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四章 真相终大白,巧取不义财下
    如今,中军帐内皆为赵旻自己人,所以赵旻对此毫不讳言。
    其人向老叔赵云躬身抱拳。
    “劳大人大驾,为旻备齐车马,旻欲至曹孟德府上接收财帛。”
    赵云1怔,旋即失笑。
    “原来如此!阿旻,你讨得财帛几何?”
    赵旻淡淡道:“绢帛2十万匹,黄金5万斤。”
    汉末1斤为十1两,约为223克。
    赵云、娄圭和魏种皆愕然。
    赵云蹙眉道:“曹孟德既有如此巨资,为何仍乏粮?”
    娄圭叹道:“皆因无人与曹孟德换粮之故耳!”
    赵旻颔首:“大人,正是此理!袁本初于官渡稳居上风,何人敢助曹孟德?”
    这也是赵旻狐假虎威之计顺利的根本原因。
    所以,又1次白白便宜了赵旻。
    赵云略1盘算,耸然动容道:“阿旻,若来年丰收,此巨资可换近2百万斛粮草!曹子廉竟可割舍?”
    养1卒1年,包含军械在内,大约需十5斛粮草。
    2百万斛粮草,足以供6万大军两年所需。
    由此可见,袁绍有多壕。
    虽说赵旻连续发横财,可他而今焉能惹得起袁绍?
    赵旻抱拳:“大人,曹氏、夏侯氏而今持此巨资,与稚童持金行于市何异?”
    魏种冷笑道:“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曹子廉迫于无奈耳!”
    曹氏和夏侯氏的部曲,均已在官渡折损殆尽,却偏偏积攒下如此巨资,曹洪若仍想不通此理,那岂不正是舍命不舍财?
    所以,曹洪只是花钱买平安罢了。
    赵旻不再与众人纠缠这个话题,没有落入自己口袋的钱,再多也只是枉然。
    所以,待赵云备齐百辆车马、1部兵卒后,赵旻便带上1曲亲卫,浩浩荡荡向司空府赶去。
    曹操的司空府,容纳百辆马车、千余兵卒不成问题。
    赵旻已经将这处大宅院预定为自己的卫府,当然,是办公衙署而非住处。
    曹氏、夏侯氏这1搬,又能腾出不少府邸,赵旻麾下重臣,都将于许都暂居。
    这也是赵旻急于发展关中的重要原因:
    许都不但无险可据、1马平川,而且城建规划工作着实堪忧,所以赵旻想将都城迁至长安。
    虽然长安如今几乎为废土,空有城池而少人烟。
    程昱见赵旻率车队赶来,当即吩咐兵卒将大门敞开,然后,其人随赵旻去见曹洪。
    3人行礼后,赵旻便开口道:“子廉将军,我等后日卯时准时启程,请尽快准备!”
    曹洪颔首:“卫将军放心,届时某定准备妥当。只是,卫将军何时放人?”
    赵旻抱拳:“待车马将财帛运回北军军营,旻便亲自送诸位将军返还。子廉将军但请放心,旻绝不食言!”
    军营之中,虽仅关押着曹仁、夏侯惇兄弟4人,但赵旻清楚,许都之内,曹氏、夏侯氏子弟绝对不在少数。
    曹操不1定“好人妇”,他只是担心绝嗣。
    至于夏侯惇和夏侯渊这对昆仲…更能生!
    曹洪冷着1张方脸,微微颔首后,便转身对身后喝道:“取财帛!”
    少顷,随着1辆辆独轮车“吱吱呀呀”推出,1匹匹各色绫罗绸缎、1车车能晃瞎赵旻双眼的金饼,便被运至院中。
    曹洪取出1份简册,冷冷道:“卫将军,此乃清单,请过目!”
    赵旻看也不看,摆摆手道:“旻信得过子廉将军。”
    这是人家的买命财,即便不足又何妨?
    赵旻的最主要目的是反击刘协,而非这些财帛。
    曹洪神色大为缓和,将简册交给赵旻身后的曲军侯后,其人抱拳道。
    “卫将军放心,财帛只能多,而绝不会少!”
    赵旻笑着还礼:“子廉将军亦请放心!旻保证护送诸位安然无恙返还谯县故里。”
    他压低声音道:“子廉将军,借1步说话。”
    曹洪颔首后,带赵旻走入1间静室。
    赵旻抱拳道:“子廉将军,旻送诸位抵陈留之后,便不能再随军护送,但子廉将军放心,旻必遣心腹率5千骑兵1路护送诸位抵故里。”
    曹洪对此早有预料,其人沉声问道:“由何人负责?”
