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六十四章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堕4
    听得刘协此言,伏完眼中闪过1丝嘲弄,但其人借顿首行礼之机,将这丝嘲弄完美掩盖。
    在东汉立国之初,卫尉、光禄勋和执金吾,确实负责拱卫天子。
    然而,早在东汉第3位皇帝:汉章帝刘炟后期,这3职便已无限接近虚设。
    好吧,不止此3职,3公9卿等职皆已接近虚设。
    遑论如今赵旻已建立中军制,进1步加强了其人对于军队的掌控力。
    如今的情况为:赵旻中军有近8万兵卒;赵旻陈留大本营尚有1万5千兵卒;
    此外,臧霸麾下有近5万泰山兵;陈珪、陈登父子麾下有两万余广陵兵。
    驻守南阳的骠骑将军张绣,麾下亦有近两万兵卒。
    顿首的伏完,眼中嘲弄之色更浓。
    刘协竟然天真地认为,集伏氏和步骘之力,便足以对抗赵旻?
    刘协何其幼稚!
    首先,刘协最大的威胁并非赵旻,而是袁绍!
    如今的刘协,最应该做的事,是无限信任赵旻,借赵旻之力对抗袁绍。
    因为刘协和赵旻的利益,是捆绑到1起的。
    刘协至今都不清楚,何人为敌,何人为友!
    其次,步骘步子山不可能弃赵旻而投靠刘协。
    最后,退1万步讲,就算步骘投靠刘协,那又有何用?
    近8万中军的领军者,是赵云!
    步骘根本没有部曲。
    1念及此,伏完心中充满忧虑。
    若非伏雅屡次受高人点拨,其人焉能苟活到今日?
    伏老头儿有些绝望。
    几个儿子,不但无1人成器,且根本不适合混迹于官场。
    1个女儿倒是颇有出息,可其人偏偏是刘协的皇后。
    老头儿如今,只能寄希望于赵旻,希望赵旻将来即便与刘协撕破脸,亦能保住自己那些不肖子。
    顿首之时,伏完想了很多很多,但抬起头时,其人神色却平静依旧。
    “老臣谨遵命!”
    刘艾呵呵1笑,顿首后道:“陛下有所不知,逆贼袁本初虽于官渡惨败,然其人实力并无过多折损,愚以为,陛下万不可掉以轻心。”
    刘协不以为然。
    “卿谬矣!袁贼声势大损,其人内部又矛盾重重,已不足为虑也。”
    刘艾不动声色地与伏完对视1眼,眼中闪过1丝无奈。
    伏完当即转移话题。
    “陛下欲何时纳步氏?”
    刘协看向刘艾。
    刘艾再次呵呵1笑:“陛下,臣这便请太史令。”
    太史令,便是谄媚曹操、预言代汉者魏的王立。
    在古代,万不可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否则很容易被拉出去砍头。
    因为那是大逆不道!
    有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惟有当朝天子和太史令。
    不多时,年龄与刘艾相仿、精神矍铄的太史令王立,便拜倒顿首。
    “臣王立拜见陛下!”
    刘协挥挥袍袖,便有中常侍将绿茶师…步练师的8字呈于王立。
    王立闭目细算后,微微摇头。
    “陛下,请恕臣直言,此女不祥,不宜入宫为贵人。”
    刘协脸色1阴。
    “卿何出此言?”
    王立毫无惧色,朗声道:“此女8字与陛下相克,臣乞请陛下慎之!”
    刘协默然不语,但脸色更加阴沉。
    熟知刘协性格的刘艾又1次呵呵1笑。
    “如此,有劳太史令为陛下祈禳以趋吉避凶。”
    刘艾的意思很明显:步氏是1定要进宫的,你王立勿再顶撞刘协,难道你很耿直吗?
    王立都能献谶语以谄媚曹操,当然不耿直,他只是根本不怕刘协。
    他心中冷笑:刘协你本人都不在乎,老夫何必为你操心?
    所以,其人顺势道:“既如此,臣便尽力而为,为陛下祈禳避凶。”
    这些人就是刘协信重的“心腹”。
    刘协脸色缓和下来。
    “有劳太史令!不知需几日?”
