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零六章 塞外闻鹤唳,中原驰铁骑6
    “主公!马蹬制出两万副,且已送至北军军营。”
    匆匆跑到前院的赵旻又惊又喜,招呼钟繇坐下,又吩咐家仆送来水饺和面条。
    “元常先生且用饭!”
    看着面前这白净如玉的美食,钟繇有些懵。
    他当然认得汤饼,但不认识饺子。
    钟繇不急着提箸,而是作揖道。
    “主公,妙才、德祖2人此行,会不会遇险?”
    河套地区距许都近两千里,许都之人尚不知夏侯渊和杨修死里逃生之事。
    赵旻笑道:“元常先生勿忧,其2人虽定会遇险,然以妙才兄之神速,必可化险为夷也。”
    果然,赵旻派出夏侯渊的目的,正在于此。
    赵旻复又笑道:“元常先生且用饭,待用过饭,你我同去北军军营。”
    北军军营,顾名思义,乃是原北军5校的军营。
    彼处虽已被赵旻扩建为中军大营,但其名称并未更改。
    钟繇尝了1口饺子,1对俊目登时瞪得溜圆。
    古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好玩…咳咳。
    张仲景此时尚未发明如此美食,何况饺子馅还是赵旻这个后世人亲手调制,其口感自不必赘言。
    “主公,此乃何物?竟如此鲜美爽滑?”
    赵旻也挟起1个饺子,为钟繇解释1番后,主臣2人便1同大块朵颐。
    少顷,钟繇不顾形象地将两豆美食消灭干净,起身对赵旻深深1揖。
    “谢主公赐如此美食。”
    赵旻站起身,笑着还礼。
    “元常先生若无事,随旻赴北军军营如何?”
    钟繇自是欣然应允。
    他急于亲眼目睹,马蹬到底好不好用。
    赵旻吩咐仆从打包数份生水饺、生面条及卤汁,便率亲卫与钟繇出了门。
    其人后宅内,原本有些小摩擦的1妻2妾,因1顿美食,关系重新变得融洽起来。
    3女本都是极单纯的性子,又都是豆蔻年华,虽时不时爱使些小性子,但本质都不坏。
    在赵旻忙碌的这段时间,3女便1起练武、读书、做女红。
    甚至杨彪夫妇、赵大娘出门时,3女也兼负护卫之责。
    大妇张凝甜甜1笑:“阿月,阿香,妾等亦需尽快学会此美食制法,若总由夫君下庖厨,恐将惹人笑话。”
    杨樱月和孙尚香盈盈1礼:“此事便有劳阿姊,妾等不谙庖厨之事。”
    这俩大小姐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打打架、杀杀人她们或许在行,哪里会下厨做菜?
    能做做女红,大概已经是她们2人的极限。
    张凝倒也不以为忤,含笑颔首道:“也罢,庖厨之事便由妾来,阿香武艺甚高,需负起护卫大人之责。”
    张凝如今颇有大妇风范。
    孙尚香傲然1笑:“阿姊放心,大人之安全,交给妾便是。”
    说完,她舔了舔樱唇,忍不住又挟起1个饺子细品起来,1对美目弯成了月牙。
    “未意夫君厨艺甚高!”
    张凝和杨樱月忍俊不禁,却也忍不住各挟起1个饺子细细品尝。
    1时间,赵旻后宅内1片欢乐祥和。
    赵旻到北军军营中军帐后,便亲自为赵云、颜良两位叔父,乐进、徐晃等等1众爱将煮起面、饺。
    此时方至正午,1众武将们刚刚训练完兵卒,确实已饥肠辘辘。
    待面条淋上卤汁、水饺也端上几案,中军帐内登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众武将对赵旻的美食赞不绝口。
    赵旻趁势道:“今大军远征在即,若佳节时兵卒可品此美食,当可提振士气也。”
    赵旻改进低成本石磨、研发推广面粉,绝非不务正业。
    其人的真正目的,是在大军远征之时,偶尔让兵卒吃1顿美食,以解各种忧愁。
    赵旻绝对不是嘴馋,他也绝非宠妻妾,更不是为了让因怀孕而胃口不佳的伏梦提振食欲…
    至少他本人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当赵旻提出以美食提振士气时,颜良、赵云等诸位宿将便觉眼前1亮。
    颜良3两口咽下1个饺子后,嘿嘿1乐。
    “阿旻所言极是!寒冬腊月行军极苦,若可偶尔品美食,确可使兵卒士气大振!”
    士气虽看不到、摸不着,但其作用至关重要。古代犒赏3军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赵云也颔首道:“阿旻思虑周全!”
