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全能大画家 > 第166章 新体画精髓摘要
    第166章 新体画精髓摘要
    顾为经闭目感受着,系统所提供的这本《新体画精髓摘要》上,所涵盖着的丰富内容。
    毛笔持笔、油画笔持笔、调色、用笔、焦点透视……
    海量的信息从脑海中流过,
    让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彩色的幻觉,好像走进了三百年前的清宫紫禁城,正在亲眼目睹这位得授乾隆皇帝亲封的三品顶戴翎的洋画师如何作画。
    他曾经得到过的王维的《摩诘手记》。
    那本书更多的像是一本东夏传统士大夫的文人随笔,文学气质很浓。
    虽其中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灵光一现的绘画诀巧,
    然而还是远没有这本《新体画精髓摘要》,对于郎世宁作品绘画技法的阐释,来的全面和精细。
    郎世宁这种宫廷画师的作品传承有序,就和官窑瓷器一样,很少能流落到民间。
    因此东夏的两岸故宫以及美国、日本、法国的博物馆馆藏了郎世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大多都保护的很好。
    中外都不乏有专门研究新体画技法的专家学者。
    不过,是根据完成的作品来还原作画技法。还是根据画家本人的绘画心得,揣摩研究作品。
    二者的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作品画卷丰富的色彩和华丽的视觉观感,是由最细微的笔法层层交织而成。
    想要逆推,就像从一首宏大的交响乐中,推测出第一小提琴手左手的指尖如何轻轻挑动细如发丝的琴弦。
    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非常困难。
    历史上这种留下画作,画法却失传的绘画技法其实并不少。
    中国画的双钩重彩技法、西洋蛋彩画的某些颜料配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光线透视技法……
    有些是因为战争,有些是因为技艺太过繁杂,有些是因为小众画派的敝帚自珍,甚至干脆只是因为某些颜料矿石在百年前就枯竭了。
    只能留下后代学者在一声声徒劳的叹息中,绞尽脑汁的推测复原。
    顾为经也不知道,
    这本艺术理论作品,是系统根据郎世宁的作品还原总结的。亦或是历史上艺术家郎世宁真的写下过技法心得,只是在不为外人所知的情况下,又亡佚于时间长河。
    朗世宁本人的具体绘画技法像是一个黑盒。
    文献中关于他的绘画特点记载很多——“场景宏大,笔法浑然,绘画细腻,无一败笔”云云。
    详细的画法却几乎没有记录。
    清代名臣大画家工部侍郎年希尧的回忆录中,提到过几句他曾经跟随朗世宁学过西洋重彩,受益匪浅。
    以及《清·起居录》中记载,乾隆曾命令,“再将内务府聪明秀气些小孩子挑六个,跟随(郎)世宁等学线稿画,此等画法颇见精细,让人耳目一新,不可失传。”
    后人这能找到这些只言片语的史料记载,让人遐想无限。
    顾为经深知系统这件奖励的珍贵。
    东夏历史上,专业的艺术类“教材”其实非常的少。
    著名的《画经》、《绘画六法》更多的时候,也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讲述美术哲学的文学著作,而非技法教学。
    想学真东西。
    要不然投个好胎。
    要不然,先跟老师做五六年、七八年端茶送水画童。然后再当个几年学徒,最后再考验考验人品,过五关斩六将,一个大画家一辈子能收五、六个入室真传弟子都算多的了。
    徒弟恨不得比儿子还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曹老收徒,会是震动画坛的大事。
    放在古代,这种士大夫阶层里的文宗、画宗收关门弟子,搞不好皇帝都会关注的。
    专门靠画画吃饭的宫廷画师,就更不愿意把看家的本事教给别人了。
    父传子,子传孙,世袭铁饭碗。
    只要手艺不丢,就饿不死。
    直到顾为经小时候学画,老爷子教他家传的国画技法的时候,就算不算多么高深,可连不干这一行的大伯都是不让听的。