    王立察言观色,见刘协确实想作死…啊呸!是想纳步氏为贵人,便装模作样掐算1番。
    “回陛下,3日后即可!”
    刘协果然极为满意。
    “甚善!”
    刘艾顿首后笑道:“陛下,便由臣出面,与卫尉商谈此事如何?”
    刘协颔首:“有劳宗正!”
    于是乎,转了1个圈后,王者级茶艺师步练师,最终还是难逃入宫之运。
    心情大好的刘协,吩咐赐宴,与这些各怀鬼胎的“心腹”们,其乐融融地共用酒宴。
    然后…
    多喝了那么35杯的刘协,便因不胜酒力,而被中常侍们扶回百子坊。
    满腹心事的伏完,略略与几名同僚寒暄几句后,便匆匆赶回自己府中。
    此时,刚好为未时末,也就是接近下午3点钟。
    见伏雅仍脸色阴沉地守在2进院门处,伏完暗暗松了口气。
    “阿雅不可如此,今后你必知老夫苦心!”
    此处尽为赵旻部曲,伏完不能明言,只好暗示自己这不开窍的次子。
    伏雅躬身抱拳:“孩儿必谨记大人之言。”
    伏完不再理会伏雅,径自向后宅行去。
    在后院遣侧耳倾听片刻后,伏完朗声道:“卫将军!”
    正与佳人喁喁私语的赵旻登时1个激灵。
    佳人见爱郎如此,忍不住掩口轻笑。
    “妾服侍夫君穿衣!”
    赵旻吓了1大跳:“不可!宝宝怀有身孕,应是旻服侍宝宝才对。”
    他对外面道:“伏公请稍候。”
    伏完长长吐出1口浊气,笑道:“老夫不急。”
    伏梦促狭地将柔荑放到爱郎胸口,感受到爱郎心脏狂跳,便呵气如兰道:“夫君亦惧伏公?”
    赵旻心道:你说呢?当着老头子的面儿,睡了人家女儿的女官,老子能不心虚?
    其人见自己宝宝1脸促狭,便忍不住道:“宝宝,你亦应尽速穿衣,须当心皇后不悦!”
    腹黑男也将手放到佳人饱满处,然而…
    他失望了。
    伏梦心跳并未加速。
    伏梦噗嗤娇笑:“妾比夫君大胆。”
    赵旻狠狠吻住伏梦樱唇,以报复佳人的捉弄。
    伏梦享受着爱郎的亲吻…
    结果…
    赵旻首先认怂。
    “宝宝果然勇于旻。”
    他想起初见佳人时,佳人那副生死看淡、不服就死给你看的模样,心中1荡的同时,也不由得狠狠1抽。
    赵旻1边利索至极地为佳人穿衣,1边柔声道:“宝宝,今后不可再寻死!”
    伏梦娇甜1笑:“夫君放心,妾必与夫君白头偕老,盼夫君勿嫌弃妾年老色衰。”
    赵旻小心翼翼地为伏梦束紧衣带,又为佳人插好银钗,忍不住再次吻了1下佳人丰盈的樱唇。
    “宝宝亦放心,旻非贪恋宝宝之色,乃感佩宝宝之勇绝也。”
    赵旻倒也不算撒谎。
    与张凝、杨樱月,甚至是孙尚香相比,伏梦颜值确实差了1大截。
    然而…谁让伏梦像赵旻前世得不到的朱砂痣呢?
    而且,自赵旻与佳人在密道中独处之时,其人便对伏梦之决绝倾心不已。
    短短几句话间,赵旻便已穿戴整齐。
    佳人望着爱郎,美眸中满是痴迷。
    赵旻忍不住又吻上了佳人的樱唇。
    佳人轻轻推开爱郎,柔柔道:“夫君且去,妾亦当尽速见皇后。”
    赵旻宠溺无比地笑了笑:“宝宝务必注意胎儿。”
    佳人嫣然1笑:“夫君放心,皇后必有办法。”
    赵旻颔首后,便不再拖泥带水,转身匆匆跑出房门。
    在难得的午休后,赵旻精神抖擞。
    伏完见赵旻神完气足,忍不住暗暗称奇。
    赵旻深深1揖。
    “旻多谢大人美意!”