    其人复又道:“阿旻,某昔年随公孙伯圭伐乌桓、鲜卑之时,对杂胡习气曾有了解,此番妙才、德祖2人出使,某恐其2人将遇险也。阿旻,你可有何对策?”
    赵旻摇头:“大人,彼处山高水远,旻实无对策也。而今惟有倚仗德祖兄之智、妙才兄之勇,此番出征,千里迢迢,旻不得不慎之又慎也。”
    夏侯渊、杨修名为出使,实则相当于前锋军兼斥候营。
    他们2人的主要目的,是查看并制定沿途驻营之地、行军及补给路线,甚至是了解清楚匈奴左贤王营地详情。
    赵旻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不会让数万大军冒此天大危险。
    当然,此时许都众人尚不知,凭杨修急智及英勇,夏侯渊武艺及神1般的行军速度,这2人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
    此番大汉出征匈奴若最终大胜,这2人及千余重骑玩命般的拼搏功不可没。
    赵云叹道:“但愿1切顺利!”
    待众猛将用罢饭,颜良当先起身。
    “子龙!你随某试1试阿旻之马蹬。”
    3万副马蹬,皆已分发下去,且兵卒们正纷纷将其配于马鞍下。
    颜良在用饭前,便已迫不及待想试试马蹬,但被赵云劝阻。
    颜良若试马蹬,兵卒们势必围观,中午还吃不吃饭?下午还训不训练?
    兵卒们此时已用完饭准备午休,所以赵云欣然应允。
    乐进、徐晃、赵甲、赵旭等武将也对此跃跃欲试。
    于是1行人牵上马,来到骑兵校场。
    众武将们上马之时,便觉眼前1亮。
    有了铁制马蹬,上马果然无比轻松。
    而且,高桥马鞍搭配马蹬,怎1个稳字了得。
    因此,非止颜良、赵云、徐晃等人,甚至就连平时惯用环首刀的乐进,都忍不住双手持长枪,在马上试验发力如何。
    颜良1时兴起,嘿嘿1乐后对赵云道。
    “子龙,你我已许久未切磋,来!比划1番!”
    赵云抱拳轻笑道:“大兄,云亦有此意,请大兄出招!”
    2人各自提起长枪,于马上“铿铿锵锵”交起了手。
    这时代,当然不是如罗先生在演义中所描述的那般流行斗将,但主将武艺高强,也会极大提振士气。
    而无论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在1战、2战等热兵器战争中,士气的作用至关重要。
    平心而论,在旅顺口之战中,满清装备并不比鬼子落后太多,奈何满清将士不战而逃…
    这便是士气的负面作用。
    同理,抗美援朝中,我们的子弟兵虽装备落后鬼子1个时代,且没有任何空中支援,但最终获胜的,恰恰是我们的子弟兵。
    这也是士气、信仰和人民的胜利。
    颜良、赵云这两名拔尖的超1流猛将斗将,堪称战场之华。
    他们2人那独有的发力之法、精妙至微的1招1式,都让1众武将看得目眩神迷,大受启发。
    徐晃按捺不住,对赵旻抱拳道。
    “某亦欲与主公切磋1番。”
    赵旻哈哈1笑,提起长枪。
    “甚善!如此,旻便先出招!”
    赵旻武艺虽大有精进,甚至可以欺负欺负曹仁和曹纯,却仍非徐晃敌手。
    赵旻膂力还不及张辽、徐晃、乐进这等天赋异禀之人。
    但赵旻的长项在于,其人糅合赵氏发力方式,以及孙氏借力打力、出招变招极快的心法。
    这点可弥补赵旻膂力弱于超1流猛将的劣势。
    所以,赵旻和徐晃这仅次于超1流猛将的2人切磋,同样精彩纷呈。
    甚至不知不觉中,颜良和赵云2人都罢手停战,饶有兴致地旁观这场切磋。
    【作者题外话】:饺子的起源,如今众说纷纭,其中1个说法,是汉末南阳涅阳张机张仲景所发明。
    赵旻迫不及待地量产面粉,主要目的确实是想提振士气,次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伏梦。
    他那几个妻妾,不过是沾了伏梦的光罢了。
    赵云所说的杂胡习气,前文曾多次提及:贪婪、见利忘义、不遵礼法。
    所以,在赵云看来,夏侯渊和杨修就是千里送人头去了。
    这事儿不怪赵云,因此此时夏侯渊率步兵3日5百、6日1千的名气尚未传开。
    士气的作用…云某不该以满清为例,那个扯淡的朝代,已经烂到了骨子里。
    说来讽刺至极。
    我们华夏神州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以及“知行合1”、“致良知”的精神内核,居然被鬼子用在了明治维新之上。
    鬼子对心学的研究和传承…比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还要高明!
    反观我泱泱神州,却无1人真正将其传承至大成!
