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四十二章 刘子台抗命,赵从文出征下
    赵旻笑道:“文远但问无妨!”
    “主公,辽今为中护军,不知可否继续领兵出征?”
    赵旻哑然失笑。
    “文远放心,武将焉有不可领兵作战之理?无战事时,中护军协助中领军掌管中军。
    若遇战事,则无论中领军、中护军,亦或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皆可随军出征。”
    张辽放下心来。
    赵旻之所以借用曹操创立的中军制,目的是为了强干弱枝,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孙吴那极为扯淡的授兵制弊端太多,连孙权都成了“孙十万”。
    中军制当然也有弊端。
    中领军、中护军…等人,若联合起来造反,便可轻易发动兵变。
    所以,待天下大1统后,赵旻还要进1步分化、细化中军制,以免3马同槽发生。
    如今赵旻不愿在这种制衡之事上下苦功,反正他不想当皇帝,只想做周公。
    许都现有的7万兵马,赵旻已划分为十3校,也就是十3营。
    右将军、中领军赵云仍领从袁绍得来的7营,也就是7校近4万兵马,这与赵旻直接领兵区别不大;
    赵旻得自段煨的近3万西凉骑兵,加上赵氏5千精骑,被编为北军5校和骁骑营,由赵旻直接统领。
    其中5校中3校委托中护军张辽、骁骑营委托骁骑将军乐进代管;另两校则由5官中郎将赵甲统领,负责宫城防务。
    赵甲这升官速度,如坐火箭1般。
    张绣的两万部曲,赵旻并未编为中军,仍由骠骑将军张绣统领以制衡中军。
    这与赵旻亲自统领几乎无区别。
    李典的1万李氏部曲,旁人无法插手,赵旻也毫不猜忌,干脆利落地将这些兵卒归还李典。
    李典因此对赵旻死心塌地。
    对臧霸和陈登这两个驻外的半军阀,赵旻不做任何调整。
    综上所述,赵旻向老叔赵云抱拳。
    “叔父大人,幸赖诸君鼎力相助,中军制已初步改制完成。”
    赵云颔首:“如此说来,只待颜大兄等人抵京,卫府便可开府?阿旻,原司空府是否需加以修缮?”
    “叔父大人,不必修缮,只需更换匾额、铭言即可。来年我等若攻略凉州,以及妥善安置流民、黎庶,将需耗费大量财帛,能省则省矣。”
    赵旻虽1夜暴富,却没有丝毫暴发户心态…
    他非常清楚,未来需要烧钱的项目委实太多。
    敲诈所得看似丰厚,实则不经烧。
    东汉之亡,根源虽在汉灵帝刘宏,但本质上是亡于经济和财政收入。
    若刘宏手中有充足兵马,地方诸侯谁还敢蹦跶?
    有刘宏这个前车之鉴,便由不得赵旻不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如今既有天子在手,赵旻便不再算军阀。
    所以,朝廷各项新政颁布,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各种新规落实,前提都需要赵旻先将各地的小军阀镇压。
    所以,很不幸地,河东太守刘勋,就成了那只儆猴之鸡。
    当然,就算伏梦不求情,赵旻也不可能杀了刘勋,因为刘勋不止是宗室,还是现琅琊王族亲。
    而今,既然中军制已成,开府之事又只欠东风,赵旻便…去找了魏种。
    暂住于董昭府上的魏种,对主公突然来访显然有些措手不及。
    董昭眼珠1转,便已猜到赵旻来意。
    然而其人不动声色,行礼后默默旁观。
    “魏府君,高元才而今可有异动?”
    高元才是袁绍外甥、并州刺史高干。
    魏种恍然。
    “高元才全线收缩,已退守晋阳。主公欲兵发河东?”
    晋阳,为并州刺史部及太原郡治所,亦即后世太原。
    太原郡与河内郡之间,隔着上党郡。
    赵旻颔首:“正是!旻欲兵分两路,1路于弘农渡河,1路经洛阳渡河,过河内而直抵安邑西侧。”
    安邑是后世夏县,距河内郡黄河渡口所在的轵县(后世济源市)不足4百里。
    而弘农对岸是风陵渡。
    显而易见,赵旻准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魏种略1思忖,便作揖道:“主公用兵,诚谨慎也。然则,安邑东侧皆山也,主公欲何以行军?”
