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百零一章 二虎争,大战终2
    徐晃观察了1番后,压低声音道。
    “明公,以晃观之,袁本初大军立足尚且未稳,不若此刻出寨强攻如何?”
    曹操摇头:“公明,万万不可!1者,袁本初军阵整齐,俨然防备我军出寨急攻;2者,我军集结之时,其军必已准备妥当,我军先机将尽失矣。
    公明,你可趁袁本初立足未稳之时,率1屯骑兵突围,引延津魏种骑兵悉数至此,两面夹攻之下,或可乱袁本初之军阵。”
    徐晃以仅容2人听到的声音道。
    “明公,若魏种不出兵,又当如何?”
    曹操细眼中闪过1丝杀气腾腾的厉芒。
    “若如此,你当弃延津而走,至原武、我军本寨,引大军、粮草辎重悉数至此!事到如今,原武城及本寨无需再守!
    公明尽管放心,我军粮草足以支撑1月有余!河东刘子台必将遣大军支援。”
    曹操尚且不知,其人谋划的1切,早已被赵旻考虑在内。
    河东太守刘勋即便来援,也唯有南北两条路可走。
    其人可沿黄河而下,由延津渡渡河,亦可经河内渡河,自洛阳向东至官渡北上支援。
    然则…在赵旻的周密部署之下,刘勋还能赶来此地吗?
    南面许都?呵呵。
    东面东郡?曹操都不给董昭增兵,董昭即便未叛,其人又何来兵马?
    别说曹操方面的援军,就连袁绍的援军,都已无法进入官渡战场。
    因为,官渡战场早已被苟哥赵旻隔绝开来。
    徐晃略作思忖后,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只好躬身领命而去。
    如今,其人已为曹操麾下除许褚之外最英勇、也最全面之猛将。
    对这种突围求援之任务,许褚力有未逮,便是曹仁和夏侯渊,也不如徐晃。
    少顷,率2百余骑兵的徐晃,便骑马向东疾驰而去。
    袁军见其人率军出寨,本严阵以待,但见其人折向东行,便收起了兵刃,协助结寨。
    然而…
    徐晃向东疾驰两3里后,骤然转向北,复又向西疾驰。
    这1下,让袁军猝不及防。
    待袁军取出兵刃、结成阵势时,为时已晚,徐晃沿着北侧树林,顺利突围而去。
    曹操立于寨中高坡上,远远看到这1幕,忍不住抚须颔首而笑。
    袁绍看到这1幕,当即唤来赵云。
    “子龙,徐公明必为求援而去,你务必防备我军西侧!”
    赵云躬身抱拳。
    “主公但请放心。”
    袁绍当然对赵云放心。
    若非赵云未雨绸缪,在曹操集结兵力时又遣部曲押运了几批粮草,袁绍在缺粮之下,河北派与中原派内讧1旦升级…
    张郃绝对有可能倒戈。
    是以,袁绍抚须道:“子龙,从文今何在?”
    赵云不假思索:“主公,从文见曹军势大,或许已入白马城。”
    袁绍颔首:“此番幸得从文及时相告,否则曹孟德将占尽先机。如此说来,仲简、玄德应亦逃至白马城。”
    赵旻暗戳戳地算计袁绍,袁绍居然还说“谢谢啊!”
    你可长点儿心吧!
    赵云不明内情,故而颔首道:“主公,当是如此。”
    袁绍若有所思道:“既如此,我等暂不急于召其3人至此。子龙,你务必加强西侧防务!”
    赵云躬身抱拳。
    袁绍挥挥袍袖后,赵云便自去安排防务不提。
    再说徐晃。
    其人率亲兵疾驰至延津大寨之外,见辕门紧闭,便心知不妙。
    其人停于辕门十余丈开外,纵声高呼道:“我乃河东徐公明也,奉司空军令,请魏府君遣援军相助!”
    回答其人的,是1阵箭雨。
    徐晃及亲兵忙不迭挥舞长枪格挡流矢。
    所幸其人行事谨慎,勒马停于辕门3十米之外,箭矢自寨内望楼射至此处时,流矢余力已略显不足。
    徐晃嗟叹1声,悲愤交加。
    “文远危矣!我等速赴原武城!待大胜后再救文远!”
    待徐晃赶到8十余里外的原武城外时,已是傍晚时分。
    其人迎面便遇到了曹洪、朱灵和李典的大军。
    徐晃当即大喜。
    曹洪于对面抱拳道:“公明,可是明公遣你求援?”
    徐晃抱拳还礼。
    “正是!子廉将军,我等须尽速赶至后寨!”
    曹洪看了看西边红彤彤的夕阳,长叹1声。
    “天色已晚,我等当先于此地暂歇。文博,曼成,你2人速速指挥麾下扎营!
    公明,你随我入原武城。明日卯时,请文则、文谦率军随行,而今,我等惟殊死1搏耳!”
    徐晃抱拳后,随曹洪向原武城城门驰去。
    见远离众人,曹洪方才压低声音道:“公明,明公而今尚余兵马几何?”
