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十七章 为臣索封赏,再遇美娇娘中
    赵旻这个要求合法合理,毫不逾矩。
    因为在两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和卫将军,与3公1样,均有开府之权。
    因此,杨彪对此毫无异议:“阿旻自当如此!你且造名册,老夫为你查漏补缺。”
    赵旻要的就是这句话。
    其人抱拳笑道:“如此,有劳大人为旻参详12。旻欲名为卫府,大人以为如何?”
    赵旻曾想过为自己的幕府起名“天策府”,但奈何两汉没有天策上将这个将军号。
    霸府当然万万不能叫,别说袁绍不干,杨老头儿1定会大耳刮子抽过来。
    所以,卫将军府还是老老实实叫卫府吧。
    杨彪颔首:“卫将军府本便为卫府,阿旻速造名册!”
    赵旻早已胸有成竹,于是其人伏案疾书,顷刻间便拟出1份卫府幕僚名册。
    当然,暂时缺员之职,赵旻先列出来再说。
    不管人够不够,先将编制讨来的这种套路,即便在后世也是基操。
    综上,赵旻虽尚无太多幕僚,却仍列出5十人的编制。
    卫将军1人…这当然是废话!
    卫府长史这个丞相之职…被赵旻第1个忽悠的董昭当仁不让。
    卫府司马,是颜良;从事中郎程昱、刘晔。
    赵旻欲重用刘晔之意,简直不要太明显。
    卫府军师祭酒是鲁肃、步骘,鲁肃自不必多言,徐庶才能虽在步骘之上,奈何其人资历不足。
    而陈矫资历、忠诚毫无问题,奈何其人不懂军事,因此步骘当仁不让。
    卫府主簿则为严畯、诸葛瑾,这两人才学极高,负责文案工作再合适不过。
    卫府记室参军事为满宠,徐庶…赵旻觉得自己委屈了满宠,奈何自己1方文官牛人不在少数。
    卫府诸曹掾共十2人。
    功曹掾、仓曹掾、兵曹掾、骑曹掾、铠曹掾、士曹掾,各2人。
    张琨、耿纪、臧霸、陈登、陈矫、卫旌、华歆、徐盛、段煨、娄圭、于禁、乐进,赫然位列其中。
    赵旻将夹带的私货混了进去。
    卫府参军事6人,为荀攸、贾诩、陈群和赵俨,缺2人。
    这是纯粹的私货。
    卫府典签6人,梁习、毛玠,缺4人。
    卫府录事6人,除韩浩外全缺。
    随军司马十人,除徐晃、张辽、李典之外,尚缺7人。
    赵旻对勇比徐晃的朱灵之死痛心不已。老叔咋就不问青红皂白,说杀就杀了呢?
    赵旻的老丈人张绣是骠骑将军;此外,赵旻还想给老叔讨1个前将军,所以此2人未造入卫府名册。
    饶是如此,5十人的卫府,也已严重逾制。
    此外,赵旻又递上1份封官名册。
    董昭任尚书仆射,华歆任豫州牧,陈珪因3互法不能任徐州牧,因此改任兖州牧,由兖州人臧霸接任徐州牧。
    满宠满数十,当然是凉州牧。
    赵云任前将军,卫府司马颜良在大汉朝廷任右将军,张飞任后将军。
    段煨不任军职,封姑臧侯。这个条件,之前曹操已向段煨许诺,所以不算额外封赏。
    赵云、颜良和张飞皆立下大功,拜4方将军毫无问题。
    注意:刘备此时仍为左将军。
    为避免杨彪不悦,赵旻补充道:“大人,此即为旻向天子索要之封赏也。”
    果然,正欲发作的杨彪神色瞬间缓和下来。
    其人动容道:“阿旻,你不欲封侯?你麾下臣属亦无人封侯?赏赐亦不欲讨要?”
    赵旻心道:刘协封的侯有卵用?何必因此跟刘协扯皮?再说,刘协哪里有金银粮帛?老子要的只是名正言顺而已!
