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四十一章 普天迎正旦,黎庶展欢颜9
    同1时间,百子坊中步练师房内,步练师正在向刘协撒娇。
    “陛下,皇后既可出宫省亲,为何妾便不能?”
    刘协色咪咪地欣赏着美人撒娇的媚态,笑吟吟道。
    “梓童休恼,吾实舍不得梓童也。”
    从这个称呼便可看出,刘协对步练师有多么宠爱。
    “梓童”是两汉天子对皇后的专称。
    步练师继续撒娇:“陛下,妾仅住两晚,待回宫后,妾必加倍用心侍奉陛下,陛下答应妾可好?”
    刘协坏笑起来。
    “梓童欲如何侍奉吾?”
    步练师以贝齿轻咬樱唇,满脸娇羞,正欲开口时,房门外陡然传来伏寿的声音。
    “陛下,卫将军、光禄勋及宗正将至,请陛下正衣冠。”
    原本正色咪咪欣赏美人娇羞媚态的刘协,无奈地叹了口气。
    “吾已知之,梓童且稍候。”
    步练师听闻爱郎要来,有心出去相见,但其人思及这两日便可与爱郎双宿双飞,登时便打消了节外生枝的念头。
    其人心中冷哼:反正刘协不可出宫,且宫外耳目又为伯宁先生1网打尽,哼!妾与夫君来日方长!
    思及爱郎那高超的技术,步练师只觉浑身发烫,俏脸登时便1红。
    刘协误以为,自己爱妾是因自己而娇羞不已,于是其人在步练师俏脸上轻啄了1口。
    “梓童在此稍候,吾见过众臣便归。”
    卫府正堂内。
    听得赵贲此言,除赵旻外,其余人皆愕然。
    赵旻笑道:“此乃旻以菽(大豆)所制之食也。今旻先送入宫中请陛下、皇后及诸位贵人尝鲜,其后再分发于诸公。”
    众人忍不住心中好奇,遂与赵旻1同走向卫府大门。
    本着“食品安全大于天”的原则,赵旻将豆制品加工厂…咳咳…这时代叫制菽工坊,设立在许都城西的田猎场附近。
    彼处有1口水质极佳的山泉,赵旻以螺杆泵抽水至制菽工坊,因此,就连浸泡豆子的水,都来自于那口山泉。
    是故,这支运送豆制品的车队,是从西门进的城。
    众人满怀期待地走到由十余辆马车组成的车队前。
    结果首先看到的,竟然是…豆油。
    见众人神情诡异,苟哥云淡风轻地笑了笑。
    “诸公请随旻来!”
    其人自动避开装满豆油的3辆马车…
    还有十1日便是正旦,各种油炸食品势必为数不少,不装满3马车豆油,赵旻怕挨宫中庖丁揍。
    第4辆马车上同样满载陶坛,赵旻甫拍开其中1个坛子的泥封,1股酱香便扑鼻而来。
    赵旻煞有介事道:“此乃酱油也。”
    赵旻在反复试验酒曲之时,顺手便试验了酱油的曲。
    大豆制酱先秦便已有之,但酱油与酱截然不同。
    此非重点,略过不提。
    大厨赵旻,简单为这群没见识的古人讲述了1遍炒菜的灵魂:酱油。
    随后,食品加工小达人赵旻,又为众人介绍了豆皮、香干、豆腐丝、油豆腐、冻豆腐、臭豆腐、豆腐乳、5香豆干、鱼香豆干等等后世美食。
    后两者,在这没有花生米的时代,堪称下酒神器。
    所以说,在这半个多月中,卫将军赵旻成了豆制品专业户。
    与此同时,赵旻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制菽工坊内,同样以缺儿少女的老者为主,只有少量青壮干力气活。
    而且,赵旻在吸引荀彧入股后,堂而皇之地将制菽工坊设于少府之下,所以,这些匠人们依然是大汉事业编。
    志得意满的赵旻,正待长篇大论1番时,便被伏完毫不客气地打断。
    “卫将军,时日不早,请速进宫!”
    面对老丈人,赵旻顿时蔫了。
    其人大手1挥:“将此送入宫中!”
    赵大娘兴冲冲地叫来马车,便要上车随行。
    伏完和刘艾有些慌乱。
    这…赵老夫人若见到皇后…
    与赵旻1样,他们也无计可施。
    显而易见,赵大娘铁了心想见见皇后。
    正在这时,又有1队车马匆匆赶来。
    为首的车夫加快马速,匆匆行至卫府大门口。
    那汉子极为熟稔地迅速停稳马车,丢下车鞭拜倒。
    “卫将军,酿酒工坊初试之美酒,除1辆马车为惊马撞翻、美酒尽碎之外,余者尽皆在此。”
    赵旻刚要向这车夫问明情况,便听到1阵急促的马蹄声,赵旻循声望去,只见十余骑正向此疾驰而来。
    董昭呵呵笑道:“主公,是文则,看来伯宁1切顺利。”
    赵旻含笑颔首后,向疾驰而来的于禁高声问道。
    “文则,如何?”
