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七章 舟沉千帆过,树病万木春
    赵旻见董昭似乎胸有成竹,登时大感诧异。
    老子都没想出来拆除施工方案,你比老子还懂?
    老子不但在建设单位做过项目负责人,而且还做过34个近百亿基建大项目的项目经理!
    于是赵旻好奇起来。
    “公仁公有何妙计?”
    董昭笑着作揖道:“主公,似这等坚城,可否装城门?”
    这神转折让赵旻有些转不过弯,但其人还是颔首道:“此事易耳,以膨胀螺栓…咳咳,总之,我自有办法将门枢固定。”
    门枢就是门轴。
    安装门轴,对于赵旻来说极为简单,即便强度达到十兆帕也无妨。
    然则…这与拆除有关系吗?
    董昭笑道:“既如此,主公于城墙装设门户如何?如此1来,尚可防备袁本初南犯,岂不美哉?”
    赵旻用力拍了下脑门。
    我真傻!真的!
    如此坚城,何必要拆?老子做两个城门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坚城难拆,是因为工程量太大,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劳民伤财!
    仅破开1处城门…那就简单多了!
    液压破碎锤咱造不成,冲击式破碎锤还不简单?
    这下不止赵旻,便连其他人也茅塞顿开。
    赵旻站起身,向董昭深深1揖:“公仁公1语惊醒梦中人!”
    董昭深深1揖还礼,笑道:“主公过谦,昭不过愚人千虑而已。”
    赵旻想到就干。
    他尽遣麾下去征调兵卒、匠人,其本人则在董昭协助下专心绘图。
    在就地取材,以及数百兵卒、数十匠人共同搭建如冲车1般的冲击式破碎锤、近千精兵施工之下…
    短短1个下午,两处宽达6丈有余(十5米)的宽阔实木城门,便矗立于白马渡坚城南北两处城墙上。
    所以,这坚城,变成了1座城关。
    白马县当地豪族们,对此赞不绝口。
    在如此乱世,黄河渡口多出如此1座异常坚实、且进出便利的雄关,对白马本地人而言,是1桩天大美事。
    最起码,白马人能美滋滋地向隔壁的延津人显摆1番他们的雄关。
    再者说来,就算袁绍打过来…兵卒们依坚城据守,趁袁军半渡而射之,放火而攻之,岂不美哉?
    相比之下,延津渡则要相形见绌,寒酸许多。
    1个是坚实的雄关,1个是木制的大寨…这还不叫高下立判?
    不止白马豪族们,便连庶民们,脸上都带着满满的优越感。
    经过袁绍落荒而逃,以及1个下午建成城关之事,他们都成了赵旻这个苟哥的铁杆粉儿…虽然白马县隶属于刘备的东郡。
    此事解决后,董昭方才想起…自己的正事儿还没办!
    于是其人扎进人群,低声对被豪族簇拥着的赵旻道。
    “主公,刘玄德欲至白马相见。”
    赵旻1惊,带着董昭钻出人群。
    “公仁公,刘玄德欲何时见我?”
    董昭讪讪1笑:“其人或许将至此。”
    董昭话音甫落,远处便传来1声大笑。
    “公仁兄!从文!哈哈!备不请自来,还望从文恕罪!”
    前文提过,因赵云之故,刘备和赵旻早就认识。
    赵旻循声望去,只见颌下微须的刘备脸上带着欢笑,头戴刘氏冠,策马自东疾驰而来。
    其人身后仅两骑,1人是红脸关公,赵旻当然认识;另1人也是红脸…这人赵旻不认识。
    这1次,关公没有瞪眼,更没有眯起丹凤眼,而是呵呵笑着抱拳。
    “阿旻,关某不知你乃子龙从子,此前多有得罪,乞请恕罪!”
    赵旻还能说什么?
    其人躬身抱拳:“刘叔父,关叔父,小侄有失远迎,请2位叔父勿怪。”
    刘备和关羽哥俩与赵旻老叔平辈论交,年纪又都在4旬上下,妥妥的长赵旻1辈。
    其人复又向关羽躬身抱拳:“关叔父,此前你我各为其主耳,还请叔父恕小侄不敬之罪!”
