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八十七章 一夕定寿春,兼程求新人上
    申时初,待攻城器械、兵卒皆准备妥当之后,赵旻单枪匹马,到城下喊话。
    “某乃大汉卫将军赵从文也,刘元颖何在?”
    赵旻用的是张飞那种发音方式,因此,他这1声高喝,直震得城头众人耳鼓嗡嗡作响。
    城头之上,1名5十余岁、头戴进贤冠、身着玄色深衣的半老头儿,站了出来。
    “老夫见过卫将军。”
    赵旻也不废话,奋力1掷,将简册高高抛起,准确地丢到城上刘馥身畔。
    “此乃沛国谯县故人卞夫人之书,刘元颖你且看清楚!”
    刘馥拾起简册,查验封泥。
    趁此间隙,赵旻复又高喝:“夏侯妙才何在?”
    穿戴甲胄、身高8尺(1米84)的夏侯渊,在城头躬身抱拳。
    “见过卫将军,某已收到元让兄长之书。然则,元颖兄乃孟德兄故友,某不得不护其人周全,请卫将军见谅!”
    所以,1切的关键已经明了:刘馥。
    赵旻抱拳后,复又看向刘馥。
    “刘元颖!天子诏汝返京述职,汝何故抗诏不遵,反而聚众造反乎?”
    赵旻转身指向自己身后,那无边无沿的1万骑兵、以及上百架各类攻城器械。
    “而今我大军兵临城下,汝莫非以为,倚仗区区1座寿春城,便可挡我兵锋乎?荒谬绝伦!
    况且,李曼成之万余兵卒,正自汝南向东南而来;孙伯符、陈元龙3万大军,正猛攻西曲阳,待我3路大军合围,汝焉有命在?
    而今是战是降,汝1言可决!若汝执迷不悟,休怪我即刻下令,强攻寿春!”
    赵旻虽然声色俱厉,实则极为心虚。
    单凭老子恐吓,刘馥这老小子便能投降?老子不是攻不下城,是怕失信于人。
    自古至今,攻城战都旷日持久、折损巨大,赵旻这1万骑兵,近半是追随赵云、赵旻叔侄多年的赵氏部曲,真要出现伤亡,赵旻焉能不心疼?
    这可都是赵氏子弟兵啊!
    然而,言多必失。赵旻话已说尽,多说反而无益。
    见城头上的刘馥读罢卞夫人书信后,仍犹豫不决,赵旻暗暗叹了口气。
    其人2话不说,拨转马首,径自向军阵行去。
    赵旻回到中军指挥高台上,奋力挥手。
    旋即,鼓声隆隆,令旗挥舞,旌旗蔽空,上万大军准备攻城。
    云梯车“吱吱呀呀”前推;井阑车辚辚行进;颜良、徐晃2人,率领骑兵下马,着重甲“嚓嚓”向城墙前冲。
    空气中,似乎弥漫着肃杀之意,漂浮着1丝若有若无的血腥。
    就在此时…
    站在高台上的赵旻眯起眼,只见刘馥似乎对夏侯渊低声说了番话。
    夏侯渊高喝道:“卫将军且慢!且慢!元颖兄问,若某等投降,卫将军欲如何处置某等?”
    好家伙!
    夏侯渊的嗓门…比之其人…咳咳…侄女婿张飞亦不遑多让。
    在这杂乱的背景声音中,所有人都听得1清2楚。
    赵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他骤然高扬起手。
    鼓声暂歇,令旗且止,所有人都看向赵旻。
    赵旻喝道:“刘元颖若迷途知返,我必保其人无性命之忧,其人归京向天子请罪后,若天子无异议,可于许都任1闲散之职!
    是战是降,刘元颖1言可决!我大军不可久候!”
    赵旻心道:刘馥你何苦如此?你若早日返京,或许还能捞个列卿!
    赵旻念头尚未转完,便听夏侯渊连声高喝:“卫将军,某等愿降!愿降!请卫将军退兵!”
    夏侯渊话音未落,便见赵旻再次用力挥手。
    同时,赵旻的大喝传至:“愿降?速开城门!弃械就缚!我必不伤1人性命!”