    于禁疾驰至赵旻身前56丈时,便利落至极地滚鞍下马,躬身抱拳道。
    “主公,伯宁兄此番共送来9万匹骏马,某已遣亲军司马,将骏马送至北军军营安置。”
    赵旻大喜,抱拳还礼。
    “如此1来,某等明年征韩遂,胜算更增几分也。”
    与袁绍不同,秉承兵贵精而不贵多原则的赵旻,暂时没有扩军的想法。
    因此,这些骏马除增设1校骑兵、留作储备之用外,余者,赵旻仍决定易耕牛。
    可以预期,明年各地将大力推行屯田,耕牛自然是多多益善。
    于禁将自己身后那更加瘦高、1脸风霜之色、腰悬长剑的精壮汉子领上前来。
    “主公,此乃当初卞夫人之得力干将史阿,而今已为伯宁所用也。”
    史阿躬身抱拳:“河南史阿参见主公。仆今为满使君麾下从事,负责凉州车马行。”
    史阿是原帝都洛阳人,洛阳属河南郡。
    赵旻早就知道史阿此人,何况满宠在信中对史阿不吝溢美之词。
    是以其人笑着扶起史阿,拍了拍其人肩膀以示勉励。
    “史从事,且用心做事,西域之地大有可为!5年之内,旻必奏请天子重建西域都护府,大都护之职非君莫属!”
    在赵旻设想中,西域大都护便是西州牧前身。
    所谓西州,前文曾提过。便是包括河西走廊、西疆、中亚诸斯坦在内的广袤无垠土地。
    这片土地,目前为大月氏,也就是贵霜帝国所占据。
    史阿登时激动到无以复加。
    “主公但请放心,仆必肝脑涂地!”
    注意:满宠画大饼的技巧学自赵旻,而赵旻与大耳朵1样,早已将此天赋点满。
    心急如焚的伏完不得不再次开口催促。
    “卫将军!时日不早,请速进宫!”
    至此,赵旻实在无法再施展拖字决,只好向老娘躬身行礼。
    “大人,请上车,随儿进宫。”
    赵大娘美滋滋地上车后,赵旻苦着脸安排好车队次序,正欲出发…
    解围之人终于到来。
    “卫将军请留步!”
    赵旻循声望去,只见1列车队自南而来。
    车队为首之人快马加鞭,在距赵旻十步开外滚鞍下马,深深1揖。
    “卫将军,衡奉赵府君之命,前来向天子、卫将军献贺岁之礼。”
    那人说着1口地道巴蜀话,显而易见,他正是益州巴西人、犍为太守赵韪幕僚黄衡。
    赵旻翻身下马,抱拳还礼。
    “赵公赞遣你至此?其人今何在?”
    赵韪字已不可考,本书中字公赞。
    黄衡恭恭敬敬道。
    “回卫将军,赵府君今在广汉也。”
    赵旻颔首。
    蜀郡、广汉和犍为这3蜀之地中,刘璋如今仅剩蜀郡1郡之地。
    但是,蜀郡恰恰是3蜀中最大、最核心之郡。
    因此,在如此情况下,益州腹地便短暂稳定下来。
    东州人既不至于因生死危机而被迫与刘璋联合,又不会再遭刘璋迫害。
    简言之,因赵旻之威名,赵韪之乖巧听话之故,原本历史上,死于建安6年年初的赵韪捡回来1条命。
    然而,益州虽多了许多不可控之变数,但这皆为赵旻所掌握。
    【作者题外话】:得益于西汉宗室、我国有典可查的首位炼金术士刘安,因此西汉时便出现了豆腐、豆浆、豆腐脑…
    这3样东西其实是制豆腐工艺中的3道工序加工出的不同产品。
    豆浆点卤水后,成为豆腐脑,豆腐脑经挤压成型后,方为豆腐。
    豆油据说也是刘安发明的…
    这哥们跟大豆卯上劲儿了。
    总之,豆皮、腐竹是同1套体系,豆腐、老豆腐和豆干又是另外1条生产线。
    1种大豆,能做出多样美食…
    咱们老祖宗们的智慧,令咱们高山仰止。
    据说郑和下西洋时,是以大豆发豆芽来对抗坏血病,这比西方那些贩卖非洲人的野蛮人,高明了不知凡几。
    黄衡是本书原创人物,由于赵韪的资料不多,甚至其人字都已不可考,所以云某捏造出这么1个人物。
    看官们莫当真。
    本书中的历史轨迹、历史人物,云某尽可能追索陈寿先生草蛇灰线的记载,再将其真实还原。
    但其中资料极少的人物,云某无可奈何,只能凭空想象。
    饶是如此,云某也仍自以为比那些连史料都不深扒、史料齐全的历史人物都随意捏造之人要认真。
    本书中,赵韪字公赞,韪本为赞叹、称赞之意;
    黄衡字公度,衡、度、权3字之意相近。
    历史上,赵韪死于建安6年(西历201),此事前文大致提过,后文还会再做说明。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卞夫人4子,除曹熊早夭外,曹丕、曹彰、曹植3人的平均寿命,居然超不过40岁,此事显然极不正常。
    那么,有没有这么1种可能,卞夫人有家族糖尿病史呢?
