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昏君模拟器,开局提审袁崇焕 > 第三十八章 宋明财政
    崇祯出京师之前,已经让何如宠对宋、明两朝的税收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宋朝虽然常常被明朝文人揶揄鄙视,但是其在财政收入上还是十分给力的。
    当年靖康之耻,宋朝汴京百年积累全部被掠走,正规军几乎十不存一,最后硬是靠堆钱苟到了南宋灭亡。
    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就属明朝财政拉胯,这实际上是明朝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回到宫中,崇祯又召来韩爌、毕自严商议。
    看向毕自严的奏本,首先分析的是宋、明两朝的田赋对比。
    宋朝计量和明朝的不一样,如果都折合成明石,那么明朝有三千多万石税粮,而宋朝只有两千多万石税粮。
    这点显而易见,因为毕竟双方耕地面积的差距摆在那里。
    其次则是工商税,也就是官府专卖收入和商税的总和。
    在这一点上,宋朝远远强于明朝。
    首先是酒,宋代实行酒专卖制度,年入超过1000万贯,是官府的支柱税源。
    而明朝允许民间酿酒,酒税属于杂税,再加上洪武帝对于农民自产的初级农产品是完全免税的,产量最大的民间酒坊几乎全部免税。
    除了酒税以外,明朝还在各个钞关向大宗货物征税。
    但是酒是一个地域性非常强的商品,换个地方很可能就喝不惯。
    绍兴的女儿红到了山东根本卖不出去。
    陕西的花雕在南直隶也是无人问津。
    所以明朝的榷关酒税收入非常低,毕自严在完全没有参考数字的基础上,估了一个年入十万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是茶税。
    宋朝的茶税也是明朝的六十多倍。
    首先是在生产能力上,明朝相比宋朝大大萎缩,原本宋朝时川地一年茶产量超过2000万斤,这才支撑起了茶马古道的繁荣。
    然而蒙古入侵以后,川地十室九空,明朝的川茶产量只剩下不到百万斤。
    还有就是洪武的农产品免税政策,使得江浙、福建的茶农卖茶也几乎不交税。政府对每斤茶只征税2.5文,总收入不过5万余两白银。
    最后是盐政。
    洪武初年,盐政实施的是开中法,就是国家并不直接从盐专卖中获利,而是把盐引,也就是从盐场领取官盐贩卖的凭证分配给各个边镇。
    盐引在各个边镇手中,就相当于真金白银,因为商人有了盐引可以将食盐在任何一地发卖。
    受到盐引的诱惑,商人会主动携带粮食、丝棉、麦豆、银两这些军需用品前往边镇交易。
    这种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盐引本身都有定额,运输途中也不易发生丢失或损耗。大大简约了运输饷银送边,边镇再换成物资的费用。
    简而言之就是不给中间商赚差价,边镇和商人可以按盐与实物价格比例直接交易。
    但是自明朝中期开始,这一制度便发生败坏。
    首先是边镇军官自己动歪脑筋,比如隆庆帝时,宣大总督王崇古是山西蒲州豪族,结果他自己的弟弟就是大盐商。
    显然盐引到了王崇古手里,有多少能给宣大边军,有多少落入他自己口袋,就很难说得清了。
    其次则是大量皇亲国戚,在发现这盐引能变成真金白银后,就不停找机会向皇上和朝廷索要。
    权贵每得一张盐引,便可坐收高利。“一引白得银六钱,积而千引,则坐致六百金,万引可得六千金”。
    而这些钱,原本都应该是边军的军饷。
    最后则是皇帝身边的宦官。
    历史上,万历、天启、崇祯都派遣宦官到两淮盐场,希望以此据实掌控食盐产量,提高盐政收入。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恰好就是他们最信任的这些宦官,在任上要么徇私低价出售盐引,要么以此作为人情,讨好外戚勋贵。
    有些现代阉党对此一直不服,认为是文官刻意败坏了宦官的“清誉”。
    按照他们的理论,宦官离皇上最近,除了宫里无依无靠,对皇上最为忠诚。
    实际上,宦官除非孤儿出身,一般也有侄子外甥,也指望家里人给自己养老。
    同时宦官也不可能没有个人私欲,东汉十常侍鼓动汉灵帝卖官,结果自己个个都变成了巨富,这中间谁做了中间商赚差价一目了然。
    更不用说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富豪了。
    这三波蛀虫对明朝的盐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是这么多人手上都有盐引,盐场一年的生产量根本不够。
    派去监督盐场的宦官不干了,生产不完,我们卖出去的盐引岂不是变成了空头支票?
    因此用暴力手段强迫生产食盐的灶户没日没夜加班,导致大量灶户逃亡。
    人力不足导致了盐政的第一个问题,产量下滑。
    在产量不足的情况下,盐场也优先兑付那些权贵手中的盐引,边镇的盐引就成了废纸。
    这就导致了第二问题,边镇欠饷。
    同时,由于倒卖盐引就可以赚钱,许多盐商根本不事生产运输,而是通过捂盘的方式抬高食盐价格。
    普通百姓吃不起盐,就会导致第三个问题,私盐滋生。
    在私盐的冲击下,官盐就会滞销,这就导致了第四个问题,盐政收入锐减。
    崇祯和韩爌看完了毕自严的报告,都面色沉重。
    崇祯望向毕自严,“景曾,你这份东西,写的很是扎实。”
    “既然你都已经列出了本朝的弊政,想必也有些主意,何不说来听听?”
    毕自严犹豫了一下,“臣以为,若要开源,本朝之田赋,不如宋朝之暗耗。”
    崇祯点头,说白了,就是直接税不如间接税。
    “陛下已经派耿如杞去清理盐政,如果顺利,以后辽镇以外的各大边镇,至少不会再闹出欠饷百万的事端。”
    “如果能进一步效法宋朝,对酒、茶实行专卖,获利将在千万两左右,支撑辽东战事绰绰有余,每年还将有数百万结余。”
    韩爌眯着眼睛道,“虽然如此,但不对农家自产的酒、茶征税是太祖旧制。想要改变,难免会引得天下物议纷纷啊。”
    崇祯点了点头,“不仅如此,如果要专卖,之前自己经营的酒坊、茶农都要取缔,会不会引起社会动荡。”
    毕自严道,“正是此理,所以臣这些天夙夜苦思,想出来一个法子。”
    他又掏出一份奏本,“臣以为,要想专营酒、茶,未必要非此即彼,穷民富国,与民争利。”
    “而是可以采取合营之道,国民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