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八五当家做主 > 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意义
    周大娘卖收藏品的事儿没人知道,叶总也不会去讲。
    但是她知道,周大娘的孙子是享了奶奶的福了。
    而且,周大娘手中的收藏品以后会传给他孙子,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这大约就是真正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彭文隆都没料到在乡下还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太太。
    让他见识了最全的收藏。
    当然,在乡下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寻常物件比如也有人拿算盘等过来,卖上三五十块也高兴,毕竟这些东西在家里放着也没用。
    而这个展览馆真的是很齐全了。
    叶总特意让人做了文案。
    每一件展品都有名称,用途,也加上了一些故事,培训了四个讲解员。
    免费参观不收门票还有一大笔的开销。
    这对常人来讲就觉得叶总是脑子有包。
    叶家几个妹妹都不能理解她。
    叶总就笑了笑,她能怎么讲?
    她是占着重生的便宜,在京城房子上都捞了几个亿;万香也不愁钱花,用她的话说:自己的钱拿给败家子花在女人身上,还不如花在孩子们身上。
    毕竟,这里成了全县中小学课外游学必来之地。
    因为疫病还没有消失,叶总也让馆里做了预约登记制度。
    每天只接待最多两百人次。
    所以,一个学校要参观完都要分好几天。
    当然,不收门票的操作让馆里没有收益也不是办法,叶总就让人在展览馆的两边开辟了一些门面,卖的是农家小吃、手工编织品、土陶、还有
    一些小盆栽之类的东西,还有农副产品。
    而卖的农副产品都是叶总自己的农庄生产的原生态的食品,没有科技与狠活,价格比市场上贵一些。
    有人就说真黑。
    “你看他们的面粉,卖四块八毛一斤,菜市场散装面粉才卖两块八。”
    “大娘,你可以买一斤我们的面粉回去和你两块八的面粉试试看是不是一种味道?”
    “不买,太贵。”
    看着这位大娘拉着孙子离去,销售员无奈的苦笑。
    “叶总。”
    销售员见到了叶佳荣连忙招呼。
    “怎么,又受了打击?”
    “或许是我的销售能力不行。”
    “也不是能力不行,大约是方法不对。”
    方法不对?
    “要不,我们搞一个现场蒸馒头的锅子,蒸点小馒头来让客人尝尝?”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
    “我不会。”
    “这有什么关系,随便找一个会蒸馒头的大娘来上班就成。”
    啊,我的饭碗就要砸了!
    卖一个面粉还要蒸馒头?
    你们招人的时候也没说要学这种厨艺啊。
    早知道我怎么也得缠着我妈教我啊。
    “大妈蒸她的馒头,你卖你的面粉,相互不相干的。”
    真的吗?
    销售员表示有点怀疑。
    叶总说干就干,特意准备了炉子,锅和小蒸笼。
    在村里找了一个会蒸馒头的大妈来上班。
    大妈没想到有一天蒸馒头都能拿工资,干得特别欢。
    “你们这是什么面粉啊,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这么香?”
    连大妈都觉得不同。
    这
    让叶总想起到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于是让她分别用市场上的面粉蒸一些,再用农庄里的面粉来蒸一些。
    小馒头,供客人免费品偿。
    这一下,直接香哭小孩子。
    吃了还想吃,问了面粉的区别都表示怀疑。
    “这位小姐姐,我们农庄和展览馆是同一个老板,同一家集团公司的,我们肯定不是会做骗人的生意,这是我们农庄地址也欢迎你们去参观。”
    “我们农庄的宗旨就是分享自然真味,我们坚持原生态的种养方式,所有的粮食水果都不打农药不用化肥……”
    “骗人,不打农药还有菜吃,虫早就咬光了。”
    “我们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自然是能想到办法治虫子的。”
    “我不信……”
    销售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怎么就这么低呢。
    叶总就笑了笑,这也很正常啊。
    现在的人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呢。
    不过,一斤粮食还不如一瓶矿泉水贵,这种扭曲的消费观真的是一种社会病。
    “我们只卖给有缘人,识货的人。”
    天然的食物,懂的就懂,
    为什么有些人需要特供?
    这些普通百姓自然是看不到也不会懂的。
    她也不强求,你越解释人家觉得你是在越掩饰。
    反正也不是一两天的摊位,回头慢慢名气出来了自然就能好好经营了。
    在展览馆旁边叶总开辟一个体验场,收得多的农具就放在那里,孩子只需要花一元钱就可以进去体验一些怎么使用这
    些农具。
    相对来说,孩子们喜欢的是玩具。
    对农具不感兴趣。
    但是,体验这一项目,最吸引的八零后九零后这一批人。
    他们预约周末带着孩子来参观。
    “天啊,我都有二十多年没种过田了,这些农具我们小时候都用过的。”
    “妈妈,这个连盖是干什么用的?”
    “打粮食的时候用的。”这个妈妈一看就是八零后,看到这些农具很激动,倒不是怀念劳动,还是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小时候打豆子、菜子、麦子的时候就要用。”
    “妈妈,为什么你们不用收割机呢?”
    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就像一位爷爷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没有饭吃,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吃肉?
    也像现在有人说经济萧条,年轻人经济压力大有专家说可以将多余的房子出租。
    孩子的话是因为他们不懂那个历史的特殊时期无可厚非,而有些人却是真正的饱汉不知饿汉饥。
    这位妈妈花了一元钱去体验了一下用连盖打豆子。
    “小时候总怕爸爸会打着他的头,如今看来,我的担心还是多余的。”
    “妈妈,小心点别打着头了”
    女儿也这样担心喊她。
    “呵呵,这种感觉挺好的。”
    走出体验场,女子还有点余尤未尽。
    在抓人心这一块,叶总是懂的。
    她就希望通过这一个展览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咱们农耕文化农耕生活。
    虽然现在是科技进步的现代,但是,有一些传统的东西也
    是要继承发扬和了解的。
    或许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