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九十九章 凉州暗流涌,北境风云动中
    1念及此,赵旻讪讪1笑。
    “大人算无遗策,某等便依大人之计行事。”
    荀彧微微摇头:“阿旻,此事不宜操之过急。1者,某等需与元常兄反复商议,确保补给无虞;2者,你所言之马蹬,何时可备齐5万之数?”
    颜良、张辽率两万骑兵;赵云、徐晃同样两万;保障粮道通畅的乐进,还需1万骑兵,可不就是5万副马蹬?
    骑兵粮草消耗,较步卒而言,大约为后者4倍。
    但骑兵的优点在于机动性强。
    骑兵无论行军还是打仗,都比步卒快得多。
    同样两千里路,步卒能磨蹭两个多月,而骑兵则仅需不足1月。
    打起仗时,骑兵机动优势将更加明显。
    所以,总体算下来,两者间的差异不算太明显。
    何况,赵旻此次对手是匈奴人。步兵如何与匈奴人交锋?
    赵旻正欲遣亲卫唤来钟繇,但转念1想,自己刚将图纸交给其人…
    于是赵旻抱拳笑道:“大人,此事暂且不急于1时,敢问大人,刘元颖、夏侯妙才2人今在大人府上?”
    荀彧颔首:“阿旻,某见其2人确有悔改之意,便擅自做主,任刘元颖为议郎、妙才为中垒校尉。”
    赵旻只想说1句:干得漂亮!
    如今曹氏、夏侯氏都在为曹操守孝,短期内无法出仕;夏侯渊情况则不同,他相当于戴罪立功。
    夏侯渊除了莽这个缺点外,无论才能还是勇猛,都不在5子良将之下,仅次于其人族兄夏侯惇,武艺犹在天人将军曹仁之上。
    简言之,夏侯渊是良将。
    夏侯惇领兵打仗的能力如何,赵旻虽在前世的史书上看不到,但赵旻已就此事问过颜良。
    颜良是随袁绍入渤海的元从之将,资历相当老。
    论资排辈的话,其人在袁绍营中任职的时间,比初平元年投奔袁绍的曹操还要长。
    据颜良称,夏侯惇是曹操麾下难得之帅才。
    此为题外话。
    赵旻闻言站起身,深深1揖。
    “大人,旻欲见1见其2人。”
    荀彧也站起身,作揖还礼:“也罢,你随我来!”
    荀彧唤来掾属,嘱咐1番事务后,便带赵旻出了尚书台。
    2人1前1后,来到荀彧的华府。
    此时,刘馥正在书房誊抄简册,而夏侯渊则在荀彧的习武场打熬筋骨。
    2人皆着1身晏居的常服,头戴刘氏冠。
    见赵旻过来,2人表情有些讪讪然。
    “见过文若(兄),参见卫将军!”
    夏侯渊比荀彧和赵云都要年幼。
    而且,因张飞和赵旻之故,夏侯渊和赵云的排辈…怎1个乱字了得。
    行礼后,4人落座,荀彧抚须笑道。
    “元颖兄,妙才,既然天子及卫将军皆不计前嫌,你2人便无需尴尬。今后你2人务必为汉室尽心竭力!”
    2人颔首称善后,荀彧又道。
    “而今暂无战事,阿旻欲先定河套匈奴,以除关中、河东之后患,你2人以为如何?”
    河套地区的南面,恰好是凉州1隅、关中和河东郡。
    刘馥对匈奴不甚了了,因此不予置评,夏侯渊捋须笑道。
    “从文所言极是。袁本初素与匈奴、乌桓、鲜卑友善,若其人再度开战,匈奴或将趁火打劫也。”
    夏侯渊这番话明显缺乏高度…
    赵旻和荀彧的意图有3,1是劫掠河套匈奴人口屯田;2是震服河套匈奴,借其力出奇兵速胜韩遂;
    3则是以匈奴牵制羌人,短期内给凉州营造出平衡稳定的局势,为朝廷收服凉州人心争取时间。
    这与袁绍有半个5铢钱的关系?
    所幸荀彧和赵旻都清楚夏侯渊的底细,是以无人嘲笑其人。
    赵旻至此彻底清楚,夏侯渊远不及其族兄夏侯惇。
    于是赵旻笑着颔首后,果断转移话题。
    “妙才兄可认得我家叔父?”
    夏侯渊苦笑抱拳:“从文言笑,某曾为子龙手下败将,焉能不识子龙?”