    关羽爽朗1笑,滚鞍下马后抱拳还礼。
    “阿旻好武艺,不愧为子龙从子!假以时日,阿旻必可胜出关某。”
    赵旻腹诽:您这身武艺如此高强…老子恐怕只能2十年后欺负欺负您老人家。
    赵旻想多了。
    历史上关公没能再活够2十年:
    十9年后的腊月,关公就殉职了。
    赵旻心中作是念,口中却笑道:“关叔父武艺通神,旻望尘莫及。”
    关公捋须自得1笑,口中却自谦道:“阿旻休要谬赞,关某不及子龙也。”
    赵旻向头戴长长刘氏冠的刘备深深1揖。
    “刘叔父,家叔父承蒙刘叔父照顾,小侄铭感刘叔父大恩。”
    比赵旻矮1头、1米72高的刘备当即扶起赵旻。
    其人温和1笑,向赵旻躬身作揖道:“若非从文良言相劝,备焉有命在?况且,此番备得以容身,尚要谢过从文。”
    赵旻作揖还礼后,突然想起1事。
    “刘叔父之家眷,皆在阳武城内。家叔父临行时曾叮嘱旻,刘叔父可亲赴阳武城接回。”
    刘备的老婆闺女,在其人匆匆逃出许都时,便被曹操嘁哩喀喳了。
    刘备此时的家眷,实则是其人于徐州所纳的两个妾室,以及…可怜的徐州糜竺、糜芳兄弟。
    刘备的老婆…1言难尽,反正历史上,其人在荆州稳定下来后,虽然妾室不少,但其人不敢再立正室。
    刘备克妻啊!
    刘备先是深深1揖,复又问道:“从文,子龙已赴许都?”
    赵旻颔首:“正是。刘叔父,实不相瞒,许都恐将生变矣。”
    刘备长叹1声。
    “曹孟德虽败,备却深恐又将出国贼也!”
    赵旻再次腹诽:你是在指桑骂槐吗?
    臭不要脸的赵旻也长叹1声:“旻恨不能尽除国贼!”
    不待刘备发言,赵旻向其人身后另1名红脸大汉躬身抱拳。
    那人脸上微露不快,显然是因赵旻始终无视自己之故。
    “不知这位叔父高姓大名?”
    那人闻言面色缓和下来,抱拳道:“某乃南阳魏文长也,却当不起卫将军叔父之尊称。”
    其人1口地道南阳腔,不似娄圭那浓重的荆襄口音。
    赵旻笑道:“旻早闻家叔父称,刘叔父麾下有1员猛将,想必即为魏叔父也。”
    他心道:魏延?魏延不是还在南阳某个犄角旮旯窝着呢?怎么这么早就跑到官渡了?
    历史上的魏延,早在刘备屯驻新野时便投奔了后者。
    其人资历与赵云差相仿佛,都属于刘备老臣,仅次于关张2人。
    魏延果然笑了起来。
    其人躬身抱拳道:“子龙将军谬赞也,某武艺远逊于子龙将军。”
    赵旻侧过身,做了个“请”的手势。
    “此地非叙旧之所,3位叔父请至县衙稍作歇息。”
    众人至县衙后衙安坐后,复又寒暄1阵后,刘备便抱拳问道。
    “从文,我弟翼德今何在?”
    赵旻抱拳还礼:“回叔父,张叔父而今护卫豫州刺史华子鱼,在沛国谯县屯驻。
    旻感念2位叔父恩情,故而将东郡交于刘叔父治理。刘叔父勿急,旻返许都后,便作书与张叔父。”
    刘备放下心来,颔首抱拳。
    “如此,有劳从文!”
    关羽捋须笑道:“阿旻,依你看来,袁本初来年是否仍将南犯?”
    赵旻忍不住腹诽:你这大红脸既然已知答案,何必再问老子?
    其人笑着抱拳道:“关叔父,愚以为,袁本初未来1年内,必不会南犯。”
    袁绍十2万大军、粮草辎重悉数栽在官渡,虽然他自保毫无问题,但再想征调兵卒、调集物资发动如此大战…
    袁绍的兵、将、粮草和辎重是大风刮来的?