    少顷,当大军行至城门处时,城门便轰然洞开。
    为首的刘馥、夏侯渊站在城门前,躬身垂首。
    赵旻彻底放下心来。
    其人当即下令颜良、徐晃进城接管城防、收拢城内守卒;刘晔、步骘安抚寿春城内士族豪强。
    随后,其人便策马驰至刘馥、夏侯渊身前,押着2人向9江太守府行去。
    此时,日略西斜,尚未至酉时。
    俄而,赵旻端坐于9江太守府大堂,看向跪伏于地的刘馥和夏侯渊。
    “刘元颖,你缘何昏聩至斯、抗诏不遵?”
    刘馥喟然1叹,顿首行礼。
    “卫将军,某1时糊涂也!某深恐返京后将身死,故而不敢遵诏而行。”
    赵旻叹道:“刘元颖,我既已护送曹氏、夏侯氏安然返乡,又重用曹公1干故臣,你竟仍不知我为人如何耶?
    你何不细思之?曹氏、夏侯氏既无恙,我又岂可独为难于你?我与荀令君招你回京,乃欲任你为河东太守以代刘子台也!
    刘元颖,你既身为前汉高皇帝后裔,便应时时以汉室为念,为何行此大逆不道之举?
    此番归京,你务必诚心诚意向天子、宗正、荀令君谢罪!”
    前汉高皇帝,便是汉高祖刘邦。沛国人刘馥是刘邦的后裔,当然算宗室。
    无论如何,刘馥的血脉传承,总比说不清道不明的刘皇叔强吧?
    赵旻这1番言辞恳切、直指人心之话1说出口,刘馥便涕泪横流。
    赵旻不但重用曹操旧臣,而且连曹氏、夏侯氏都不清算,又怎么可能清算刘馥这个曹氏外戚呢?
    刘馥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刘馥泣不成声地顿首行礼。
    “卫将军,某鬼迷心窍也!多谢卫将军宽宥之恩,某粉身碎骨亦难报之。”
    赵旻长叹1声,扶起刘馥,语重心长道:“元颖先生勿悲,君子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刘中垒又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元颖先生务必以此为戒,忠心辅佐汉室,不可再怀异心焉。”
    君子,指的是《左传》作者左丘明。
    孔圣先师和太史公,皆尊其人为“君子”。
    刘中垒,指的是前汉中垒校尉、《战国策》作者刘向,也是沛国人,其人或许还是刘馥的祖宗。
    赵旻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1再谆谆告诫刘馥,这让刘馥更加愧疚不已。
    夏侯渊对此感同身受。
    因此,不用赵旻开口,夏侯渊便顿首道:“卫将军,渊因小义而失大节,心甚愧之!渊愿与元颖兄同赴许都,向天子请罪!”
    赵旻忙不迭扶起其人。
    “妙才兄,既如此,你2人便相互扶持同返许都。”
    说着,赵旻自袖中取出数枚金饼,又匆匆写下1封公文,以印玺钤盖泥封,交于夏侯渊手中。
    “妙才兄,沿途你2人可于亭传食宿,些许盘缠权作急用。”
    夏侯渊接过简册和1枚金饼后,便抱拳道:“卫将军,如此足矣!”
    寿春至许都虽然有8百里,但因2人及其部曲在沿途亭传食宿,1枚金饼应急绰绰有余。
    1枚金饼是汉斤1斤,后世近2百3十克,折合…咳咳,不水文。
    两汉的史料记载,金某某斤,指的可不是黄铜,而是真金!
    刘馥和夏侯渊当然不可能在此乱世中孤身行走,他们都有部曲。
    赵旻见夏侯渊不多要,也不坚持,当即收起金饼。
    夏侯渊是个性如烈火的汉子,所以,其人极为干脆地抱拳道。
    “卫将军珍重,许都再会!”
    赵旻愕然。
    “妙才兄这便启程?不如用过晚宴明日再走?”
    夏侯渊摇头:“某2人乃罪臣,焉可使天子久候?某等日夜兼程,4日必可抵许都。卫将军,告辞!”
    言罢,其人深施1礼,拽着兀自抽泣的刘馥,便大步离去。
    赵旻终于见识到“3日5百,6日1千”的“神行将军”了得之处。
    赵旻浑然忘记,自己其实是2百5将军…日行2百5十里,两日5百。
    目送神行将军夏侯渊离去后,赵旻猛然想起1桩大事来。
    老子药丸!
