至少从历史上看来,是英明无比的决策。
    这才叫以史为镜呐!
    许慎被尊称为许君、许祭酒,其《说文解字》也被尊称为许书。
    这1章内容有些多,不解释恐怕又会有无知者喷云某玩历史虚无主义…
    虽然那厮实际上是看不懂古文…
    哪天逼急云某,云某去喜马拉雅录1套历史辨伪节目去!
    大家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古文不要紧,听古文原文翻译过来的广播、顺便听听古人8卦总能接受吧?
    今日由于1更的缘故,云某简单说1下刘备吧。
    前文云某已解释过,刘备发迹于其人师兄公孙瓒在涿县时,借张纯张举之乱,由帮派大哥这个黑出身转白。
    而且诸君也已了解到,其人鞭笞那为非作歹的督邮,体现出其人快意恩仇、豪气纵横的1面。
    所以,历史上的刘备不但不爱哭,反而实际上是乔帮主那等豪杰。
    (先主)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闻名天下,书载史册。
    惜墨如金似陈寿,也不吝笔墨、着力描绘先主这项特质。
    历来,无论是文学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总把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理解为面部活动较少、甚至曲解为“面瘫脸”、“pokerface”。
    最终,要么把刘备塑造成1个实诚的憨批、要么把刘备塑造成1个寡言的小人。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刘备,或1脸真诚、或满面阴鸷。
    这实属望文生义,误人子弟。
    喜怒不形于色,不等于“感情不显露于表情”、更不等于“么得感情”。
    “喜怒不形于色”与表情无关,与心术有关。
    直译即是“有城府”。
    说得直白些:
    历史中的刘备,喜怒哀乐完全表现在脸上,嬉笑怒骂与常人无异。
    只不过,刘备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脸上的表情,并不完全吻合。
    即:有时刘备在大笑,而内心萌生杀意;
    有时刘备虽满面怒容,内心却喜不自胜。
    “喜怒不形于色”,并非无喜无怒、也并非面无表情;
    这只是内心的喜怒哀愁,无法从脸上的嬉笑怒骂中读出来。
    喜怒不形于色,也恰恰是刘备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特质;
    同时,这也是其人管理手段的核心倚仗。
    1言蔽之:
    领导的心,你永远猜不透。
    下1章,云某详细介绍1下此事。
    这两天放假…哈哈,诸君都懂。
    请见谅,5月1日云某恢复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