    赵旻淡淡1笑:“北至涑水,再经涑水顺流而下,1夜可至!”
    董昭眼睛1亮。
    果然。
    赵旻微微1笑:“此战宜速不宜缓,宜急不宜渐!我军1夕攻下安邑,便即生擒刘勋渡河至弘农。
    故而,正面佯攻以步卒为主,至于奇兵…1部精骑携3日口粮,1人双马便足矣!”
    董昭忍不住拊掌。
    “主公英明!”
    “主公英明!”
    魏种反应虽稍慢,但也紧随董昭之后想通。
    董昭笑着问道:“主公欲使何人率奇兵突袭?”
    赵旻不假思索:“张文远!由颜良率8千步卒,于弘农渡河至风陵渡,正面佯攻安邑。”
    魏种听得有些懵。
    “主公欲与张文远同率奇兵乎?再者,颜良将军驻守萧关…”
    他突然反应过来。
    “原来如此!主公用兵如神也!”
    董昭拈须笑道:“主公于用兵之道又有精进,可喜可贺!如此1来,主公此战必将震惊天下!
    此战若功成,袁本初得知此战详情后,必将慎之又慎,自此不敢再轻启战端。”
    董昭之能,自不必说,而赵旻对魏种的能力有了直观认识。
    魏种通过赵旻的只言片语,便能想通赵旻全盘战术,难怪曹操虽然恨魏种入骨,也不得不暂时重用其人。
    虽然兔死狗烹是必然,王沈狗贼也因此不敢多写魏种事迹。
    狗贼捧曹操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捧他主人司马家臭脚,以换取几根沾满他故主曹髦血肉的肉骨头。
    赵旻的战术,此处暂且不提。
    总之,此战术颇得本朝太祖用兵之精髓。
    他活用了本朝太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虚实结合等思想和理论,必将令敌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
    站在无数巨人肩膀上的赵旻,在亲身经历半年战火洗礼后,终于将自己毕生所学融会贯通,成为新1代军神。
    他麾下武将、谋士们即将领取福利。
    魏种取来河内、河东及河南地图,也就是3河地图,3人凑在图前,经过1番探讨、优化后,终于商定出1整套缜密战术。
    董昭拈须轻笑:“主公此计,必将震惊天下!”
    赵旻捋着自己颌下短须,微微摇头道:“公仁公,此战未开,不可轻下结论。若非顾忌河东卫氏,旻又何必行此险计?”
    诚然如此。
    赵旻之所以定下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就是因为河东卫氏实力强劲,兼且态度不明。
    历史上5年后,河东卫氏便联合高干、张晟作乱,若非马腾及时出奇兵,河东恐怕已和并州结为1体,曹老板将难以安宁。
    董昭和魏种这两个兖州人,对此束手无策。
    他俩都与司隶河东卫氏不熟。
    魏种突然想起1事。
    “主公,而今刘子台尚未表明态度抗诏,某等可谓师出无名。”
    董昭哂笑:“弟何其迂也!前者刘子台既已行毒计离间主公与天子,又岂肯返京就缚?既如此,某等何不先发制人乎?”
    赵旻笑道:“正是此理!故而此战务必从速,若旻可将刘子台1举成擒,则许都之鼠辈必将不寒而栗,再不敢蝇营狗苟。”
    董昭附和后问道:“主公欲于何时发兵?”
    赵旻不假思索:“3日后卯时!子敬与子山,至迟后日抵京,待其2人抵京,旻便开府建牙!”
    董昭和魏种同时作揖。
    “主公,某等恭候佳音!”
    赵旻辞别2人,匆匆向尚书台驰去。
    经过这半日,佳人那兰麝幽香已消散大半。
    待见到荀令君后,赵旻深深1揖。
    “叔父,小侄有1事相求。”
    【作者题外话】:关于孙吴的“授兵制”,前文云某曾详细阐述过。
    孙吴将领的兵,相当于自己花钱养起来的兵,对内征山越、平叛时,因可将山越、叛兵收为自己部曲,补充兵员,所以那些东吴将领们奋勇作战,即便兵卒阵亡也不心疼;
    然而…
    对外作战…谢谢了!
    背黑锅我来,送死你们去!
    老子的兵死1个谁给补?那花的都是老子的钱!