    如今的大汉朝廷,老子幕僚实发多少俸禄,还不是老子说了算?
    腹黑男才不会告诉杨彪,其人已找到大发横财的门路,麾下这些臣属的赏赐很快就能发下来。
    是以,赵旻正色颔首:“大人,旻正为此意。旻欲以封侯、赏赐为条件,向天子换取卫府名额及诸官位。”
    4方将军与9卿俸禄相同,均为中两千石,州牧的俸禄则与太守相同。
    但这些官位只有由刘协亲自授予,才显得名正言顺。
    当然,赵旻首先必须说服杨彪才行。
    刘协俨然将杨老头儿当做其人1方的顶梁柱,而对赵旻心生警惕。
    所以,杨彪若认为没有问题,刘协便不会有异议。
    赵旻眼巴巴地看着杨彪,杨彪却沉吟不语。
    书房内1时间,惟余轻风拂动树叶发出的“沙沙”声。
    半晌后,杨彪试探着道:“从文,不若将兖州牧换为孔文举如何?孔文举镇守北海8年,亦有执政地方之经验。”
    孔融是豫州鲁国人,任兖州牧毫无问题。
    然而,赵旻吓了1大跳。
    他抱拳苦笑道:“大人有所不知,文举先生曾惨败于袁显思!”
    准确客观来说,孔融不是惨败于青州刺史袁谭,孔融那叫家破人亡,仅以身免。
    对孔融这等黑历史,杨彪显然尚不知情。
    “竟有此事?”
    赵旻将孔融在北海倒行逆施之举简略讲了1遍…
    孔融打压士族,对杨彪而言可不就是倒行逆施?
    上1个大力打压士族豪强的,是公孙瓒,上上个,则是陶谦。
    这两者都没落得好下场。
    赵云之所以舍公孙瓒而去,其根源正在于此。
    要知道,自汉末肇始的中古时期,形成“知识垄断”的士族豪强,是社会主流阶层。
    杨彪踌躇再3后,终于颔首:“既如此,老夫便依阿旻之名册,向天子谏言。”
    赵旻有预感,杨彪或许将任司空,而与刘协、曹操均亲善的钟繇,或许将任太尉。虽然3公如今都是荣誉称号。
    见4周无人,赵旻低声问道:“大人,文若先生何以得知旻受秘诏之事?”
    杨彪摇摇头:“老夫从未过问此事。阿旻,你且宿于书房,天色已晚,早些安歇。”
    杨彪显然认为,赵旻的问题无足轻重。
    赵旻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因为此事至关重要。
    所以,他决定明日进宫后,找知情人旁敲侧击1番。
    见老头儿要走,赵旻急了。
    “大人,阿月今何在?”
    赵旻终于想起来可怜的杨大美女。
    杨彪转过头呵呵1笑:“阿月便在后宅。阿旻勿急,待拙荆赴陈留之时,你自可见到阿月。”
    言罢,老头儿志得意满地离去,独留赵旻思念伊人。
    翌日清晨,1老1少用过早饭,便1乘车、1骑马赶往宫城。
    因杨彪之故,2人在偏殿顺利见到头戴刘氏冠、着描边龙纹玄色直裾深衣的刘协。
    冕服为大典时方才穿戴的极正式礼服。
    所以在平时,尤其这种君臣半正式会面的场合,大汉的皇帝们绝无可能穿戴冕服。
    刘协看过赵旻递上的奏表后,正色道:“卿当真愿以封侯、赏赐换开府之仪制?”
    赵旻要的编制,已远超3公开府仪制,即便相比8年后曹操丞相府的7十余人,也已相差不远。
    但问题在于,曹操开的丞相府,实际上就是霸府!
    赵旻的卫府,要如此多臣属,请问你是要干嘛?
