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二章 与众从容对,情如累卵危下
    趁那曲军侯前去中军帐禀报之时,赵旻向瞠目结舌的荀彧抱拳道:“文若先生勿怪,家叔父1向治军严谨。”
    荀彧苦笑道:“万幸子龙将军乃从文叔父,否则,官渡之战,从文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赵旻对此深以为然。
    其人也苦笑起来:“幸好如此,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袁绍逃往白马城时,赵云犹率近4万兵卒,若非敌方主将是奉天子秘诏的赵旻,以赵云之能,或许还有机会反败为胜。
    当然,这近4万兵卒,如今白白便宜了赵旻。
    历史上曹操养不起降卒,如今赵旻却没有任何压力。
    就算赵旻缺粮,还可以用从曹洪那里敲诈来的足色银,也就是绢帛,与关系良好的南边隔壁邻居刘表交易。
    在神州古代的战乱时期,绢帛、粮草才是真正的硬通货,因其价值稳定,所以被称为“足色银”。
    这两者,代表人类最朴素的两个需求:吃饱穿暖。
    亲眼目睹北军军营布防之后,荀彧借机与赵旻探讨起官渡之战的细节问题。
    2人交流间,赵云匆匆而来。
    3人行礼后,1起行入中军帐。
    段煨、娄圭和魏种,赫然在内。
    赵旻也不废话,当即将自己欲护送曹氏、夏侯氏返谯县之事说明。
    段煨当场提出异议。
    “从文此举,何异于纵虎归山乎?”
    赵旻摇头:“段公此言差矣,曹氏、夏侯氏而今1无部曲,2无主持大局之人,便是其众返回谯县,又能如何?”
    当今天下因秩序渐渐恢复,所以在历经多年战乱之苦后,人心开始思定。
    属于野心家们的风口,已经成为过去式。
    荀彧作揖道:“从文所言甚是。向者诸侯4起,皆因国贼董卓倒行逆施之故。
    而今天子成年,从文又无专权之心,且多年战乱后,天下人饱经摧残,今时已非往日焉。”
    娄圭长叹1声:“何况,曹孟德此前因衣带诏之事,曾大4屠戮,若曹氏、夏侯氏仍留许都,恐许都将永无宁日也!”
    魏种冷笑不止。
    “曹孟德猜忌多疑,暴虐滥杀,天下名士苦其人久矣!便是曹氏、夏侯氏躲回谯县,便可高枕无忧乎?哼!可笑之至!”
    赵云淡淡道:“阿旻此举甚善!如此1来,许都之人必将心安,而宵小之徒亦将无处立足。”
    荀彧对赵云刮目相看。
    “子龙将军可谓1针见血也。从文此举,既表明首恶曹孟德已除、余者概不追究,又可借将曹氏、夏侯氏逐出许都之举,警告欲行不轨之徒。”
    这正是赵旻想要释放出的政治信号。
    于是赵旻正色道:“此外,旻已向天子奏请开府,而今军营之中俘虏,除曹氏、夏侯氏诸人之外,皆在旻卫府名册之内。”
    除荀彧外,众人皆惊。
    赵云当场反对。
    “阿旻,且不提诸人是否愿投,你可敢重用其众?”
    赵旻胸有成竹道:“大人尽管放心,诸人皆乃忠勇之辈,曹孟德对其众或有猜忌,旻却愿用人不疑!”
    如今被赵云关押看守的这些人,除张辽前期名声不好、于禁后期失节之外,其余人确实值得信任。
    实际上这两人也值得赵旻信任。
    当然,荀攸、贾诩除外。
    但此2者都有人作保啊!
    有荀彧、钟繇在,荀攸想必不会再生野心;同理,有段煨、张绣在,贾诩也1定老老实实。
    今时毕竟已不同往日。
    荀攸、贾诩2人,并没有《魏书》上所描述的那般简单,详见作者的话。
    荀彧适时开口:“子龙将军无需担忧,以余观之,从文之器,决不在曹孟德之下焉。其众曹孟德既可用之,从文又有何不可?”
    于禁是鲍信旧臣,徐晃、张辽、荀攸、贾诩皆为降臣,李典家族有前科,对这些人,曹操都敢大胆启用,赵旻为什么不能?
    遑论于禁已成功赢得曹操信任。
    赵旻附和道:“大人,文若先生句句在理,何况而今程公、董公皆对旻忠心耿耿。”
    程昱和董昭,是赵旻招揽曹操麾下旧臣的两个成功案例。
    荀彧复又道:“子龙将军不妨将公达、伯然唤来,余当面问之!”