    再加上“孙十万”斗心眼、搞制衡、玩政治1流,打仗…对不起,靠后站。
    所以,这就造成孙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话说回来,就孙吴这种政治生态,也就孙权玩得如鱼得水666,换成别人还真玩不转。
    刘宏是舍命不舍财,死了活该!
    他存了那么多钱,不征兵养兵加强集权,攒着有何用?
    王沈狗贼,将《魏书》改得面目全非!
    他毫无下限地捧曹操,目的是为了强调禅代的合法合理性,以彰显他主子司马群贼得位之正!
    狗贼王沈出卖他故主曹髦,致使曹髦惨死于乱军之中,这种狗有何底线可言?
    好吧,我不该侮辱狗。
    连我这种工科生都知道《魏书》是秽史,某些人为何1再拿《魏书》当宝?
    言归正传。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聊司马贼党的年龄。
    司马懿党人中,基本找不到年轻面孔,除了凉州人傅嘏年纪尚轻,其余皆老迈不堪。
    王观、蒋济、孙资、刘放、孙礼皆是曹操的故吏,有些甚至是司空幕府(西历196-208)时代就被征召的旧人。
    太祖克冀州……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刘)放。--《魏书刘放传》
    太祖平幽州,召(孙礼)为司空军谋掾。--《魏书孙礼传》
    卢毓是名儒卢植之子,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年龄可想而知。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卢)植,有名于世。--《魏书卢毓传》
    高柔是袁绍外甥,与曹丕平辈。
    司马懿更不用多提,彼时(249)已经年逾7旬。
    至于司马懿的亲家王肃,虽然年纪比司马懿略小些,当时也已逼近6旬。
    单从年龄上看,司马懿集团基本属于很典型的“元老院”,资历高,年龄长,门徒党羽众多,势力盘根错节。
    这群人物1旦勾结在1起,颠覆曹魏政权也就是势所必至。
    后来的历史进程,也确实是如此发展。
    接下来聊聊曹马两党的利益冲突。
    曹爽代表着曹魏的保皇派,他们力主中央集权,搞君主专制。
    正始改制,针对的主要便是曹魏的元老势力。
    曹爽与夏侯玄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发动诸多改革,矛头主要指向3点。
    即地方“大中正”侵夺中央人事权问题,州郡县3级的冗员弊政问题,以及奢靡之风与服饰僭越问题。
    但实际执行时,阻力重重,最终在门阀集团的干预之下,宣告失败。
    关于曹爽改革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考《魏书9夏侯玄传》,非重点,不再赘述。
    如果说曹爽代表的是新贵势力,那司马懿集团代表的无疑是耆老勋旧。
    在这群元老们看来,家族利益、门阀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利益。
    而彼时的“国家利益”,其实就是“曹家利益”。再加上曹爽试图延续3祖的“以法御下”制度,得罪了众多曹魏勋臣,因此引来旧贵族们的极端仇恨。
    比如蒋济,便公开宣称“日蚀之祸,始于曹爽改易制度”。
    是时曹爽**,丁谧、邓飏等转改法度。会有日蚀之变,诏群臣问得失。蒋济上疏曰:“塞变应天,乃实人事。”--《晋书日蚀》
    如果说谯沛系是军功集团,那颍川系(荀彧、荀攸、钟繇、郭嘉、杜袭、赵俨)便是谋主集团,而荆州系(208)、汉中系(215)因为归降较晚,均不成气候。
    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系,则是曹魏阵营中最腐朽的政治集团。
    其门徒党羽甚盛,政治取向极端保守。
    袁绍的河北派中,审配狗贼就是例子。
    其中代表人物有:崔琰、孙资、刘放、孙礼、蒋济、卢植之子卢毓(不肖子啊!)