    这便是刘协的潜台词。
    穿戴武臣鹖冠、绯色直裾深衣的赵旻顿首后道:“陛下,而今北有袁本初,南有士威彦,东有孙伯符,西有韩文约。
    其4人割据1方,名为1方牧守,实怀不臣之心,卫府既负卫戍天子之责,便应具荡平4方动乱之体量。
    故而,臣虽斗胆逾制,实则皆出于忠君之心焉。惟其如此,臣方可为陛下征伐4方,保汉室千秋万代,国祚绵长!”
    虽然有杨彪做背书,刘协签字盖章只是走走过场,但赵旻的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尤其是在刘协如今极不安分的情况下。
    显而易见,刘协以为,赵旻的1切都来自于自己的秘诏,所以他有些飘。
    但很快,赵旻就会让刘协认识清楚,刘协依然还是那个刘协,他什么也得不到。
    若刘协是贤明仁德之君,赵旻不介意让刘协得到1部分实权,但如今赵旻决不能分半点要害之权,给这头中山狼。
    还是那句话,赏罚大权当然归天子,但实际执行…要看赵旻心情。
    相比于专权独断的曹操,赵旻已经够意思。
    刘协见杨彪对此事不反对,便颔首道:“吾有1问!”
    【作者题外话】:云某首先强调1点:即便在汉末的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武将的军阶还极为严谨,公信力十足。
    东汉的军阶并不复杂,只有将军、中郎将、校尉、骑都尉和别部司马这几个档次。
    其中,除杂号将军是秩两千石外,余者皆秩比两千石。
    当然,中郎将、校尉等权限不同,这里不赘述。
    中平元年平定黄巾之乱的皇甫嵩、朱儁,也仅是中郎将而已。
    董卓做为良家子(这个出身不低,绝非寒门),在年轻时曾在洛阳的羽林军中服役,之后跟随张奂在并、凉地区作战,前后将近2十年。经过如此漫长戎马生涯后,董卓竟然仅混到1个“东中郎将”的职位。
    (董卓)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后汉书董卓传》
    注意!河东太守秩两千石,董卓的中郎将却是比两千石。
    信息量大不大?别急,后文会有详解。
    由此可见,在汉灵帝时期,将军号有多珍贵!
    彼时重号将军,也是到4方将军而止。
    后来的重号4征、4镇、4安,当时大概也算杂号。
    那么问题来了。
    自初平元年(190)起,将军号激增,位阶紊乱、数量泛滥,并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贬值。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咱们简单说1下开府。
    赵旻其实完全没必要向刘协请示开府。
    他如此做,是他连环计中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
    赵旻前脚救下刘协,刘协后脚便猜忌其人,以其人之腹黑,焉能不反击?
    所以,诸位大大请耐心等待,赵旻的反击的第1步已经来了。
    刘协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除了云哥和赵大娘,谁欺负得了苟哥?
    好,下面咱们探讨1下,汉末将军号被玩坏的原因。
    这个事儿,咱们还得从董卓说起。
    董卓进京之初(189),对将军号的授予表现得十分谨慎,这1点需要特别注意。
    董卓上洛之后,对公卿朝士“多所显拔”;而他自己的心腹“但为将校”。由此可知,董卓对尚书、郡守、州牧1类的职位,并不看重,但对军职则比较重视。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5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
    即使是“中郎将”这类职位,董卓也并未滥加封拜。彼时充任中郎将者,只有董卓的女婿牛辅、大将徐荣、段煨等寥寥数人。至于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凉州将士,不过官止校尉而已。
    (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后汉书董卓传》
    因为董卓深明武将升迁至将军有多难,所以,其人对此极为谨慎。
    因此,董卓掌权时期(189-192),凉州军团中真正获得将军封号者,不过只有董卓(前将军)与其弟董旻(左将军)而已。他的侄子董璜,甚至只能出任校尉。
    (董)卓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魏书董卓传》
    即使是并州军首领吕布,也只能屈居“骑都尉”的职位。骑都尉是光禄勋的属官,秩阶比2千石,与校尉、中郎将平级,依然达不到将军的级别(2千石)。
    (吕)布斩(丁)原首诣(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魏书吕布传》
    由此可知,董卓虽被称作“羌胡之种”,又不学无术,但他对军职的任免,尤其是对将军号的授予,却表现得十分谨慎。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然而,值得讽刺的是,董卓虽然没有滥授军号,但恰恰是因为董卓,才导致了将军号的泛滥。
    董卓挟制天子,便垄断了“承制封拜”的权力。在此背景下,关东军阀为了增强自身法统,被迫擅相署置,彼此举荐。