    徐晃微微1僵,仰望夕阳,喟然1叹。
    夕阳将宽阔的黄河河面染成半是红绸半是金。
    望着已变为无数黑点的舟楫,董昭笑着看向刘备、关羽和魏延。
    “仲简既已安然离去,玄德,云长,文长,3位不妨明言,袁本初后寨战况如何?”
    3人面面相觑,刘备颓然1叹。
    “若非云长,我命休矣!”
    董昭指着渡口旁1处凉棚,吩咐亲兵护卫4周后,便与3人安坐于棚下。
    刘备将那1晚之事原原本本讲了出来。
    他们3人正奋力突围之时骤然听得1声大喝。
    “敌将休走!”
    声音刚落,1人1马,便如神兵天降1般杀至3人近前。
    刘备失声惊呼:“云长!云长欲杀我乎?”
    那人陡然1震,难以置信地看向铁甲及半张脸已被鲜血染红、颌下微须的刘备。
    “主公!主公何以在此?”
    淳于琼急声道:“此非叙旧之所!我等当速速突围!”
    刘备扬起手:“且慢!仲简兄,云长既在此,我等必可突围,何不趁此混战良机,尽焚粮草辎重?”
    淳于琼当机立断,其人唤来自己的本部司马,喝道。
    “速将粮草辎重营帐点燃!其后随我等突围!”
    于是乎,随着数股大火照亮天际,后寨很快化为1片火海。
    在关羽掩护之下,淳于琼、刘备和魏延,这才得以突围。
    也因这熊熊大火,淳于琼仅能带1部亲卫骑兵突围。
    想起赵旻的话,淳于琼不顾刘备等人劝阻,执意向濮阳城而来。
    结果…
    淳于琼做出了其人有生以来最英明的决断。
    他顺便救了刘备等3人。
    因为曹操及其人麾下,见淳于琼等人慌不择路之下向东逃去,便皆未做阻拦,而是在因火势蔓延造成的混乱之中,大声呼喝,指挥兵卒避开火势。
    董昭听得哈哈大笑。
    “淳于仲简亦宿将也,何以打开寨门出兵迎敌?据寨固守岂不妙哉?”
    刘备叹道:“仲简兄见为首之将乃云长,欲说服云长临阵倒戈也。”
    董昭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片刻后方才努力止住笑,向3人作揖致歉。
    “荒谬!荒谬绝伦!云长无兵,云长所率之兵皆为曹孟德部曲,焉能随云长背主?”
    关羽抚须长叹1声,默然不语。
    实情的确如此。
    曹操看似器重关羽,却始终不分给关羽部曲,其人防备之心,关羽又如何不知?
    董昭饶有兴致地看向刘备。
    “玄德,若某所料不差,后寨恐有5十万斛粮草?”
    刘备再次长叹,眼中满是惋惜。
    “公仁兄,不止5十万斛,黎阳之粮草,几乎尽皆屯于后寨,故而后寨有近6十万斛粮草。
    幸而子龙多次遣部曲押运粮草至本寨,否则…唉!”
    董昭捋须大笑。
    “如此说来,后寨大火后,曹孟德而今兵卒当所剩无几乎?”
    关羽忍不住道:“以关某视之,曹孟德之兵卒,而今尚可战者,至多1万5千也!”
    刘备摇摇头:“云长谬矣!如此火势,又有袁军阻拦,恐仅余万人可战。故而,曹孟德而今,惟有据寨固守耳!”
    本书中官渡之战,若无赵云,袁绍恐怕要输。其人即便不输,也将是1场险胜。
    曹操、荀攸、贾诩加郭嘉的威力,确实非同小可。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另外两条佐证如下:
    其1是沮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该条材料出自《献帝纪》。对袁曹1类的僭越者,刘艾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话。此语悖慢至极,不见于《3国志》。
    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献帝纪》
    然则,袁绍周边不是乌桓、鲜卑、扶余,就是黑山贼和匈奴,其人“挟天子”能号令谁?
    是这些杂胡认大汉天子,还是褚飞燕这个反贼尊天子?
    哦,号令兖州曹老板?