    伏完微微1笑:“阿旻既与阿梦情投意合,皇后与老夫自当成人之美,还望阿旻尽力照拂伏氏。”
    这个“伏氏”,1语双关,赵旻当然知道伏完何意。
    于是其人再次深深1揖。
    “大人,旻今夜于杨府设宴,还望大人勿要推辞。”
    伏完大有深意地望了赵旻1眼,颔首道:“老夫今夜恰好无事。”
    赵旻告辞后,快马加鞭赶往卫府。
    他刚走进府门,迎面便看到刘艾和步骘。
    【作者题外话】:昨晚改了3遍,改到怀疑人生、悉数删除后终于过关。
    云某太难了。
    本章,咱们聊1聊皇帝们。
    刘协智商降低,其实是再寻常不过之事。
    因为其人被曹操软禁久居深宫,已经与外界严重脱节。
    其实不止刘协,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亡国之君,即便此人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也挣不脱他们身上的1个共同点。
    这是由于血统继承制度那天然的弊端。
    在“家天下”中,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皇位总是在家族内部传递。
    在宗法专制社会,开国皇帝几乎个个英明神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子孙的素质往往呈现断崖式下跌,大抵可以概括为“皇帝的堕落”。
    拟之民间亦然,“富不过3代”的谚语,便是对此现象的生动反映。
    皇帝堕落的现象,历来被史家所留意。
    其大抵被解释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识5谷、不辨6畜”。
    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陈书后主纪》
    诚然如此。
    如果1个人从生到死都不曾接触过民间,那其统治手段自然谈不上高明。
    比如崇祯皇帝,励精图治,最后整肃吏治的善意,却沦为加派3饷的恶政,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灾难。
    崇祯作为1个1辈子从未和任何普通百姓、有过任何接触的权贵子弟,对民间自然1无所知。
    他所谓的决策不过是自己异想天开的意淫。
    而明朝内阁由大官僚、大地主组成,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崇祯的弊政,也乐见其成。
    明朝末期,处理流民武装的讨论,最终从“放粮赈灾”变为“派饷镇压”,导致了更加剧烈的民乱。
    崇祯这个冤大头,也便顺理成章地吊死了。
    今海内民穷已极,物力几何?有额编又有加派,有正供又有杂项,有见征又有带征。顷者催使4出,追呼遍野,敲朴淋漓,民间鬻子析骨之惨,种种不忍见闻。--《崇祯长编》
    这与刘协何其相似?
    赵旻焉敢还政于此昏庸之辈?
    朱由检死前1定很不甘心。
    他在位十7年间,不观歌舞,不近女色,苦读圣贤书,还经常延揽学者在宫中讲授经典,最终却沦为亡国之君。
    何也?
    其实问题就出在“圣贤书”上面。
    中国的圣贤书,劝人向善不假,却把历史的尔虞我诈、政治的阴暗冷酷1笔抹杀;或者微言大义,美其名曰“春秋笔法”。
    宫廷教师在给皇帝上课时,也断然不敢涉及这些阴暗面。
    试想,皇帝长期接受这样“干净”的教育,能懂得什么人情世故?
    历史上绝大多数守成之主,能力都庸劣不堪。
    因为这种宫廷教育,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培养出1个“学术修养很高、情商水准很低”的儒士。
    更多见的情况,则是培养出1个“既不学无术、又耽于逸乐”的昏君。
    窃以为,若朱由检不那么敬业,或许明朝国祚还能延长数十年。
    虽然最终还是会完犊子。
    没办法,明朝的社会体制,已经决定了其国祚不可能太久。
    经济严重畸形嘛!