    卞夫人所生4子:丕、彰、植、熊。
    其中曹丕寿数4十,曹彰3十5,曹植4十1;
    曹熊寿命不祥,但被记载为“早薨”,很可能未成年。
    而成年的3名子嗣,平均寿命则不足4十。
    以往观点,多认为曹彰、曹植的早逝源自情绪压抑及人身迫害,但若结合“糖尿病”的线索,便可作出如下假设,即3人的短寿,或与基因问题存在关联。
    这番设想的佐证,便是曹丕、曹植、曹彰3人均有“嗜糖”的喜好。
    曹植的诗歌中多涉及甘果,如“橙橘枇杷,甘蔗代出”、“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可知其日常生活中应惯于摄入甜食。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矫志诗》
    至于曹彰,有“啖枣”的习惯,《世说新语》称曹丕在弈棋时,于枣中暗下鸩毒,将曹彰鸩杀。
    《世说》的记载过于惊悚,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曹彰与其兄1样嗜糖应无疑问,否则在南朝文人笔下,曹丕不会选择甜枣作为下毒之物。
    刘义庆是刘宋宗室,出身显赫,所以《世说新语》带有极大政治态度,而且终究也是小说,看看即可,不必太当真。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刘义庆《世说新语》
    曹丕兄弟贵为王侯,养尊处优,在物质方面可以享受到当时最优渥的待遇,但却1个赛1个短命,卞氏诸子中年纪最小的曹熊,甚至未能活到成年。结合卞氏诸子均有喜好甜食的记载,他们应该属于糖尿病易发人群。
    除曹丕兄弟外,卞太后的亲侄子卞兰,也被明确记载死于糖尿病。《魏略》记载卞兰担任散骑常侍期间,患上了“消渴症”,最终百药无医,连曹叡都束手无策,卞兰遂“渴稍甚,以至于亡”,糖尿病严重到了这个程度,比起曹丕兄弟犹有过之。
    (卞)太后弟(卞)秉以功封都乡侯……秉薨,子兰嗣。--《魏书武宣皇后传》
    (卞)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而兰终不服。后渴稍(指逐渐)甚,以至于亡。--《魏略》
    值得注意的是,卞太后本人未曾受到糖尿病的困扰,她寿数7十,与她的短命子侄们大不相同。
    这或许与卞太后的饮食习惯有关。
    王沈《魏书》记载卞氏的左右侍从“菜食粟饭,无鱼肉”,也就是只吃蔬菜和小米饭,没有鱼肉。
    据此虽不能确定卞氏本人是否也能够节俭如此,不过按她“以国用不足,减损御食,诸金银器物皆去之”的政治表态来看,她对待口腹之欲,也尚属克制。
    若卞夫人也是如此饮食,其人恐怕不太容易得糖尿病。
    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王沈《魏书》
    另外,卞氏子侄中有“消渴症”发作迹象者,多见于男性而不见于女性,这或许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较低,物质条件受限有关。
    曹丕兄弟可以凭借皇帝、王侯的身份大饱口腹之欲,无节制地摄入甜食;
    而同时代的女性,即使出身于王侯之家,也很难获此待遇。
    汉魏的制糖技术有限,甜食是非常稀有的物资,特为贵胄所喜爱。
    同时代的袁术,每餐必以乳浆、饴蜜拌饭;
    甚至直到死前,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蜜浆”。
    这种对糖类的病态嗜好,现代社会的人可能难以理解,但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两汉魏晋,确属常态。
    袁公路年十8,常饭乳,食蜜饭。--《太平御览》引《录异传》
    (袁术)问厨下,尚有麦屑3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韦曜《吴书》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1点,按现代医学观念,糖尿病并不属于先天性遗传病;
    但临床研究同时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其患病几率确实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可知后天对饮食的控制会影响到发病的时间。
    按此,卞氏及诸子侄应属于“糖尿病”的易发人群,卞氏饮食相对节制,长期未发病;
    而曹丕兄弟以及卞兰等人,则倚权仗势4行饕餮,再加上诸人极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曹丕纵欲无度,见《文昭皇后传》及《世说新语》;
    曹植修炼房中术,鼓吹“还精补脑”,见《飞龙篇》。
    这些行为,或许过早诱发了他们兄弟基因中潜藏的隐疾,最终在1系列并发症的折磨下,仓促离世。
    讽刺之处,在于曹丕“除烦解渴”的方式,进1步加速了他的死亡。
    其“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越是严重,他便越是加大对甘果、蜜饯的摄入,坚信“葡萄”、“御梨”有“解烦释渴”的奇效。
    最终和他的表弟卞兰殊途同归,走上了“渴稍甚,以至于亡”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曹丕的权势地位,才让他可以无限制地获取彼时稀有的甜食;
    若是贫弱之家,则断无此待遇,亦无此病症。
    从这1角度看,糖尿病既被被称作“富贵病”,确有其理。
    云某不得不劝1句:甜食虽美,切忌过量。夏日将至,不可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