    【作者题外话】:事到临头,赵旻着急了?
    活该!
    谁让他1路视察工作、体察民情的?
    不过话说回来,若非赵旻拜祭曹操,其人攻寿春城绝无可能如此兵不血刃。
    这1章,似乎也该聊1聊汉末3国的货币体系了。
    好,这便开始。
    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
    今日充当“1般等价物”的是政府的法定货币,往往以纸币、硬币或者电子货币的形式出现,有等价的贵金属为依托,并以国家信用为背书。
    但古代则不然。
    封建社会发行货币,不与金银存量挂钩,古代朝廷也从未建立完善的财政金融制度,纸币(或称宝钞)往往沦为剥削百姓的工具(元代、明代尤甚)。
    甚至官方会通过滥发劣币,来掠夺民间的贵金属。
    林冲买把刀花1千贯,是不是很离谱?
    梁中书为老丈人贺寿准备的生辰纲十万贯,是不是很贪腐?
    呵呵,大错特错!
    那都是天杀的赵佶发行的纸钞!
    林冲能带1千贯铜钱出门?
    压不死他!
    虽说为省陌,北宋1贯铜钱实际只有7百7十文。
    言归正传。
    两汉时代,5铢钱的“劣质化”问题便始终存在,至董卓上洛(189)时臻于顶峰。
    董氏掌权之后,毁坏铜人,改铸劣币,最终导致“货轻物贵、钱货不行”。
    1斛粮食乃至于数十万钱。
    (董卓)椎破铜人、钟虡,及坏5铢钱。更铸为小钱,大5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1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魏书董卓传》
    自初平元年(190),流通两汉数百年的5铢钱遂废。
    曹丕篡汉之后,为了“新朝新气象”,曾经在黄初2年(221)3月尝试过恢复5铢钱,结果…
    此举引发了可怕的通货膨胀,不得不在同年十月再度废黜5铢钱。
    (黄初2年)3月,初复5铢钱。冬十月,以谷贵,罢5铢钱。--《魏书文帝纪》
    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3)亦曾尝试恢复5铢钱。不过从出土实物看,“魏5铢”的质量相当粗劣,与史书记载的董卓时代“无文章、无轮廓”的劣币相似。
    可见在汉末3十年丧乱(189-220)中,铜钱实际处于完全废弃的状态。
    在此期间,充当1般等价物的,便是粮食与布帛。
    史书1般称之为“谷帛为市”。
    注意:蜀汉的“直百钱”与孙吴的“大泉当千、大泉2千”从记载来看,更类似金融工具,并非1般等价物,所以,不能称之为货币。
    抛开粮食这个份量极重的硬通货不谈,咱们探讨1下3国时代“布帛”的货币化应用。
    粗略看来,“布帛货币”有3种好处:
    其1是产量有限。因为气候原因,原材料(桑蚕)的养殖、种植范围受到制约,如此便不易贬值。
    其2是质量轻薄。比粮食或金属便携。
    其3是存在使用价值。可以制成衣、裳、鞋、帽等生活必需品。
    那么问题来了,布帛都分为哪几类呢?