    赵旻再次送上贴心助攻:“既如此,妙才兄不妨至北军军营,归于我家叔父麾下,待定匈奴之时,兄便与我家叔父同路出兵。”
    赵云不止是右将军,还是赵旻中军的中领军。夏侯渊归赵旻直管,相当于进入赵旻嫡系部队中。
    遑论最多1个月,赵旻便要对匈奴用兵。
    夏侯渊莽不要紧,赵云稳就行。
    夏侯渊果然大喜。
    他初来乍到,正需战功傍身立足。
    “从文,既如此,某这便赴北军军营。”
    言罢,其人回客房换朝服去也。
    赵旻暗忖:刘馥也不能闲着,正好派他去荥阳造马蹬。
    于是乎,刘馥作揖后,便径直去寻钟繇。
    赵旻这时方才开口。
    “大人,旻擅自做主,任梁子虞为9江太守,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荀彧欣然道:“以梁子虞之能,其人足以胜任1郡之守也。阿旻勿忧,1应公文印绶,某必尽快送抵9江。
    阿旻,豫州南部诸郡,冬小麦长势如何?冬小麦确可与高粱1年两熟乎?”
    荀彧对冬小麦极感兴趣,因为其人老家颖川郡,也已种上了冬小麦。
    能多收1季粮食,谁不愿意试1试?
    何况…
    赵旻笑着颔首:“大人尽管放心,毫无问题。旻有1事相询。大人可知曲辕犁?”
    荀彧呵呵1笑,抚须自得。
    “阿旻,此犁甚妙也!1耕牛、1壮丁,自朝至夕,可耕田6亩而有余。屯田之所自不必言,便连颖川士人亦对此赞不绝口也。
    故而,某对冬小麦、高粱1年两熟深信不疑。”
    赵旻放下心来的同时,又忍不住默默吐槽:老子若做出腐植酸钠实现增产,不知会不会惊掉你云淡风轻荀令君的下巴!
    赵旻脑洞大开:你荀彧既不允许老子征伐河套匈奴,老子便趁机攀1攀科技树。
    对!面粉、酵子、纯碱…老子要蒸包子、馒头、花卷、发糕!馋不死你们!
    这些基础的化工产品,根本难不倒赵旻。
    然而…
    赵旻突然想起1事。
    “大人可曾与伯喈公有旧?”
    赵旻说的,乃是蔡邕蔡伯喈。
    荀彧微微1怔:“伯喈先公?其人与某先父、及叔父交情匪浅,奈何王子师独断专行,某叔父虽苦劝,亦未能救其人性命。某每思之,皆惜哉!痛哉!”
    荀彧的父辈,便是大名鼎鼎的颖川荀氏8龙,蔡邕与其8人有交情,不足为奇。
    荀氏虽为名士,但彼时王允已被独揽的大权冲昏头脑。
    所以,即便有马日磾和杨彪这两位朝堂大佬出面,也最终未能从王允手中救出蔡邕。
    说来讽刺,国贼董卓善待名士,而王允却以清算之名诛杀名士,究竟谁善谁恶?
    历史真有趣!
    因想起往事而陷入忧伤与哀戚的荀彧,突然反应过来。
    “阿旻何出此问?”
    赵旻抱拳:“大人,旻曾听闻,伯喈先公之爱女昭姬,此时便在匈奴左贤王王帐!”
    蔡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之“昭”讳,被西晋史官们改为文姬。
    荀彧霍然起身。
    “阿旻,随某来!征伐河套匈奴之事万万拖延不得!”
    赵旻虽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乖乖跟着荀彧翻身上马,率亲卫向城外疾驰而去。
    他们这1出城,便是半日。
    直至傍晚之时,荀彧、赵旻2人,才在后者亲卫护卫中,匆匆返回许都城中。
    此时,暮色苍茫,许都炊烟袅袅,亮起万家灯火。
    赵旻俊脸上,犹然残留着1丝震惊之色。
    他至此方知,曹操在初期,乃至在征伐袁绍的高光时刻,如此重视荀彧的原因。
    于是赵旻盛情邀请荀彧,同去杨彪府上用宴。
    赵旻凯旋之时,是上午卯时初,大概9点过,中午他与荀彧用过饭后,便去见刘馥和夏侯渊。
    2人回杨府时,已是近戌时。
    赵旻忙碌了1整日。
    【作者题外话】:无论《3国志》、《续汉书》、《后汉书》还是《资治通鉴》,夏侯惇的缺载情况均极为严重。
    其本传自兖州平叛后(西历194-195),便跳跃性地转入“太祖平河北”,即曹袁之战(200-207)。
    时大旱,蝗虫起(指兖州之乱),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魏书9夏侯惇传》
    毋庸置疑,其中缺载部分,必与袁绍有关。
    若非袁绍影响力太大,且存在于几乎全部汉末群雄本传中,实在绕不过去,恐怕《3国志》中都不会有《袁绍传》。
    《后汉书》中,袁绍本传万余言,《3国志》不足3千字,有意思吧?