    赵旻道:“广陵陈季弼,子廉将军应知其人。”
    曹洪神色更为缓和。
    “某当然认得季弼,季弼与某等皆有交情。如此,某心安矣!”
    官渡之战前,陈矫曾两次赴许都见曹操,与曹氏、夏侯氏皆打过交道,曹洪信得过陈矫的人品。
    而且,陈矫是文士,并非武将。
    若换成其他人,曹洪说不定会当场翻脸。
    天知道赵旻会不会杀人灭口!
    赵旻笑问:“旻之部曲,自备粮草,无需沿途补给,更不劳诸位破费,如此,子廉将军再无异议?”
    曹洪略1思忖后,缓缓摇头:“某无异议。”
    赵旻抱拳,曹洪还礼。
    至此,此事便算实锤。
    3曲精锐兵卒装车,效率极高。
    是以,不足3刻钟,1切便已办妥。
    曹洪抱拳:“卫将军,请!”
    赵旻指着马车上的财帛哑然失笑。
    “子廉将军,如此甚为不妥也!”
    曹洪终于露出笑容:“卫将军稍候。”
    曹洪唤来1名机灵的奴客:“阿贤,将孟德兄批注之《孙子兵法》取来,此外,孟德兄遣人誊录伯喈公之书卷,你亦1并取来!”
    曹操批注的《孙子兵法》,实则便是《孟德新书》,只是此时还远未成书。
    蔡邕收藏的书卷,更是有许多后世失传的古籍孤本。
    在赵旻看来,这些典籍远比财帛珍贵。
    所以,其人耸然动容:“子廉将军,如此似有不妥!”
    曹洪叹道:“卫将军有所不知,此乃家嫂之意也。孟德兄有1子名植,今未满十岁,家嫂深宠之。”
    其人嘴角挂起嘲讽:“某虽以为卫将军品行不堪,然家嫂以为卫将军文韬武略、非寻常人,是故,家嫂欲请卫将军代为教导阿植。”
    赵旻恍然大悟。
    这些书卷,相当于卞夫人为她儿子准备的束脩,也就是学费。
    而且…值此特殊时期之下,赵旻焉能出言拒绝?
    这个女人不简单!
    赵旻苦笑道:“子廉将军尽管放心,旻品行虽不堪,但必尽心竭力为阿植授业解惑!”
    曹洪忍不住莞尔。
    其人苦笑摇头:“若非你乃致孟德兄败亡之元凶,某必与你把盏言欢。”
    言罢,其人深深1叹。
    赵旻唏嘘道:“旻仅为自保耳,未意竟会如此。是以旻深感愧疚!”
    曹洪叹道:“如此,请卫将军尽心教授阿植!”
    赵旻正色抱拳:“旻必当如此!”
    待简册将财帛悉数遮掩起来后,赵旻向曹洪辞别,匆匆赶往北军军营。
    赵云见赵旻满载而归,当即下令将财帛清点入库,并遣自己的亲军司马亲自看管。
    在赵云看来,这不是钱,这是小两百万斛粮草!
    赵旻不管这些杂事,将曹氏、夏侯氏4人带出来后,便亲自护送他们各自回府。
    护送诸人回府、再3叮嘱他们尽快做好准备后,赵旻马不停蹄赶往宫城。
    而此时,暮色已渐临。
    赵旻要安排妥当宫城防务。
    如今的许都,北军5校形同虚设,而颖川豪族们部曲又众多,这是典型的主弱臣强。
    所以,赵旻尽管对刘协恨得牙痒痒,也还是不得不尽力防备其人安全。
    留下两部骑兵妥善护卫宫城外围及前宫后,赵旻长长出了口气。
    他远远望向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休的百子坊,眼睛微微眯起,暗暗唏嘘。
    其人怏怏地走出宫城,下令部曲关闭宫门、加强戒备后,在苍茫暮色中,缓缓向杨府行去。
    至此,赵旻针对刘协的反击计划,初步部署完毕。
    待刘协反应过来时,其人1定会…
    赵旻只想学星爷1般,对刘协来1句:“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1念及此,其人因思念佳人而低落的心情,终于舒服了1些。
    待看到头发花白的杨老头儿,站在灯火阑珊的府门倚门相望时,赵旻心情变得更愉快。
    其人滚鞍下马,3步并作两步,跑到老头儿身前行了个顿首礼。
    这1下,将老头儿吓了1大跳。
    老头儿忙不迭将赵旻扶起,口中嗔怪道。
    “阿旻,何故行如此大礼?”