    好吧,袁绍物资确实不是大风刮来的…
    但在官渡战场,赵旻得到的这些物资…几乎和白捡1样。
    可怜袁、曹2人费尽心机苦战半年,最后白白便宜了腹黑男。
    古往今来,能将狐假虎威、空手套白狼玩到如此程度的,舍腹黑男赵旻外,尚有何人?
    哦,对,还有对面刘备。
    所以,境界更高的刘备笑道:“从文,备有1不情之请,望从文成全。”
    建设单位是工程项目甲方,负责项目筹建和出资;施工单位是工程项目乙方,负责施工和保证进度、质量。
    汉代1尺约为23厘米,所以7尺5寸的刘备,身高172.5。8尺的诸葛亮、荀彧,身高184,8尺5寸的赵旻则195,至于近9尺的关羽…207厘米。
    所以,诸位大大可以想象1下,刘备和关羽的身高差…
    想象不到也没关系,可以找1张艾弗森和奥尼尔的合照,这两对的身高差是1样的,虽然体型…不,体型差也比较接近。
    不开玩笑,重头戏来了。
    论刘备的老婆和小老婆…有点儿庸俗对吧?
    好吧,咱们换个高大上的说法。
    论“后妃卑贱、湮灭无闻”的刘备婚姻。
    是不是1下子拔高许多?
    咱们言归正传。
    刘备妻妾的相关记载极端简略。
    《蜀书后妃传》的篇幅,在3国诸后妃传中是最少的,远低于《魏书》与《吴书》,甚至连相关引注也是最少的。
    不要提季汉无史官,前文已经言明,那是为1把火烧了季汉史料的司马老贼遮羞之言。
    先主大耳朵的两任皇后与后主的两任皇后,加上“先主2王传”与“后主太子传”,4个皇后加上3个王子再加上陈寿的赞语,合计篇幅仅1400字,简略到令人心痛。
    而《魏书后妃传》4100字,《吴书妃嫔传》也有2800字。
    如此怪异的记述篇幅,实际是“事无可采”,故隐而不表。
    刘备的婚姻,兼备了曹氏的“立贱”与孙氏的“错乱”,在服膺儒教、精通典籍的士人…咳咳,实则正是陈寿先生本人…看来,是需要避讳的事情。
    先说甘皇后。
    先主甘皇后,是曹操老乡。考虑到2人成婚时间以及后主出生时间,甘氏大概率是曹操在刘备“数丧嫡室”后安排的女眷。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蜀书4甘皇后传》
    甘氏在豫州沛国并非大族,很明显是“母凭子贵、贱人暴富”。
    再来看《3国演义》中守节投井的糜夫人。
    糜氏是东海富商糜竺妹,早亡,无载。
    商贾在两汉是典型的贱业,糜竺属于“豪富的庶族地主”;虽然生活奢侈优渥、却难入士林。与曹嵩相似。
    当然,糜竺没有如曹鼎等那样的尚书令兄弟,所以糜家不似富贵兼备的曹家,仅富却不贵。
    第3个…孙夫人。
    孙夫人在《蜀书后妃传》中缺载。
    考虑到孙氏是孙权妹、孙坚女,其与刘备的婚姻,是典型的“辈分错乱”。即陈寿所谓“闺门无序”。
    (孙权)嫡庶不分,闺庭错乱,遗笑古今,殃流后嗣。--《吴书5妃嫔传》
    且富春孙氏孤微发迹(孙坚是瓜农,种的当然不是西瓜,而且孙坚曾为盗),门第亦不足论。孙夫人失去记载,除了“大归”(离异)之外,可能也出此原因。
    最后,正妻来了,吴懿妹子吴皇后。
    吴氏是刘璋兄嫂,刘瑁孀妻。因此,使刘备有“收继婚”的嫌疑。等同于“兄亡、弟纳其嫂”,与儒家教义严重相悖。最终竟是在法正的建议下才成行。
    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刘)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蜀书4穆皇后传》
    注:晋文公纳其侄媳妇为妻,遭人耻笑。
    法正是个不拘礼法、放达著称的奸雄,其“眩惑之术”被后世史家讥骂不绝,称其“专务邪道”。
    法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孙盛
    刘备与吴氏的婚姻,是最最典型的“闺门无序”。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已经出现了“乱伦嫌疑”。
    1言以蔽之,刘备的婚姻问题,兼备了曹魏的“好立贱人”与孙吴的“闺门无序”,因此故,诸后妃事迹,大多湮灭无闻。
    刘备虽托名宗室,实际支脉疏远,少时已经落魄。且其发迹方式、是通过“组织流民武装”走军功路线。这种崛起于底层的枭雄,充满着现实感;婚姻之于刘备,不过是工具而已。
    实际从“先主2王传”当中即可窥见端倪。
