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八五当家做主 > 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承包土地
    被小六念叨的叶佳荣此时还真就在云顶山下的镇上和蔡凤霞说话。
    “叶总,你的意思是要承包土地?”
    有钱人真是会玩儿啊。
    种地不值钱,这是谁都知道的。
    蔡凤霞看着叶佳荣说话就想出口阻拦。
    摸着良心说,她觉得叶总人不错。
    要是真让她来承包土地了,那就是眼睁睁的看着她跳火坑。
    土有多深坑就能有多深。
    但是,又有一点窃喜。
    要是这些土地都承包 出去了,家里面每年就有几百块钱的收益了。
    咳,做人不能太过份了。
    叶总让自己每个月都挣几百块呢。
    为了一年的几百就打瞎了眼睛吗?
    不行,得劝她。
    “叶总,我们这个村子里不是没有土地,相反,空土地多得很。”
    叶佳荣也是在小五在这里的时间久了,所以才发现这里的空土地多。
    特别是他们房子后面的山,光秃秃一片。
    要说什么打动了叶总,还是和高老爷子的一席话让自己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是啊,人一辈子钱是赚不完的。
    她虽然是重生,却没有金手指,更没有雄心壮志。
    只有一个小富即安相夫教子过平淡生活的心。
    咳,不要否认叶总是贤妻良母的形象。
    要知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成功的孩子后面都有一个聪明的妈妈在奋力托举。
    杨智从一个小混混到教育局局长,不是自己努力鞭策和鼓励的结果吗?
    两个儿子都成了国家的人,叶
    总觉得自己也有功劳。
    啥,小时候没咋个管?
    物质条件算不算?
    她东奔西走让俩小子从小没有饿着冻着,这就是能耐。
    你说没有教育?
    咳,自己找到了老郭同志,将俩小子送到了京城学习,这算不算是变相的本事?
    再不济,儿子的智商都是随妈的,自己聪明,将好的基因传给了儿子……对,反正,不管怎么说,叶总都觉得男人和儿子都成功了。
    至于自己嘛,嗯,这些年也小小的赚了点。
    叶总就像小蚂蚁一样,一点点的搬食物凑起来。
    和老爷子一番交流后,叶总回去拿了一个本子小小的算了算。
    目前不算有钱。
    京城只有大大小小的五个院子,市里有十二套房,县里只有一套了,对了,忘记说了,乡下还有一套。
    乡下的这一套有杨智的汗水和泪水,也是自己青春的见证。
    更是大本营。
    老爷子说了很多话,最后叶佳荣听进去了一句:先富带动后富,乡村依然贫穷落后,需要广大的有志青年加入。
    钱嘛,花了再赚就是了。
    再一个,叶总自认还没有那么笨,投进去的钱会连响声都没有一个就完蛋了。
    这是不可能的!
    她有本事将百果园慢慢的打造出来。
    也能复制这个模式。
    她有能力让张然将赵铁的老家变了一个样,自己深入参与也会让另一个地方发展;她可以出谋划策让小雷从一个下岗工人荣升为农家乐的老板,那就可以复制出更
    多的张老板李老板……
    经过这么一个深思熟臣的思考后,叶总将电话打给了杨局。
    杨局呢,要钱没有要命随时给,要主意……他从来不觉得息的主意会比自家媳妇儿的主意正。
    余下的就是双手双脚赞成,支持。
    反正只有一个条件,你搞事业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个男人,时不时的还是要到市里慰问一下.
    叶总表示 这个条件可以满足,毕竟,大家都有需要……咳,说远了。
    谈正事,夫妻俩约定在各自的事业领域一起努力奋斗做新时代的楷模。
    哈哈,目标宏大。
    所以,叶总选择了云顶山镇。
    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云顶山顶的寨子实在是太穷了,自家两个妹妹都在这里奉献青春。
    二是郭露也来这里上学拜师学艺了。
    怎么着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大本营。
    最主要的还有,这里真的值得经营。
    叶佳荣真天真的问过周教授:这里出产珍惜的菌类,可不可以人工种植。
    周教授说他没有研究这一方面不敢轻易断言,就给叶佳荣推荐了同校的师兄张教授。
    张教授明确的告诉她:要看品种。
    比如,松茸。
    张教授直接了断的告诉她:这个主意不要打。
    因为据他从学到教到研的三十多年的研究和科学调查,松茸人工不能培养。
    张教授告诉她,松茸的生长需要五个条件:一是适宜的温度;,16到22度最有利于生长;二是充足的阳光,高带寒温带
    处于西南,光照充足,会生产高品质的松茸;适宜的雨水条件,雨水充足,年平均相对温度77%,出菇阶段相对湿度90%,长得才能饱满;高海拔无污染的原始森林,品质好虫害少;土壤营养度,酥松白沙土上滋养出来的松茸更优质。
    如此种种的苛刻条件让松茸保持了自己珍贵地位不动摇。
    连人工都无法培养。
    带着这个问题,叶佳荣也到云顶山来采方老农民。
    比如,蔡凤珍八十六岁的公公。
    “肯定是种不出来的,我们采菇都知道哪些山上哪些林子里有,哪些没有。”
    既然理论联系了实践得出来的答案都是高度一致,叶总也就清醒不再做梦了。
    毕竟一个商人想法是要赚钱,而不是去执意搞科研。
    这搞科研的话,自己真不够资格,无论是学识还是经济叶总都甘拜下风。
    活了两世的人都还没有活清醒认识不到自己的短处才是真正的悲哀。
    这辈子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订下了基调,就是搞钱吃饭,解决温饱到小康。
    那啥上亿的小目标,不用了,她好像不缺钱,就缺时间。
    比如陆续购进来的几十万上百万一套的四合院,等时间到了的时候,转身就上几千万上亿。
    所以,她不纠结。
    等着发财的时间随便也捡点钱。
    毕竟这个时代确实好赚,就像那啥站在风口上也能上天一样。
    帮帮农民顺便发点小财,这是就是叶总最务实的想法。
    她也
    看出来了,云顶山镇空置的土地越来越多了,种地的也全是些老头老太太。
    年轻人……出去打工了。
    没人种地,老人不种就荒了。
    所以,她要来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