    【作者题外话】:赵旻对刘协的反击,基本已全部完成。
    他大爷还是他大爷,刘协什么也得不到。
    曹操其实并非“好人妇”,讲完贾诩后,咱们聊1聊此事。
    生于西历160年、今年正值熟妇年华的卞夫人当然不简单。
    她在针对赵旻的计策全盘落空后,便果断改变策略,让自己的儿子与赵旻结下师徒情分,以保两族之人平安,顺便还能让曹氏继续屹立于朝堂。
    就问这妇人牛不牛!
    她针对赵旻的计策…前文有伏笔,后文也会提及。
    云某有坑必埋,诸位大大尽管放心。
    所以…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前文已经详细论证了“荀攸谋刺董卓”记载的荒诞性,可知其与凉州将校并无矛盾,因此才能在董卓死后“得免”。
    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探讨荀攸在“后董卓时代”的事迹,兼论时代背景与幕后逻辑。
    首先来看任城国相事件。
    《荀攸传》中存在1处十分隐蔽的笔法,即荀攸出狱之后的下落。按记载,荀攸“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
    会(董)卓死,(荀攸)得免。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魏书荀攸传》
    乍看之下,荀攸弃官,似乎代表着他离开长安。但“复辟公府,举高第”又代表荀攸重新接受了汉廷征辟。
    那么董卓死后(192)的东汉朝廷在哪里呢?依旧在长安,而且这种局面1直维持到了兴平2年(195)。
    换言之,荀攸“弃官”之后,根本就没有“归乡”,而是走了1个过场程序(辟公府,举高第),就重新在长安继续出仕了。
    《荀攸传》记载,传主再度出仕之后,“迁任城相,不行”。翻译过来,即荀攸被任免为兖州任城国的国相,但没有前往赴任。
    (荀攸)迁任城相,不行。--《魏书荀攸传》
    荀攸为什么没有前往兖州赴任呢?因为彼时(192-195)的兖州被曹操占据,长安方面任免的兖州刺史金尚,抵达关东之后也被曹操轰走,被迫投奔了袁术。因此荀攸这个任城国相,自然是无法上任的。
    金尚,金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当然,这也侧面佐证了《荀攸传》中的“弃官归”是何等荒谬。
    《魏书阎温传》引《魏略》记载,“建安5年,关中始开”。可知在建安5年(200)之前,关中诸将1直实行闭关政策。
    建安5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当时如果没有关中诸将的允许,荀攸连函谷关和武关都出不去,又如何能够回归颍川故土?至于《荀攸传》的相关记载,只能视作遮丑之辞,实难置信。
    再来看蜀郡太守事件。
    荀攸在赴兖州任官未果之后,又打起了益州的主意。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因此“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魏书荀攸传》
    众所周知,初平(190-193)、兴平年间(194-195)的益州被刘焉父子占据,而蜀郡的郡治便在成都。
    在此背景下,荀攸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去做蜀郡太守呢?他就不怕重蹈金尚的覆辙,被蜀地的刘焉父子撵走么?
    其实荀攸“求为蜀郡太守”存在极为特殊的时代背景。
    兴平元年(194)刘焉死,益州将校发动叛乱,刘璋之位险些不保。
    (赵)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刘)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长安朝廷1度认为可以借机吞并益州。李傕还煞有介事地先后任免扈瑁、牛亶为益州刺史,同时征召刘璋为9卿,想把益州收入囊中。
    (刘)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英雄记》
    汉朝(指长安朝廷)闻益州乱,遣5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刘)璋为卿,不至。--《献帝春秋》
    其中扈瑁是颍川人,也是荀攸的同乡。扈瑁能够出任益州刺史,应该离不开荀攸的运作。
    牛亶无传,亦不详其籍贯,此人仅在《英雄记》中被提及1次。从姓氏上看,牛亶大概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同宗。
    董卓遇害时(192)牛辅屯兵弘农陕县,死于兵乱。李傕等人自关东归来,与牛辅军师贾诩相遇于陕县,合兵西进。因此牛亶很有可能是牛辅宗族中的幸存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魏书贾诩传》
    换言之,兴平元年(194)益州内乱时,荀攸也希望能够趁机分1杯羹,跟随扈瑁、牛亶1起入川,割据蜀中。
    可惜世事难料,刘璋在东州集团的帮助下成功镇压了叛乱,因此荀攸入川的计划再度失败。
    东州人(指客居益州的3辅人和南阳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刘)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赵)韪于江州。--《英雄记》
    当时荀攸已经打点好行装车马,正式出发上路。《荀攸传》称传主在赴任蜀郡太守时,因“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荀攸)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魏书荀攸传》
    由此可知,荀攸从长安入蜀,并没有取道汉中,而是南走武关入荆州南阳界,做了1次折返。
    昔日(188)刘焉赴任益州牧时,也是经由荆州界入川。从地缘环境推断,荀攸的路线应该是自长安出武关,进入南阳,再南下南郡,经水路入秭归、巫峡,溯流西上。