    朱由检,与刘协相似之处不少,所以,由其人做引子,咱们来引申讨论1下3国皇帝们。
    曹刘孙3家的子孙辈、素质远逊于父祖辈,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甚至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1类的谚语。
    实际操作中,在“圣贤书”的问题之外,又有新的情况。
    即:封建王朝的创业之主,本身就是历史的捏造者。
    这就导致其后世子孙,对权力更迭的认知,更加模糊。
    先来看捏造历史最离谱的曹魏:
    曹操作为“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人间枭雄,戎马3十年,对民俗百态、人情世故可谓了如指掌。
    然而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曹操总是不惮于撒谎的。
    最典型者便是袁曹的复杂关系。
    袁绍作为曹操的昔日主君,曾在曹操创业之初(西历190-196)给予了巨大的助力。
    袁绍不仅先后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还在张邈之乱(194-195)时伸出援手,拯救曹操于水火之中。
    (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袁绍)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为袁绍檄豫州》
    然而随着曹操的最终胜利,袁绍的历史功绩遭到1笔抹杀,不仅2人昔日的“君臣关系”被讳称为“盟友关系”,曹操还污蔑袁绍有称帝之志。
    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2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于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王沈《魏书》
    逆贼王沈已经将史书改到面目全非。
    考虑到《后汉书袁绍传》有万余字,而《魏书袁绍传》仅有3千字。
    曹魏政权对袁绍的贬低、篡改可谓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如果不是因为袁绍实在绕不过去,恐怕王沈等人都不想给袁绍立传。
    再者便是对战绩的篡改。
    比如官渡之战(199-200)时
    《刘晔传》、《武帝纪》言之凿凿,称曹操以“56千疲敝之众”抵抗袁绍“十万大军”。
    因为这个谎扯得太过分,被裴松之为代表的后世史家相继嘲笑。
    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裴松之
    《魏书》对战绩点窜过甚,甚至出现了前后纰漏。
    比如斩文丑时,《武帝纪》宣称曹军战马仅有6百;
    但《钟繇传》已经明确提到关中诸将“贡马2千”助战官渡。
    裴松之对此又嘲笑道“钟繇的马在哪里”。
    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2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6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裴松之
    至于赤壁之战(208),曹操被孙刘联军大败,险些死在华容道。
    其人甚至连江陵(南郡郡治)都丢了,吓得余生不敢再南下。
    (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山阳公载记》
    如此惨痛的失败,在《魏书》中竟被美化为“疫病起,曹公主动烧船退兵”。
    轻拿轻放到这个地步,可谓弥天大谎。
    (曹)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魏书武帝纪》
    注意:这是亮点!!!!!!!!!
    如此离谱到不符合常理之事,偏偏不少键盘侠们就信了!!!!!
    《赤壁》还真就加入了这段让人笑掉大牙的剧情。
    陈寿的《魏志》沿袭自王沈、缪袭等人的《魏书》。
    毫无疑问,在曹魏的官修史中,对赤壁之战的解释,就是1次不咸不淡的战略收缩;
    甚至曹操对此的定性,也是“船是我自己烧的,周瑜不过捡漏而已”。
    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
    诸君以为,这算不算“阿q精神”????
    曹丕是曹魏的第2代统治者,但却与其父1样,对国史多有篡改。
    比如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谈到酸枣联盟(190),洋洋洒洒写道“河内之甲屯于孟津、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典论自叙》
    实际“观兵孟津”的河内之甲指袁绍,但刻意隐去其名;
    而“浴血荥阳”的兖豫之师,说的是曹操,两相对比,将其父的形象大大拔高。
    曹丕还在《典论奸谗》提到袁氏诸子的灭亡始末,但却刻意隐去其中的硍节;反将“废嫡立庶”的作用无限放大,实际是在影射曹植夺宗之事。
    颖川郭图辛评,与(审)配(逄)纪有隙,惧有后患,相与依谭,盛陈嫡长之义,激以绌降之辱,劝其为乱,而谭亦素有意焉,与尚亲振干戈,欲相屠裂。--《典论奸谗》
    曹丕年龄当与袁尚相似,还曾参与攻屠邺县(204),甚至在此强纳甄氏,却对自己亲历之事都隐讳如此。
    至于甄夫人之死(220),在王沈《魏书》中也被扭曲成“曹丕赐甄氏皇后玺绶,甄氏谦恭不受,恰逢病死,帝哀叹良久”。
    这段悖谬至极的记载,已是贻笑千古的秽史,乃至连陈寿都看不下去,将其尽数删掉。
    陈寿此举,被裴松之称赞为“干得漂亮”。
    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裴松之
    先说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