    赵云略1思忖后,遣自己军司马唤来荀攸和赵俨。
    2人被唤来时,意态悠然,淡定从容,显然颇受礼遇,未吃苦头。
    其2人先后向荀彧和赵云行礼,却不理会赵旻、娄圭和魏种。
    赵旻顿感头疼。
    不待荀彧开口,荀攸便作揖道:“叔父,赵从文之毒计,攸近日方想通。如此小人,不足1哂也!”
    赵旻闻言,更加头疼。
    您这指着和尚骂秃驴,是几个意思?
    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赵旻虚心接受批评。
    “敢问公达先生,旻为何不值先生1哂?此外,先生既已想通旻之毒计,何妨明言?”
    年龄比族叔荀彧还大的荀攸,捋着长须冷笑道。
    “赵从文,你既知董公仁与臧宣高有旧,又知其人不得曹公信任,便鼓动其人勾结臧宣高,再由臧宣高说服陈元龙,倾徐州、泰山之兵力,趁曹公之危,然否?”
    赵旻瞠目结舌。
    段煨抚须嗤笑。
    赵云不由莞尔。
    娄圭若有所思。
    魏种紧蹙眉头。
    荀彧长叹1声。
    赵俨续道:“为使你师出有名,董公仁为你讨来天子秘诏。你与董公仁那叛臣沆瀣1气,狼狈为奸,终使曹公大败、迫走袁本初,然否?”
    荀攸冷笑连连:“赵从文,尤为可耻者,你竟暗中勾结刘玄德,使其人为你内应,致使袁本初后寨失守!你何其寡廉鲜耻哉!”
    赵俨1脸轻蔑。
    “赵从文,你知子龙将军忠义,故而始终有意相瞒,待臧宣高、陈元龙迫走袁本初后,你方才出面。
    可怜子龙将军为救你,不得不背负叛主之恶名!赵从文,你不忠不孝也!”
    赵旻对这哥俩脑补的能力,佩服到5体投地。
    脑补专家荀攸却仍不肯放过赵旻。
    “可怜你赵从文只知其1,而不知其2!刘玄德与臧宣高、陈元龙皆为故友,董公仁亦为兖州名士,试问4人若联手,兖徐2州将归于何人囊中?
    赵从文,你行此毒计,徒为刘玄德做嫁衣也!而今,你已势如累卵,岌岌可危焉!”
    赵旻已经无力吐槽。
    哦,原来老子情势如此危急?老子感谢你们祖宗十8代!
    不待侄子开口,赵云已经无法忍受这2人的疯言疯语,当即下令军司马,将这两个脑补到姥姥家的蠢货押回去。
    待2人走远,荀彧再次长叹1声。
    “余未意曹孟德竟守口如瓶至斯!”
    赵旻苦笑抱拳:“曹孟德情势如此危急,惟其如此,方可稳定军心也。
    曹孟德不愧为英雄,值此山穷水尽之际,犹可险些胜出袁本初。”
    段老头儿开始使坏。
    “子龙,不妨将贾文和唤来,老夫欲闻其人之高见!”
    赵云对这些俘虏极为优待,住的都是两人间。
    两个颖川人被关在同1个帐篷内;凉州人贾诩,则与李典1个帐篷。
    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分别被关押在同1个帐篷。
    赵云对此也深感好奇,于是,顷刻之间,贾诩也被押送进来。
    结果…
    贾诩这个半老头儿气定神闲地向众人行礼后,淡定从容地对赵旻作揖道:“卫将军而今危如累卵,恐大厦将倾也!”
    赵旻正色抱拳:“文和先生有所不知,旻已娶张绣将军爱女为妻,与先生非路人也。旻愿闻其详,请先生不吝赐教。”
    赵云闻言,怒气值狂涨。
    贾诩则极为愕然。
    “原来如此。然则,从文仅得某故主、子龙将军之助,恐仍力有未逮焉。”
    赵旻深深1揖:“请先生教我!”
    贾诩对赵旻的态度极为满意。
    “某有1计,或可挑唆刘玄德与其余3人反目!”
    【作者题外话】:读书至此,想必大大们已清楚,章节名中所谓势如累卵,大厦将倾…
    实际上都是那些谋士们的脑补!