    这本细致入微,阐释绘画技法的《新体画精髓摘要》毫无疑问价值千金。
    在古代,光是把这本书吃透了,就足够一个顶尖画家开宗立派了。放在武侠小说中,这就是足以在江湖上掀起腥风血雨的绝世秘籍。
    有了这部书,
    一直困扰自己的融合画风格的割裂感,应该就有了解法。
    顾为经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很快就将各种胡思乱想扔出脑海,平静了下来。
    他知道,
    系统给的只是知识卡片,而非一条龙式的技能。
    明白应该怎么画,和真的把画画在纸上栩栩如生,之间的所需要的往往是极其枯燥乏味的练习和苦功。
    《摩诘手记》里的诀窍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而非技术性的。
    就拿用手指搅拌朱砂举例,发现这种窍门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但知道后方法后连一个幼稚园的小孩子都能轻易做到。
    哪怕是这样,
    为了在《礼佛护法图》的壁画上调配出最恰当的颜色,也耗费了顾为经足足一个中午的时光。
    伯里曼的《人体结构解剖》,更是只有搭配素描技法高达恐怖的lv.9的门采尔的绘画基础心得的用笔水平,才能发挥出让人惊艳至极的效果。
    如果换成顾为经原本的素描水平,则立刻变成了狗骑吕布,只能说是中学生领域里的惊艳罢了。
    想要真的把系统奖励的知识卡片,化为己用,画到人家郎世宁的地步,还有的是要练呢。
    ……
    夜晚的顾氏书画铺,依旧亮着灯。
    回到家后,今天顾为经并没有急着回自己的卧室。
    刚刚获得了新的知识卡片,如果不画点什么,他是很难睡着的。
    顾为经在自己家的小画廊门面里转悠了片刻,终于在一面墙前停下了脚步。
    【《仙萼长春图册之豆》\“bean blossom of changchun atlas”】
    【类型:绢本设色(精细复制品)】
    【艺术家:清·朗世宁】
    【售价:1500美元/368万缅币】
    顾为经将这张画卷的卷轴小心的从墙上摘了下来,放到一边的桌子上。
    这张画卷是2017年,东夏两岸故宫文物馆藏交流项目出品的收藏级文物复制品。
    当时除了发行一些名画的仿制品,还制作了些纪念漆器、精品青瓷什么的。
    收藏级的印刷品,虽然是机器复制印刷的,保留朗世宁的原画笔触保留的很好,完全不是旅游景点前卖的廉价纪念品所能比拟的。
    每张进价成本就要800多美元,
    顾老爷子当时挑着郎世宁的作品买了一批,
    除了这张《仙萼长春图册之豆》以外,还有几张《聚瑞图》和《乾隆皇帝大阅图》在店里出售。
    卖的都还不错。
    仰光的画廊基本上,都是主做外国游客生意的。
    欧美游客来到东南亚,逛画廊的时候除了本土的油画,都想要买些东方特色的画卷。
    可是,诚实的说,
    就和清朝宫庭不太待见传统油画一样。
    传统不侧重写实的中国画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有点太有“异域特点”了。
    没有足够文化积淀的话,真的有点不太欣赏的来。
    西方游客非常痴迷于一些很酷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概念,与此同时接触的门槛又不能太高。
    要是能让他们似懂非懂,就最好了。
    比如“忍者”、“武士道”这种文化概念,在欧美就火的一塌糊涂。
    融合风格的艺术作品牛逼就牛逼在这里,没有任何文化隔阂。
    朗世宁的新体画当年能搞定康、雍、乾三代帝王,如今搞定这些欧美景区游客更是信手拈来。
    顾为经曾经不止一次见到金发碧眼的老外,在店里捂嘴喊“omg”,觉得这些画作酷毙了。
    他们不仅能看得懂,而且认为这些画充满了东夏风情,难得一见。
    可惜故宫博物院当初是小批量仿制的,卖到现在,画廊里也就剩下了这一张《豆图》。
    仿制印刷品在书画鉴定术下的效果,定然比不上真迹。
    观感却无论如何还是比冷冰冰的电子画册好一点,而且也比对着ipad画,更加方便。
    【《仙萼长春图册之豆》】
    【油画技法:lv.7大师一阶】
    【中国画技法:lv.6职业画家·三阶】