    初平元年(190),关东军阀在酸枣县会师,扬言讨伐董卓。
    彼时的联军成员,大多是洛阳的旧官僚。比如韩馥是尚书,袁绍是司隶校尉,袁术是虎贲中郎将,曹操是骁骑校尉,张邈是骑都尉等等。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董卓)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蜀书许靖传》
    以汉廷官员的升迁记载来看,武职的班次地位,似乎特别崇高。
    董卓,先后出任并州刺史与河东太守,之后“迁中郎将”。可见中郎将(比2千石)的实际班次,在当时的环境下,竟高于刺史、郡守(2千石)。
    征拜(董卓)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迁中郎将。--《魏书董卓传》
    照此论之,关东地区的诸多军阀,没有1个人够得上将军的门槛。讽刺的是,关东诸侯为了增强自身的合法性,纷纷自称将军,妄抬身价。
    司隶校尉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连升数级。其余众人也纷纷效法,就连彼时身为校尉的曹操,也自称“行奋武将军”,即代理将军,唯恐落于人后。
    余军咸屯酸枣,约盟,遥推(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后汉书袁绍传》
    (关东诸侯)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武帝纪》
    这种“擅相署置”的情况,并没有随着时间推进而得到缓解。
    事实上,各镇军阀不仅自称将军,还擅自开府,征辟僚属,并多次为属下加官进爵。袁绍甚至借着拥戴刘虞的契机,以“录尚书事”的名目“承制封拜”,导致军职进1步泛滥。
    (袁绍)遣使诣(刘)虞,虞终不肯受。绍等复劝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魏书公孙瓒传》
    初平3年(192)长安军阀内讧,吕布攻杀董卓,李傕又攻杀吕布,导致吕布出奔关东,依附袁绍。
    吕布久居关中,初来乍到,见到袁绍幕府中的伪职泛滥现象,忍不住大加嘲谑,搞得袁绍很没面子。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袁)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曹操的情况也与袁绍相似。他最初授予军职时还颇为克制。曹仁、曹洪、夏侯渊等宗室勋贵,1度只能出任校尉、都尉职务。
    (曹仁)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魏书曹仁传》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夏侯)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魏书夏侯惇传》
    但随着时间推进,曹操的胆子越来越大。兴平年间(194-195),连饥民帅王忠也能得到中郎将的敕封。
    3辅乱,(王)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聚众千余人以归(曹)公。拜(王)忠中郎将。--《魏略》
    在挟持天子之后(196),曹操更是放飞自我,滥加授受。大量前所未见的杂号将军,宛如雨后春笋1般冒出。
    不仅袁绍、曹操如此,地方上的中小藩镇亦如此。
    比如扬州军阀孙策,由于长期得不到正式敕封(“殄寇将军”为袁术擅署),竟然威吓汉廷使者王辅,要求得到将军封号。
    王辅被迫自作主张,将孙策由“骑都尉”擢拔为“明汉将军”,孙策这才罢休。
    (孙)策自以统领兵马,但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及使人讽(王)辅。(王)辅便承制,假(孙)策明汉将军。--《江表传》
    及至3国初年,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军职,已经俯拾皆是,泛滥至极。
    黄武7年(228),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在给曹休的诈降书中,1开口便讨要数百枚将军、校尉印绶。可见将军封号,此时确实已经1文不值。
    今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5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2百纽,得以假授诸魁帅,奖厉其志。--《吴书周鲂传》
    关东地区的军号猥滥现象,虽然是诸侯们的自发行为,但追根溯源,其实是为了对抗董卓,而被迫擅相署置。
    换言之,董卓虽然没有滥授军职,却意外导致了关东地区军职泛滥。
    董卓对军职的授予,虽然表现得谨慎克制;但董卓死后,凉州集团并未沿袭此制,反而把军职制度彻底搞坏。
    (李傕)曰:“我有诛吕布之功,辅政4年,3辅清静,天下所知也。”--《献帝起居注》
    (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魏书董卓传》