    这也突出了曹操的性格。
    这1章本想罗列荀攸和贾诩的黑历史,怎奈何时间不够。
    前文还曾提及,本书中官渡之战与历史上最大的不同,是刘备和赵云并未去汝南,而是留在战场。
    事实上,若非赵旻是赵云亲侄子,袁绍根本不可能输。
    赵云之所以不满赵旻娶张绣之女张氏,是因为其人知道张绣的1些黑历史。
    这点后文会提到,此处暂时不透露。
    所以,本章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1聊中护军权力的扩张。
    按照《宋书》(南朝刘宋历史)的描述,曹魏的中护军是不领营(掌兵)的,只负责“主武官选举”,看起来就是1个人事职位。但中护军的权力在齐王曹芳之世出现了变化。
    正始初年的中护军由曹爽表弟夏侯玄担任,正始5年(244)曹爽与夏侯玄发动骆谷之役,夏侯玄离开洛阳奔赴长安,中护军1职转由夏侯玄妹夫司马师担任。
    (夏侯)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魏略》
    翌年,即正始6年(245),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曹羲”。这是1处关键线索。
    6年秋8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曹)羲。--《晋书宣帝纪》
    曹爽毁营、改其编制归属,说明在正始6年时(245),中垒、中坚2营是隶属中护军(即司马师)的。因此才需要将之拆分整编,使之重新隶属于中领军(即曹羲,曹爽之弟)麾下。
    然而按照《宋书》记载,魏世的中垒、中坚2营,本就应该隶属于中领军。换言之,至晚在正始6年(245),中护军的权力已经出现扩张,不再局限于“主武官选举”,而是开始正式领营(领中垒营、中坚营),即掌握实际兵力。
    关于护军权力扩张这1问题,张金龙在《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1文中曾有留意,仇鹿鸣在《高平陵之变发微》1文中也曾提到。
    中护军正式领营,具体始于何时,颇难定论。或许是正始初年由曹爽改易,以方便表弟夏侯玄掌握禁兵;也可能是夏侯玄卸任后由司马懿改易,以方便其子司马师掌握禁兵。
    总而言之,自齐王曹芳开始,中护军便不再是单纯的人事职务,而开始染指中军兵权。《魏略》称夏侯玄、司马师以护军身份“总统诸将”,也是出于这个历史背景。
    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魏略》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后来“以中垒将军行中护军”,也能佐证护军1职的权力扩张。
    使使持节、行(即代理)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乡公(曹)璜嗣明帝后。--《魏书齐王纪》
    这也是《晋书》提到的“魏世中护军隶中领军,晋世则不隶”的根本原因。
    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晋书职官志》
    实际出于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的缘故,护军的地位在嘉平元年(也就是正始之变那年,西历249)之后大大提高。这也是东晋葛洪称曹魏护军王图为“军督”的原因所在(见前文注引)。
    嘉平元年即正始十年(249),该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党羽,独擅朝纲,因此改变了曹魏的中军武官结构。
    在嘉平之前,中领军是中军主官,下辖诸营的武官,则由曹氏宗族姻亲担任,除了诸夏侯曹氏之外,也被授予谯沛子弟或曹氏养子,比如桓范出任过中领军,许褚出任过武卫将军、秦朗出任过骁骑将军等等。
    司马氏掌握权柄之后,1改旧制,将中护军提升为中军主官。同时把禁卫武官职务统统授予亲近自己的人物。
    嘉平6年(254)司马师废黜曹芳时,群臣上疏中体现出的中军武官位次,便充分证明了这1变化。
    当时率众上疏的领头人物是“太尉臣孚”与“大将军臣师”,即司马孚与司马师。而中军武官的领头人竟然是中护军司马望,且完全看不到中领军的痕迹。
    守尚书令太尉长社侯臣(司马)孚、大将军武阳侯臣(司马)师……中护军永安亭侯臣(司马)望……等稽首言。--王沈《魏书》
    虽然《宋书》称中领军在“晋武帝初”遭到并省,但云某怀疑正始之变(249)以后,中领军便已失势,而司马师的故职中护军则被提拔到中军主官的位置。
    文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领军,主5校、中垒、武卫3营。晋武帝初省。--《宋书百官志》
    这1猜想的证据,便嘉平6年(254)上疏中“中护军臣(司马)望”之后,紧跟着武卫将军曹演、中坚将军郭德、中垒将军荀廙、屯骑校尉武陔、步兵校尉郭建、射声校尉甄温、越骑校尉曹初、长水校尉徐超。在奏疏中完全找不到中领军的痕迹。
    中护军永安亭侯臣(司马)望、武卫将军安寿亭侯臣(曹)演、中坚将军平原侯臣(郭)德、中垒将军昌武亭侯臣(荀)廙、屯骑校尉关内侯臣(武)陔、步兵校尉临晋侯臣(郭)建、射声校尉安阳乡侯臣(甄)温、越骑校尉睢阳侯臣(曹)初、长水校尉关内侯臣(徐)超……等稽首言。--王沈《魏书》
