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奉太子爷 > 第241章 第二轮考试
    转眼间,就是十天后。
    所有的学子们养精蓄锐完毕。
    今天一大早,天还未亮,长长的队伍就排队到了贡院外。
    第二轮科举考试也正式开始。
    相比较第一轮考试大多数都是送分题,第二轮科举的难度就呈几何式上升。
    郭天翊要求在试卷里面除了正常的文科题目外,还加了大量的理科题目。
    这次同样是三套试卷。
    理科题目,自然是算术题。
    后世之人一提起古人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之类,其实这是种误解,数学也一度是古代学子的必修科目。
    只是古华夏的学习与科技树最终长歪了,才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
    古华夏从西周时期开始,数学就是“六艺”之一,是各大私塾学院的必修必考科目之一。
    那时候学院里的学生全是官家子弟,学习的目的也是专门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土地丈量、谷仓容积的计算、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等等。
    当然,数学的实际运用不止于此。
    往小了说,历书的修订、日食月食时间的推定等等都需要你涉及到数学。
    往大了说,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开运河,武则天修通天大佛等等,都需要数学家的精确计量。
    秦汉时期,官家士族的娃娃从六岁起就开始学习,数学就是必修课。
    隋朝时期朝廷成立了专门教数学的学校,后面在北魏时期也设立过专门教数学的学校。
    唐初时期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数学仍是六科之一,而且也设立专门的学校。
    古华夏在这些时期的成长路线都是正常的。
    古华夏跟国外相比,数学有多先进呢?
    可以这么说,从远古时期算起,直到14世纪,古华夏的数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包括广为人知的勾股定理都比外国早了5个世纪之外。
    古华夏古代数学中,还藏有世界最早的几何学、最早的方程组、最古老的矩阵等等。
    这些都是朝廷支持数学的衍生出来的必然结果。
    但是唐以后,数学就不那么受重视了。
    大部分人完全都是研究四书五经。
    宋以后,学数学,全靠自学。
    甚至宋朝流传的解方程式方法,因为长期失传,到了清代后还被人们认为是天书...
    郭天翊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文化与文化碰撞才能产生出新的火花。
    百家争鸣,才能进步。
    否则就会形成故步自封的局面。
    今天的考场里,学子们也纷纷皱起了眉头。
    当然,也有一些人兴奋的手舞足蹈。
    比如墨家的弟子。
    数学就是他们的必修课。
    今天的考试对他们来说太友好了。
    王渊等人看过考题后也大为不解,不知道陛下为何会让人出这么多算术题?
    “诸位可说说,陛下日后是不是打算大力支持算数学?”
    王渊看罢了试卷后,看着诸位副考官出声询问道。
    “我等不知道啊...”
    “陛下天威难测,或许有更深层次的用意。”
    “我倒是觉得陛下此举用意深刻,数学发展好还是有很多用途的。”
    “不错,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等都需要相当好的算学基础...”
    “陛下圣明啊!”
    “我等只有佩服的份...”
    王渊笑了。
    有人说到了重点上。
    跟他想的一模一样。
    但是,王渊还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那就是陛下支持的,不仅仅是算学。
    而是诸子百家。
    在陛下眼里,只要是研究学问,都支持。
    这对年轻人来说是好事。
    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来说也是好事...
    考场内。
    黄维因有点头痛。
    对数学,他极为不精通。
    但身为户部尚书的儿子,他的数学基础还是有的。
    但是,有好些题目,他竟然算不出来。
    “唉....”
    “今日考试结束后,得饿不数学了。”
    “我这次怕是勉强及格...”
    黄维因其余的题目都答上了,只有一些数学题拿捏不准。
    而这次的考试,数学题占了大多数。
    在黄维因不远处的天字五号房里,坐着顾乾。
    “鸡兔同笼..”
    “从上面数一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一共有94只脚,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
    “这题目好解。”
    顾乾脸上有自信的光芒浮现,随后就在旁边提供的草纸上测算起来。
    很快,他就在下面写出了答案,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一商贩在卖鸡,公鸡每只值5文钱,母鸡每只值3文钱,而3只小鸡只值1文钱。”
    “现在用100文钱买100只鸡,问这100只鸡中,公鸡,母鸡和小鸡各有多少只?”
    “这答案,应该不止一个...”
    “假设公鸡是甲,母鸡是乙,三只小鸡是丙...”
    “甲等于5,乙等于3...”
    顾乾在草纸上竟然算起了古代版的方程式。
    这一幕若是被郭天翊看到了必定大为惊叹。
    这都是因为顾乾手里有一本有关算学的古籍。
    里面正好罗列了这样的方程式题目。
    解方程式片刻后。
    顾乾写出了三种标准答案。
    再往后的题目,顾乾也碰到了难题,开始沉思起来。
    所有的学子皆不同,有人沮丧万分,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愁容满面...
    在顾乾不远处的天字十号房里。
    坐着来自河北道的寒门弟子秦一川。
    秦一川的数学功底虽然没有顾乾这么好,但也不差。
    很快。
    时间到。
    有些人甚至没有答完卷子,就垂头丧气在考官的命令下依次离开了考场。
    每个学子回家的第一件事,都是找与算学有关的书籍疯狂恶补数学方面的知识。
    三日后。
    皇榜公布。
    黄维因来到紫禁城玄武门前,看到自己已经排到了三千多名的勉强及格线,轻呼一口气。
    若是自己被淘汰了。
    那就丢人丢大了。
    “卧槽!”
    “他竟然还在前十?”
    黄维因瞪大了眼睛,他看到了自己好友顾乾的名字。
    这次,顾乾又在前十。
    当然,更多的学子,心情都不太好。
    因此第二轮考试,只通过了三千多人。
    能通过第二轮考试的,皆高兴万分。
    有些人甚至痛哭流涕。
    哪怕是当个地方衙门的主簿,也能大大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据说,第三轮终极考试通过的名额更加少。
    但是只要通过第三轮考试的前三甲,甚至直接可以去地方上当县太爷。
    这对于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寒门学子来说是巨大的诱惑。
    前三甲的含金量可太不一样了。