    (刘)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这里需要解释1下荀攸入川,为何会取道荆州。
    初平3年(192)董卓遇刺,李傕为了拉拢天下诸侯,曾以汉帝名义擢拔荆州刺史刘表为荆州牧,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假节钺。刘表也投桃报李,遣使供奉,因此双方维持了1种有限合作的态势。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及李傕等入长安,冬,(刘)表遣使奉贡。--《后汉书刘表传》
    而且刘焉与刘表虽然同为宗室,却违戾不和,2人在州牧任上还多次上表弹劾对方僭越,甚至爆发过几次武装冲突。
    (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指皇帝)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表,表上(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蜀书刘焉传》
    比如兴平元年(194)益州叛军头目甘宁、沈弥等人战败之后,便东奔刘表。
    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刘表也希望能借长安朝廷的力量(牛亶、荀攸),削弱益州方面的实力。
    至于荀攸从长安入蜀,为何没有走汉中,而是南下荆州绕远路,是因为刘焉父子割据益州之后,遣张鲁“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因此长安方面无法经由汉中入川。
    (刘)焉遣(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蜀书刘焉传》
    李傕最初派遣扈瑁入汉中,而扈瑁之后不见记载,很可能便是被张鲁阻挠。因此荀攸入蜀,只能东走武关,绕道折返。
    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英雄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荀攸出武关之后(194),益州的局势已经稳定。翌年(195)关中诸将又因乏粮而自相混战,因此荀攸进退失据,被迫驻足荆州,观望时变。
    诸将争权,遂杀(樊)稠,并其众。(郭)汜与(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魏书董卓传》
    从时代背景推断,荀攸进入荆州南阳之后,很可能还依附过刘表或张绣。只是《荀攸传》对此语焉不详,因此难于定论。
    直至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迁都许县,荀攸仍在“观变蜀汉”,不肯接受征召,可见他仍未放弃入川割据的念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魏书荀攸传》
    曹操“素闻攸名”,遂致信荀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以汉帝名义招诱,经过1番艰难运作,终于成功征辟荀攸入朝。
    自此之后,荀攸遂成曹操谋主,转战天下,并以“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美名留于史册。
    综上所述,荀攸的早年记载颇具挖掘价值,陈寿在其中隐藏的草蛇灰线甚多。
    简而言之,荀攸的人生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生是在长安朝廷宦海沉浮、1力谋求割据的野心家;后半生则是跟随曹操戎马倥匆、奇谋百出的策划士。
    相比于王朗、华歆这类身具“良德”而无“筹略才”的割据者而言,荀攸具备了相当水准的军事才华。
    (太史)慈见(孙)策曰:“华子鱼(华歆字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江表传》
    就《荀攸传》描述,荀攸的战略与战术素养均属上乘,同时“密有智防,谋谟帷幄”。即不仅具备临敌之策,还深通权变。
    (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魏书荀攸传》
    举例而论,荀彧在建安十7年(212)因阻挠曹操僭号魏公而惨遭赐死,颍川荀氏因此遭到猜忌;结果荀攸在翌年(213)便带头上表劝进,为此得到曹操的褒奖,位极人臣,并得善终。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等劝进。--《劝进魏公表》
    荀攸不仅在军务方面才华横溢,在政务方面亦可圈可点。他在尚书令任上表现卓越,因此被曹操称赞为“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的大贤之士。如此评价,无疑触摸到人臣的顶点。
    太祖每称曰:“公达(荀攸字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魏书荀攸传》
    虽然历史难以假设,但如果真的赐给荀攸1个割据益州的机会,能否成为另1个公孙述、刘备,亦未可知。
    陈寿与裴松之,均将荀攸比作张良。陈、裴2人无愧1代良史,敏锐地发现了荀攸与张良的相似之处。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魏书卷十》赞语
    张良“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最终又能功成身退,得终天年,无愧“元勋之首冠也”。拟之于荀攸,何其精洽!
    这也是荀攸与荀彧、贾诩同传的1大重要原因。
    荀彧荀攸贾诩传,传首为荀彧,3人皆为曹魏开国功臣,所以这1合传,又被称为开国功臣传。
    下1章,咱们聊1聊贾诩,然后,说1说曹操“好人妇”的真相。
    云某虽尽力避免多喝,却仍喝了半斤多,今日便说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