    十分明显,中护军以下,紧跟着中垒、中坚、武卫3营的主官与5校尉。而按照《宋书》描述,它们在魏世本应隶属于中领军。
    从时间背景推断,当时(254)的中领军应为许允。是年,许允卷入了张缉、李丰的政变密谋,遭到司马师的隐诛,因此中领军1职空缺。彼时的护军不仅“总统诸将”,还“主武官选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军首脑。
    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司马昭)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司马师)……(李)丰既诛,即出(许)允为镇北将军,未发,以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乐浪,追杀之。--《魏氏春秋》
    至于奏疏中的诸多人物,除了武卫将军曹演(曹纯之子)、越骑校尉曹初(曹仁之孙)立场不详之外,其余均是司马氏的鹰犬党徒,这1问题在史书中线索甚多。
    比如屯骑校尉武陔,与司马兄弟关系友善,“文帝(司马昭)甚亲重之”;再比如中坚将军郭德、步兵校尉郭建都来自西平郭氏,与司马氏“频繁为婚”,见《明元皇后传》与《晋诸公赞》,兹不赘引。
    (武陔)初封亭侯,5等建,改封薛县侯。文帝甚亲重之,数与诠论时人。--《晋书武陔传》
    (郭)德及(郭)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魏书明元皇后传》
    景、文2王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晋诸公赞》
    概而论之,在司马氏正式控制朝政之后,中护军1度超越中领军,成为中军主帅。至于护军下辖的诸营武官,则顺理成章地由司马氏集团的成员担任。
    曹魏的中军制度起源,相对明朗,但变迁过程则被隐藏于诸列传的暗线之中。
    不难看出,领军、护军的职务,其实最初源自曹操司空府中的差遣职事。
    至于首任领军史涣、护军韩浩,1个是曹操的“客”,1个是夏侯惇的部曲,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在领军、护军正式制度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中领军领营、中护军典选举的传统。不过这1约定俗成的制度,在曹叡死后发生了变化。
    齐王正始年间(240-249),护军的权力开始扩张。之前蒋济担任护军时,还只是凭借“典选”的权力贪墨受贿。到了夏侯玄、司马师担任护军时,护军已经开始“总统诸将”。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5百匹”。宣王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1钱不足则不行。”--《魏略》
    到了嘉平年间(249-254),护军已经超越领军,1跃而成中军主官。这1点在嘉平6年(254)请废齐王的奏疏中有明确体现。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的蜀汉、东吴政权也出现了领军、护军职务。周瑜曾担任过中护军,向宠则担任过中领军。
    (孙策)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吴书周瑜传》
    (向)朗兄子(向)宠,先主时为牙门将……迁中领军。--《蜀书向朗传》
    至于吴、蜀的领军、护军制度,究竟是源自曹魏还是源自东汉,则颇难定论。
    前、后汉书中并不存在正式的领军、护军职务,这也是《宋书》称领军、护军“非汉官也”的原因所在。
    蜀汉与曹魏相似,均以领军、护军为中军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过蜀汉的护军更接近东汉的将军府佐官,与曹魏护军“典武官选举”的情况略有不同。
    蜀汉的中军3卿(光禄勋、卫尉、执金吾)与曹魏相似,均为荣衔,不再涉及禁军兵权。不过原属光禄勋的虎贲系统依然“统宿卫亲兵”,掌握宿卫殿中的职权。
    至于东汉的北军5校,在曹魏隶属领军,在蜀汉则隶属不详。蜀汉的5校尉虽然有“领营”的权力,不过亦存在清贵冗散的性质。
    不同于魏、蜀,东吴虽然存在“领军”职务,但它在中军之中似不占据重要地位。而“护军”与“都护”则是东吴中军的重要构成部分,地位胜于领军。
    另外,东吴的“武卫”系统在中军之中地位不凡,常常能够看到武卫将军“兼领中外诸军事”1类的记载。可知东吴的武卫系统很可能自成体系,不像曹魏1般隶属于领军。
    上文提过,曹魏的中领军下辖中垒、中坚、武卫3营与5校尉营,见黄惠贤《曹魏中军溯源》。
    除此之外,东吴的禁卫系统内部,还存许多独特的机构,比如无难、解烦、绕帐、5营1类,它们的执掌各不相同。
    东吴中军制度与魏、蜀唯1的相似之处,便是两汉以降的禁卫3卿(光禄勋、卫尉、执金吾)都已沦为荣衔,虽然仍设有类似职务,但它们已不再执掌禁卫兵权。
    归根结底,这与云某之前提过的授兵制息息相关。
    明日起,云某努力做到白天更1章,子时2刻(11点半前后)更1章,直至本月底。
    月底云某1般会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