    布帛货币,本质是以布帛充当“交易媒介”。
    毕竟相比丧失信用的5铢钱,以及沉重的谷物,布帛的优势显而易见。
    两汉时代,由于棉花尚未引入中国(宋代以后),因此手工织品大抵只有丝、麻两类。
    麻的价值相对低,普及程度较高,贩夫走卒皆可穿麻。
    丝的价值相对高,普及程度较低,往往是地主阶级才能享用。
    丝麻在纺织过程中,提综越紧密,质量越好。
    因此十综以上的织品,往往是特权阶层的专享;
    而贫民、戍卒只能穿8综布,以出土实物来看,这类织物质量相当窳劣。
    西汉大将军霍光妻子,曾招募能工巧匠纺织“蒲桃锦”与“散花绫”,6十日成1匹,值万钱。
    不难想象贵族特供货品的细密厚实程度。
    霍光妻遗淳于越蒲桃锦2十4匹,散花绫2十5匹。绫出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1百2十镊,6十日成1匹,匹值万钱。--《西京杂记》
    相比于麻、葛等粗物,以桑蚕为原材料的丝织品,种类更多,价值也更高,在“布帛货币”中占据重要位置。
    丝织品的统称,是“帛”或者“缯”。
    另有细分,大致如下:
    (1)绢
    由未经煮练漂洗的“生丝”制作的织物,称作绢。
    曹丕年轻时曾找叔叔曹洪借钱,彼时“钱货不行”,因此借钱就是借绢。
    文帝在东宫,尝从(曹)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魏略》
    当然,曹丕所谓的“借”,是“有借无还”的借;自然被曹洪1口回绝。
    (2)缣
    双丝织成的细绢,称作缣。
    (3)素
    素与缣类似,但质地更细密厚实。
    汉代诗歌云:“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1匹,织素5丈余。--《上山采蘼芜》
    素未经染色,也没有刺绣,即纯色织物。
    陈寿将蜀后主刘禅比作“素”,称后主接近贤臣就英明,接近佞臣就昏庸,可谓“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后主任贤相(诸葛亮)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黄皓)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蜀书后主传》
    (4)练
    练由熟丝织成,色纯白。
    其往往被称作“白练”或用作丧服。
    (5)绨
    绨是1种表面粗糙,质地厚实的丝织品。先秦时代秦国丞相范雎,曾穿绨袍。
    (须贾)曰:‘范叔1寒如此哉!’乃取其1绨袍以赐之。--《史记范雎列传》
    可知在缺少皮裘的情况下,绨袍确实可以起到御寒作用。
    (6)锦
    锦即用3色丝织成的花纹织物。益州的“蜀锦”畅销魏吴,成为蜀汉的重要出口货物。
    蜀锦是各国政要最为喜爱的织品。
    昔日曹操在邺县筑3台(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
    5胡时代,石虎(羯族皇帝)以邺为都城,在铜雀台上置“御床”,4角雕金龙,床上床下各有3十名侍婢,穷奢极欲。
    石虎御床上的帷幔,便是用蜀锦织成。
    石虎于铜爵台(即铜雀台)上更起5层楼阁,去地3百7十尺,周围殿屋1百2十房。正殿安御床,施蜀锦流苏斗帐,4角置金龙。--《邺中记》
    至于绡、纨、绮、纱、罗等精细织品,质地轻薄,工艺绝巧,为贵族专享。
    从可见的记载看,这类顶级织物,在3国时代似乎较少充当1般等价物(唐诗倒有“半匹红绡1丈绫”充作货币的记载),这里便不再赘述。
    接下来聊1聊,布帛在3国时代的货币化应用。
    3国时代“谷帛为市”,早期大量记载中都是以粟米、稻米充当1般等价物。
    比如曹操平定河北(204),下令向冀州士民征税,每户出谷4升、绢2匹、绵2斤。
    其收田租亩4升,户出绢2匹、绵2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王沈《魏书》
    此处的“绵”不是“棉花”(宋代才传入),而是丝帛。
    绵的字形结构,就是左丝右帛,与绢1样,都是丝织品。
    这种以“谷帛”为货币的制度,在后世被称作“本色”。
    本色银,指的便是粮食细软。
    与之相对,贵金属称作“折色”。
    折色银,才是真金白银。
    又比如袁术向陈国相骆俊勒索稻谷(197),求之不得,遂遣客杀之。
    袁术求粮于陈,而(骆)俊拒绝之。(袁)术忿恚,遗客诈杀(骆)俊及(刘)宠,陈由是破败。--《后汉书刘宠传》
    再比如袁术与刘备战于石亭(196),掏出2十万斛大米,诱使吕布偷袭下邳。
    (袁术曰)将军(指吕布)连年攻战,军粮苦少,今送米2十万斛,迎逢道路。--《英雄记》
    结果因为袁术的“尾款”支付不及时,吕布复与刘备讲和,还辕门射戟,故意恶心袁术。
    (吕)布又恚(袁)术运粮不复至,乃具车马迎(刘)备。--《后汉书吕布传》
    这种动辄数万斛、数十万斛粮食的大手笔,对于1般的赏赐或中小额度的贸易而言,着实夸张,远不如交易布帛来得轻便快捷。
    先讲到这里,下1章再继续为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