    河北系作为袁绍的政治遗产,风气僵化腐朽,其中以崔琰(冀州清河)为代表,长期阳奉阴违,最终被曹操赐死(216)。
    有白(崔)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遂赐琰死。--《魏书崔琰传》
    袁绍治下的河北门阀,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史不绝书。
    乃至曹操初平河北(204),便大搞轻徭薄赋,收揽民心。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王沈《魏书》
    同为河北系出身的孙资(并州太原)、刘放(幽州涿郡),3代受恩,入做宰辅。
    但在明帝病重(239),欲将辅政大臣之位授予燕王曹宇为首的谯沛亲贵之时,2人便立刻撕下面具,篡改明帝遗诏,将司马懿加入辅政大臣的名单,最终引发篡国大祸。
    (刘)放、(孙)资趋而往,复说止帝,(明)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刘)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孙礼(幽州涿郡)是明帝临终时,托付给曹爽的大将军长史(幕僚长),本应忠于曹氏。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孙)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魏书孙礼传》
    但作为河北士族代表的孙礼,最终却背叛曹爽,投靠了司马懿;他还在处理“郡界纷争”问题上,公开站到了马党1边,拆曹爽的台。
    司马宣王谓(孙)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8年……”(孙)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孙)礼上疏……(曹)爽见(孙)礼奏,大怒。--《魏书孙礼传》
    卢毓(幽州涿郡)是大儒卢植之子,曾公开与明帝唱反调。
    彼时明帝欲恢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称“以名取士,如画地作饼”;但卢毓却公开称赞“以名取士”的优点,实际是对曹魏国策的反动,本质是在维护士族门阀的垄断地位。
    (明帝)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卢)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魏书卢毓传》
    蒋济是冀州士族领袖崔琰的门生,也是司马懿的好友。
    他在中护军(禁军副官)任上卖官鬻爵、赃污狼藉,还笑称“工资太低,物价太高,赚点儿外快补贴家用”。当赃官竟当出心得,令人瞠目结舌。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5百匹”。宣王(司马懿)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1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魏略》
    更讽刺的是,司马懿闻讯,又与蒋济“相对欢笑”。
    可见这群曹魏元老,完全把“国家”当成了“自家”,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西晋建国未久便断祚夭亡,与统治阶级的糜烂,是不可分割的。
    综上所述,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与曹爽为代表的谯沛集团,实际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谯沛集团希望维护“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而河北集团则希望复辟“寡头共荣”与“门阀政治”,矛盾难以调和。
    但此事的本质是利益之争,最终酿成惨烈的砍杀事件(249),也确实出人意料。
    比如司马懿的铁杆盟友,彼时与其“同乘1车”的太尉蒋济,便公开反对杀害曹爽。
    (蒋)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曹)爽诛,(蒋)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魏晋世语》
    蒋济的心思不难理解。
    曹爽掌权时,虽然对政敌多有打击,但手段相对温和,始终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因此马党得势之后,也不宜擅启杀戮。
    但司马懿的真实心思,哪是蒋济这个赃官蛀虫所能理解的?
    司马懿就是要趁此机会,篡夺曹魏国祚;如今刀斧在手,岂会放过天赐良机?
    从历史的记载看,正始之变前,曹魏的耆老勋旧,大多数都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但在司马懿大开杀戒之后,他们便纷纷走到了司马氏的对立面。
    其中李丰、许允、王凌,包括后来的陈泰、诸葛诞,都属于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结果上看,冀州的耆老集团,实际是司马懿篡夺之始的工具。
    而功成之后,对待那些不肯继续臣服自己的昔日盟友,司马氏也便视之若草芥,弃之若敝履;甚至不惜加以残害。
    《晋书宣帝纪》1反常态,在帝王本纪的赞语部分,骂司马懿“内忌外宽,猜忌多权变,承忍死之托,无殉生之报”,最后大笔1挥,给司马懿定性为“前忠后乱”。
    可谓入骨3分,发人深省。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晋书宣帝纪》
    有趣的是,《宣帝纪》的赞语,是由李世民亲笔撰写。
    考虑到唐太宗允文允武,功高盖世,可见司马懿之所作所为,在中古时代的英雄人物眼中,是何等不堪。
    然而王沈狗贼,便连曹爽也秽为昏庸无能、4意妄为之辈,我呸!
    3国之中,季汉和孙吴政治生态都存在严重缺陷,惟有曹魏始终坚持中央集权!
    若曹叡能多活十年,或者曹爽能够不那么温和,再或者满宠晚死十年,哪里有司马狗贼们半分机会?
    曹爽改革1旦成功,9品官人法哪里会沦为士族玩具?士族又焉能变成门阀?又怎么可能会有8王之乱?以至于5胡乱华?
    3百多年乱世不生,我泱泱华夏将何等繁荣昌盛?百姓将何等安居乐业?
    我呸!1群蝇营狗苟的鼠辈!
    惜哉!悲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