    梁王与鲁王,也就是刘备的两个小儿子刘理和刘永,2王异母,且生母无载。这在皇权社会的官修史中,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类似情况者有孙吴的宣太子孙登,其生母亦无载。陈寿直言“孙登母贱”。
    (孙)登所生庶贱。--《吴书十4孙登传》
    可知刘备诸妻妾,大抵亦家门贫贱,事无可述。
    这其实也与刘备的个人修养、教育程度有关。
    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少时曾在洛阳游学,拜入卢植门下研读《5经》。结果“不甚乐读书”,每日沉迷在飞鹰走狗、嬉戏游乐的“逃学生活”中。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2先主传》
    考虑到卢植本人对章句也“不求甚解”,那刘备的学术教养无疑更差。
    (卢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卢植传》
    注:“古今学”即流行北方的“古文经学”与流行南方的“今文经学”。“经学”指儒教经典。
    刘备对“经学”毫无兴致。其兴趣大抵在“诸子学”,主要在兵家与法家。与曹操相似。
    从刘备遗言中,不难看出其平素阅读的、大抵都是《汉书》1类的史学、以及《6韬》、《管子》、《商君书》等法家著作。对《诗》《书》《易》等儒教经典,则嗤之以鼻。
    (先主遗诏敕后主曰)间暇历观诸子及《6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诸葛亮)为写《申》、《韩》、《管子》、《6韬》1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诸葛亮集》
    从刘备的放达行为中,也不难看出,其基本未沾染儒教影响,完全呈现出“原生态”级别的市井色彩。
    刘备集团的执政方式,是非常典型的“法家政治”。
    其实寒门出身者、必然走上集权之路,无1例外。
    因为士大夫的“门阀政治”,要求“共治天下”。且地方大族在长久的土地兼并中,田连阡陌,部曲众多,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士族的存在,必然会分割君主的权力。
    而崛起布衣的枭雄,其“基本盘”大抵由寒门武夫、与中下级地主组成。这群“新贵势力”绝不会允许旧贵族的复辟,故会通过集权手段,进行利益摊派。本质就是“对蛋糕的重新划分”。
    刘备集团中,核心领导层基本没有“高门出身的旧贵族”。虽然因为“眩惑远近”的需要,安排过些许养老职位,比如许靖、射援、王谋、马超等人,但实际这些“有名无实”之徒,并不参与蜀汉集团的决策。
    关于此事,详见建安2十4年(219)《汉中王劝进表》,文多不载。
    真正掌权的人物,无外乎以关、张、赵为代表的军功阶层;以诸葛亮、法正、李严为代表的事功型谋主;以及以刘琰、孙乾、简雍、糜竺等人为代表的乡党(或)旧人势力。
    这群人物有个突出特点,即声名不显。
    要么是流寓的落魄豪族。比如鲁国刘琰、常山赵云、琅琊诸葛、扶风法正等人。由于他们远离故土,无法再通过“乡举里选”获得政治利益,因此完全托庇于刘备。
    要么干脆就是些寒门无赖,甚至亡命之徒。关张、简雍、魏延即如此类。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蜀书6关羽传》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蜀书十魏延传》
    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刘)备疑在遣中。--《典略》
    门阀既不会接纳刘备,刘备也不会屈身于门阀。因此其放弃经学、转而走上法家道路,谋求攫取最高权力,也就势所必至。
    蜀汉宫廷之中的浓郁市井色彩,亦由此而来,与高祖时代的“布衣将相”1脉相承。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嘲谑无度,皆带有放达不羁的寒门气息,同于魏、吴。
    借陈寿赞语以概括总结:
    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2;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下1章,咱们聊1聊刘备的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