    惜哉!痛哉!
    下1章咱们简单讲讲3国兵器。
    这1章,咱们讲讲舌尖上的汉末。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两汉至魏晋时代,随着新食材的传入,以及烹饪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饮食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对当时及后世均有不俗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吃喝”1事的逸闻趣事,漫谈汉末3国时代的饮食习俗。
    希望能为诸君带来些许乐趣。
    魏文帝孝子丕有言:3世长者知被服、5世长者知饮食。
    虽然此话本意是对“由庶转贵”、“礼仪熏陶”的感慨,但也侧面反映出了“吃、穿”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咱们先从粮食说起。
    3国处在汉末魏晋之交,其主食品类,与两汉相似。基本还是以5谷(稻黍稷麦菽)为核心,另有青稞等作物。
    5谷当中,稻即大米;黍即黄米;稷1说为禾、1说为粟(小米);麦即小麦;菽则是大豆。
    “稻”本专指黏米,不黏之米称作“粳”。
    “粱”是稷的优良品种。“黄梁”则是粱中的上品。所谓“膏粱子弟”即指如是。
    “麦”特指小麦,大麦称作“麰”。
    早期的5谷,1作“麻黍稷麦菽”,有麻无稻。大约与先秦时代、稻谷在黄河流域种植较少有关。
    到了3国时代,稻得到广泛种植,彻底取代麻的地位。
    魏文帝孝子丕出巡,闻到新城稻的香气,感叹“上风吹之、5里闻香”。
    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邪?上风吹之,5里闻香。--《与朝臣论粳稻书》
    由于粟(小米)的种植范围广,不易腐烂,便于保存,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生活上,粟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与今日“稻、麦分治南北”的情况大为不同。
    3国时代因为军事活动频繁,很难吃得到现煮的新鲜食物,因此将谷物磨碎或晒干,通过脱水延长保质期。
    这类应急食品被称作“糗”或者“糒”。
    糗即炒熟的谷物粉末,冲泡成糊状食用;糒即如今日的干饭。
    我们革命先烈们的干粮,便是3国时的“糗”。
    可见先辈们何等不易。
    曹操妻妾众多,死前遗命其居于邺县铜雀台,每日供以干肉(脯)与干饭(糒)。
    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即铜雀台)。于台堂上施8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魏武遗令》
    再来看劳动阶层的主食。
    乱世中的5谷,不过是理想环境下的食物,是权贵门阀的“特供食品”。
    普通百姓与基层军人,很难享受得到。
    3国百年战乱(184-280),群雄割据,丁口锐减,十不存1。
    以至西晋初年,户口数量萎缩到东汉鼎盛时的4分之1。
    注意:西晋太康元年人口1600万,而东汉鼎盛时人口5000至6000万(其中不包含被士族豪强瞒报的人口)。
    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人们根本不可能吃得上“放心粮”,遑论5谷。
    因此便产生了诸多替代品,聊以果腹。
    桑葚酸甜多汁,属瓜果类食材。
    但晒干后的桑葚,亦可略作充饥之用。
    袁曹争雄河朔时(196-200),均采用桑葚作为预备军粮。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王沈《魏书》
    又因为曹操的屯田成果逊于袁绍,故特别仰仗桑葚,甚至不惜为提供“桑葚干儿”的杨沛加官进爵,以作表率。
    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杨)沛谒见,乃皆进干(桑)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魏略》
    彼时晒干的枣子与栗子,也可充当应急食品。与桑葚类似。
    有记载者甚多,比如汉献帝逃荒时(195-196)便以枣、栗为粮。
    (献帝)既至安邑,御服穿敝,唯枣栗为粮。--《后汉书皇后纪》
    这些还算是常规食品,下面几种…较为重口味。
    袁术在淮南(193-199)骄奢淫逸,每日躲在宫中“啖食膏粱”,士卒则嗷嗷待哺,面有菜色。
    (术)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魏书袁术传》
    最终饥饿的淮南将士,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关于袁术军队的主食,不同史书的记载,略有出入。
    王沈《魏书》称淮南军靠“下河捉蛤蜊”为生。《太平御览》则称淮南军靠“下田捉蚂蚱”为生。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王沈《魏书》
    注:蒲蠃即河蚌、蛤蜊。
    袁术在寿春,穀石百馀万,载金钱之市求籴,市无米而弃钱去。百姓饥寒,以桑椹、蝗虫为乾饭。--《太平御览》引《吴志》
    考虑到淮南的地形气候,恐怕“蛤蜊说”的可信度更大。
    无论如何,袁术无赖到这个地步,也难怪称帝不足两年(197-199)便彻底完蛋。确实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本章先说到此处,待讲完饮食,咱们便讲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