    呵呵。
    曹操阵营中,关于“如何利用天子谋取霸业”有两条出处。其1是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其2是毛玠的“奉天子以讨不臣”。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魏书十荀彧传》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魏书十2毛玠传》
    辞令上看,荀彧为柔、属王道;毛玠为刚,属霸道。但措辞均比沮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和蔼得多。
    实际在《3国志》中,“挟天子”之语出自诸葛亮,用来骂辱曹操。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蜀书5诸葛亮传》
    考虑到《献帝纪》作者刘艾曾在长安担任过侍中(190-195),系时事亲历者。颇疑陈寿此处是利用诸葛亮的“叙事视角”,来影射曹操的不臣之心。
    换言之,在时人笔下,袁曹1丘之貉,均是“借王道之名(奉主上)、谋霸道之实(挟天子)”的野心家罢了。
    其2是荀彧“度绍不能成大事”。
    荀彧投曹,本传称其“认为袁绍终无所成”。在《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1文中,则被引申为“荀彧看出袁绍有不臣之心”,故出奔东郡。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2年,彧去绍从太祖。--《魏书十荀彧传》
    有趣之处,是《3国志》的成书背景、恰好是“荀彧直系子孙、把持西晋高位”的敏感时期。故《志》对荀彧本人,颇多避讳。
    比如人所共知的“鸩杀”被美化为“忧死”云云。
    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5十。--《魏书十荀彧传》
    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5十。--《后汉书荀彧传》
    荀寓(彧孙)官至晋尚书、寓子荀羽亦为尚书;荀悝(彧曾孙)为晋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荀恺(彧曾孙)为司马懿外孙,官至晋征西大将军;荀顗(彧子)入晋为司徒、太尉、太子太傅。满门朱紫,显赫无比。
    因此,陈寿对“袁绍的矮化”以及对“荀彧的美化”,很有可能受到西晋初年“官方环境”的影响。
    毕竟从现实情况看,彼时的袁绍幕府,颍川系“群贤林立”(郭图、荀谌、辛氏兄弟等),冀州系“高士盈门”(田丰、审配、沮授等),且有袁绍旧部(许攸、逄纪等)并为羽翼。德薄力弱、2十来岁的荀彧,根本没有立锥之地。
    荀彧出奔,与韩信相似,不过是“良禽择木”的现实举动,何曾心系天下?
    须知,天子蒙尘、李傕郭汜攻屠颍川(荀氏老家)时,荀彧的第1个念头就是逃跑。
    而同为颍川高门的钟繇,彼时便随天子奔波西迁,两相比对,高下立判。
    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魏书十3钟繇传》
    (彧)谓父老曰:“颍川,4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魏书十荀彧传》
    柳春新在《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1文中,称荀彧投曹,是出于“袁绍僭越”的不满。对此,云某持保留态度。
    柳氏是魏晋领域的著名学者,其立论多有精辟阐述。但关于袁绍“称帝之心”则见仁见智。
    如上所述,沮授“平河北策”与荀彧“出奔曹氏”,其记载均受“创作环境”的影响,故很难将其视作袁绍称帝野心的佐证。
    《增广贤文》有云: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即所谓“上位者放的屁即为真理,下位者说的真理也形同放屁”。
    绍之污名,恰源于此。
    说得再残酷1些,袁绍的污名化、与曹操的神化、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毕竟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历史由赢家书写。
    若彼时袁胜曹败,现在读者研究的、大概就是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了。
    谓其(即曹操)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而操遂乘资跋扈,4行酷裂,割剥元元,残贤害善。--《为袁绍檄豫州》
    咱们不妨想象1下:
    若袁绍得胜并进逼许都,则2荀、郭嘉、贾诩等人,大概会被矮化为郭图、许攸、审配之流;张辽、徐晃、于禁等人,则会被贬低为韩荀、蒋奇、淳于琼之俦。
    最终审配、田丰、沮授荣登神坛,出将入相;曹氏诸将则作为失败者,被永远钉上耻辱柱。
    不难想象,彼时袁绍党人撰写的史书中,大概会取材相当多的《曹瞒传》材料,将曹操丑化成“忘恩负义、螳臂当车”的无耻鼠辈。
    昔日,子贡读到帝辛(即商纣王)故事时,曾长叹:
    “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全天下的丑事儿全1个人抗了。”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纣王之恶,远不似周人所言之甚。
    帝辛所为,大抵是不敬鬼神,废嫡立庶等“有悖传统”之事。
    史书中对袁绍形象的丑化,笔法亦相当精妙:大抵是利用真实发生的事件,将其巧妙与袁绍扯上关系,同时借此宣称“绍确有不臣之心”。
    无论是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还是王粲的《英雄记》,作者出于“身份立场”,对袁绍是不可能有公正评价的。
    身处阴森恐怖的曹营,他们不要命的吗?
    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晋初(陈寿)。
    毕竟“承袭魏祚”的西晋,对曹魏“崛起之路”的死敌,立论也难称客观。
    遑论司马家更阴森恐怖!
    1言以蔽之,袁绍便是子贡口中“天下之恶皆归焉”的悲情人物。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君不信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若非云某深扒,诸位大大可曾知道,曹操本为袁绍下属?酸枣盟军是个笑话?盟主居然是不为人熟知的臧洪臧子源!
    云某不愿再批评易教授。其人与秽史之王沈何异?王沈是司马家的狗腿子!
    云某以为,出身4世3公之大汉名门的袁绍,大概率不会代汉自立,他只是与刘协撕破脸罢了。
    再者说来,张王李赵满地刘,刘氏嫡亲如此多,谁当皇帝不是当?
    当然,袁绍的真实想法,我们已不得而知,在本书中,云某会代其人给出1个解释。
    历史真相隐藏如此之深,云某唏嘘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