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昏君模拟器,开局提审袁崇焕 > 第三十六章 神宗遗命
    带着福王回到京师后,崇祯首先来到昌平,假模假样的同几位神宗系的藩王一道祭祖。
    原本明朝皇帝祭祖,文武百官都要到西直门迎候,随行的军队、锦衣卫成百上千,动静极大。
    为了节省礼部经费,崇祯压着何如宠秘不外宣,全部在京郊静悄悄完成。
    礼成之后,端王、惠王、桂王几位藩王主动面圣,福王则是继续被锦衣卫押回去软禁。
    毕竟,崇祯召他们来的由头,是自己的爷爷给自己托梦。
    这个时代的人,对这一套还是非常相信的。
    崇祯便煞有介事给他们讲起,神宗皇帝告诉他未来要有刀兵之劫,凡是朱家子孙,都在劫中。
    说起陕北巨寇如何因连年饥荒蜂拥而起,又如何利用大山躲避官军追捕,最终转进中原,在荥阳会议后或北上,或南下。
    甚至有一路兵马胆大妄为,竟然直逼凤阳祖陵!
    崇祯本想说这路人马把老朱家的祖陵都给烧了,但见到几位皇叔全都屏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出,想想还是降了调。
    只说恰巧守祖陵的凤阳官军被洪武帝附体,直接将对方天诛,杀了个片甲不留。
    端王和惠王拍手称快,“因果轮回,正该如此!”
    崇祯心中知道,端王和惠王都是佞佛的,相对更好骗一些。
    于是接下来便绘声绘色的讲起陕北巨寇怎么窜逃到他们的封地上,怎么追赃助饷,怎么历数他们滥征杂税、为富不仁,怎么发动当地民众攻打王府。
    刚要继续讲下去,只见端王已经气得脸庞涨红,“刁民,都是刁民。本皇每年至少向当地贫民捐助五百两施粥,岂能如此污蔑我为富不仁?”
    桂王嗤笑道,“是谁当年赖着不肯大婚,天天往户部跑要银子?就藩时就带了二十万两银子,还把五百两看做功德。”
    眼看两人要吵起来,崇祯刚想劝架,却听惠王问道。
    “皇侄,我们却没有被父皇托梦,怎么知道这一切到底会不会真的发生?”
    崇祯叹道,“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我这里几份奏本,诸位皇叔一看便知。”
    说着便将之前给孙承宗和韩爌的奏本合集拿了出来。
    三位王爷合计着参详了一下,脸色沉了下去,他们虽然是富贵闲人,也能看出如今帝国西北正在孕育的风暴。
    “皇侄,父皇可否告诉了你化解此劫的方法?”
    崇祯叹了口气,先卖个关子,“皇爷爷说,他为了破解此劫,不惜损耗自己中阴身,才找到破解之道,要三百年才能恢复元气。”
    端王和惠王一听,眼眶立刻湿润了,“父皇啊,没想到您到了阴间还为我们这些不肖子遮风挡雨。”
    桂王则是催问道,“皇侄,父皇花这么大代价找到了什么法子。”
    崇祯竖起手指,“这第一条,自然是我大明江山,国姓者人人有责。凡是宗室子孙都应主动捐饷强兵。”
    他指着自己说道,“朕也不例外,内库原本有两百万金花银,朕已经为各边勤王军发饷、赏赐不下百万。”
    除了贪财的端王还在犹豫,惠王和桂王都点了点头,破财消灾嘛,纷纷提出要助饷十万两银子。
    端王见此,也只好不情不愿的认捐。
    崇祯非常满意,这才算朕的好皇叔嘛。
    当然照单全收。
    “第二条,便是让几位皇叔离开藩属,来到京畿,暂避此劫。”
    三位亲王一听,也觉得有些道理,毕竟崇祯梦中的陕北巨寇只是肆虐中原湖广,好像还打不到河北。
    “第三条,便是将太祖爷留下的宗藩制度改一改,将原本的宗藩禄田制度,改为赐田制度。”
    原来,大明宗藩实际上并不掌握对土地的控制权,而是按照一定的宗禄田的收成乘上一定比例,为他们计发禄米,也就是每个亲王的工资。
    这中间,胆大妄为一些的藩王,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排挤官府,用王府家奴强征暴敛,同时由于这些禄田也不用交税,可以大发利是。
    而一些远支或懦弱的藩王,则被官府排挤,官府会各种用宝钞代替禄米,或者挪用禄米,导致有些藩王几年都没有收入。
    总而言之,禄田制度在产权方面的混乱,导致朝堂和藩王都十分不爽。
    崇祯改革的意图,就是将禄田重新划入官田,而藩王的封田,全部从神宗当年在河北侵占的十万顷皇田里面出。
    对于这些封田,藩王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和经营权,但是如果经营得不好,也只能自负盈亏。
    同时这些封田,也都是要一体纳税的。
    这第三个条件,显然最为苛刻。
    因此三位皇叔,都在沉思。
    崇祯见状,进一步解释道,“这只是皇爷爷告诉我的化解灾劫之道。至于诸位叔父是否愿意采用,全听自便,朕绝不会强制。”
    听到崇祯这句话,端王和桂王舒了一口气。
    惠王却猛然抬头,坚定道,“父皇的话,我听!”
    “我这就向朝廷交还禄田,搬到京畿之地。”
    桂王劝道,“老六啊(惠王行六),京畿之地虽好,更靠近陛下。可毕竟之前有建州入寇,你就算躲得过父皇言中的兵劫,能躲得过建州吗?”
    惠王道,“老七,你知道我是信佛的,所谓在劫难逃。如果真是命中有劫,那么本来我也躲不过。但我相信父皇不惜自损法力为我们趋吉避凶,一定不是无的放矢。”
    “更何况,如今大明处处烽烟,我们更有义务为皇侄多分担一些。只有大明好起来,我们才能福寿万年。”
    端王一听,也是下定了决心。
    “老六说得对,我也接受交还禄田。”
    “老七你也看到了,父皇在的时候,因为宗藩太多,不得不砍去前面那些远支藩王的禄米禄田,这才给我们几个腾出地方。”
    “可是我们朱家子孙越来越多,天下之大,又有多少可以再做禄田的呢?与其百年后让子孙拿着能看不能吃的宝钞,不如现在就换成封田。”
    崇祯赞许的看向端王和惠王,可能是他们迷信,也可能是他们有更现实的考虑,总之他们最早靠近自己的宗藩改革计划,将来总不能让他们吃亏。
    与此同时,桂王还是接受不了。不过崇祯也不强求,同样将他和另外两位礼送回藩。
    望着三王回去的马车,崇祯心满意足。
    之前在河南卷走的百万两银子已充西北饷银,如今又有三十万两,自己筹备已久的炮兵学校项目,也可以随之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