    而且,专美传主、隐恶扬善的史官行规,居然不适用于袁绍,有意思吧?
    原因很简单,曹操是袁绍幕僚,给袁绍打工!
    姓易的只字不提此事,1味给曹操洗白…
    也对,那厮还拼命给西方老爷们洗白呢,西方老爷是他衣食父母,为了资本,人家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贬低老祖宗,抬高西方老爷,贬低我们华夏神州的文化自信。
    不提这等小人,此等小人污云某之手!
    接着说夏侯惇。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所以,此军功必然与袁绍有关,史官们不好写进史册,干脆以春秋笔法,1删了之。
    夏侯渊和赵云之间的排辈…
    确实太乱了!
    按照张飞排,赵云矮夏侯渊1辈;按照赵旻排,赵云又长夏侯渊1辈;按照同僚关系、年龄排,2者平辈…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至晚在初平2年(191)7月时,于夫罗依旧处在袁绍麾下。
    韩馥幕僚赵浮动所说的“于扶罗新附袁绍,未肯为用”确系实情。因为初平2年(191)袁绍夺取冀州魏郡之后,于夫罗便“欲叛”,而袁绍、张杨“不从”。于夫罗遂胁迫张杨1起离开了冀州。
    单于欲叛,(袁)绍、(张)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魏书张杨传》
    这里的“欲叛”指的是于夫罗想脱离关东诸侯阵营,投入董卓阵营。
    佐证便是张杨在被于夫罗胁迫离去之后,立刻受到董卓重用,被授予建义将军,领河内太守。
    可知于夫罗的投效对象就是董卓。
    (董)卓以(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魏书张杨传》
    袁绍由于张杨、于夫罗等人的离去,元气大伤,十分恼怒,遂派遣大将麹义(1作鞠义、麴义)追击,在邺县之南击溃叛军。
    于夫罗兵败之后,南下黎阳县,并在此击破度辽将军耿祉,于是“众复振”。
    (袁)绍使将麹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张)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魏书张杨传》
    前文已述,“度辽将军”是汉廷监视南匈奴王庭的重要人物。
    不过按理来说,度辽将军应被设置在并州,而不应在魏郡黎阳。
    鉴于袁绍曾拥立刘虞为帝,并多次借刘虞“领尚书事”的名目“承制封拜”,耿祉这个度辽将军很有可能是袁绍自封的,意在监视于夫罗。
    (袁)绍等复劝(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魏书公孙瓒传》
    于夫罗战败之后,便投靠了黑山张燕。
    按《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初平年间(190-193)和袁绍联合的时候,曾共同“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
    (于)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书武帝纪》
    眭固是黑山军将领,曾与于毒等人围攻兖州东郡,后为曹操所破。
    内黄县在冀州魏郡,初平4年(193)黑山军攻破魏郡邺县,端了袁绍的老巢。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魏书武帝纪》
    (袁绍)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英雄记》
    由此可知,于夫罗背叛袁绍、投入董卓麾下以后(191),1直在冀州地区和黑山军头目张燕联合,并不断骚扰袁绍。
    张燕与董卓存在合作关系,《臧洪传》对此有明确记载。
    关于这1问题,后文还会详细分析。
    最后,于夫罗投靠了袁术。
    初平4年(193),南阳太守袁术联合长安朝廷(李傕、郭汜为代表)任免的兖州刺史金尚,发兵北上,准备与曹操决战。
    献帝初,(金尚)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指曹操)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结果曹操联合袁绍、刘表,在兖州陈留大败袁术。
    袁术“迸走流离,几至灭亡”,被迫远遁扬州。
    4年春,(曹操)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袁)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魏书武帝纪》
    当时袁术的盟军之中,除金尚之外,还有“黑山余贼及于夫罗”。
    (袁)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于夫罗等佐之。--《魏书武帝纪》
    “黑山余贼”指的是同年(193)在冀州被袁绍击败的黑山军,于夫罗则是黑山军的盟友。
    于夫罗经此大败,遂不见记载。
    按《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单于于扶罗立7年死,弟呼厨泉,兴平2年立”的记载看,于夫罗大约死于兴平2年(195),即兵败陈留的两年之后。
    单于于扶罗立7年,死,弟呼厨泉立。单于呼厨泉,兴平2年立。以兄被逐,不得归国。--《后汉书南匈奴传》
    这便是于夫罗先后归属的阵营。
    其人如此反覆无常,那么其人政治立场是什么呢?
    下1章咱们再探讨。
    上午云某骑行了近8十公里,需要休息1下,晚上再上传第2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