    【情绪:朴实之作】
    在曹老叫他研究学习郎世宁的作品风格的时候,顾为经就看过很多对方的作品,也已经用书画鉴定术欣赏过这幅《豆图》。
    结果其实挺让人意外的。
    情绪只有朴实之作的评价,倒真没有什么。
    类似的这种康熙皇帝所布置给清宫画院处,要求画歌颂瑞祥的政治作业,画师画的没啥激情完全可以谅解。
    只是这绘画技法嘛……
    也不能说人家郎世宁画的多差,
    大师级的绘画功力一点也不差,已经属于金字塔顶尖的那一小撮人。
    可是相比朗世宁的名气、历史地位。尤其是因为这幅画带给顾为经那种耳目一新的出众观感,所产生的强烈期待相比。
    在系统解析中,这位艺术家的技法就显的很平庸了。
    他可是让印章狂魔,骨灰级文物收藏爱好者,不知道见过多少传世名画的乾隆皇帝见了后,都兴奋的亲自写诗曰【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来盛赞的大画家。
    一个大师一阶,一个职业三阶,确实不高。
    就拿顾为经欣赏过的作品来说,
    油画画的不如女画家卡洛尔。
    中国画别说和曹老比,连曹轩老先生目前年纪最小的弟子唐宁二十多岁时的水平相比,都要逊色许多。
    仔细想想,这个结果虽然在预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朗世宁从来就不是油画最好的那一批画家。
    不要提当时的欧洲,光是来京的传教士中,能和郎世宁有相似水准画功的人,在记载中,就还有两、三人。
    要论更讲究天赋和意韵的中国画,朗世宁哪里卷的过东夏本土的画家和士大夫们。
    同时期能不能排进前一百名,其实都真有点悬。
    有些画法,天生就能诞生1+1大于2的魅力。
    朗世宁油画不算顶尖,中国画更不出众。
    可就是靠着巧妙的融合画的风格,得三代帝王宠幸,入选了足足268年的清朝历史中,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成为授官正三品的高官显贵。
    顾为经准备好了笔墨纸研,盯着这幅《豆图》。
    朗世宁流存下来的作品中有采用毛笔宣纸的东方风格,也有用亚麻画布和西洋画具的作品。
    新体画是一种作画思路和理念,不拘泥于作画工具。
    他脑海中的这本《新体画精髓摘要》总共分为了上下篇章。
    分别是以画草自然风光为主,讲究东方的构图骨架与西方明暗光影色彩的【西法重彩篇】,和画建筑和人物为主,将西洋线条结构透视焦点和东方意蕴风情相互结合的【线稿画篇】。
    线稿画篇相比于西法重彩篇,要多出了素描线条的融合。
    顾为经准备先从简单些的方面入手。
    这幅《豆图》就是“西法重彩”的典型作品,涉及到的领域只有【中国画技法】和【油画技法】两者。
    他拿起画笔的瞬间,脑海中的《新体画精髓摘要》就开始给出大量的绘画细节要素。
    “西法重彩,着重以油画为本、中法为辅。鸟均正面择取光线,淡化或弃之投影效果,对象柔和、清新奕奕如生,设色奇丽……”
    所谓的西法重彩,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中国画的方式改造西洋油画。
    鸟在保留油画的明暗效果,放弃大面积投影的灰调子,让整个画面看上去色彩柔和,走小清新的风格。
    部分情况下,甚至可以大胆的使用一些非水溶性的矿石颜料,进行色彩附着。
    当然,这只是“西法重彩”的理论方法而已。
    很多后世的学者也早就总结出来了,但画出来就不是那一回事了。就像相对论就在那里,能不能造出原子弹,还差了一个五常之间的距离。
    顾为经之前对这些理论的认识也很浅显。
    他画出来的画不东不西,不中不洋,完全是个四不像,看上去观感极差。
    可是现在,《新体画精髓摘要》提供的除了理论,还有具体的操作细节。
    “画豆,先点叶,再提,最后写枝。西洋油画重比例,故而枝叶不可直线接与头,以翠玉色曲线填之。明暗阴影变化,以中锋逆笔填充,叶脉叶子浑然一体。”
    顾为经思索了片刻。
    按照上面的指导,画豆的时候,应该先点出叶片,再画出瓣,最后用翠绿色的曲线画出枝干填充之间的空隙。
    为了表达出明暗的阴影变化,应该要用毛笔的中锋,以逆笔倒着描摹出叶脉和叶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