    初平3年(192)董卓死于长安。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当时正在豫州颍川劫掠,听闻董卓遇害,立即率部西返。
    在夺回长安之后,李傕自以为“有诛吕布之功”,于是把自己的军衔,由“校尉”升为“车骑将军”。
    同时,参与此次军事行动的凉州将校,也得到大力擢拔。张济迁骠骑将军,郭汜迁后将军,樊稠迁右将军,张绣迁建忠将军,贾诩为吏部尚书,后迁宣义将军。
    (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傕、汜、稠擅朝政。(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魏书董卓传》
    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李)傕复请(贾)诩为宣义将军。--《魏书贾诩传》
    从记载上看,李、郭为代表的凉州军阀,在董卓在世时,官职不过校尉,连中郎将都够不到;但小人乍富之后,竟纷纷自领重号将军。可见他们对朝廷典章制度,完全没有概念。
    李傕不学无术,被称作“边鄙之人”,郭汜更是“盗马虏”出身,文化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他们对朝廷制度的理解,比董卓还要差得远。
    侍中杨琦上封事曰:“(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献帝起居注》
    郭多(郭汜小字多),盗马虏耳。--《献帝起居注》
    长安局面稳定之后,段煨、杨定、杨奉、董承等董卓旧部,也纷纷得到将军的敕封。
    杨奉是白波贼出身,1夜发迹,得授将军,竟犹有不满,乃至“李傕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
    杨奉,白波帅耳,犹知将军(指李傕)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献帝起居注》
    为了“镇安方夏”,李傕集团还大4授予地方军阀“重号将军”头衔。比如凉州酋帅马腾、韩遂,分别被授予征西、镇西将军,刘表被授予镇南将军,袁术被授予左将军,陶谦被授予安东将军。
    是岁,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李傕)以(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马)腾征西将军,屯郿。--《魏书董卓传》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魏书刘表传》
    天子都长安,4方断绝,(陶)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魏书陶谦传》
    1时间,关东诸侯人人眼红,纷纷加大了表奏伪职的力度,几乎掀起了军号竞赛。
    彼时的汉献帝,年幼无知,对典章礼法也不甚了解。他在建安元年(196)迁都许县之后,还求助于袁绍幕僚应劭,为朝廷“重典制度”。
    时(天子)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应)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应)劭所立。--《后汉书应劭传》
    因此,对李傕等人的奏请,献帝也并未察觉到任何不妥。他在东迁途中(195-196)还多次为属下加官进爵,被嘲笑为“垒壁群竖,竞求拜职”,乃至印章不够用,随手“以锥画之”。
    (献帝)拜胡才征东将军,张杨为安国将军,皆假节开府。其垒壁群竖,竞求拜职,刻印不给,至乃以锥画之。--《后汉书董卓传》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献帝这种毫无原则的封拜行为,进1步加剧了军号的猥滥崩坏。
    曹操年轻时,其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出任“征西将军”,但在初平(190-193)、兴平(194-195)短短数年的洗礼之下,曹操就已不再满足于“4征”之号。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之后,竟然破天荒地封自己为大将军。心态之膨胀,不言而喻。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让县自明书》
    (建安元年)9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魏书武帝纪》
    昔日(189)董卓上洛,矫情忍性,擢拔群士;对自己的部曲封拜,则颇为克制。
    不料短短数年,神州大地便掀起了恐怖的军号竞赛,乃至“医师、走卒皆为校尉”,最终形成“郡郡作帝,县县自王”的荒唐景象,这大概是董卓所始料未及的。
    诸将或遣婢诣省閤,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王沈《魏书》
    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英雄记》
    何其荒唐也!
    且看赵旻如何改变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